<p class="ql-block">小时候读杰克伦敦的小说《 旷野的呼喊》(一译“野性的呼唤”),对加拿大极北苦寒之地育空地区很是向往。那里清冷的空气和广阔的苔原让人遐想无限,只是不谙世事时不会想到人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极为艰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加拿大地域广袤,人口稀少,且大量人口集中在南部与美国毗邻之地,共享5590英里(8900公里)的边界。这个总面积近一千万平方公里的巨大的国土上只有不到4千万人口(面积比有14亿人口的中国达还大2百万平方公里),60%的人口都集中在南境,另外的1千多万人口分布在剩余的土地上,但是90%的加拿大人集聚在距南部边境150英里的范围之内。总的来说,越往北人口越稀少。</p><p class="ql-block">在以前称为西北地区(NT, Northwest Territories) 的加国北部,育空地区(Yukon) 从NT分出去,占据了西北角,将近50万平方公里,人口45000,首府为白马镇(White Horse), 人口3万。由此向北,经克朗代克公路(Klondike Highway)至当年的淘金重镇道森市(Dawson City). 克朗代克公路沿着育空河迤逦向北,后者最终在极北之处注入北冰洋。</p><p class="ql-block">冬天的克朗代克公路不容易开车,漫长的冬天人迹罕至,而秋天的克朗代克公路和育空河边在荒凉之外则尚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的自驾者。</p> <p class="ql-block">白马镇(White Horse) 是当年加拿大进入北部的唯一门户。它是育空的首府,整个育空地区超过70%的人口聚集在白马镇。19世纪末在育空河滩发现了金子,兴起了一埸疯狂的淘金热。人们在白马镇集结,补充给养,然后向相距530公里的北方的道森市(Dawson)进发。那是一条艰难,充满了危险和希望的路。人们被黄金的光芒所吸引,迅速向克朗代克河域涌去,那是育空河的一个分支,而白马镇恰好在育空河畔,那时抵达淘金地带最直接的方式是坐船遡北。当然水路最贵,因此大部分人走陆路。这条路也因此大为出名。据说陆续有10万淘金者行进在克朗代克公路上</p> <p class="ql-block">次晨4点多,导游敲门让大家上车去约10公里处追极光。此次极光并不强,约2-3级吧。记得前些年有过一次说走就走之行,在某一个2月初,跑到加拿大黄刀镇,冒着零下25度的寒冷,看到了红绿巨龙在天上翻翻滚滚,惊为世间奇迹。只是这次不大给力,不过也勉强看了</p> <p class="ql-block">通往白马城西的克鲁恩国家公园(Kluane National Park and Reserve)的一条公路。虽是“公路”,却已经显示出了朴素的面孔,估计白马镇周边及北部的公路的质量也就是这样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克鲁恩公园在白马镇的西面。时值初秋,遍地色彩斑斓。整个育空大地人烟稀少,即使在这个闻名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世界文化遗产公园,除了我们的车队却也不见几个人影</span></p> <p class="ql-block">4位非常敬业的群友,看到美景欣喜若狂</p> <p class="ql-block">这是克鲁恩公园内的一个主要聚居点,名为海恩斯接口(Haines Junction)。聚有约7百人,其中一家较好的旅馆兼歺厅是家在温哥华的广东人开的。五、六十岁的夫妻俩在这个小村落一呆就是16年。自己装修了旅店,雇了一个小伙子做酒吧,男主人主厨中歺馆,倒也有二十来个常见菜,和一些广式点心。女主人收银,整理桌碗,端菜点酒,脚不点地。吃完晚饭已是十点多,眼见夫妇俩没有1、2个小时收拾不完。第二天一早7点开饭,男主人已经端出几大碗鸡丝瘦肉粥,外加炸薯饼、西式火腿和香肠,以及煮鸡蛋,就着咖啡和茶,果汁,早歺相当满意。歺毕装车准备离去,一眼望去女主人已经开始推着车子进出那二十来间房间收拾清扫,眼看繁忙的一天开始了。</p><p class="ql-block">此时坐在车上眼望那位忙碌不停的女主人,脑补必定正在清洗切剁准备午饭和晚歺的男主人,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一周7天,周而复始的劳作,在他们脸上深深的皱纹里刻下的是欢欣还是无奈?早一天晩上问男主人孩子都长大了吗?答曰两个儿子,一个是电器工程师,一个是会计师,都住在房价极其昂贵的温哥华,两老为两儿子都买了房(自己也在温哥华有房)。次日清晨看着女主人忙碌的身影,推测他们昨晚最多只歇了4、5小时,心想也许天下大多数父母愿意为孩子的福碌操劳,但是如此地牺牲自己的当下,以换取孩子们后半世的安逸,则普天下非我华人莫属,是喜?是悲?</p> <p class="ql-block">克鲁恩公园内的凯瑟琳湖(Kathleen Lake),相当秀丽。只是天边乌云密布,遂致肃穆有余,祥和稍缺</p> <p class="ql-block">海恩斯岔口的一侧。秋色已浓。潮湿的空气使得山头白云氤氲,引人留恋。可是这些地方还是不能跟稍南面的加拿大落基山脉的无敌美景相匹。</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叫做“破坏湾” (destruction Bay)的地方。名字源于1942-1943年盟军在建阿拉斯加高速公路时立起的一些建筑,在一次大风中被破坏殆尽。 </p><p class="ql-block">该村落有约50个原住民,有一个一间房的学校,学生跨度从幼儿园到8年级。</p><p class="ql-block">这是从山上俯视湾区的一个角落,一条小溪经过皲裂的土地蜿蜒流至克鲁恩湖</p> <p class="ql-block">破坏湾的另一角。乍一看会以为是智利百内公园中的阿马加湖畔。这样的萧肃之情非踏上此地难以领会。</p> <p class="ql-block">道森是当年克朗代克淘金潮的终极点。从白马遡北至此,沿着整条克朗代克河,10万淘金大军蜂涌而至,造就了不少巨富之士,也促成了不少不那么辉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道森在冬天的气温常达摄氏零下40-50度,夏天则相当适意。</p><p class="ql-block">克朗代克淘金热从1896年开始,到1899年终止。道森在高峰期有16000-17000常住人口。淘金热消退后,人口腰斩至8千。当“加拿大高速公路”建造时把中点南移至白马镇后,促使了道森市几近消亡,人口骤降至数百。街道凋蔽,楼宇失修。直到最近几年才从新复苏, 去年7月人口统计1755,当然,游客人数远超常住人口。疫情前的2019年是游客高峰,共36万游客访问了这个只有千人的北方小镇。</p> <p class="ql-block">甫入道森市,街道两侧颇似美国西部淘金时期的建筑,只是美国西部不大会有这样的云雾缭绕在绿色山中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右边的街房静悄悄的,展示着许多年前曾经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这两座房子是道森有名“亲吻屋” (kissing houses). 它们建于1901年,当年房子建在“永久冻土”之上。可是“永久”并非真正的永久,温度上升后冻土融化,屋基开始倾斜,奇怪的是,这两座房子恰好倾向对方,否则一百多年来早就倒塌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道森新造的房子,建在水泥地基上,不再有地基融化之虞</p> <p class="ql-block">插一张与风景无关的照片,纪念“迷失的巡逻兵”:1910 年12月,麦克福森要塞的西北骑警团的警官弗朗西斯·约瑟夫·菲茨杰拉德带领3个警察,进行南下至道森市的巡逻兼送信件,但是一个多月后道森市尚未见到这些警察到来。他们当初组的是狗橇队,共3个雪橇、15条狗,和够30天吃的干粮。</p><p class="ql-block">当时道森派出一队搜寻队去寻找那失去的4位同袍,前者由下士威廉·登普斯特( William Dempster) 率领2位骑警,终于在1911年3月找到了死于荒野的4位骑警。4人中有一位坚持写日记,最后一页是2月5号。日记上记载了这个骑警队如何迷路,越走越远,饥寒交迫,最后粮食殆尽(假定冬天的积雪提供了足够的饮水),陆续杀了10条狗充饥,可终于没能逃过命运的摆布。可怜的是,他们已经决定放弃任务,往回寻找麦克福森要塞,但他们的尸体却只在离要塞40公里处!</p><p class="ql-block">此事震惊了整个加拿大。</p><p class="ql-block">1959年,在鹰原附近发现石油,加拿大中央政府与育空当局协同出资筑路,从道森至因纽维克,于1979年完工。在育空人的要求下,这条公路以威廉·登普斯特(后来一路升为督察)冠名,以纪念当年他率队找到“失去的巡逻兵”。</p> <p class="ql-block">去昔日淘金场的路上看到一泓平静的湖水(忘了湖名)</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初美国杰出小说家杰克·伦敦(Jack London) 的故居。</p><p class="ql-block">随着淘金热的兴起,杰克·伦敦也如同当时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做着淘金发财荣归故里的美梦。作为一介书生的他很快意识到,用双手挖泥淘金致富是不可能的,那地方便似丛林,弱肉强食,刀锤火枪远胜伦理人情。在与从北美各地到这个苦寒极地的淘金者的交谈中,杰克收集了大量的素材,使得将来如井喷一般的文学创作成为了可能(17年中出版了50多部小说)。</p><p class="ql-block">杰克·伦敦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硬汉,粗旷却不失英气内敛,仗义而永不言败。记得初中时第一次读到了他的《海狼》(《Sea Wolf 》)便被深深折服,千方百计在那个文学作品相当缺乏的年代寻找他的小说,以致有时把自己代入情节之中难以自拔。当然,以育空地区为背景的《野性的呼唤》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尽管主人公是一条犬。</p><p class="ql-block">记得这是一位对时间的利用极为严格的人。在《杰克·伦敦传》中记载了他在创作和睡眠之间的纠结:睡得太多是浪费生命,睡得太少则工作效率下降。最后他在不断尝试中得出的结论是一天睡六个半小时恰好,有足够的写作时间,且有较充足的睡眠(少不更事的在下当初尝试了几个月,发现自己的平衡点是每天6小时睡眠。当年窃窃自喜,以为自己有多厉害,也严格地执行了一段时间,待长大成为神经内科医生后才知道这只是睡眠的个体差异,根本没有任何别的意义)。</p><p class="ql-block">杰克·伦敦是一位创作速度惊人的文学家,这与他在艰难的生活中3年不辍的经历不无关系。看着那间简陋的小木屋,遥想先贤当年在寒冷的冬天如何记下许多本笔记以作为创作素材,不禁神往…</p><p class="ql-block">他死于一个作家最高产的年纪:40岁。死因:在道森3年获得的坏血病(维生素C缺乏)和其后的尿毒症。</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艘昔日的淘金船。它的机械结构相当惊人。右侧是挖掘臂和挖掘头,臂上挂了十几个十分沉重的锰钢勺。一勺勺可能含金的沙土顺序传输到中间的筛笼,大块石头停留在上层,在大量河水的冲击下,细碎的泥沙流失,金沙和小金块被留在第二层。有武装人员在岸上监视,防止劳工偷盗。到了傍晚,老板或管理人员来到河边工地,取走当天的金沙。</p><p class="ql-block">照片上是当年的第4号挖掘机。在淘金热减退后,3年的手工淘金留下了大部分的金沙,只有大规模工业化采掘才能得到足够的回报。工业化淘金把数百公里的克朗代克河两岸挖了个遍。回报是巨大的:从1900-1966年,仅4号挖掘机就处理了6千5百万立方码的土,淘到了30万盎司的纯金。</p> <p class="ql-block">4号挖掘机的锰钢勺,每个重2500磅</p> <p class="ql-block">这是树在工地上的一块示意板。金沙从右边上去,经过中间的筛选,残渣从左侧倒回河床</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辆航行在育空河上的蒸汽船,名为基诺号。建于100年前(1922年)。它们曾经是育空地区最有效的运输方式。二战以后,由于克朗代克公路的通车,蒸汽船航行从白马镇到道森的3天缩短为公路的半天。</p><p class="ql-block">从此,基诺号成了纪念物,静静地躺在道森城郊,回忆着往日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在街边遇到一个操英国口音的中年人,正在往装在皮卡上的一个大容器里输送什么。好奇心促使我们走近他,于是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原来他在往容器里装淡水。这水要付钱,但是不贵。他和妻子,以及几户人家住在河对岸的一个小坡上。能源:太阳能。他说即使在冬天,太阳能供电也基本够用。关于与外界的通讯,毫无问题:那几家用的是马斯克的星链,基本上无死角,用于上网和用手机。水:每周下山一次买水。他说自己的父母和别的家人并不支持他的决定,但是理解他的选择,为他祝福。</p><p class="ql-block">互祝晚安声中,不禁感叹:人们总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这种选择并非总是从拜金主义的物质考量出发。他们与现代社会半隔离,但是又由当今最先进通讯手段与外界相联,是什么造成了这个矛盾体,我不清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光明顶”看日落。这是道森市郊外的一座小山,山顶较平,可停十几辆车。</p><p class="ql-block">道森小镇便如一个婴儿,蜷缩在克朗代克河边。千百万年的流水冲刷着河岸上的沙砾和淤泥,却对那里成吨的黄金不屑一顾,一路向北日夜奔腾</p> <p class="ql-block">晚上9点左右,日落时分,远处的红霞亟欲突破层层乌云,将光亮留在人间,尽管明知不久黒暗将笼罩大地,现在的一切努力都会归于沉寂…</p> <p class="ql-block">即将开始在无人区的登布斯特公路的旅途。下面借用维基上的一段话并致谢:“登普斯特公路(Dempster Highway),也称为育空5号公路(Yukon Highway 5)和西北地区8号公路(Northwest Territories Highway 8),是加拿大的一条公路,连接育空地区的克朗代克公路和麦肯齐河三角洲上的西北地区城镇因纽维克。该公路结合季节性渡轮服务和冰桥穿越皮尔河和麦肯齐河。随着因纽维克-图克托亚图克公路的竣工,从因纽维克到图克托亚图克的全年公路通道于2017年11月开通,创建了第一条连接加拿大公路网与北冰洋的全天候公路路线。</p> <p class="ql-block">这条窄窄的桥是登普斯特公路的起点,为零点标志,位于道森市北约40公里处。</p><p class="ql-block">行前以为无人区只在北极圈以内的英纽维克到北冰洋边的图克村的152公里,上路以后才知道从这个小桥开始,736公里加最后的152公里,共888公里几乎全是无人区。显然我们无法一口气开到北极陆地尽头,在这条荒而不野的泥土路上只有鹰原(Eagle Plain) 是抵达爱斯基摩人的小镇英纽维克的唯一一个落脚的地方。整条公路上还有一个设在墓碑山的问讯站,里面有一个室内厕所。除此之外,整条公路和方圆数百平方公里没有人烟,饮水,食物,手机信号。接下来的数日将会是非常有挑战性的</p> <p class="ql-block">写到此处,突然想到,北极的土著人不喜欢别人称他们为“爱斯基摩人”。事实上,关于爱斯基摩的定义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食生肉的人”。有鉴于此,我们都不会在土著人身边称他们为爱斯基摩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了这个不起眼的小桥,接下来的数日将会是云淡风轻,还是充满艰险?其实这个猜测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自驾至此,意欲离开现代社会的舒适,去发现不加人工修饰的极北苦寒之地的真实面貌。对这个过程的享受将超过到达终极目标的喜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