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31,我们从科尔察出发,行驶95公里进入马其顿境内。马其顿全称北马其顿共和国,是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南欧内陆国,东临保加利亚,北连塞尔维亚,西接阿尔巴尼亚,南毗希腊。北马其顿面积25713平方千米,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西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首都为斯科普里。截至2018年末,北马其顿人口为208.2958万人。10世纪下半叶至1018年,萨莫伊洛建立了第一个斯拉夫人的马其顿国。14世纪后长期处于拜占庭和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之下。1912年后被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军队占领,1913年经过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塞、保、希三国重新瓜分了马其顿地区。二战后成为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中的加盟共和国之一。1991年11月20日,马其顿正式宣布独立,国名为“马其顿共和国”。2019年2月12日,北马其顿政府宣布正式更改国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2020年3月27日,加入北约。</p> <p class="ql-block"> 奥赫里德</p><p class="ql-block"> 如果在北马其顿只能去一个地方,那一定是奥赫里德,很多人恐怕对其闻所未闻。她与奥赫里德湖区可是目前仅有的28个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之一。奥赫里德被认为是西里尔字母的发源地,哺育了上千年的文明,广场上有西里尔的铜像,这里差不多是欧洲中国人最少的地方了。有800多年历史的奥赫里德古城,靠山傍海,景色非常优美,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窄小的街道两旁,都是一栋栋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房子。根据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奥赫里德拥有42,000名居民,是马其顿第七大城市,以它曾经一度拥有过365座教堂,从而每天都可以去不同 的教堂做礼拜因而得名“巴尔干的耶路撒冷”。旅游业在城市产业中占主导地位。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奥赫里德是一个被誉为“东欧小瑞士”的精致城市。这里有着数不胜数的迷人古建筑,在奥赫里德一年之中有230天阳光明媚,因此这里被古希腊人称之为“阳光之城”。有铁路、公路、航空线与斯科普里相联系;有中世纪教堂、修道院、壁画、城堡与塔等古迹;设有艺术学校、历史博物馆和艺术陈列馆等,是国际疗养、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骑自行车送餐小哥,看到我在拍他,开心的笑着并举起他送的餐……</p> <p class="ql-block"> 圣瑙姆修道院</p><p class="ql-block"> 修道院位于奥赫里德市以南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交界处。圣南姆修道院就在湖边的悬崖上,离阿尔巴尼亚不过一个山坡之隔,可以看到不远处的边境塔楼。对修道院的考古挖掘工作始于1955年,研究发现,早期的大天使教堂建于公元900年,毁于土耳其占领时期,现在的教堂是在原教堂的基础上从16世纪到17世纪分阶段修建的,教堂大厅上的圆顶则建于18世纪。这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宗教建筑,为奥赫里德带来了“巴尔干耶路撒冷”的称号。它被认为是东正教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院子还有更是残垣断壁,是考古发掘的文物,给这个修道院增添了许多厚重与沧桑感。</p> <p class="ql-block"> 一座建在悬崖峭壁上的教堂,红色屋顶与奥赫里德湖交相辉映,分外耀眼夺目,赶巧的是一对新人在这里举行婚礼,新人在亲属的陪伴下许下诺言放飞和平鸽,幸福拥吻,我们有幸见证他们的爱情。新娘父亲还给我们送上礼物,奥赫里德难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圣索菲亚教堂 </p><p class="ql-block"> 圣约翰教堂是奥赫里德最著名的教堂,也是最常出现在北马其顿明信片上的景观。历史学家认为它最早建于13世纪,之后几经重修,但一直保持着优美的外部形态,教堂内的壁画也十分精美。这座教堂位于Kaneo Beach附近的悬崖之上,所处平台视野开阔,可以一览绿树青山与奥赫里德湖景。若再向上爬几级台阶,便是拍摄明信片中的画面的最佳地点。夜间满月之时,湖面波光点点,观赏起来则是另一种韵味。教堂内残破的壁画据说有近千年历史,这些精致的拜占庭式壁画是不允许拍照的。淡红色的石子路,遍布野花的草坪,一直延伸到这座被称为奥赫里德最特别的东正教教堂。尽管最初的建造时期已经不可考,但这座被改变了多次外观的教堂,用低调和斑驳,见证着历史的变迁。这也是圣索菲亚教堂的特别之处。</p> <p class="ql-block"> 塞缪尔城堡</p><p class="ql-block"> 一座建在奥赫里德古城制高点的古城堡。修建于公元976年到公元1014年之间,用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统治马其顿时期的沙皇塞缪尔名字命名,北马其顿现存中世纪最大的城堡遗址。城堡占据整个奥赫里德山顶,四周筑有塔楼和长达三公里的坚固城墙,共有上、下、北3个城门,现仅存上城门。建成后的几个世纪以来,奥赫里德居民一直居住在城堡内直到15世纪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占领后,才开始向山下湖边地带迁移形成今日的古城。从残垣断壁的基础框架和废墟中,仍然可以想象当时宏伟壮观。登上古城堡极目远眺,奥赫里德的湖光山色一览无遗,人们称奥赫里德为“阳光之城”,因为这里一年365天中有230天均阳光i</p> <p class="ql-block"> 在奥赫里德街头闲逛时,被一位老大爷招呼住,询问我们是不是中国人,当确认后老人兴奋的握住我们的手,告诉我们:他是医生,非常喜欢中国,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过几年,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因而在少见中国人的马其顿能见到我们格外高兴。我们就站在街头,听他滔滔不绝地讲述半个小时,分别时老人还依依不舍的挥手告别……</p> <p class="ql-block"> 教堂</p> <p class="ql-block"> 马夫罗沃国家公园</p><p class="ql-block"> 从奥赫里德出发沿E65高速转413国道2个小时就到达马夫罗沃国家公园 ,一路很多环山的路。这里虽然不是马其顿目的No.1,但山河湖泊的景色一点都不亚于奥赫里德,也正是因为知名度不高,没有了络绎不绝的游客,可以说是马其顿最隐秘的世外桃源了。马夫罗沃国家公园位于马其顿西北部,距离首都斯科普里大约1小时车程。到了冬季,这里便会成为世界第三大滑雪胜地。持久的暖阳与优良的雪资源,吸引了许多设施齐全的私家别墅与高级度假酒店。站在我们入住的民宿楼上欣赏远处马夫罗沃湖的美景,没有西欧的喧闹,更少了旅游团的喧嚣。马其顿特有的风情,给人一种欧洲大陆上找寻不到的味道,这种味道或许正来自于那种未被太多游客打扰的世外桃源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2003年,为了给该村居民供水在此地兴修了一个人工湖——马夫罗沃湖,结果从事了153年法事活动的圣尼古拉教堂全部沉没在湖中。马夫罗沃国家公园拥有大片重峦叠嶂的树林和岩溶地貌,悠长的峡谷中有潺潺瀑布穿越其间,落下的水流注入到蜿蜒的湖水,景色壮美,宁静致远。走在马其顿的马夫罗沃乡间小路,山河湖泊,牛马羊群,空气中湿润的树木味道,让人觉得无比舒服</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坐落与马夫罗沃湖边民宿</p> <p class="ql-block"> 马夫罗沃度假酒店</p> <p class="ql-block"> 圣尼古拉斯教堂 </p><p class="ql-block"> 建于1850年的小教堂,在1953年修建Radika Dam大坝时决定将它废弃并淹没在湖水里。但随着湖水的起伏,它时不时的显现着。于是当地人把这里认为是神圣的地方,他们认为是上帝的力量不允许这座教堂完全的消失在马夫罗沃的湖里。丰水期时,这座教堂浅浅的‘浸’在湖水里,而如果等到湖水水位退下的时候,会有一条小路显现,让人完全的走进教堂。圣尼古拉斯教堂虽然看上去很破败了,但置身于葱绿的山谷和碧水中,那砖红的屋顶是最靓丽的点缀。</p> <p class="ql-block"> 马特卡峡谷</p><p class="ql-block"> 沿着413国道驶出马夫罗沃后走E65高速,就可到达另一处山清水秀的清凉地—马特卡峡谷,她是特雷斯卡峡谷的一部分。山间有一圈木质栈道,可以沿湖徒步。因为距离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 的路程并不遥远,马特卡峡谷一直都是斯科普里人周末纳凉,感受诗情画意的好去处。特雷斯卡河从石灰岩悬崖穿行而过,注入翠绿色的马特卡湖。我们乘坐1小时船游到Vrelo溶洞,沿着灯光指示通过木梯可以到地下湖参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斯科普里</p><p class="ql-block"> 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也是马其顿最大的都市,马其顿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在斯科普里。斯科普里也是马其顿的政治、文化、经济、学术的中心都市。斯科普里在古罗马时期的名称是斯库皮。斯科普里位于巴尔干半岛中部马其顿北部,位于贝尔格莱德和雅典两城市连线的中点位置。瓦尔达尔河的源头位于戈斯蒂瓦的附近,流经斯科普里之后再经过马其顿南部达到马其顿和希腊的国境,最后流入爱琴海。斯科普里是一座在废墟中重生的城市——两次地震发几近摧毁了整座城市。进入二十一世纪,政府决定大兴土木在这里修复建筑,雕塑,喷泉,桥梁,博物馆,在老城看到的很多‘老’建筑很大一部分都是现代仿旧修建的,当年这个举动也引起了社会的一些骚乱。但也还有一小部分从奥斯曼帝国和拜占庭时期延续下来的老建筑得以保留,比如那座建于1451年的拜占庭帝国时期,现在连接新老城区跨越达尔河的石桥 。如今,重生的斯科普里凭借着数不清的雕塑、桥梁、博物馆和奥斯曼帝国、拜占庭帝国留下的古迹,成为欧洲最好玩、最有活力的首都,有雕塑之城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斯科普里市中心以瓦尔达河为界,北岸是旧市区塞尔地区,南岸是新市区辛塔尔区。河的两岸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明。走在不同城区看不同风格的建筑,就好像是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穿梭。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当然是这个城市多元建筑的重要原因,当然也有自然灾害和政府形象工程的原因在里面。</p> <p class="ql-block"> 新城区—-辛塔尔区汇集了很多建筑,广场和雕塑,有游客说“在这里,看不到战争的痕迹,也看不到地震的痕迹,看到的是“高、大、富”,感觉很土豪”。这里夜景尤其美,漫步在瓦尔达河岸,看看华灯初上,典型的欧洲皇室宫廷建筑显示出无尽的奢侈和豪华,就像是漫步在布达佩斯的多瑙河两岸,或是沿着伦敦的泰晤士河散步。河流能够赋予任何一座城市灵魂,所有有河的城市都体现出别样的灵动和生机。对马其顿城市景观影响最大的事件就是上世纪60年代的地震,震后在日本城市规划家丹下健三负责重新规划了辛塔尔区的大部分建筑,包括邮局,车站,“圣基里尔和圣麦托迪”斯科普里大学,这些建筑都是典型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时期的粗犷主义建筑。所以斯科普里建筑是欧式建筑,清真寺建筑和粗犷主义建筑的融合。而马其顿政府启动“斯科普里2014”工程,建造了大量体现基督教,古罗马时期和亚历山大·马其顿大帝时期的雕塑和纪念碑,并且将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时期的建筑进行仿古改造。最有特色的仿古建筑包括马其顿凯旋门和亚历山大大帝雕塑,它们是新城区中不可错过的两大地标。我们到斯科普里天气不给力,阴沉,让这个城市显得沉重,缺一份轩昂与威武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 马其顿凯旋门</p><p class="ql-block"> 马其顿凯旋门是由雕塑家Valentina Stefanovska设计,由她设计的另一个著名雕塑是亚历山大大帝雕像,又称马上战士。同样是为了纪念独立20周年,雕塑于2011年完工,雕塑建造在10米高的柱子上,本身有14米高。雕塑位于市中心的马其顿广场上,底座的喷泉夜晚闪着五颜六色的光,还有音乐声相伴。白天的时候则可以看到远处云雾缭绕的山。亚历山大大帝骑在马背上,一手握着缰绳,另一手持着宝剑,目光严肃,神情笃定,显示出奋勇向前,必将胜利的决心。马也感受到这种气势,跃起前蹄,马鸣声似乎回荡在空气中。</p> <p class="ql-block"> 马其顿广场</p><p class="ql-block"> 斯科普里的地标位于城市最中心地带,由古老的石桥连接着瓦尔达尔河(Вардар / Vardar)的另一端,其周围放射状的道路则连接着市内其他区域。广场上矗立着一座巨大且充满争议的亚历山大大帝金铜色雕像。亚历山大大帝(BC356 – 323)是创造军事神话的古希腊马其顿王国的国王,理所当然地被当代北马其顿共和国奉为民族英雄,但是这一雕像落地却遭到了希腊的强烈反对,古代希腊世界的马其顿王国和现代北马其顿共和国的继承关系遭到质疑。尽管北马其顿共和国把马其顿王国视为自己民族发展之根。</p> <p class="ql-block"> 老城区—-斯科普里旧巴扎,是斯科普里清真寺最集中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多为典型的奥斯曼建筑,这里主要是小商店饭店和旅店。和土耳其卡塔尔等地的巴扎相比,这里的房屋整体上似乎更破旧一些。在街道中穿梭可以找到许多历史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举世闻名的特蕾萨修女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这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地标,大家都知道特蕾莎修女的故事,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特蕾莎修女出生在斯科普里。在市中心马其顿广场不远处就是举世闻名的特蕾莎修女纪念馆。特蕾莎修女(1910–1997),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而斯科普里就是她的故乡。纪念馆不仅将其一生事迹展现给观众,还保留了她生活、使用过的房间及物品,是瞻仰伟人的最佳之地。纪念馆很小,看上去很普通,纪念馆前有特蕾莎的雕像。这里摘录一句特蕾莎的话:“Not all of us can do great things. But we can do small things with great love.”“并非每个人都能建立丰功伟业,但我们可以满怀着爱做一些小事。”</p> <p class="ql-block"> 一家两个帅哥开的果汁店,水果新鲜,果汁完全是鲜果榨取,没兑任何水。为了品赏这诱人的新鲜水果汁,照顾配合我拍照的小老板,我专门跑去pos机取了500第纳尔,买上两杯,坐在店前有滋有味儿地品尝,直到小店打烊,才满足的离开,到马其顿广场餐厅吃了一顿丰富的晚餐,作为马其顿的告别宴。</p> <p class="ql-block"> 尼什</p><p class="ql-block"> 大多数人对于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可谁曾想这个尼什就是塞尔维亚的第二大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背景。罗马帝国征服巴尔干半岛之时,刚刚拿下了如今的保加利亚,君士坦丁大帝就在尼什这座城市降生了。在这位古罗马君主的统治时期,尼什是当时的经济、军事重镇,也是行政权力的中心。自公元6世纪至10世纪,尼什在不同时期分别被匈奴人、阿瓦里人、斯拉夫人、保加利亚人和匈牙利人占领过。初看尼什整体的城市风貌,你就能感受到这里的厚重与沧桑。尽管之后北约在此爆炸,但事实上尼什已经相对算是相对少的受到波及。无论怎样在这个拥有26万居民的城市之内,还是有很多值得你探索的地方。今天的尼什是一个宁静的、没有太多游客纷扰的东欧小城。然而游走其中会发现这里的许多名胜古迹都是不同时代留下的战争伤痕。</p> <p class="ql-block"> 骷髅塔</p><p class="ql-block"> 位于尼什市区的东部。和名字一样,这个独一无二、令人毛骨悚然的纪念碑是用人类的头骨建成的。建成时塔的四面每面14排,共有952个头骨,如今仅剩59个,但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丝毫没有减弱。骷髅塔建于1809年,反抗奥斯曼帝国的起义失败后,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总司令下令砍下塞尔维亚战俘的头颅,修建了这座骷髅塔作为警示。与修建者预期的效果相反,如今骷髅塔已经成为抵抗侵略、为自由而斗争的象征。为了保护古迹,也为了给牺牲者们一个庇护所,1892年人们建造了一座教堂,把骷髅塔保护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 经过尼什,6月4号我们回到贝尔格莱德,31天的东欧行圆满画上句号。东欧的历史悠长,战争不断,可谓苦难深重,但自然风光旖旎秀丽,人民善良友好淳朴,不屈不挠,乐观开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遗憾的是每到一处都是匆匆一瞥,没有细细品味深入了解体会。如果还有下一次,一定驻足停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