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甲辰中秋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心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秋佳节月儿圆,传统习俗历久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神寓意国和谐,家家幸福人团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祭拜月神古相传,不忘祖先慎追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赏月观灯吃月饼,国家非遗文化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一家之言 姑妄言之 絮絮叨叨 不足为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中国传统佳节国家非遗中秋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中华黄帝开元4721年八月十二(甲辰龙年癸酉月辛巳日),西历公元(耶稣诞辰纪年)2024年9月14日星期六。</p><p class="ql-block"> 再过两天,我们就将迎来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佳节。今年的中秋节假期为甲辰龙年八月十三至十五(即9月15至17日,星期日至星期二)。</p> <p class="ql-block">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敬,由上古时期秋夕祭月演化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处所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传播至今,经久不息。</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来源于上古时期,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风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括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怀念家乡,怀念亲人之情,祈盼丰产、幸福,成为丰硕多彩、弥足名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度,尤其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p><p class="ql-block"> 这一期,就和您一起聊聊《中国传统佳节国家非遗中秋节》。</p> <p class="ql-block"> 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p><p class="ql-block">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p><p class="ql-block">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p> <p class="ql-block"><b>【节日起源,形成演变】</b></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历史悠久。中秋节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即春节)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礼记》中载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这里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两汉时已具雏形,唐时,中秋赏月之俗始盛行,并定为中秋节。欧阳詹(公元785-约827年)于《长安玩月诗序》云:“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云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魂圆,故曰中秋。”</p><p class="ql-block"> 中秋赏月,最盛是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族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天,东京(今洛阳)的所有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扎绸彩的牌楼,出售新启封的好酒。铺子堆满新鲜佳果,夜市之热闹,一年之中少见。显官和豪门,都在自己的楼台亭榭中赏月,琴瑟铿锵,至晓不绝。一般市民则争先占住酒楼,以先睹月色为快,并且安排家宴,团圆子女。“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冰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见《武林旧事》)。而“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常娥,圆如浩月。”(见《新编醉翁谈录》)</p><p class="ql-block"> 明清以来,民间更重视中秋节。《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云:“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p> <p class="ql-block"><b>【民间传说,神话故事】</b></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与春节、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四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b>“嫦娥奔月”</b>神话源自古人对星辰的崇拜,嫦娥奔月故事最早出现在《归藏》。后来民间把故事进一步发挥,衍化成多个故事版本。嫦娥登上了月宫,据西汉《淮南子》中说,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p><p class="ql-block"><b> 吴刚伐桂。</b>吴刚登上月宫折桂,据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中说,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伐月中的桂树。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李白在《赠崔司户文昆季》一诗中写道:“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p><p class="ql-block"> <b>玉兔捣药。</b>兔子登上月宫捣药,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p><p class="ql-block"> <b>唐王游月。</b>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p> <p class="ql-block"><b>【传统习俗,庆祝方式】</b></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主要有:吃月饼,中秋节吃月饼是最为广泛的习俗之一。月饼有多种口味和馅料,如莲蓉、豆沙、五仁等,不同地区和民族还有不同口味的月饼。赏月,中秋节赏月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人们会在这天晚上亲友相聚,欣赏皎洁的明月,感受团圆之美。赏花灯,中秋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赏花灯。人们会制作或购买各种花灯来装饰自己的家园,还会组织花灯游行和比赛等活动。千里寄相思,中秋节还有一项浪漫的习俗,就是千里寄相思,情侣们会互赠礼物,如月饼、花灯、玫瑰等,表达对对方的思念和祝福。总之,中秋节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团圆、感恩、祈福等美好的价值观念。这些习俗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成为人们在这个节日里欢聚一堂、庆祝团圆的重要方式。</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中秋节庆祝方式也自然多种多样。主要有:赏月,中秋节的主题之一就是赏月,人们通常会在晚上观赏圆月,赏月时还可以品尝月饼、猜灯谜、唱歌等。吃月饼,中秋节最经典的食品当属月饼,人们通常会用月饼招待亲友、送礼或自己品尝。会友团圆,中秋节也是家庭团聚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回到故乡和家人欢度团聚时光。点灯笼,点亮灯笼是中秋节传统的庆祝方式之一,人们会在家门口或院子里挂上各种形状、颜色和大小的灯笼,增添节日气氛。赏花灯,在南方地区,赏花灯也是中秋节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在公园、广场等地方赏花灯、游玩、购物等。以上是中秋节庆祝方式的部分,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传统习俗和现代庆祝方式,每个地区、家庭也有其独特的中秋节庆祝方式。</p> <p class="ql-block"><b>【民族特色,国外习俗】</b></p><p class="ql-block"><b> 蒙古族的“追月”。</b>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p><p class="ql-block"> <b>藏族的“寻月”。</b>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p><p class="ql-block"><b> 广西侗族的“行月”。</b>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p><p class="ql-block"> <b>云南德昂族的“串月”。</b>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p><p class="ql-block"><b> 云南彝族的“跳月”。</b>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尤其是那些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仿佛月亮也听得为之动情动容,越发显得妩媚皎洁。</p><p class="ql-block"> 还有仡佬族在节前的<b>“虎日”</b>、 朝鲜族用木杆和松枝高搭<b>“望月架”</b>、 广西西部壮族的<b>“祭月请神”</b>活动、黎族称中秋节为<b>“八月会”</b>或<b>“调声节”</b>,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亚洲中国文化圈,中秋佳节也由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在新加坡,对新加坡的华人来说,中秋佳节是联络感情,表示谢意的天赐良机。亲朋好友、商业伙伴之间相互馈赠月饼,借此表示问候与祝愿。在日本传统的中秋节被称为十五夜,也叫中秋名月、芋名月。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 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芒草、芋等。在朝鲜半岛、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区和国家很多庆祝方式。</p> <p class="ql-block"><b>【文化传承,诗词歌赋】</b></p><p class="ql-block"> 一代唐朝名相张九龄,遭受奸臣排斥,贬谪荆州,中秋之夜怀念远方,写了最雄浑的中秋诗词——《望月怀远》。诗歌意境雄浑阔大,骨力刚健,但又情感真挚,特别是前两句早已成为千古名句。“<b>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b>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p><p class="ql-block">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b>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b>”这是宋代苏轼最著名的中秋诗词《水调歌头》,自古以来写中秋的作品中,公认的绝唱。它构思奇拔,独辟蹊径,神话与现实、出尘与入世、感慨与旷达,层层交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也极富哲理与人情。通观全篇,皆是佳句,很好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p><p class="ql-block"> 宋代辛弃疾的一首《木兰花慢》,可谓是最具科学幻想的中秋诗词。“<b>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b>作者一连串的发问,使得这首词几乎是中国古代最有科学色彩的一首词。月亮为什么能在空中不会掉下来?沉到海里,不会被碰坏吗?为什么圆月渐渐变成一道弯月?是不是这边沉下去,那边就升起来?八百年前的辛弃疾,竟然在词中揭示了月亮绕地球旋转这一科学现象。王国维赞叹说:“直悟月轮绕地之理……可谓神悟。”辛弃疾还有一首《太常引》“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也是写中秋的作品中,一首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优秀词章。</p> <p class="ql-block"> 中秋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文化载体,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蕴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主要表现为:</p><p class="ql-block"><b> 中秋节是崇拜月亮的节日之一。</b>古人在这一天会祭拜月亮,表示对月神的崇敬和感恩。一般拜月都由妇女主待祭拜。一般男人是不拜月的,俗谚:“女不祭灶,男不拜月。”</p><p class="ql-block"> <b>中秋节是祭拜祖先的节时间。</b>古时祭拜时间一般是近午时,也有在中秋节当天下午的,各地风俗不同。古时,在家厅摆台设祭,置祖先神主牌,献上各色供品,然后祭拜。祭拜活动摇事先准备好供品,基本程序为上供,点烛,献茶、酒,焚香并祈求平安,香烧至三分之一时,双手捧持金银纸拜供祖先,然后烧刈金、大银,将酒洒于纸灰上,完毕撤供。</p><p class="ql-block"> <b>中秋节是家庭团聚的重要时刻。</b>很多人会返乡与亲人相聚,共享团圆的欢乐。</p><p class="ql-block"> <b>中秋节是文化节日。</b>历代文人墨客都会为此题诗作赋。著名的《长恨歌》、《水调歌头》、《静夜思》等名篇也与中秋有关。</p><p class="ql-block"> <b>中秋节是观赏月亮的佳节。</b>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在这一天赏月,月亮也成为了中秋节的代表性符号之一。</p><p class="ql-block"> <b>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b>其形状如满月,寓意着团圆。</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柚子、莲蓉糕等节日特色美食。中秋节传统习俗纷繁复杂,如赏月、吃月饼、猜灯谜、打龙舟等,这些习俗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民间文化的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期就先聊到这儿了,下期跟您一起再继续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中华黄帝开元甲辰4721年八月十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西历公元2024年9月14日星期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资料恐有虚传谬误 敬请知情不吝赐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林夕草堂】</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甲辰龙年】</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林夕草堂logo《圆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国作登字-2022-F-10229905】</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林夕草堂随形印《鼎天》】</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林夕草堂随形——《鬲地》】</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