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之四】石屏古城:紫砚、乌铜走银和文献名邦

汪海

<h3>  这次走滇南有一个重要目的,是去石屏古城访砚。历史上云南的地方砚种也不少,能查到文献出处的有十余种,但目前还在生产传承的大概只有大理的凤羽砚、点苍石砚和石屏的紫石砚。来到石屏没想到有意外收获,还走访了乌铜走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李伟先生,深切感受到了这个边陲小城的文脉传统,不亦乐乎。<br><br> 石屏紫石砚<br>  据《石屏县志》介绍,石屏城南砚瓦山产紫石,色如马肝,不柔不刚,颇发墨,可做砚材。旧时石屏紫石与大理点苍石,武定狮山石共称“滇中三石”。明代石屏知州余秉清有诗《碧山鸲砚》曰:“南山美产胜端溪,磨琢功成世所稀。”余秉清是明正德年间的石屏知州。从这首诗推断,石屏砚瓦山紫石砚的历史应不晚于明代早期。因故紫石砚又称碧山鸲砚。<br>  紫石砚生产工艺现在是石屏县的非遗项目。经张翔老哥介绍,在石屏拜访了紫石砚非遗项目传承人阿珵焜(又名阿少雄)。一个质朴肯干的80后傣族小伙。他在老城文庙附近开了一家,也是目前石屏唯一的一家专营紫砚的店铺,前店后坊,带几个徒弟在坚守紫砚的生产传承。<br>  阿珵焜毕业于红河学院,早年在大理拜凤羽砚制砚名匠段臻然为师,学习制砚手艺。回石屏后致力于恢复石屏紫石砚的开发与传承,推动紫砚申报县非遗并成为该项目唯一传承人。观珵焜制砚,工艺精湛,巧用紫石砚材的俏色,采用浮雕、镂雕技法雕刻出精美的图案文饰,很好地融合了滇南民间石雕木雕的特色元素,又受大理凤羽砚工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制砚风格。目前又在尝试生产一些仿古砚,不断拓宽自己的路子。<br><br> 象许多地方小砚种一样,传统制砚生产销售都面临着生存危机,需要有珵焜一样手艺人的坚守支撑。同时,地方砚作为一地文脉传承的标识,也是华夏文明、儒学教化在边疆传播的标志物,是当地稀有、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搞好了,能成为地方的一张有价值的文化名片。因此,更需要当地政府文旅部门的重视与扶植。<br> <br><br>  <br><br><br><br>  </h3> <h3> 乌铜走银<br>  乌铜走银,是云南特有的中国传统铜制工艺品,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始创于云南石屏。过去玩铜墨盒,有过接触。这次来石屏,经阿珵焜师傅介绍,还有幸拜访了乌铜走银第七代传承人李伟先生,聊了许多乌铜走银的历史、工艺传承和现状的话题,受益匪浅。<br> 据李先生介绍,乌铜走银有一套相当复杂的工艺流程,前后几十道工序。以铜为胎,在胎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然后将熔化的银(或金)水填入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处理,时间久了底铜自然变为乌黑,透出银(或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或黑黄)分明的装饰效果,古香古色,典雅别致。</h3> <h3>  李伟先生是一个精干的云南汉子,自幼喜爱雕刻,学过制印、核雕、石雕等多种手艺,有较好的美术书法素养,所雕各类物件无不精彩传神。据李先生介绍: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创于清雍正年间,为云南石屏县岳家湾村抗金名将岳飞后裔岳永兄弟特创。李伟2013年拜国家级传承人金永才为师,掌握了技能后便回到石屏创办了传习所,制作的“乌铜走银”作品既包括墨盒、印章、镇纸等精美的小件物品,也有香炉、花瓶、洞箫、方鼎等工艺品大件。 价格从几百元、几千元直至几十万元不等。参观了李先生的制作过程,工艺极为精细繁琐,据说制作一件墨盒要花一周左右时间,做一大件工艺品往往要干上几个月。李伟健谈、热情。欣赏了先生的部分作品,都具有较高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准。无愧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称号。</h3> <h3>  砚和乌铜走银都是和地方文化联系在一起的。<br>  石屏是西南边陲一“蕞尔小县”。就地理区位而言,历史上偏僻而荒蛮。然明、清、民国以来巍然崛起,重教兴文,将“文献名邦”“经济名邦”揽入怀中。“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一个滇南小县明清两代,竟出了15个翰林、70多个文武进士和600多个举人。<br>  值得一提的是,在云南千年历史上,只出现过一个状元,他也是中国文化史上唯一的一位从旧科举制度状元变成现代高等学府教授的文化名人——袁嘉谷(1872-1937年),石屏人。老县城现在有他的旧居开放。1903年,袁嘉谷考中进士。同年,清廷开经济特科,袁嘉谷应试,其试卷《周礼农工商诸政各有专官论》洋洋万言,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由张之洞等8人阅卷,给予了较高评价:“精博和厚,似姚秋浓一流文字!”经复试,一致推举为一等第一名,成为云南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状元。民国以后袁嘉谷被聘为私立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的中文教授,执教15年,成为著名教授和学者。<br><br>         石屏县城还是座颇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石屏古城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曾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业绩,自元代起就文风尉然,明清时期县城有书院10座,私塾、义学上百处;太史第、进士第、将军第、观察第、宗人府和私家花园琳琅满目,有关专家称石屏古城为明、清民居建筑的博物馆。走了一圈,不虚此名。老城成片古建筑群保存完好,街巷依然,民居照旧,古色古香。我想,石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大概就是紫石砚、乌铜走银的根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