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又是一日品茶生活,晚归。</p> <p class="ql-block"> 与友携步于西湖的孤山,耳畔是轻柔的风声,眼前是波光粼粼,远处是层层叠叠的山峦,宛如一幅动人的水墨画卷。而那山间的亭台楼阁,更是为这孤山增添了几分人文的气息,让人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我顺着白堤踱步,走过博物馆。映入眼帘的便是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青砖黛瓦,飞檐翘角的“楼外楼”。我不由得想起了杭帮名菜“西湖醋鱼”,一股酸甜嫩滑的知味,泛在了心头。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细细品味这份来自古老时光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我沿着孤山路走去,意欲探寻访迹,走着寻着却是傍着无欲的休闲风。我寻去了孤山,我却探游了西湖。</p> <p class="ql-block"> 眼前 “孤山”两个大字,几乎有一个人那么高。孤山的“孤”字,少去了一点,瓜字上那一点没有。就缘由那少去的那一点,这提刻却流芳于百世了。现考证此字为宋人所题,据说,这便是“孤山不孤”的意思其真正的原因。这个解释很妙,孤山之所以叫孤山,以明末史学家张岱的说法,是“山不连陵曰孤”哦。</p> <p class="ql-block"> “孤山”这个名字,给人孤单和遗世独立的感觉。现在,孤山非但不孤单,反而游人如织,一派热闹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走近孤山,这是一个被岁月静好包裹的地方。这里是一处充满着古韵和新风的地方,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走进孤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历经沧海桑田却依旧屹立不倒的百年老屋。斑驳的墙面、曲折蜿蜒的小径、参天大树下摇曳生姿的花草,在这里感受到了岁月静好中那份恬淡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 细心观察可以发现,在这个看似宁静祥和之地隐藏着无数值得挖掘与品味之处。当你悄然走进西冷印社,或许你就会被主人用心布置过后别有洞天般惊喜所震撼。</p> <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游人尤其多。西泠印社依山而建,印社的建筑依着山势高低布局,有上中下三层,莲池、柏堂、印廊在下,仰贤亭、山川雨露图书室、宝印山房等在半山腰,其它建筑大部分在山顶部。印社内的景致层次分明,是很立体的,建筑与山形融为一体,自然和谐。</p> <p class="ql-block"> 西泠印社的建筑,无论是亭、堂、楼、阁、馆,还是庐、室、房、庵、塔,都随山势布置,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浑然天成。</p> <p class="ql-block"> 沿着小径前行,不久就是西泠印社的月门,月洞门状如满月,面朝湖面,与西湖只有一路之隔。穿过月门,便进入西泠印社,里面真是别有洞天,与墙外完全是判若两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 首先引起我注意的是一个莲池,这个莲池不大,但是很自然,与周围环境很协调。一般的池子与地面都有一个很明显的边界,人为建造的痕迹很重。但是这个莲池不一样,地面和池子有很自然的过渡,完全像是天然生成的一样。池中种有睡莲,养着锦鲤游鱼,生趣盎然。莲池北是柏堂,西边是竹阁、印廊,东边印人书廊。东西都有许多书法作品。可惜我不懂书法,只欣赏了启功先生的题字。启功的字很有特点,很好认,我一眼就认出来了。</p> <p class="ql-block"> 转过柏堂,我便来到“前山石坊”前。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被它的美感震动了,世间居然有这样好看的“门”。若不是身在闹市西湖,我一定会以为误入了哪位神仙的胜境府邸了。石坊两竖一横,通身石质,造型简洁,气度不凡。虽简而不失雅致。两柱上有篆书楹联,联曰“石藏东汉名三老,社结西泠纪廿年”,坊额有“西泠印社”四个字,用隶书写成。根据楹联内容推断,这个石坊大概有百来年的历史了。它的旁边有一株高大挺拔的树木,年龄似乎比石坊还要大些。石坊背后有一簇修篁,苍翠欲滴,清风吹过,莎莎作响,姿态婆娑。</p> <p class="ql-block"> 一条阶梯穿透石坊。阶梯全由石头铺就,很干净。石头形状不规整,大小也不一。有一种不整齐的美感。孤山上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石头。有的石头是天然形成的,是原来就在此的土著,这些石头比较完整,不规则,石头上长满青苔,青苔上躺着落叶,石缝中零星还探出些青青的小草。石头上的青苔显得不太干燥,像刚刚淋过雨一样,湿漉漉的感觉;有的石头一个面被削平,平整得像一面墙壁,被刻上书法作品。这些石刻的书法作品裸露在阳光下、空气里,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有的石头一部分浸在水中,一部分露出水面,露出水面的那部分被削平,刻上书法作品,水位升高的时候,水中游鱼大概率会与石刻文字相遇。石刻书法倒映在水中,当红鱼、锦鲤怡然不动的时候,字迹便可清晰可见了。</p> <p class="ql-block"> 步入西泠印社,便如走进山水画之中一般。西泠印社之园林,是想象中的山水画在现实世界的实物,设计建造园林的人,把理想的世界变成了现实世界。在这样的园林里,游人观景如同赏画。在西泠印社,随便你从哪个角度观赏,看到的都是一幅构图巧妙的画。游人移动一步,转动一度,看到景物就会发生变化,美景一步一变,变化无穷,而且每个角度都很美。随手拍一张照片,都是一副绝美的画,一处人间仙景。</p> <p class="ql-block"> 走过西冷印社,便是西泠桥畔,此桥位于白堤西侧。据云,早先此处无桥,靠小船摆渡,山麓下住着八九户渔民,是极其幽僻的地方。西泠桥何时建成,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最迟至南宋时已建桥,宋周密《武林旧事·湖山胜概》中就有述:“西陵桥,又名西林桥,又名西泠。”</p> <p class="ql-block"> 在风景秀丽的西泠桥畔,矗立着一尊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的汉白玉雕像,她就是巾帼不让须眉的“鉴湖女侠”— —秋瑾,这也是一位获得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的女子,为绍兴三杰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一路走近秋瑾墓,看着墓表石刻“丹心已结平权果,碧血常开革命花”的字样。百年岁月积淀着厚重,曾经的人,曾经的事,在渺渺的记忆中渐渐苍老。千年过往,似乎只留下了声声的叹息。当我从西冷桥头走来,面对纯洁无瑕、缟素如雪的汉白玉秋瑾塑像,才感受到冥冥中一直探寻的记忆,在这一刻渐渐苏醒过来。百年沧桑,似乎只留下了心头的这点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七月流火已至,心头秋凉如水。“秋风秋雨愁煞人”,萧杀的风从古轩亭口吹来,分明带着一股股冷澈人心的寒气。鉴湖女侠怀着对理想未成、壮志未酬的遗恨,抛洒了一腔热血。走完了她辉煌的三十二年人生。“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叹豪气云天,岁月苍苍,我伫立西冷桥畔,瞩目秋瑾雕像,在晚霞云天中看西湖氤氲的景色,独览着西冷的晓风残月。</p> <p class="ql-block"> 秋瑾墓是近代著名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墓地,墓前雕像立于西湖白堤尽头西泠桥畔。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立有吴芝瑛、徐白华所书的墓志铭原文。</p> <p class="ql-block"> 回眸历史,那一丝丝含泪的心绪,也化为了西湖烟雨的缕缕泪滴,在我的心田缓缓潺动,永不止息。“湖云山树总无语,后人凭吊立斜阳。” 凭吊女侠,孤山茫茫,面对秋瑾塑像,长裙曳地、持剑沉吟、卓然独立、热血忠勇。感时事之诡异,叹苍天之多变。身在西冷,心在天下,雨落眉间,年复一年,徒留谁的孤单,纵然记忆已成云烟,我洗涤曾经的回忆,为你感慨。再次为你挥毫,将所有的祭奠化于这烟雨中的西子湖畔,犹如西子湖碧波荡漾的绵绵情怀与崇敬。</p> <p class="ql-block"> 如今秋瑾女侠就站在西湖边,一双英气的眉眼直直地望着西湖,向路过的游人展现鉴湖女侠的飒爽英姿,诉说着“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是苏小小墓,岁月如歌,又有谁人能知,一代名妓竟也收获了西湖边墓葬中最多的楹联。苏小小是那烟雨朦胧的南北朝时期,南齐的钱塘江畔,流传着的一段奇闻轶事。</p> <p class="ql-block"> 苏小小,西湖畔的幽兰。是一个名字便足以让人遐想联翩的奇女子,她不仅是南齐时期的一位歌妓,更是无数文人墨客心中的一抹温柔。她的故事,虽在史书中留下寥寥几笔,却在诗词歌赋中绽放异彩,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p> <p class="ql-block"> 《油壁车与青璁马》据传,苏小小为了遍览西湖美景,特命人打造了一辆精致的油壁车。这辆车不仅装饰华丽,更承载着苏小小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某日,当她乘坐油壁车缓缓行驶于西泠桥畔时,偶遇一位骑青璁马的翩翩公子。两人目光交汇,虽未言语,却已心领神会,留下了一段未了情缘。</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苏小小不仅姿容出众,更兼具才情与傲骨。她虽身为歌妓,却从不轻贱自己,更不依附于权贵。她以诗词为伴,以西湖为家,过着一种超脱世俗、自由自在的生活。她的诗词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赢得了众多文人雅士的赞赏与倾慕。然而,苏小小始终保持着一份清醒与独立,她不愿成为任何人的附属品,只愿做那西湖畔的一株幽兰,静静绽放,独自芬芳。</p> <p class="ql-block"> 那就是苏小小,之所以说苏小小是古今第一名妓。是因为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为她倾注的文字是最多的。白居易、温庭筠、李贺等等,就连近代的文学大家茅盾,都为她倾注了不少的文字。白居易,还把自己写成是苏小小的倾慕者,留下有:“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的浪漫诗句。</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风尘中苏小小终已逝去,虽然她的故事与形象仍如同西湖的波光一般,留在了人们的心中。但岁月悠悠,苏小小的墓茔终是一邱衣冢,有人在衣冢上盖起了一个亭子,名曰:慕才亭。只是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景点,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来凭吊寄思。</p> <p class="ql-block"> 前路伸展,走过碧绿的大草坪,绿茵中一块巨大的石头横亘山岗,被从中间凿出一个曲折的通道,向山延伸。这石头一部分露出地面,一部分深埋土里,露出地面的部分大概有几间房屋那么大。随机挑一个角度,都是一副绝美的画。变化无穷,耐看如是。</p> <p class="ql-block"> 山顶,是一块比较平坦,比较开阔的地方。由曲曲折折的石头阶梯拾级而上,到了山岗,眼前便豁然开朗,有别有洞天的感觉。山岗后是这孤山最让我感到意外和惊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里可以一览,孤山北侧的放鹤亭一带和相隔北里湖对面的葛岭、宝石山之间有一片空旷的水面与空地,在这里游人们可以惊奇地发现,站在北里湖南侧的“云亭”上,对着葛岭大声一叫:“你好…”。稍许,就会听到对岸传来一声悠长的“你好…”。这就成了西湖风景中一大奇景叫“空谷传声”,这种看不到的特殊风景我把他称之为“意景”。这意境在西湖也不多见,也是西湖一绝了。</p> <p class="ql-block"> 孤山北面“云亭”,面临空旷的北里湖水面,空气清新,吸声物质较少。与对面葛岭山体大约相距有300米左右,加上葛岭一宝石山由坚硬的火山岩组成,山势具有一凹形弧度,形成具有良好的声波反射条件。众多游客和晨练的人们,每当走过这里若行乐地叫喊,即可“……聆听湖上回声,正可大享耳福,有如置身深山幽谷,平添许多游览的诗情幻境”。</p> <p class="ql-block"> 孤山北麓最有名的便是《放鹤亭》。这是一座纪念宋代诗人林逋的古建筑。相传,北宋时期的隐逸诗人林和靖,终身不娶不仕,在孤山隐居了二十年,他的生活就像诗中的“梅妻鹤子”一样恬淡。</p> <p class="ql-block"> 放鹤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当时的杭州儒学提举余谦在重修林逋墓后,为了纪念这位诗人,在墓旁建造了一个梅亭。之后,郡人陈子安又买了一只鹤养在林逋墓旁,并修建了一个鹤亭。</p> <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梅亭与鹤亭都逐渐破败。到了明嘉靖年间,钱塘的王釴决定将两个亭子合并,重修成了一个新的亭子,并命名为“放鹤亭”。如今的放鹤亭是在1915年重建的,亭上的对联更是寄托了对林逋的深深怀念。“梅花已老亭空鹤,处士长留山不孤”,这些对联不仅是对林逋的赞美,也是对放鹤亭历史的传承。而这里的景观也被誉为“梅林归鹤”,是著名西湖十八景中的一景。</p> <p class="ql-block"> 踏上《放鹤亭》,我脑海闪过的便是“梅庄”二字。想起来了金庸所著的《笑傲江湖》中有一个“梅庄”。梅庄在哪儿呢,第十九回《打赌》中有这样的文字:“向问天一笑,纵马来到一个所在,一边倚着小山,和外边湖水相隔着一条长堤,更是幽静。两人下了马,将坐骑系在河边的柳树之上,向山边的石级上行去……遍地都是梅树,老干横斜,枝叶茂密……见大门外写着“梅庄”两个大字,旁边署着“虞允文题”四字。”</p> <p class="ql-block"> 梅庄具体位置在哪儿,书中是没有明确地写出来,我猜是在孤山。我根据“和外边湖水相隔着一条长堤”这句话可以把区域缩小到白堤和苏堤内侧,“一边倚着小山”可以排除没有小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如此一来,剩下的符合条件的地方就不多了。孤山便是其中之一。还有西湖孤山的梅花描述,就不禁让人联想起“以梅为妻”的林逋故事。孤山就流传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林逋曾经植梅数百株于此。上面引用的这段文字中提到一个历史人物——虞允文,虞允文生活的年代在林逋后约一百年。林逋逝世后一百多年,虞允文题写了“梅庄”的庄名。两相结合,就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梅庄很有可能就是在林逋所植梅的基础上营建的。“虞允文”这个人,确定了梅庄营建的大概时间,暗示了梅庄与林逋的渊源。小说突兀的提到“虞允文”这个与小说没有必然联系的人物,大概用意在此了。当然,这么猜测对不对,只有金庸先生知道了。不过有一点一定是对的,那就是梅庄可能就在孤山。</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发现我们走过的每一个地方都有遗迹,有的是一块汉白玉的石墩,其实连路上铺的石头都是汉白玉的,我寻迹后才知道,虽然只找到了“行宫八景”中的三个,“贮月泉”、“鹫香亭”、“玉兰馆”遗址。我沿途发现游客并不是很多,想找个帮我们合影的人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 走过放鹤亭我下到了湖边,只见湖畔杨柳依依,随风摇曳。湖面烟波浩渺,远山连绵起伏,湖山低矮,湖水浩淼,似有万顷湖光。浩淼的湖水将本来就不高的湖山衬得更加低矮,低矮的湖山又将西湖衬得更加浩淼。</p> <p class="ql-block"> 沿着湖边的路走,不久便到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的平湖秋月。看到一块碑,上书“平湖秋月”四个字,为康熙的字体。平湖秋月,此情此景,想起以前看过的电影,记得里面有一首诗,诗曰“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望相护,只羡鸳鸯不羡仙”,诗中描绘的情景与这“平湖秋月”相似,不禁默念数遍。西湖的风不冷不凉,很舒适,只是这风吹得有些个寂寞。</p> <p class="ql-block"> 此刻,正是夕阳西下的光景,满天的火烧云,镶嵌于城市头顶的上空。隔着西湖,我看到远处依稀的城郭,湖中一叶叶晚归的游船,三三两两游客泛舟湖上。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念无与为乐者美景,我不禁是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我临湖而立,微风拂面,波光粼粼的湖面宛如一面明镜,映照着红天霞云,也映照着我内心的平静。此时西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繁华的都市之中,散发着宁静与祥和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荷叶在湖面上轻轻摇曳,宛如一群翩翩起舞的仙子,它们的绿意盎然,为西湖凸显了一抹生机。与那挺立在湖中的孤山,更是构成了一幅绝美的风景。孤山不孤,它与西湖相依相偎,共同诉说着千年的沧桑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 我心豁然,杭州最美西湖原来就在这孤山的转角,当映日荷花与火烧云相遇,美便成了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孤山不孤,断桥不断。孤山的荷花亦是初秋的最美秋色。黛色暮添,走西湖、赏荷花、看晚霞,当太阳缓缓落下天际线,火烧云上线,金色的霞光映红天际,倒映在水中,水天一色。与映日荷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西湖的美,美在山水一园,也美在傍晚时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琼 周末于西湖孤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