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西洋画家——钱纳利

明正

<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72977242" _msthash="1">钱纳利自画像(摹本)<br _mstmutation="1">啉呱(活跃于 1825-1860)(传)</font><div _msttexthash="6747884" _msthash="2">约 1850 年</div><div _msttexthash="12094836" _msthash="3">布本油画</div><div><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26008606" _msthash="4">香港藝術館藏</font></div><div><br><div><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3032064178" _msthash="5"> 1774年,乔治·钱纳利(George Chinnery,1774-1852)出生于伦敦,28岁离开英国远赴东方,从南亚辗转来到中国沿海,寓居澳门27年,在此度过了其最煌的创作生涯。 他把18世纪90年代的英国画风带到远东,成为19世纪在华南地区居留最久、影响最大的西方画家。</font></div></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鍾情澳門人文風景</b><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_msttexthash="10871843424" _msthash="0"><span style="color: inherit;" _istranslated="1"> 钱纳利1825年迁居澳门,爱上小城的自然、人文风景,并在此度过其创作生</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_istranslated="1">涯中最辉煌的27年。 他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肖像画、风景画、全景画和素描手</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_istranslated="1">稿,他根据华南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质,对英国学院派画风进行了浪漫化的调</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_istranslated="1">适,使欧洲新古典主义肖像画风格、“如画”(Picturesque)的概念和地志画</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_istranslated="1">(Topography)融入到中国风貌的描绘中, 并以图像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钱</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_istranslated="1">纳利广交友人,培育后进,许多来华的欧洲人和本地画家都曾向他求教,他的画</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_istranslated="1">风更影响了粤港澳三地外销画家,催生了独具中国情调的“钱纳利画派”。 </span></div></h3> <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11085503" _msthash="6">西方商人</font><div><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124000422" _msthash="7">啉呱(活跃于1825-1860)或啉呱画室 布本油画</font><br></div><div><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2944122363" _msthash="8"> 画作中是一位樣貌俊秀的外国人,右手握着字條侧身端坐,後方的紅布、西式立柱和户外環境,是西方傅统肖像畫常有的构图和風格。 寫實的人物肖像和背景豪邁的用筆,可見啉呱(或其畫室)能純熟掌握油畫這种西方媒材的應用,而錢納利亦有類似構圖的肖像作品 ——簡佩茵</font><br></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啉呱(Lamqua)中國外銷畫家</p><p class="ql-block"> 中文名關喬昌,擅長肖像畫和風景畫,是當時將中、西方繪畫融會貫通的外銷畫代表人物。曾寓居澳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激發活力的師生競爭</p><p class="ql-block"> 錢納利曾強烈否認啉呱是他的學生,但兩人保持密切關係,同時,他們之間的激烈競爭從未平息。啉呱擅長創作歐洲風格的寫實人像畫,風格與錢納利相近,但價格較為親民,故他受許多西方商人和船長委託繪畫肖像。這種競爭關係不僅刺激了雙方的創作活力,也為當地的藝術市場帶來了更多選擇。</p> 孰扇及手帕的女子肖像<div>啉呱(活躍於1825-1860)或啉呱画室 布本油畫</div> 清朝文官<div>啉呱(活躍於1825-1860)或啉呱画室 布本油畫<br></div> 戴珠鏈穿袍服的女子肖像(啉呱) 穿藍袍持花枝女子肖像(啉呱) 穿藍色衣袖袍服的女子肖像(啉呱) 戴眼鏡年輕男子肖像(啉呱) 米格爾·安東尼奥·顾迪纳先生(1788-1844)肖像(啉呱) 男坐像<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布本油畫<br></div> 穿藍色長袍男子肖像<div>啉呱(活躍於1825-1860)或啉呱画室 布本油畫<br></div> 馬禮遜翻譯聖經<br>喬治·錢納利(1774-1852)(畫);<div>查理斯·泰納(1774-1852)(刻)鐫刻版畫</div><div> 此版畫描繪馬禮遜牧師將聖經翻譯成中文的情景。馬禮遜牧師坐在桌子旁,與兩位翻譯助理專注地工作。坐著的是較年長的陈老宜,站立的是較年輕的李十公 香港藝術館提供<br></div> 瑪麗·布鲁斯女士肖像<br>喬治·錢納利(1774-1852) 布本油畫 1、這幅西方女性肖像,是錢納利訂製畫的精品。<br>2、背景是錢納利最常用的大幅紅布和带風景的窗台,營造暖色氛圍和空間感突出主體人物。<br>3、面部膚色白裡透紅,兩唇紅潤欲滴,使面容更顯立體生動。<br>4、強化人物光亮度,利用明暗對比來表現光源的方向和強度,展現立感和質感。<br>5、女士身穿大領口、短泡袖、胸前抓褶的高腰裙,華麗衣飾反映了其社會地位和高貴氣質。<br> 艇家孃<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布本油畫</div> 1、這幅艇家孃(疍家女)畫像是錢納利的個人創作,並不涉及畫資收入。他繪畫了許多疍家女作品,其中以亞來、亞蘇、亞嫦最多。<br>2、背景以深沉的自然景色作襯托。<br>3、人物的面龐、嘴唇、鼻孔和手指之間呈朱紅色,倍添嬌豔。4、光源巧妙地投射到臉部和上身,明暗反差和色彩對比均十分強烈。<br>5、疍家女頭戴籐帽,穿著藍色土布上衣,手持頭巾,笑容可掬,姿勢優雅,形象被高度美化,顯示出畫家對東方女性带有人文主義情懷的欣賞和尊敬。 錢納利筆下的漁孃堪稱華南女性肖像畫中的經典。他最為人熟悉的畫風在此作中表露無遺。光源巧妙地投射到漁孃的臉部和上身,在人物的面龐、朱唇、臂彎下及手指間,均可見畫家以鐘愛的朱紅色帶岀嬌艷感覺。漁孃是當時洋人在華南地區鮮有接觸到的女性之一,她們會以廉價酬劳為進入内港的外國商船領航,或短途接載商旅船員來往岸邊。 香港藝術館提供 背著小孩的漁婦<br>喬治·錢纳利(1774-1852) 纸本水彩 畫中的天色似見霧霭,又見落霞。正背著小孩極目遠方,似在等候丈夫歸來。從女子身前的影子,令人感到黄昏將近。“疍家”女人或小孩照顧婴幼兒時很多时用“襟褓”,即廣東人所說的“孭帶”且置於背上。這一颇具保護性的背带以有堅韌的布缝成。錢納利一般“疍家女人”作品中,相同元素是蓝色上衣、红色頭巾。而此畫中的主人翁不一樣,不過,赤腳卻相同 陳缢春 小型人物肖象——母女<div>喬治·錢纳利(17741852) 象牙油畫</div> 爱尔兰时期的钱纳利已是一位著名的肖像画家,亦精於绘画“小画像”(Miniature),在印度時自称为“小画像”画家,对於侨居外国的人而言,“小画像”的優越性是可携性,邮寄回英国时也不用担心清关的费用。 尽管其面积不大,但艺术家絲毫不放弃耐心。 此画十分细致,从材质而言,画在以象牙製成的椭圆盒子内,尽管画幅小,但画家仍然注意线条的运用,来表现画中母女。 女孩蓝色的腰带和短袖上的蝴蝶结,与门窗外的藍天相互辉映,而红色沙发的靠手亦为人注日。 陈继春 小型人物肖像——男士<div>喬治·錢納利(1774 1852) 象牙油畫</div> 19世纪时,西方油画肖像有不同的规格,而这种小画像有时可根据材质而调整。 主人翁的白衣与深蓝色的西服,衬搭自然。 可以想见,这是钱纳利于1815年至1820年加尔各答时期应友人或订件者之请,而为其一家三口画的“全家福”。 陈继春 亨利·罗素爵士人像<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纸本铜版画</div> 孟加拉第七及第八輕騎隊將軍威廉·圖恩爵士<div>和瑪麗亞·圖恩夫人肖像<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布本油畫</div></div> 古典人物胸像素描<div>乔治.钱纳利(1774 1852) 纸本铅笔</div> 站在门口的澳门渔妇<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铅笔、墨水</div> 家庭人像习作<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铅笔</div> 戴帽子的欧洲或美国女子肖像<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纸本铅笔</div> 家庭人像习作<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铅笔、墨水</div> 关部行台旁小吃摊<br _istranslated="1">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铅笔 习作——疍家女<br>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铅笔、墨水 孟加拉国——废墟旁的牛<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纸本钢笔、墨水</div> <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215259408" _msthash="8">孟加拉——茅舍旁取水的人</font><div><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215259408" _msthash="8">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钢笔、墨水</font><br></div> 两组习作——牛、人、村舍<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铅笔、墨水</div> <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196701765" _msthash="10">威廉·巴顿小孩时的肖像</font><div><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196701765" _msthash="10">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铅笔、水</font>彩</div> 人像习作——两组小童<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纸本钢笔、墨水</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转向浪漫主义风景画</b></div></h3><h3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1802年,钱纳利前往印度,很快就因为出色的肖像画驰名当地,委托其作画者众他经常外出写生,绘制了不少反映当地风土人情的作品,转向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风格。</span><br></h3> 古墓遺址<div>喬治·錢納利(1774-1852) 紙本水彩</div><div>澳門藝術博物館藏<br></div> 马西安诺·安东尼奥·毕士达肖像<div>小毕士达(1836-1931) 纸本铅笔</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钱纳利、毕士达和顺呱画室</b></div><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12516752404" _msthash="0"> 马西安诺·安东尼奥·毕士达(Marciano António Baptista,1826-1896年),土生葡人,主要活动于澳门和香港,一生绘制了大量关于澳门、香港、广州题材的风景画。 早年师承钱纳利,水彩画和速写受钱纳利影响较深,19 世纪中叶后形成自己独特的水彩线描画画风,其画风包含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情趣和庙宇色彩,反映出中国文化对其潜移默化的影响。 <br _mstmutation="1" _istranslated="1"> 顺畖(Sunqua),活跃于 1830 至 1865年,受钱纳利画风影响的知名广州外销画家,擅绘风景油画和水彩小品。 顺呱的作品早期以海洋船舶风景画为主,后期则以场景宏大复杂的港埠风景画著称。</font> 南湾景色<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布本油画<br></div> 澳门帆船与小艇<br _istranslated="1">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水彩、铅笔、墨水 <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26358202" _msthash="2">澳门马交石炮台</font><div _msttexthash="136219252" _msthash="3">马西安诺·毕士达(1826-1896)纸本水彩、铅笔</div> <font _mstmutation="1" _msttexthash="24634194" _msthash="4">澳门港东边入口</font><div _msttexthash="99146541" _msthash="5">马西安诺·毕士达(1826-1896)纸本水彩、铅笔<br></div> 树下的食物摊档<br _istranslated="1">马西安诺·毕士达(1826-1896) 布本油画 街边小贩<br _istranslated="1">马西安诺·毕士达(1826-1896)布本油画 岸山上疍家船<br>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铅笔、墨水、淡水彩 浅水中的舢舨和疍家船<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水彩</div> 海边生火的渔民<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铅笔</div> 进入圣若瑟修院和教堂的入口<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铅笔</div> 玫瑰堂外市集摊贩<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铅笔、墨水</div> 圣玫瑰堂外市集摊贩<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铅笔</div> 坐在乱石路旁的人物<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水彩</div> 澳门——海旁<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墨水纸本</div> 律劳卑勋爵的房子及西望洋山<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铅笔</div> 澳门松山<div>马西安诺·毕士达(1826-1896) 纸本铅笔</div> 从海上眺望妈阁庙<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铅笔</div> 南湾<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铅笔</div> 广州商馆区海旁<div>乔治·钱纳利(1774-1852) 纸本水彩</div> 西洋绘画由外籍传教士经澳门传入中国,迅速成为18至19世纪广东绘画的风尚。寓澳的中外官员、士绅贵妇、商人海员等对西洋肖像画的需求,促使商业画室在广东口岸的冒现,进而影响了中国近代肖像画乃至民初商业月份牌的艺术风貌。珠三角地区的西洋风景画和版画,乃至程序化的通草画和玻璃画,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农业生产、衣饰穿戴、商贸情景、职业种类、节庆乐等是摄影术发明引进之前、向西方介绍中国社会文化的重要媒介,以及晚清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珍贵见证。<br>  澳门作为“西画东渐”的首要门户、18 世纪中国外销画的重要发源地,在此举办相关特展以追本溯源梳理脉络,殊为合。是次展览为澳门历来规模最大的历史绘画及外销画展,以澳门艺术博物馆和广东省博物馆珍藏的外销画及“钱纳利画派”作品为基础联袂香港艺术馆,精选展品 300余件/套,以画艺画技、画材三大部分,呈现18至19世纪活跃在珠三角地区的中外画家如何以中西方视觉艺术的对话舆调和,共同创造了中国近代商业绘画的“黄金时代”突显澳门作为“中国近代西洋画画家摇篮”、“钱纳利画派重镇”的显要地位。展览近五成展品来自澳门艺术博物馆,包括一些最新整理、未曾公开展出的外销书,机会难逢。这些作品中的市井百熊,记录了澳门的商端口繁荣和渔港风情,既是中西文明互鉴、贸易全球化的生动记录,也为19世纪的广束风貌留下了宝贵的图像资料。<br> 这次“焦点”展的焦点,无疑是在澳门生活了27年、最后长眠濠江的英国杰出画家钱纳利。为纪念钱纳利250周年诞辰,艺博馆特意在展览中大幅增加钱纳利及其追随者的作品比例。作为19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西洋画家,钱纳利在1825年到澳门后,根据华南沿海特殊的地理气候和民生情况,对英国学院派画风作出了浪漫化的调适,大大影响了一批广东的中国画家、澳门的土生葡人画家乃至居澳的西方侨民。“钱纳利风”不但让华洋顾客趋之若鹜,受其指导的中国画家对立体透视、造型图、明暗对比、色彩冷暖、层次感的把握运用,透露出中西融会、钻研变通的痕迹。这些新兴的艺术商品既切合西方趣味,亦确捕捉东方意韵,有着重要的艺术性、装饰性和一定的纪实性,富含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对中国油画本土化起引领作用。<br>  两个世纪以前粤港澳画家与时并进、兼容并蓄的务实态度,在视觉艺术上的创意和探索精神,在这次展览中表露无遗。艺博馆一直秉持开放精神,着重珍藏、展示、研究、推广这些历史绘画,藉澳门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的特别时刻,让大众的焦点重新落在这些意义非凡的艺术和文明结晶之上,彰显澳门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的关键角色,以及粤港澳三地的同根同心、同行共进。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博物馆联盟”成员,文化局澳门艺术博物馆将继续致力推进湾区范围内特色文物资源的共享,深化湾区文博机构的交流,以高质量的合作展览,共创湾区文化艺术的另一个“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