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团圆夜是中秋

小楼听雨

<p class="ql-block">节庆习俗,是指围绕岁时节日而形成的各种民间传统性习俗。它以年为周期,各种不同的习俗活动贯穿全年的始终。中国年、清明雨、端午龙、中秋月,这令人心弦颤动的节日情、岁时忆,亦是游子梦中的乡愁。</p><p class="ql-block">中秋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时间为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1日,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p><p class="ql-block">松溪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等民俗。 古老的民俗与众多神话传说,以及松溪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使“阖家团圆”的精神指向,成为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冬至丸,立夏粿,春分社饼艾仔粿;端午粽,中秋饼,立冬麻糍过年粿”,松溪的一年四季,应时的小吃总是纷至沓来,而此时正是中秋饼响亮登场的时候。松溪坊间的中秋饼,属于福安月饼系列,出奇的大,分外的甜、浓郁的香,馅料主要有花生、芝麻、白糖、瓜糖、猪肉、豆沙等。原先饼馅里糖很多,大约一百斤面粉就有三四十斤糖,现在的人提倡绿色、低糖,中秋饼的配料也在不断地进行改良,使其更美味健康。</p><p class="ql-block">分吃月饼也是很讲究的。将月饼按照在场人数切成相应的瓣数,即有几个人就切几瓣,这样每个人都能品尝到月饼,既体现了公平和谐,也寓意着团圆无缺。在中秋节这个象征团圆和幸福的节日里,分食月饼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习俗。而在这一天,“后头家”也要给出嫁的女儿、姐妹送上月饼,以示思念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旧时的松溪城关,在八月十五都要举办薛圣公王(薛仁贵)庙会。庙会,也叫擎(举)佛,是较大庙宇如东岳宫、五显庙、华光天王庙等举办的祭祀神祗、消灾求福的迎神活动。由于“城隍”是守护城池的一方神圣,各主祭庙设醮都要请“城隍爷”。中秋前,信众们在城关十字街头即皂夹巷头搭起一个高台,将城隍爷和七爷八爷(大头鬼、无常鬼)安置在台上供祭。下午则把薛圣公王的木雕像抬出来游街,谓之驱瘟神。擎佛的最紧张场面是“走佛”,说是走,其实是跑。三声炮响过后,抬佛的精壮后生,像脱缰野马狂奔到庙门口。此时,全城万人空巷看擎佛,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走佛”的狂野,让人血脉迸张,那么中秋拜月,则显得温婉柔和了。民间素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这是因为,在古人看来月亮一直是女性的象征。《礼记·祭器》有云:“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松溪民间童谣也悠悠地唱着:“月奶姐,月光光,大婆去烧香……”和“月奶姐,月堂庵,问奶讨嫁妆……”。夜色降临,各家摆放香案,摆上月饼、柿子、葡萄、柚子、石榴、桂花酒、桂花糕等供品,“其祭果饼必圆”,并将“月神”的牌位摆在月出的方向。待月上中天,点烛燃香,然后全家女性按照长幼依次祭拜,祈求月神的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随着夜幕降临,文艺范十足的松溪中秋夜粉墨登场。</p><p class="ql-block">在中国文学史上,月亮几乎成为了文人墨客表达情感、寄托思念的永恒主题。从《诗经》中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唐诗宋词中无数关于月亮的佳作,或望月抒怀,倾吐动人心弦的乡情、亲情、友情、爱情;或表达高洁情怀、远大志向。松溪文人,自然也是“具酒肴,抱筝笛,载琴床,携钓籊”,或“登石壁以寄怀”,或“拟孤舟于月夕”,吟诗作赋,“愿无忘乎今夜之月”。这是乾隆年间松溪举人范维宪所作的《月夜石壁潭赋》所描绘的情境,象这样的咏月诗文在康熙版《松溪县志》中收录不少。中秋夜,县里的文化部门和诗词楹联、书法等协会,也会组织中秋茶话会、诗会、笔会,一起舞文弄墨,为节日助兴。</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每年中秋,县文化馆都要举办系列的文化活动,如灯会、游园、票友会、故事会、象棋比赛等群众文化活动,其中群众参与度最高,互动性最强的无疑是灯谜竞猜。五颜六色的谜条悬挂在花灯下或树干之间的铁线上,既富有诗意又充满趣味。人们或独自思考,或相互讨论,努力猜出谜底。猜对灯谜的人们兴高采烈地兑换奖品,或铅笔橡皮,或糖果书签,奖品并不贵重却给人以极大的荣誉感和获得感。</p> <p class="ql-block">旧时,民间曲案也要在中秋夜公开献艺演奏。松溪城关有众多各式各样的“案”,其性质和现代五花八门的协会社团相似。而曲案则是中等阶层中喜爱音乐的人士自发组合的社团,他们为了切磋乐艺,自置乐器,自娱自乐,不以营利为目的。每当八月十五,他们都要在活动场地设案桌,桌上红烛高照,檀香绕缭,古雅庄重。他们演奏的技艺纯熟,乐音优美,引来许多群众欣赏观看。如今,“夕阳红”老年民乐团、京剧票友协会和众多的广场舞、健身操团队等,成了新的“曲案”,活跃在每一个光影缤纷的松溪夜色中。</p><p class="ql-block">土面戏,在中秋节期间演出的市井街头剧,主要活跃在渭田一带。土面戏多是两人(一男一女)一台、情节简单的哑剧,全用动作和表情表达剧情,有点像无声版的“东北二人转”。如在上演保留节目《渔翁捉蚌》时,丑角扮渔翁,戴斗笠,穿蓑衣,蹑手蹑脚,伺机撒网;旦角扮蚌精,藏在篾编彩绘纸糊的蚌壳内,两手拉扯两扇蚌壳一张一合,踏着轻盈的舞步,婀娜旋转,前进后退。两人配合默契,幽默风趣,往往能引爆围观人群的掌声和喝彩声。</p><p class="ql-block">随着现代消费文化的冲击,社交媒体和新兴科技的普及,传统节日的温暖和情感变得越来越稀缺,这些民俗也渐渐淡出了民众的生活。但美好始终是在的,毕竟圆满和圆月是镶嵌在中国人身上的文化基因,永不失去。</p><p class="ql-block">“明月松间照,风静听溪流”,且到来龙山登高揽月,到文秀湖水中望月,感受新时代新松溪的中秋祥和盛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