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 念 母 亲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母亲已经离开我们一年多了。去年7月,母亲突发心衰,进而导致心梗,猝然长逝,享年92岁。在中秋佳节到来之际,我们十分怀念敬爱的妈妈。</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王丕莲,是一个平凡的农村妇女,但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母亲自小聪颖过人,1955年考入海阳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邻村小学就教。可是好景不长,随着爷爷从济南退休回家休养,因需照顾曾祖父、爷爷、奶奶三个老人,母亲无法兼顾工作和家务,毅然辞去公职,专门照料家庭。从此娇小的身躯承担了常人无法承担的家庭重任。</p><p class="ql-block"> 母亲先后侍奉曾祖父、祖父(奶奶晚年由济南姑姑侍养)、姥娘、父亲四位老人。曾祖父75岁时,意外摔倒,导致大腿骨折,卧床三年,母亲悉心照料,使其安祥过世。爷爷是1937年参加八路军的老革命,战场上受过伤,五八年大炼钢铁时,受煤烟呛,导致气管病。母亲为照顾爷爷,精心安排生活,每天饺子、馄饨、包子、面条、花卷……变着花样调理。曾祖父和祖父是旧时代人,封建意识浓厚,对母亲要求非常苛刻和严厉,稍不如意,就要罚跪。母亲孝顺,总是逆来顺受,从不申辩和抱怨。父亲晚年患脑血栓,卧床六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在床上。母亲以不足90斤的身躯照顾体重二倍于她的父亲,其艰辛可想而知。由于母亲悉心照料,卧床六年的父亲,竟然没生一个褥疮,母亲却为此落下严重的腰疾。</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抚养了六个孩子,同时抚育两个表哥。因舅舅23 岁牺牲在解放战争淮海战役,舅母为生计改嫁到东北。两个表哥一个7岁,一个5岁,他们的起居、衣食、上学,都有母亲打点。母亲的品德影响和严格的家教,使我们健康成长。两个表哥文革前分别考入四川电讯学院和济南电子学校,我们兄妹六个都通过考学,谋的了公职。这在我们居住过的海阳和即墨老家都成为美谈。</p><p class="ql-block"> 母亲除承担家务重担,还遭遇了“四清”运动和文革两次浩劫。父亲一直担任村干部,两次运动受到严重冲击。文革时,被划为保守派,多次遭批斗和毒打,无奈,逃到济南,奔赴爷爷家去了。厄运却落到母亲身上,母亲被造反派关在黑屋,吊起毒打,折磨的死去活来。在好心人多帮助下,侥幸在一个夜晚逃脱。由于身无分文,只能徒步向济南方向跑去,一连三天三夜,一路乞讨,步行400余里,找到淄博张店一个叔伯姑姑,在这个姑姑的帮助下,坐火车去了济南爷爷家。</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县城读书时,每次往返100 多里路,从不坐车,都是步行。有一次已经身怀三个月我,徒步回家,行至半途,天全黑了,在山中听到狼嚎,不敢前行,退回到一个不知名的村庄,逐户敲门,被一家好心人留宿。随着爷爷去世,家里失去了主要经济支柱,因为家口增多,生活日趋拮据。母亲便学习缝纫,靠为村民制作新衣,挣得微薄的报酬,贴补家用。一直好多年,每到年关,母亲经常通宵达旦赶制衣服。对很多像我们一样生活困难的邻居还有亲戚,母亲从不收一点报酬。改革开放后,母亲曾在家中院子建设鸡舍,养鸡谋生,其事迹曾被公社妇联在全公社宣传、推介。</p><p class="ql-block"> 由于母亲的特殊经历和卓越贡献,1993 年和2006年,两次荣获青岛市十大优秀母亲称号,其事迹被《青岛日报》、《半岛都市报》、《青岛晚报》报道。母亲虽然离开我们,但永远是我们的典范和骄傲,母亲的精神我们将永远传承。我爱我的母亲,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王丕莲!</p><p class="ql-block"> 2024年 9 月12日</p><p class="ql-block"> 梁孝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