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年整理数十年前在贫困乡村拍摄的照片,因为当年属于“阴暗面”(现在称弱势群体)不能发表。现在却引发我回访的情结。不久前我带上其中一些人或家的图片去寻找他们,看看他们现实的生活情状。回来后谨小慎微(争取不被封)作了几篇图文记录,发了三条,有一条似乎不便发,有点担心惹火烧身。</p> <p class="ql-block">好长时间来,又想去看看当年在息烽县乡村遇到的一位上山下乡女知青和某优秀D员之家,还有在特别严苛的计生时代居然生有7孩、幺儿送人、妻子失踪的一家人;还有我曾经资助的苗寨小女孩杨明仙等等。</p><p class="ql-block">差不多也是那时段,我的网站《民族在线》www.minzuol.net,引来国内外一些热心人参与其中“净化心灵,温暖穷人!”捐资助学等活动。同时一群新加坡旅行者与我合作开展《心灵之旅》《雪莲行动》等主题性慈善旅行。我选定山清水秀的黄果树上游白水河畔,和新加坡领队杨振琪先生带大家露营三四天。白天和附近硐口村的孩子们做新加坡游戏,上英语课,集资请工人安装学校门窗,添换新桌椅等等。晚上在村里开展联欢会。离别前夜,晚会后的公开捐款仪式掀起高潮!全村男女老少随主持者(另一新加坡领队黄元利先生)手持几坨百元大钞(人民币)齐声吼出数钱的声音:“1—、2—、3—、4—……!!”之后掌声在夜间的硐口村阵阵雷动。次日一早新加坡人往下几站(其他乡村、山川、河流等美丽风光风情)旅行时,村民与贵客依依惜别,有些甚至泪流满面。那一幕幕动人的景象让我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或许正因如此几次新加坡人的特殊旅行,我似乎也受了一些熏染。以后我主持或参与的多次旅游都被赋予一定的意义或主题。或腾冲《父亲的战场——寻根》或参与主办《新加坡与清华中学互动》(东盟教育活动周)《三线人回“老家”看看》等等 。于是近期又几次前往乡村回访当年接触的贫困人家。近日又借与朋友相聚再回访息烽青山乡、九庄镇、温泉镇276厂。当然我更希望我的国人也能学到一些新加坡人(也多是华人)或类似有意义的旅行。也许已经有一些了,比如帮助抗战老兵、英雄、忠魂回家的志愿者活动等等。</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好久以来我都心心念念着这位没有回城或回不去的老知青。她是重庆人,是1960年代最早的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而且是那个年代的高中毕业生。约30余年前我在息烽青山乡绿化村遇见她时,感觉她已经深深扎根贵州乡土。十分感慨,却不能报道,只能拍下她几张照片。如今时光已经前行几十年,有机会再去这里看看她和他们的生活景象是我近几年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今天来到过去的这些贫困乡村,还真是天翻地覆了,看上去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处都见新农房,不少比城市还高级的洋楼、别墅等等。同去的朋友C感慨:“自从政策允许农民外出打工之后,启动了农民勤劳致富的巨大动能,昔日贫困乡村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我们无法对照、辨认曾经在这里拍摄的老照片与现实景象。几十年前普遍存在的茅草房消失殆尽。即便老砖房也很难看到了,偶尔见到一些人家建新房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老房。给人以一些年代感、亲切感,或许能感受到一些历史的深度。我们好不容易用老照片问老人们才找到一些老照片上现在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可是找到女知青家时,她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她丈夫黄开强把还挂在墙上的她的照片给我们看。并讲述了一些他们的往事。1960年代后期,他当兵时部队驻扎重庆乡村,这位女知青名叫王必英,与他相识接触后定下终身。丈夫还没复员回乡,妻子就先从重庆乡村转至贵州乡村——丈夫家乡息烽县青山乡绿化村——安家落户了。丈夫退伍自然回乡与妻团聚。轮到知青回城政策出台时她已经是有几孩的妈妈了,也与丈夫仍然情深意长,根本离不开乡土。只能按政策办为城镇居民,那时以为居民比农民优越,后来孩子们,都跟妈定为城镇居民。妈妈与孩子都不能与农民一样拥有土地和某些乡村利好。“就靠我一个人的土地生活,”孩子们的爸爸知青王必英的夫君老黄说,“田土全部就才一亩多点!”</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都没沾上他们妈妈老知青的光(好处),另几位孩子都出外自谋生路了,他们的这第三个儿子已经29岁了,生活主要靠做乡里乡亲的房屋装修得收益。现在的生活条件进步太多了,可是这位最老知青是妈妈也已经是奶奶了!“她5年前病故的。”已逝老知青的夫君说,她享年72岁。</p> <p class="ql-block">老知青王必英的这小儿子和她夫君也在我们带去的老照片中认出“优秀D员之家”人了。老D员已经离世多年,他们打通了这家后生的电话,并且用手机翻拍照片给那后生看,电话里传来的声音激动不已,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以下老照片中的男子和他妻子居然在严苛的计生时代生育了七孩,送出一孩。妻子出走(失踪)。一直没打听到这当年属于极端超生之家,我们就到乡政府了解。可是正是周日,值班的年轻人一头雾水,自然不得而知。在乡里一家饭店进餐时,老板推荐乡政府退休老领导,让我们去他家。饭店又有一员工说某村有一家有七个娃。我们先按导航又行驶十余公里山路,却没找到,又掉头向相反方向去寻找村里退休老领导家,这天他家关门闭户,我们在门口声声呼唤不见回应。想想:哦!又是周日赶集。</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这家一大家人的大家庭</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无奈地转向九庄镇新杉村位于乌江边的高山之巅——下环山苗寨。一路上县乡道路宽广曲折和美好山川让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前,我在新杉村下环山村民组见到的失学女孩杨明仙。以后我资助她上学并保持较长时间的偶尔互动。如今虽然这里道路依然艰险,我们还是终于找到她家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我也是在这九庄镇新杉村一个山之颠的苗寨来到她家的——近三十年前赤脚站在自家门口的小姑娘杨明仙非常可爱也特别令人心酸。</p><p class="ql-block">她妈妈非常激动地拿着自己女儿杨明仙的老照片感慨万分,口中念念有词:“那时候太造劣!太造劣了!”她小女儿杨明仙已经出嫁。“现在在县城生活,她还没工作,但是女婿对她很好的。”</p><p class="ql-block">她说杨明仙的“姐姐成绩更好,那时候初中都毕业了,没钱继续上高中!”我很遗憾当时与她家联系甚少,居然不知杨明仙还有一位学习更好的姐姐。</p><p class="ql-block">在下环山苗寨,我们还打听到这里新杉小学的老师杨文武,那些年都是杨老师给我提供贫困学生图片和信息,以便我输入《民族在线》www.minzuol.net,搭起我在网让善者直接向他们“净化心灵,温暖穷人!”的爱桥之一。记得在兴仁县贫困乡村,有人从国外把美元寄到了乡村小学贫困学生手中。县教育局与我常联系的杨伟女士告诉我,他们只好把这孩子收到的美元带到州所在地,兴义市中国银行兑换成人民币,再带回给这学生。</p><p class="ql-block">可是我们还是没见到杨老师,也许同样是因为周日赶集。时间有限我们比较粗躁的回访告一段落。我想起还有那些年拍到的处于非常贫困中的兄弟俩、两个在荒野背弟弟妹妹的细娃、一位遗失残疾证的越战老兵和他的家人(我至今还保存有他向我求救的信件)……我想我们还会继续回访回望这里乡村的那段过往,想必如今他和他的家人或当地父老乡亲都会有良好的改变。</p> <p class="ql-block">杨明仙的妈妈说,她的两孙儿上学经济上也有困难。我们已经有了联系方式,进一步了解后再说。又都忙着去下一站,还想去这下环山脚的乌江观山看水……</p> <p class="ql-block">下图,两位正在干农活的老太太。</p> <p class="ql-block">下图:形象十分彪悍、朴实、可爱的苗族青年。他是以上苗族老人的孙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