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生活在柳沟的兵团125团人,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常以“柳沟人”自许。一些因工作调动、上学等原因离开柳沟,散居各地的柳沟人,出于对家乡的怀念,很想知道柳沟的情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为满足异地乡亲们的要求,我曾于2017年制作了美篇《献給远方的柳沟人》。在网上发出后,引起了柳沟人极大的关注,点击总量达到了2.6万人次以上。</p><p class="ql-block"> 因我原使用的手机丢失,为安全而销号后,无法进入个人门户打理作品,也不能与读者交流。</p><p class="ql-block"> 在新疆兵团成立70周年之际,我决定将原文重新整理后,改用现在的美篇账号发出。既能乘庆祝兵团成立70周年之东风,展示柳沟的巨变,亦便于与读者朋友们交流。</p><p class="ql-block"> 笔者</p><p class="ql-block"> 2024.9.12</p> <p class="ql-block">此文用原账号发在“美篇”网站上的封面和首页截屏图。▽</p> <p class="ql-block"> 献给远方的柳沟人</p><p class="ql-block"> 龙宗翥 图/文</p><p class="ql-block"> 曾在柳沟工作生活过的人,一定对柳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远在他乡,多年未归的柳沟人,一定很想知道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那些喜欢怀旧的朋友,对他们在柳沟工作过的单位、居住过的房屋、耕种过的土地、行走过的道路、一片树林、一条渠道、一座小桥、乃至身边的一草一木都留在心里,难以忘怀。 随着岁月的流逝, 思乡之情与日俱增。在他们因各种原因,不能重返柳沟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使他们得到一些抚慰呢?就目前的条件而言,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通过互联网,将反映柳沟现状的视频传递给他们,让他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其次是给他们传送柳沟的照片。不过,展示城镇面貌的视频沒有航拍设备是无法拍好的。我没有航拍设备,只好退而求其次,为远方的朋友传送一些柳沟的图片。遗憾的是,目前我所拍摄和保存的柳沟照片十分有限,远不能全面而详细地反映柳沟镇的旧貌与新颜。因远方的朋友想急于了解柳沟的情况,只好将现有的图片编辑出来,以满足他的要求。不足之处,今后再慢慢补充吧。</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柳沟的发展速度虽不如发达地区,变化却也不小。如今的柳沟,不少历史建筑已被新的建筑取代。有的已从地面消失,有的或即将消失。有的留下了照片,有的什么也没留下。那些幸存下来的建筑物对思乡者来说,实在太珍贵了。因为乡情实际上就是一种怀旧之情。试想,一个地方如果没有了故人和旧物,还有什么值得怀念?思乡的朋友,那就让我们一起从怀旧开始吧!</p> <p class="ql-block">一、柳沟怀旧</p><p class="ql-block"> 125团是七师成立最早的团场之一。它的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十九团,1950年成立,隶属二十二兵团九军二十七师;1953年6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农业建设第九师第二十五团。1954年9月从南疆迁至乌苏县柳沟屯垦;1955年3月划归农七师;1969年更名为125团。由于建团早、规模大、屯垦初期的建筑设施较多。作为军垦农场的老建筑,它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随着团场的发展,目前幸存下来的已经不多了。</p><p class="ql-block"><b>1、残存的达子庙皮革厂</b></p><p class="ql-block"> 达子庙是125团的前辈们从南疆迁至北疆后,进入柳沟垦荒的第一站。也是125团的最南端。这里历史悠久,是一个藏着许多故事、值得记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1954年9月3日二十五团4个连队500多人,由团长岳奉恩、政委王锦山带领,来到达子庙开荒。当时,部队驻在位于达子庙东南的油坊庄。团部设在贾鹤峰营的3号地(今125团21连3号地)。由此证明,达子庙是125团开发柳沟的根据地。据《125团志》记载,当年柳沟苇湖遍布,梭梭、红柳丛生,常有野猪、狼群出没。据125团的军垦前辈回忆,初到达子庙,他们曾在露天住宿过。后来,自己动手搭窝棚,挖地窝子才解决了住宿问题。那些耕地,都是他们一坎土曼,一坎土曼挖出来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农渠,都是他们用扁担、红柳筐担出来的。当年的艰苦程度,是今天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随着开发柳沟的不断向北推进,125团司令部也不断北移。1955年底,迁至如今的20连连部所在地;1956年,才迁至今日的柳沟镇。可以说,达子庙是柳沟开发初期的历史见证。为了纪念达子庙脚下垦荒的历史,125团将当年新开的那片处女地,即今日的21连所在地取名为“得胜地”。有初战告捷,旗开得胜之意。</p><p class="ql-block">随着垦荒的不断向北挺进,沸腾一时的达子庙曾一度被冷落。1957年,当125团浩浩荡荡的垦荒大军在柳沟大地安家立业之后,因为达子庙那眼水质纯净、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还有那靠近乌伊公路的地理位置给125团的决策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决定将1953年建在乌苏水磨旁边的皮革厂,迁至达子庙。使这里又一次焕发出新的生机。125团皮革厂原本只有5名职工,只能靠手工制作一些毡筒、毡袜、皮筒子之类的产品。自迁到达子庙后,很快就有了起色。最兴旺时,职工增加到500多人,拥有皮革加工设备80多台,皮件缝制设备310台。除了一般的军警服,还能生产各式高档裘皮服装。产品多达70余种。不但畅销全国各地,而且还出口到德国、蒙古等国家。没想到这个有40年历史的皮革厂,1996年因市场因素而解体。</p><p class="ql-block"> 被废弃后,仍残存的原达子庙皮革厂办公室及部分厂房。</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60年代,达子庙曾有一个解放军的炮兵团驻防,文革前撤离。这是仅存至今的一栋营房</p> <p class="ql-block">由于地下水的大量开釆,原达子庙充满传奇的神泉已干涸</p> <p class="ql-block">达子庙泉坑边苍老的胡杨</p> <p class="ql-block"> 1990年代末,125团开始在皮革厂土坡下打井,开荒,植棉,植树。后来在这里建了一个农业连队,编号为125团9连。</p> <p class="ql-block">原皮革厂废弃的办公室前的公路边,树立的125团9连的路标牌。</p> <p class="ql-block">路标牌南行50米的125团9连连部</p> <p class="ql-block"> 达子庙西南的柳沟水库。因其第一期工程是125团为开发柳沟而修建的。虽然后来移交给了七师水利处,但它与125团开发早期的关系密切。</p> <p class="ql-block">1958年,柳沟水库建成后,庆祝开闸放水的盛况。</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的柳沟水库管理所。</p> <p class="ql-block">柳沟水库堤坝与放水闸。</p> <p class="ql-block"> 再向远方的朋友通报一个信息。老柳沟人应该都知道,位于皮革厂土丘的北坡下,西边去柳沟水库的路南侧,各有一个人工打出来的自流井,地下水常年不断地从高出地面一米左右的铁管里汩汩涌出。这两个机井其实都是1950年代,新疆石油勘探队打的油井,只因当时技术设备落后,钻的深度不夠,没钻出油,却涌出了地下水。据说,断定此地有石油的工程师被追责判刑。改革开放后,那位不服气的工程师要求重新钻探。结果还真的钻出石油了。因达子庙的”蒙语地名为“来因迪克”即有胡扬的地方,故称之为“来因迪克油田”。 </p> <p class="ql-block">2019年,笔者在达子庙西的公路上,见到的油田工地部分场景。</p> <p class="ql-block"><b>2、己经消失的46公里接待站。</b></p> <p class="ql-block">独克公路46公里 ,是125团通向奎屯的出口。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125 团内的道路全是土路。每逢春季解冻,道路翻浆或下雨,柳沟与外界的交通就会断绝。那些到外地出差或探亲的人在返回团场时,一旦碰上下雨或道路翻浆,就会被阻于46公里处。置身荒野,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苦不堪言。为解决这一问题,125团在46 公里的路口建了一个3栋土坯平房的接待站,为受阻的职工提供食宿。</p><p class="ql-block"> 1987年,125团投资190万元,农七师投资120万元,将那条23公里的土路建成沥青路,1989年8月1日正式通车。从此,柳沟到奎屯的公路一年四季畅通无阻。46 公里处的接待站,在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被废弃。</p><p class="ql-block">被废弃的原接待站</p> <p class="ql-block">以上照片拍于2012年。2013年废弃的接待站已被拆除。原地基已开垦为农田。</p> <p class="ql-block">2013年七师在46公里接待站的对面建了一个交通管理站</p> <p class="ql-block">3<b>、残存的原125团司令部及周边建筑与林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原团司令部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原团司令部业务部门办公室前的门廊</p> <p class="ql-block">原团司令部业务部门办公室侧视</p> <p class="ql-block">大门西边的这栋平房北头是政委办公室,南头是团长办公室,中间是小会议室。</p> <p class="ql-block">在墙外能看到的团长办公室山墙</p> <p class="ql-block">大门东边的这栋平房是用来接待上级部门官员的招待室。中间的房檐已塌陷。</p> <p class="ql-block"> 由于这些建筑有典型的军垦特色,2003年七师在拍摄电视剧《热血兵团》时,曾将这里作为重要的拍摄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以上照片是我2011年夏天拍摄的。当时,院门上还挂着“125团青年民兵连“的大字。院内环境和建筑物尚可。后来,听说团场决定将司令部的老房子全部拆除,要在原地修建商品房。</p><p class="ql-block"> 2012年再去的时候,发现有门窗已被拆除,一片破败景象。</p> <p class="ql-block">为让这一军垦文物能够得到妥善保护,我于2012年秋,写了一篇呼吁柳沟人保护军垦的文物的文章。在《西域收藏》网发表后,曾引起柳沟人的反响。特转发全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柳沟的文物需要柳沟人保护</p><p class="ql-block">题记:对于柳沟人来说,爱护柳沟的文物就是尊重柳沟的历史;尊重柳沟的历史就是尊重柳沟的先辈;尊重柳沟的先辈就是尊重我们自己。</p><p class="ql-block"> 凡在柳沟镇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镇东边的柳沟大桥西北侧,有一片被渠和路切割成的三角地带。从上个世纪的1963年到1992年,这里曾经是125团司令部的所在地。司令部的办公室是三栋土木结构的苏式平房。凡见过的人都知道,它们虽然很“土”,造型却十分别致。其中坐北向南的那栋主房别具特色。它正中的大门外,有一个仿哥特式的门廊,四根方形廊柱支撑着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盖,看上去既简洁明快,又庄重严肃。左右两边,是两栋造型完全一样的配房,室外都有走廊和廊柱,二者东西向望,十分对称地拱卫着北面的主房。</p><p class="ql-block"> 这三座建筑不但造型别致,而且质量也堪称一流。常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尽管125团司令部的平房不是铁打的,而是土筑的,而且坐落在盐碱地上。但几十年来,团机关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三栋平房却在风风雨雨中悄然屹立,岿然不动。不过随着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他的用途却发生了三次变化——1992年,新的团机关大楼建好后,它被改作招待所;2002年团宾馆楼建好后,它又成了青年民兵培训基地。不过,它现在已被彻底抛弃了!</p><p class="ql-block"> 最近回柳沟办事,特地去看了一下。想不到,如今的司令部已不是“门前冷落车马稀”,而是门前冷落车马无。庭院里杳无人迹,杂草没径。骆驼刺、红柳、苦蒿、芦苇在墙根下肆意疯长着。空地上覆盖着一层白色的盐碱。房屋的墙体破裂,墙皮脱落,屋顶也有部分塌陷,雨水在白色的墙壁上,画出一缕缕乱麻似的痕迹。窗户破损,玻璃残缺,主房里的房门已被拆除。眼前的破败景象让人油然产生出几分失落与凄凉。</p><p class="ql-block"> 然而,它们毕竟有着不俗的造型,虽然破旧不堪,但在整体形象上,却仍然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犹如一位年轻时,体态优美、容颜靓丽、气度不凡的女人,虽年老色衰,却风韵犹存;在被人遗弃后,即便度日艰难,衣衫褴褛,却难掩高雅的气质。在明媚的阳光下仍显得那么优雅脱俗。</p><p class="ql-block"> 这样美的建筑,我真怕它哪天会从柳沟大地永远消失,但我又无法改变它的命运。眼下,我唯一能做到的,是赶紧给它拍几张照片,作为永久性珍藏。拍照时,我尽可能地选择一个最佳的位置和角度。力求尽可能的掩饰住它的伤痕,尽可能地展示出它优美的轮廓和线条、气质与风韵。我要让它的美好形象在照片里定格下来。我不想用它的残破来引起人们的同情;我要用它的美来打动人心,以唤起人们对它的珍惜。然而它的伤痕实在太多,我的照相机镜头无论怎样调整也无法全部遮掩。</p><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柳沟乡亲们,如果你看了我的照片,一定会感到亲切、美好。特别是那些居住在繁华都市的朋友,看了这些图片,除了会引起对柳沟的美好回忆,一定能感受到一种难得的幽静与闲适。也一定会为她的破败而惋惜。</p><p class="ql-block"> 乡亲们,要知道,柳沟老司令部的建筑不但美,更重要的是他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柳沟开发初期的建筑物,是125团历史的见证。与内地那些千百年的古建筑相比,它太年轻了,但对一个在戈壁荒漠上建起来仅60年的农场来说,它应该是柳沟最早的军垦文物。我们常说要弘扬军垦文化,但如果我们连军垦初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都毁得一干二净,我们用什么来承载军垦文化,展现军垦文化?</p><p class="ql-block">也许有人认为它是那些当官的住的地方,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一些隔膜;但如果我们站在历史文化的高度来看待,它的价值就很值得肯定了。因为它承载着柳沟开发初期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凝聚着先辈们的血汗,也凝聚着先辈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它是先辈们勤劳智慧的结晶;因此,它已经不是一个建筑,而是柳沟精神文化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从另一方面看,柳沟具有标志性的历史建筑对于柳沟人来说,它应该是我们乡土情结中的重要一环。试想,如果老一辈留下的东西在柳沟大地上全部消失了,当我们满怀思乡之情,千里迢迢回到柳沟,除了见到亲朋好友,记忆中的事物全都荡然无存,满目皆是那些跟全国各地一样、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楼房时,难道你不感到失落,不留下遗憾?</p><p class="ql-block"> 我认为,对于柳沟人来说,爱护柳沟的文物就是尊重柳沟的历史;尊重柳沟的历史就是尊重柳沟的先辈;尊重柳沟的先辈就是尊重我们自己。</p><p class="ql-block">因此,我呼吁柳沟儿女都来关心这三栋历史建筑的命运。我建议由“西域收藏”牵头,请一些有影响力、且热爱柳沟、热心家乡事业的人,组成一个柳沟文物抢救会。首先要求125团有关部门立即采取保护措施,避免使其继续受到损坏。然后发起抢救文物募捐集资活动。若能集柳沟儿女之力,将濒临毁灭的文物维修好,并能将以后的保护工作落到实处。这将是对柳沟的一大功德。</p><p class="ql-block"> 龙宗翥</p><p class="ql-block"> 2012.9.</p> <p class="ql-block"> 值得庆幸的是,经薛鸿等人的奔走,引起了师领导的重视,使老司令部残存的建筑群免于被拆,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 也许团司令部与影视剧有缘。2015年七师拍电视剧《大牧歌》时,这座有幸保存下来的老司令部,又被选为拍摄场景之一。由于当时的房屋太破烂了,且门窗残缺,剧组不得不做了一些必要的装修,还将院内的外墙粉刷一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16年春节回柳沟访友,在团部突遇大雪,我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踏着厚厚的积雪,去拍摄老司令部的雪景。见拍《大牧歌》时,插在屋顶的一面红旗还在。廊楣上还画了个红色的五角星。我拍了一张外景后,还想拍点内景,不料铁栅门紧锁,我只好将相机伸进铁栅门对着司令部的门廊拍了两张。雪花飞舞,红旗飘扬,很难得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绕到西边才发现,只是院内拍电视剧需要的部分刷上了黄色涂料。外墙却依旧。</p> <p class="ql-block"> 可喜的是,后任的125团领导十分重视文化建设与文物保护。老司令部不但得到了妥善保护,且于2021年12月被兵团评定为师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下面,让我们回过头来,接着由司令部向西继续介绍柳沟镇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4<b>、司令部西边的篮球场</b></p><p class="ql-block"> 当年,这是全团唯一的水泥地面球场,四周还装有灯柱,必要时夜晚还可用灯光照明举行球赛,因此被称为“灯光球场”。当年全团的篮球比赛都在此进行,十分红火。如今已被冷落。</p> <p class="ql-block"> 5<b>、原球场西边的大礼堂。</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存在了半个世纪的团部大礼堂(谢立苏摄影,焦豫摆供)</p> <p class="ql-block">这座大礼堂在1956年至2003年的47年里,是125团集会场、剧场、电影院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它是近半个世纪来柳沟人的精神殿堂。2003年,新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建成后,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6、<b>原大礼堂西边有一个土围子的露天电影院。1970年代末,新的露天电影院修好后拆除。唯有其旁边的老榆树尚存。</b></p> <p class="ql-block">7<b>、原露天电影院西边原团水管站 (</b>2012年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8、<b>水管站至司令部门前的林阴道</b></p> <p class="ql-block">9、<b>原水管站后面有一条通向司令部家属院的小路,入口处的渠畔长着一棵歪脖子沙枣树</b>。</p><p class="ql-block">您还记得它吗?</p> <p class="ql-block"><b>二、柳沟赏新</b></p><p class="ql-block"> 下面介绍改革开放后,柳沟镇陆续建起的主要建筑。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些建筑的历史渊源,在赏新的同时,我将目前已有的一些与之相关的老照片,插入其间。将赏新与怀旧结合起来,通过抚今追昔,加深对柳沟的了解。</p><p class="ql-block">柳沟镇的建筑主要分布于人民路两边,为了方便,让大家先看看人民路。人民路,就是新场部东排渠大桥至十二连那条东西走向的路。1996年扩建后,路面宽度是原来的两倍多。</p> <p class="ql-block">1、柳沟镇贯穿东西的主街,人民路大道。</p> <p class="ql-block">在东排干渠大桥上,向西看人民路大道。</p> <p class="ql-block">在大十字,向东看人民路大道。</p> <p class="ql-block"> 下面就以从东到西,先路北,后路南的顺序进行介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b>原团卫生队(</b>老兵团人将医院称作卫生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原卫生队门诊部</p> <p class="ql-block">原卫生队住院部</p> <p class="ql-block"> 卫生队老建筑于 1990年,柳沟人民医院楼修好后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3、<b>在原卫生队地址上建起来的团办公楼。</b></p> <p class="ql-block">2019年改造后的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4、<b>柳沟人民医院</b></p><p class="ql-block"><b> </b>位于原卫生队后面,即现在的团机关办公楼后面的柳沟人民医院,于1990年全团集资兴建。</p> <p class="ql-block">柳沟人民医院门诊部</p> <p class="ql-block">门厅里,当年为建医院捐款的光荣榜</p> <p class="ql-block">柳沟人民医院住院部</p> <p class="ql-block">5、<b>2015年,建于柳沟人民医院西北的125团医院</b></p> <p class="ql-block">6、125团医院大门内西侧新建的疾病防控中心</p> <p class="ql-block">7、1970年代末,在位于团卫生队西侧修建的的露天影院(照片由焦豫提供)</p> <p class="ql-block">露天影院门前的售票亭(照片由焦豫提供)</p> <p class="ql-block">1990年露天影院拆除,在原地修建了125团宾馆。</p> <p class="ql-block">8.团机关办公楼西侧的宾馆。</p> <p class="ql-block">9、2001年在<b>团宾馆西侧修建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b></p><p class="ql-block"><b> 文化活动中心</b>建成于2003年。大厅里可举办大型会议和演出,还可开展室内篮球等体育活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25团活动中心正面。</p> <p class="ql-block">活动中心东侧面。</p> <p class="ql-block">活动中心东侧的木长廊。</p> <p class="ql-block">室内舞台</p> <p class="ql-block">观众席</p> <p class="ql-block">10<b>.职工文化活动中心西侧与原团高中校园之间修建的团幼儿园。</b></p> <p class="ql-block">因地基出现问题,此幼儿园于2023年已拆除。</p> <p class="ql-block"> 幼儿园西侧是原125团高中校园。1991年,由全团所属单位和个人集资修建,在高中学生宿舍后的操场上修建了一中教学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1、 <b>原高中部教室的外貌</b></p> <p class="ql-block">12、<b>在原高中校园地址上修建的第一中学。</b></p> <p class="ql-block">校门</p> <p class="ql-block">主楼</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1992年,在刚建好的一中教学楼前,举办的125团首届艺术节盛况。</p> <p class="ql-block">2016年,一中校园已变成一家农业公司的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13、<b>90年代,在高中校园北建的125团职业高中。经扩建后,现为团中、小学合用校舍。</b></p> <p class="ql-block">主搂</p> <p class="ql-block">学校舍东侧的体育运动场的。</p> <p class="ql-block">学生公寓</p> <p class="ql-block">学生饭厅</p> <p class="ql-block">14、<b>位于一中教学楼西边、十字路口处的农业银行</b>(谢立苏摄影,焦豫提供)</p> <p class="ql-block"><b>15、大十字光明路西侧的电信、邮局营业楼</b>(谢立苏摄影,焦豫提供)</p> <p class="ql-block"><b>16电信楼西侧的派出所</b>(谢立苏摄影,提供)</p> <p class="ql-block">17、<b>派出所西侧的商业楼</b>(谢立苏摄影,焦豫提供)</p> <p class="ql-block">18<b>.商业楼西侧的柳沟客运站</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b>位于客运站后面的原修造厂</b>(谢立苏摄影 ,薛鸿提供)</p> <p class="ql-block">20、<b>客运站西新建的建设里社区</b></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再回到人民路的东端,从东到西,看看路南侧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21、1980年代初的农业银行125团营业所。是人民路南侧,最靠东的一栋建筑。大十字路口的农行建好后废弃。</p> <p class="ql-block">22、<b>1987年,在农行营业所西边建的团第一百货楼</b></p> <p class="ql-block">夜景</p> <p class="ql-block">经改造后第一百货楼。现已成为中华保险公司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为让大家了解125团的商店的历史,插两张珍贵的老图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1958年建在老场部的商店。</p> <p class="ql-block">这张拍于1966年的照片是焦豫提供的。照片中骑车者是焦豫的父亲,背景是当时的团商店,下面的文字是他父亲的墨迹。</p> <p class="ql-block"> 下面接着介绍。从第一百货商店改建成的中华保险公司以西,是原团一中初中部、小学部的校园,现已成居民小区。临街第一层皆为小商店。</p> <p class="ql-block">23、<b>原一中初中部、一小大院的老照片。</b></p> <p class="ql-block">校园大门</p> <p class="ql-block">从原一中校园东南看初中部西侧的一排教室。</p> <p class="ql-block">1980年代团一中初中部教室外貌(照片由焦豫提供)</p> <p class="ql-block">24、<b>从大十字西北侧远望建于原团初中、小学旧址上的四栋居民楼</b>。(谢立苏摄影, 焦豫提供)</p> <p class="ql-block">社区里的楼房和别墅</p> <p class="ql-block">25、.<b>建于十二连地盘的柳沟新街</b></p> <p class="ql-block">26、<b>柳沟镇大十字西南,原加工厂和毛巾厂旧址上新建的农贸市场</b></p> <p class="ql-block">建于农贸市场大门右侧的柳沟信用社</p> <p class="ql-block">27、<b>建于原九连(水工连)地盘的南公园</b></p> <p class="ql-block">建筑物看得多了,插几张柳沟的自然景物。相信它们也能引起您对柳沟的一些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最后,让大家看一看机器釆棉。以前的柳沟人都拾过棉花,体味过这种劳动的艰辛。您还记得早穿棉袄午穿纱,太阳曝晒,蚊虫叮咬,腰痠腿疼,手指裂口的滋味吧!如今的柳沟人特别是柳沟的学生,已从繁重的拾花劳动中解放出来了。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愿我们的家乡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正在作业的釆棉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承包棉田的职工在检查釆棉质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采棉机卸在地头的棉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