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略海南文化—骑楼

。。。。。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地处海南省海口市“海口骑楼老街”范围内,占地面积8.05万平方米,主要集中在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和解放路5条街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立面分三段,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楼层,上段为女儿墙,为了商住两用,多半是“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的建筑布局。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军坡节、琼剧文化、饮食文化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6年1月,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被海南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4月,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建筑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口骑楼建筑群的布局形式是线状布局和片状布局的结合体,这不仅继承中国传统的布局形式,也吸收了西方建筑物布局形式,因此是一种典型的中外融汇、取精华以为己用的创造手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海口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以二至三层为多,建筑立面分为三段式,造型元素多样化,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人们基本上认定这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骑楼造型丰富多样的女儿墙、窗楣、窗间墙、阳台,以及外墙纹样,墙面丰富多彩的窗洞、线角等艺术效果,融合了西方“巴洛克”等建筑装饰风格,使得骑楼建筑群组成了多种形式的古典建筑。</p> <p class="ql-block">特点</p><p class="ql-block">海口骑楼楼顶檐口的天际线多为波浪形、涡卷形、几何形雕饰,方形、半圆形、敞肩形、尖形等形状的窗户拱券弧线优雅大方,体现了欧亚混交的文化特点;外墙体上的浮雕多姿多彩,栩栩如生。这些浮雕反映出来的是吉祥如意,有百鸟朝凤、双龙戏珠、海棠花、梅兰竹菊、莲池鲤鱼、松鹤延年、宝瓶等雕刻。</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博爱路</p><p class="ql-block">博爱路又名南北所街,是南门至北门的城内交通要道。民国十三年(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为纪念孙中山倡导的“博爱”精神,改名为博爱路。与新民路交叉,从交叉点向北至长堤路为博爱北路,向南至海秀东路三角池为博爱南路。1966年,改名为东方红路,1981年恢复为博爱路。博爱路城内长约800米,宽12米。</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中山路</p><p class="ql-block">中山路原名称“还海坊”,北门外路,后又改为大街(因大庙天后宫故称)。民国十三年(1924年)拓宽后,改名为“中山路”。据说,当时该路中段建有一凉亭,孙中山先生来海口时,曾在此亭暂歇,为纪念孙中山,将该路命名为中山路。从博爱北路至新华北路,全长300多米,街宽12米。</p> <p class="ql-block">主要景点</p><p class="ql-block">得胜沙路</p><p class="ql-block">得胜沙路位于老城区西北部,古称外沙,东起新华北路,西到龙华路北端,长520米。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倭寇侵犯海口,海府地区军民予以反击,激战后得胜海贼于外沙,故取名“得胜沙”。</p><p class="ql-block"> 骑楼还有很多经典,感兴趣的可以前去观看,就不一一介绍了。</p> <p class="ql-block">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海口骑楼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在于较好地保留着20世纪初期由南洋归侨带回海南的南洋骑楼建筑风貌,其各建筑立面、柱体、墙面图案、女儿墙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旅游价值和保护价值。海口骑楼历史文化街区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历史沉淀,成为近现代海口历史文化的缩影,汇集了海口乃至海南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希望大家都能了解到骑楼文化,感兴趣的可以前来观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