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千年-绘制上麓古村复原图记》

柳清源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眼千年-绘制上麓古村复原图记</b></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老友杨天举引荐我参与川底镇上麓村的村志编修工作。在和具体主持此事的卢红明书记见面后,方知志书编辑进行了两年,已有初稿成型。邀我来有三个任务:一是为本书提些建设性建议,二是为本书做封面及内页设计,三是画一幅上麓古村的复原图。</p><p class="ql-block"> 其中,古村复原图是难度最大也最重要的一项任务。虽然,我是具体绘制的人,但画面的最终成形却倾注了许多人的心血。有总策划卢红明书记拍板定调,有现任村委班子的热情支持,有常常带我到村里考察的史新兵,有默默无闻而背后助力的卢江波,有史软英、卢红明、卢书堂、史玉中、郭小要、胡海平、郭建军等贤达亲临我工作室指出画的不对的地方,还有我带上画稿到村中采风走访时那些提供帮助的不知名老人。总之,从进村考察到草稿初成就经过了多次打磨,从线描稿到色彩稿又经过了数次修改,即便画作全部完成后仍经过了几次完善才最终确定。</p><p class="ql-block"> 这不是一幅纯主观发挥的画作,而是需要把众多村民的记忆画成他们认可的样子。这是“错彩雕文,方申巧妙”的斫磨艺术,个中滋味,一言难尽。</p><p class="ql-block"> 首次走进上麓村,感觉和晋城其它许多村庄一样,新老建筑混杂。新建筑群多独门单户,呈整齐划一的排列状,乏味突兀;老建筑群则以四合院为主,依地而建且错落有致、浑然天成。遗憾的是,老建筑因没人居住,年久失修,已有一些荒草满院甚至坍塌和正在坍塌,失去了原有的风采。随之而去的还有农耕文化的荒芜以及人们对村居烟火生活的遗忘。</p><p class="ql-block"> 正因如此,以村中现存的部分老院落为坐标,收集尚健在的知情老人们回忆、口述古村的布局以及遗闻轶事,把它用彩画真实复原出来,辑书记录。让后人能够从画中找见自己祖辈居住的院落,寻到根系;让今人能够目睹村庄过去的辉煌,油生自豪,这就是不管多难,都要画好此画,编纂成书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画这幅画,耗时10个多月。初稿是通过移步换景、边走边画收集素材,凭感觉画出村貌基本格局与山河田野;二稿是聆听卢书记、史新兵描述和参照提供的资料加以调整;三稿是带着画到村里面,对照实景查补缺漏加强细节;四稿是微信传图电话沟通,对已基本画成型的房屋院落做增删修改;五稿是卢书记第一次到我工作室具体指导;六稿是卢书记带人来工作室边描述边修改;七稿是在画好装框后的画面上再进行小范围改动并题字落款。实际上,画画中间的辛苦与困惑远非以上叙述的那么云淡风轻。每画一稿,我都要通过收罗的碎片去接近古村的历史和解读原来的样貌;都要把村民们各自描述的记忆空间转化成他们认可的画面空间及具体造型。此外,我还要处理好画面中所有物象的方位、透视、色彩、光影、肌理、变化、高低、远近、疏密、虚实等关系;协调好象征活力的绿色色调同古村的建筑树木、山川田地、年代印象相匹配,赋予画面一种生命常青的内涵。</p><p class="ql-block"> 在具体画画的每一天里,任何一处地方若达不到心想的那种视感,我都会夙夜不寐盯着画面,思索最佳表现方法。有时想的头昏脑胀,仍画不出感觉来,只能停画。看似放下画笔了,心中却“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念念不忘、苦苦寻觅。忽然哪天有了灵感,便马上拿起画笔迅速呈现,直至满意为止,心情也如“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般的万分欣喜。画画不但耗费心智精力,还是一个高强度的劳动过程。记得有次感觉不错,就一鼓作气画了两天一夜,由于精神高度集中也不知疲倦,待完成后,浑身似散架一样,腰颈肩臂尤其酸痛。最后那次在卢书记办公室改画,新兵是见证人,虽只改了一小部分,却是从上午9点到晚上快10点钟,除了中间吃饭,一站数小时几乎没停下画笔。如今,画作已成且得到了相关人员及村民的普遍赞赏,我一直紧绷的心才“雨晴云散,满江明月”。这或许就是痛并快乐着的人生况味吧!</p><p class="ql-block"> 此刻,再欣赏《上麓古村复原图》,村貌全景尽收眼底。画面中的上麓村是那么静,那么美,依山傍水,院落参差,三塔鼎立,二庙相顾,古朴井然,气象万千。这是一个不寻常的村庄,种种迹象表明其历史久远,经济发达,文化丰厚。下面,从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处地方谈一谈,以免淡忘。</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造像碑。村里保存有一些造像碑,其中的一通大而完整的赑屃驮碑镶嵌在汤帝庙南墙上,透过岁月的印痕,依然能够感受到它承载的丰富讯息。造像碑是佛教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在中国的流行主要集中于北朝时期(386年-581年),到了隋代(581年-618年)造像碑的制作日趋衰落,至唐代(618年-907年)仅偶有发现。</p><p class="ql-block"> 造像碑通常树立在寺庙内外,是摩崖造像和石窟造像的进一步简化,也是佛教艺术形式进一步汉化的结果。它们大多以浅浮雕和线刻手法制作,碑上开龛造像,多刻佛教造像,极少数也与道教有关,常铭刻供养人的姓名、籍贯、官职及造像缘由,有时还刻有供养人像。上麓村发现的多处造像碑,无论形制还是位置,都表明这里当时已有人居住,且宗教氛围浓厚,社会文化丰富。我在画汤帝庙墙上的造像碑和周围环境时,仿佛看到了北朝某个夏秋之交“密树青苔围古庙,新碑细字校秋灯”的那个场景。</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汤帝庙。上麓村的汤帝庙是最完好的古建,而且有许多石碑记录了其修缮的大量信息,《上麓乡村记忆》一书里讲的很清楚。 </p><p class="ql-block"> 可是为什么村里要建汤帝庙呢?其历史源流可追溯到商汤祷雨的传说。 商汤是尧、舜、禹之后的又一位圣君,相传在汤灭夏桀而建商朝登基不久,便遭遇了连续5年的大旱。汤帝作为王朝事奉上帝鬼神祖宗的责任人,自觉难辞其咎,于是亲自到桑林(今山西省阳城县境内)去祈雨,为表示虔诚之意,他舍生取义,亲自燎祭,最终感动上天,普降甘霖,既缓解了旱情,也征服了民心。后来,中原各地纷纷建庙以寄颂,尤其是山西晋城及其周边地区最多。这些庙宇不仅是纪念商汤为民谋福利的意愿,也是岁岁祈佑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地方 。上麓村作为长河流域一个土地肥沃的地方,正处在“商汤祈雨”发生地的核心区,其北枕的可寒山便是“鸡鸣三县”的山脉,其信仰文化自然非常接近。汤帝庙没有特别流行于哪些朝代,作为中国远古文化的一部分,历朝历代都有建造,而上麓村汤帝庙的始建年代凭借其优越的地位,应该很久远了。</p><p class="ql-block"> 第三是三砖塔。画面中的上麓古村还有三座砖塔最为醒目。在中国建筑史上,砖塔的建造与流行也和佛教的传播密切相关。最早从东汉开始,后面的历朝历代都有建造,而且不同朝代各有特色。南北朝时,凿石窟建寺塔,盛极一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北朝的佛教更盛,从平城(今大同)到洛阳各地,都曾有大量的佛寺、佛塔。据上麓村老人们讲,这三座塔都是砖塔,因此可以大概率断定也是北朝时期的产物,至迟也是唐代作品。因为到隋代,多以木塔为主。北宋初年因经济繁荣,佛塔建造虽达到高峰,但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晋城渐渐被边缘化,一度成为宋辽金对抗的战略要地,兵荒马乱,无暇顾及。元代推行是藏传寺塔,明清两代除建佛塔外还建风水塔,几乎各乡镇村庄都有风水塔。因此,我画塔时,曾以为是风水塔,等上麓村的地形全貌完全呈现出来后,发现这里的自然风水本来就很好,未必要建风水塔,加上那些见过砖塔的村民描述,用作佛塔的可能性更大。正是:“三塔无名依绿树,断碑有字卧苍苔”,希望村里有心之人能够收集有力证据,正确断定砖塔的年代与功能。</p><p class="ql-block"> 第四是炉渣岗。因画画在村里考察期间,还看到上麓村有大量的炼铁炉渣,结合《上麓乡村记忆》一书讲到村名的来历,说明这里自古以来就依靠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经济,是一个富庶之地。晋城的冶炼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晋城的冶铁业已在全国占据较高地位。秦统一中国后,执行冶铁官营的经济政策,至北齐时,晋城设有官冶铁,占武安(今沁水)、白涧(今阳城)两局,作为临近的上麓村自然在其范围内。元代在全国设立八大铁冶中,即有泽州益国铁冶,上麓村的冶炼地位则随之更上一层楼。明清时期泽州县的采煤、炼铁、铸铁达到了鼎盛时期,“九头十八匠”应运而生,闻名全国,上麓村也必然会受用这一波红利并出现了许多大户人家。这也印证了现在村里众多的古建大院和庙宇遗产,非经济发达而难成。 </p><p class="ql-block"> 第五是知死墓。古村复原图中的左下角还画了几个知死墓。画之前,它究竟是什么样子不得而知,这让我想起以前曾有人和我说过犁川镇草纸寨即现在的中庄舞台和佛堂后面的土山上也有知死墓,其建筑物特殊而精美,后来拆毁,很多条石被建了中庄舞台的根基。通过查找资料和知情人描述,墓中主要有一个土炕和炉火,还有一面坑壁上要抠个窝放上自己的牌位。等具体把知死墓画成型时,这一方连接生死的狭小空间,让我的心情突然很复杂:既感慨古人对死的坦然与重视,也感觉人老了后的无奈与心酸。人生在世时,大家拼了命的去置东西、争名利,临死时才发现除了身体是自己的,而拿身体透支的身外之物都是过眼的云烟、梦想的狂欢。多少物是人非,多少繁华消散,只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一声感叹。岁月悠悠,人生无常,历史上的盛世或战乱,谁赶上什么谁承受什么。“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不管你是怎样的命运,最后不都是进入这知死墓,落个“荒冢一堆草没了”的结局? </p><p class="ql-block"> 知死墓,或叫自死墓,是一种古代墓葬形式。传说开始于炎帝,活跃于春秋战国时期,后来零星延续到明清。在文明发展的早期,人们对生命、衰老和死亡的理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一些古老的习俗和观念可能导致了这种特殊墓葬形式出现。但它并非普遍存在于整个历史时期和所有地区,而是在特定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现象。在古代,可能由于生产力低下、资源匮乏,人们面对生存压力,采取了这种看似极端的方式来应对。比如在宋金时期,人均寿命不足半百,年迈往往意味着生产能力的丧失,为了减轻家庭负担,保障族群的延续,出现了将六十岁以上自理能力差的老人送入知死墓,在那里等待着和生界告别。</p><p class="ql-block"> 知死墓一般是在地里挖个坑,也有在土崖半腰挖个洞,知死墓里会有一个或两个土炕,进了知死墓的老人决不能出来,要一直等到死亡。有的家里条件好一点的,还能打发儿女定期给送点饭吃,否则就只有等着冻死饿死了。</p><p class="ql-block"> 另有一说法:在元朝,人的等级制管理非常严格,对汉人实行保甲制度统治,压迫甚惨。汉官退休以后,不让回乡和民众接触,怕官民结合造反,便建汉官养老院集中管理,人们戏称"支死墓","支"者,等待也。这一说法与知死墓是两码事,但应该都真实存在过。现在的养老院或许就是由此演变而来,只不过性质发生了改变。</p><p class="ql-block">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这种知死墓早已不复存在,现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更加注重对老年人的关爱和尊重。</p><p class="ql-block"> 从制作《上麓古村复原图》引发出来的千年回眸,是我从一个画画者的视角粗略勾勒的一家之言,有不足或错误之处,还望相关专家指正。诚然,仅就这幅画来说,能让上麓村的老百姓看懂;能从画里的屋院中想起发生的故事;能勾起大家小时候爬山下河钻胡同的回忆,就是这幅彩画作品最大的价值,也是对我十来个月辛苦创作的最好鼓励。</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13日柳会庆写​</p> <p class="ql-block">  柳会庆,字立功,号清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学科带头人,山西省版画家协会会员,晋城市美协主席团成员、版画艺委会副主任,民建晋城书画院副院长,晋城市书协会员。</p><p class="ql-block"> 长期坚持美术创作及社会实践活动,作品涉及国画油画版画壁画插画雕塑设计广告影视等方面,并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画展。积极倡导“大美术”观,践行“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理念。</p><p class="ql-block"> 绘画代表作:《长桥揽胜图》(周村镇政府)、《可寒上山图》(大东沟政府)、《南山祥瑞图》(巴公南山村)、《农耕文化图》(城区五门村)、《绿水青山好人家》(矿务局)、《锦绣江山》(银行)、《山青水秀》(高速路)、《迎客松》(高平)《桃花岛》(沁水)、《山水雅居图》(军分区)等。</p><p class="ql-block"> 书籍设计及插画:市委宣传部《晋城历史文化丛书》、市教育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市心理学会《古泽州道教刍考》、民建市委会《晋城历史名人资料汇编丛书、《经济社会基层观察》《小切口大世界》、《上麓乡村记忆》、《卓然诗赋选》、《泽州县革命老区重点村通览》等,市文联期刊《太行文学》特约插画师。</p><p class="ql-block"> 设计制作雕塑:丹河大桥桥栏33幅青石浮雕、智慧景潮厂房20幅装饰沙石浮雕、天井关孔子圣迹25米青砖浮雕、南村博物馆冶铸技艺水泥浮雕;南村广场“天下第一壶”根雕茶台水泥雕塑、犁川红色党建水泥雕塑、铁南下村口水泥仿木门楼;南村广场三组人物黄铜雕塑、阳城思源道院三清祖师红铜雕塑;川底吕管够吕洞宾玻璃钢雕塑、巴公南山老寿星玻璃钢雕塑等。</p><p class="ql-block"> 设计建造工程:周村岭西农耕文化园及展厅、周村苇町革命主题公园、大箕五指山玻璃钢构“陨石馆”、南村“天下第一壶”根雕及内部四层楼、北义城薯米文化广场、犁川“把一伙”文化广场等。</p><p class="ql-block"> 设计装修展厅:晋城市首届文化产业博览会展厅,南村冶铸博物馆地下展厅及文化长廊,大箕五指山陨石馆及文化展厅,巴公农民公园博览馆及演播厅,周村岭西、川底吕管够农耕文化展厅等。</p><p class="ql-block"> 策划各类活动:策划央视电影频道黄金档电影《金刀出鞘》晋城全国首映礼、晋城市委宣传部主办“景潮杯”全国平面设计大赛、城区西上庄五门村农耕文化节、泽州县周村石淙头元宵节文旅节、巴公南山三届重阳节文旅节、川底吕管够吕祖文化节、犁川“把一伙”文化节、大箕陨石文化节、犁川崔河两届红色旅游桑椹采摘文化节、八良掌粽情端午艾品推广文化节、高都岭上张昺故里寻根之旅文化节、北义城西黄石薯米香剪纸秀文化节等。</p><p class="ql-block"> 2018年9月24日作为央视新闻+直播嘉宾,介绍泽州传统中秋节文化。2024年9月6日中国画《静夜》登载于《光明日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