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却来巫山温前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王自容</span></p><p class="ql-block"> “人至山水处,寄情山水间”,以山水明志,借胜景抒情是历代文人士大夫独特的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巫山瑰丽的自然风光,神秘动人的传说,精彩纷呈的名胜古迹以及“其象无双,其美无极”的巫山神女,无不让诗人们遐思万千,神游八极,将所见所闻所思,抒百川之浩气,壮三峡之险奇,咏千古之情怀,无以计数的诗章构筑了博大精深的巫山文化,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灿烂的中国文化,为中华诗词增添了厚重的一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神女向高唐 巫山下夕阳</b></p><p class="ql-block">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白居易解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将经三峡返京,繁知一(时巫山隐士)预作《书巫山神女祠》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忠州刺史今才子,行到巫山必有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为报高唐神女道,速排云雨候清词。</p><p class="ql-block">白居易见诗,召与同游,而卒不赋诗(光绪·巫山县志)。</p><p class="ql-block"> 白居易和刘禹锡一样,他们认为,在神女庙题诗者众多,堪称绝唱的唯四首诗,分别是沈佺期、王无兢、皇甫冉和李端写的《巫山高》</p><p class="ql-block">沈佺期《巫山高》:</p><p class="ql-block">巫山高不极,合沓状奇新。</p><p class="ql-block">暗谷疑风雨,阴崖若鬼神。</p><p class="ql-block">月明三峡曙,潮满九江春。</p><p class="ql-block">为问阳台客,应知入梦人。</p><p class="ql-block">王无兢《巫山高》:</p><p class="ql-block">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阳。</p><p class="ql-block">裴回作行雨,婉娈逐荆王。</p><p class="ql-block">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p><p class="ql-block">霁云无处所,台馆晓苍苍。</p><p class="ql-block">皇甫冉《巫山高》:</p><p class="ql-block">巫峡见巴东,迢迢出半空。</p><p class="ql-block">云藏神女馆,雨到楚王宫。</p><p class="ql-block">朝暮泉声落,寒暄树色同。</p><p class="ql-block">清猿不可听,偏在九秋中。</p><p class="ql-block">李端《巫山高》:</p><p class="ql-block">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p><p class="ql-block">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p><p class="ql-block">猿声寒过涧,树色暮连空。</p><p class="ql-block">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p><p class="ql-block"> 据《光绪志·巫山县志》:“然自唐刘禹锡、白居易已云,悉去千余首,但取沈(佺期)、王(无兢)、皇甫(冉)、李(端)四章为千古绝唱,遂如崔颢题诗黄鹤,青莲(李白)搁笔所由,(刘白)之于巫山也绝少讴吟。”</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在神女庙未题诗,随后在峡中题壁上题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题峡中石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巫女庙花红似粉,昭君村柳翠于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诚知老去风情少,见此争无一句诗。 </p><p class="ql-block"> 从此“行到巫山必有诗”、“见此争无一句诗”成为“很巫山"的巫山名片。</p><p class="ql-block"> 巫山是神女的故乡,在巫山文化的版图上,神女文化占了举足轻重的份额。</p><p class="ql-block"> 最早的神女形象是屈原《九歌》中《山鬼》一诗中的“山鬼”形象,成为“巫山神女”的雏形,其后,屈原的学生宋玉的《神女赋》与《高唐赋》是我国古代最具浪漫情怀的姊妹篇,《神女赋》托承《高唐赋》而来。《高唐赋》的迟回荡漾之笔,牵惹着楚襄王乃至读者对巫山神女的怀想之情,《神女赋》中这位隐身云烟、姗姗而来的美丽女神,终于在作者笔下翩然降临世间。从此奠定了神女的爱神、美神及护佑之神形象。</p><p class="ql-block"> 然而,“一自高唐赋成后,楚天云雨尽堪疑”(唐·李商隐)。自宋玉二赋以后,“巫山”、“云雨”、“高唐”、“阳台”等词语成为高频率的典故,一般多指代男女之情,事实上这些典故代表的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意象,可以说历代诗家都在自己的诗文中用过巫山典。</p><p class="ql-block"> 在写巫山的诗词中,巫山云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宋玉赋予巫山云浓情盛意,从此巫山云成为世间最美的物象,带着特有的色彩,游离在峡谷之中,巫山之巅,更在诗人的意境里,耳熟能详的当是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五首·其四》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诗人借“沧海水”、 “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爱妻坚贞不渝的爱情,再现了夫妻昔日美好之情。而有了此联诗,其它咏巫山云的诗都暗然失色,可以被忽略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巫山十二峰 皆在碧虚中</b></p><p class="ql-block"> “巫山千万峰,峰峰各争长。”(清·许光树)巫山十二峰屏列在巫峡南北两岸,因其山雄、山俊、峰秀、峰奇、峰险为历代诗人所青睐,无数吟咏巫山奇峰秀山的诗词浩若星辰,不胜枚举。 </p><p class="ql-block"> 宋代诗人袁说友写了一首《巫山十二峰二十五韵》,朋友圈一片哗然,朋友们纷纷相和,写下数首《次韵袁尚书巫山十二峰二十五韵》,这些诗从多角度多方位描绘巫山十二峰,借景抒怀,情景相融,玩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巫山十二峰在宋人笔下,犹如一帧帧绝美的图画,或秀美俏丽,或雄奇俊拔,或逶迤连绵 : “天下名山亦多矣,未有列岫奇如兹。”(袁说友)“吾行一百八盘上,钻天但觉天云低。”(丁逢)“轻缣素练欲摹写,画师难著五色施。”(黄人杰)“终朝诵公有声画,却来看此无声诗。"(钱鍪)“行吟何独壮三峡,在处山林来乞诗。”(李嘉谋)“饮闻巫山妙天下,今诵公诗如见之。”(闾丘泳) “巍峰耸立威凤举,急挟怒流奔马迟。”(张縯)“坐令十二峰增重,已觉气压嵩华低。”(毌丘格) 赏诗如观画,通过这些诗词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五彩斑斓的山水画廊,有身临其境之感。</p><p class="ql-block"> 清代大家,被袁枚称“倚天拔地之才”的蜀中雅士张问陶说“纵有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这里需作个说明,传统说法瞿塘峡在奉节,实则瞿塘峡有一半在巫山境内。)巫山美景令人目不暇接。</p><p class="ql-block"> 早在一九五六年,毛泽东主席为三峡构筑了宏伟蓝图,他在《水调歌头·游泳》中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直至一九五八年三月,毛泽东主席结束“成都会议"乘坐江峡轮第一次走进三峡(也是唯一一次)考查长江沿线,三十日轮船缓缓进入巫峡,主席兴致地咏起陆游的诗《三峡歌》:“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明月中。”主席问道:“巫山十二峰,能见到九峰,在巫峡,究竟有多少峰?”导游一时回答不出,主席的陪同任白戈先生忙说:“主席,清代四川著名诗人张问陶,早在《巫峡》一诗中回答了主席这个问题,他说‘可怜十二奇峰外,更有零星百万峰。’巫峡有百万峰呢!”毛主席听后直夸赞诗好回答的更好。毛泽东主席是政治家,更是真正的诗人,历代诗家中,他推崇的诗人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和词人辛弃疾外,也特别欣赏张问陶这首《三峡》,我想,主席是否在心里咏诵这首诗,故意拿来考考导游呢。张问陶的百年一叹,让巫山更加气势磅礴,别开生面。与张问陶同样慨叹的还有宋代诗人王周的“堪笑巴民不厌足,更嫌山少画山看。”读来风趣幽默,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写巫山山美,峰多,还得画入图画中收藏起来,便于时时拿出来欣赏。叹只叹“安得王郎才子笔,浓磨五色画夔巫。”(张问陶)</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无数诗人吟咏过巫山十二峰,宋代诗人阎伯敏、吴世延,清代诗人沈鸿逵、徐朝纲等以七绝形式写有十二峰分韵,元代诗人赵孟頫,明代郭棐用《巫山一段云》词牌题写巫山十二峰,一峰一词,峰峰称奇,余韵袅袅。笔者也曾东施效颦,以《临江仙》词牌咏巫山十二峰,其中咏神女峰是自己比较满意的一首。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临江仙·神女峰</p><p class="ql-block"> 霞染衣裳溪作镜,霜凝额上轻尘。露华月冷小蛮身。流光熏古韵,菇草缀罗裙。 近水远山千嶂列,悠悠一段闲云,如今依旧醉中吟,随波操短棹,傍岸送黄昏。</p><p class="ql-block"> 唐代诗人李白曾三进三出巫峡,面对十二峰发出深深地感叹和抒怀,“疑上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里”。刘禹锡笔下的十二峰更是至美之极,“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p><p class="ql-block"> 古代文人还以十二峰名编缀成诗,其中不乏好诗,一首“曾步净坛访集仙,朝云深处起云连。上升峰顶望霞远,月照翠屏聚鹤还。才睹登龙腾汉宇,遥望飞凤弄晴川。两岸不住松峦啸,断是呼朋饮圣泉。”(此诗收录在《光绪·巫山县志》中,作者不详)不仅诗意昂然,还不露痕迹的将十二峰名嵌入诗中,堪称完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云为巫峡赋 雪作郢中词</b></p><p class="ql-block"> 巫山因其特有地理环境,“扼全蜀之吭,扼荊襄之背",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而继屈原的《山鬼》和宋玉的两赋之后,历代大家咏巫山数以万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形成了一些固定文学格式:《巫山高》、《竹枝词》、《巫山一段云》、《巫山十二峰》、《朝云曲》、《高阳台》、《阳台梦》、《阳台怨》、《阳台路》、《忆瑶姬》、《彩云归》、《伴云来》等词曲牌。据《光绪·巫山县志》记载写《巫山高》的就有48人,可谓宏大。</p><p class="ql-block"> 《竹枝词》本是三峡地区的民歌,又名《巴渝曲》,唐穆宗长庆二年春至四年夏(822—824)刘禹锡任夔州刺史,在巫山观看民间表演的《竹枝词》,遂创作了竹枝词两组11首。他还在《竹枝词九首·引》中写道:</p><p class="ql-block"> “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 岁正月,余来建平, 里中儿联歌《竹枝》, 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音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音。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至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歈,知变风之自焉。”</p><p class="ql-block"> 刘禹锡写的两组《竹枝词》,这对了解和研究《竹枝词》提供珍贵的资料。在文人《竹枝词》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刘禹锡起关键性作用。他最有名的《竹枝词》,要数《竹枝词二首》中其一:</p><p class="ql-block">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p><p class="ql-block">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p><p class="ql-block"> 这首词句巧妙地运用“晴”和“情”的谐音,用自然界的阴晴暗喻人的感情,用气象的阴晴暗喻情爱的若即若离。《竹庄诗话》(卷二十)引黄山谷云:“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髙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道风俗而不俚,追古昔而不愧,比之杜子美《夔州歌》,所谓同工而异曲也。昔东坡尝闻余咏第一篇,叹曰: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p><p class="ql-block"> 在刘禹锡之后,历代诗家多有效仿,佳作叠出。比如宋代词人范成大著有《夔州竹枝词九首》,明代诗人杨慎作《竹枝词九首》等,《竹枝词》保留了历史时期峡江人的生存状态、民俗风情、精神风貌。有人风趣的说当年的《竹枝词》是三峡地区最早的青歌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恋一江碧水 读万卷雄诗</b></p><p class="ql-block"> 巫山诗词在山水的浸润下历久弥新,经过了两千多年,是不曾中断的文脉。它用诗的语言形式反映、表现、记录了巫山历史的变迁,民俗的濡化,生活的演进,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具有很高历史学价值,对研究古代巫山社会、民俗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现代诗人继承了古代巫山诗歌的风格传统,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诗。</p><p class="ql-block"> “我把议论付与古往今来的过客,我把豪情献给风涛万里的船夫,我是云,我是雾,我是诗……”乔羽《巫山神女之歌》</p><p class="ql-block"> “……与其在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舒婷《神女峰》</p><p class="ql-block"> “我有一江的泪水,不怕你不感动;我有一万种风情,不怕你不爱我。”贺沛轩、方石《神女的诉说》</p><p class="ql-block"> “巫地盛传有楚阳,朝云暮雨悦襄王。农夫哪解风流事,但把高台做麦场。”向承勇《游楚阳台感吟》</p><p class="ql-block"> 现代人的巫山诗词,注入了新的物象,新的意境。也正是有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不断坚持传统诗词文化,才得以让巫山诗词在中华诗词长河中的经久不衰,流贯古今。</p><p class="ql-block"> 品读巫山的唯美诗词,感悟巫山的沧桑巨变,赏“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三峡红叶、四季云雨、千年古镇、万年文明”,领略大美巫山的新华章,已成为当今巫山带给世人最特有的精神享受。“瞿塘逶迤尽,巫峡峥嵘起。”(宋·苏轼)“放舟下巫峡,心在十二峰。”(唐·杜甫)“巫山七百里,巴水三回曲。”(简文帝萧纲)这些诗句是对巫山胜景的完美写意,巫山诗词是三峡诗歌长河中的一泓清流,是长江文明中璀璨的明珠,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最后,用我的《望海潮·畅游巫山》作结。</p><p class="ql-block"> 云横千岭,虹桥卧水,巫山自古堪奇。危壁望天,文峰峻笔,清溪瓦舍梅篱。堤柳梦依依。竹枝洞箫晚,坐忘归期。林壑烟霞,琵琶洲上客舟移。 层楼远树参差。恋一江碧水,万卷雄诗。红叶著霜,夭桃带雨,阳亭石径蟾辉。追影自徘徊。若得萧闲趣,沉醉如斯。宛似蓬莱胜景,来往俱欣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