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故乡之住房篇

兆良

<p class="ql-block">  当年插队落户选择方向时有说阜阳是安徽的西伯利亚,西伯利亚是地广人稀苦寒之地的代名字。真实的阜阳,是平平展展的广阔原野,村庄林立,十里八里一个集市,逢集时人流如织,摩肩擦踵,人流中还混杂着哼哼唧唧的老母猪,地确实广,人也特别多。至于苦寒么,也看怎么理解,阜阳的农副产品是很丰富的,鸡鱼肉蛋集市上都能买到,而且还便宜,苦就苦在大家手里都没有钱,能把杂粮红芋面吃饱了就很满足,能吃上白面馍就是奢侈!</p><p class="ql-block"> 阜阳的村庄从不同的角度,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观感。一是远观,远远地望去,只见广阔的平原上分布着一丛一丛的浓荫,一丛浓荫就像一个大大的蘑菇盖头,是由千百棵大树组成的,一朵蘑菇下面就是一个一百多人的村庄,一朵朵绿色蘑菇散布在皖北大地上,非常壮观;二是近观,只见村庄的里里外外一圈圈的都是圩沟,外围的圩沟在解放前起着防御土匪的作用,内里的圩沟给村民带来了生活的便利。村子里遍植各式树木,以杨槐树为多,圩沟边密密层层的杂树林,是鸟雀的天堂,每天清晨麻雀叽叽喳喳,斑鸠则发出“嘎咕咕,嘎咕咕”的悠扬叫声,也有调皮的知青学鸟叫,非要把嘎咕咕后面五声短促的尾音用上海话学成“嫂嫂肚皮度”,也算是苦中作乐,站在圩沟外看村里还是不容易看到农舍的全貌,见到的都是高大的杨槐,依依的柳树,摇弋的翠竹和圩沟里的盈盈绿水。身后则是广大原野上高低错落的各式庄稼和一个个黄色的麦秸垛,一派田园好风光。</p><p class="ql-block"> 然而你进到村子里边看,就煞风景了。一座座低矮的土坯房挨得非常近,土坯房里用高梁杆隔成三间,大门正中间的是堂屋,吃饭、待客用的,两旁的房间是卧室兼仓库,每间卧室南面都开了一个小小的窗口,其实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小洞,用木棍做窗隔,北墙都不挖洞,所以村民们的家里黑洞洞的,加上空气不流通,人多物杂,气味难闻。正房的前面还建有一个厨房,当地人叫锅屋,锅屋前面常常是一个土堆,灶下的草木灰,涮锅水等等生活脏水都往这个土堆上倒,其实就是农民家里的一个积肥堆,养的猪也栓在积肥堆边上任它在上拉屎撒尿,鸡们也喜欢在土堆上刨食。厕所就建在正房后面,非常狭小,地上挖个坑,铺上两块踏板,蹲坑时一条条肥嘟嘟长着尾巴的白色蛆虫就在脚边翻滚。所以我在农村时没要厕所,拉野屎,爽快!</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网上选的图,如果把右边屋顶的烟囱去掉,它就是我描述的土坯房了,这图门口太敞亮啦,我再来一张94年我亲自去拍的照片,把瓦顶想像成草顶,再把门口的自行车抠掉就是当年农民家居的真实场景啦!这样的村庄里,夏天落雨,污水横流,天晴了,各种污秽之气随着热气蒸腾上来臭不可闻。</p> <p class="ql-block">  80年代末90年代初村里开始建砖瓦房了。下图是94年我看到漂亮的砖房惊喜地拍下来的,门口的女人姓周,是队长广清的老婆,年轻时广清赌博,输了,粮食被人拉走,夫妻俩就打架,广清脸上一道道血印子证明了她也是有一把力气的,然后就回娘家,四五个小孩子把广清缠得吃不消,就去岳母家低头服软,于是周女士得胜归来,孩子们欢呼雀跃拥上去抱着娘亲。农村的当年有多少这样的悲喜剧啊!94年住上了这样的好房子,想必广清的赌瘾是改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94年我和广清、聂洪友(左,当年我们的理发员)的合影,村里的老土坯房基本还在,老人住,年轻人都搬到村外建房住,清一色的红砖平房。</p> <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以来,我在79、94、2001、2011、2024回去了五次,从农民的居住房屋来看,80年以前全部是土坯房,最好的土坯房就是有80公分高的砖砌的墙基,这是有在外面拿工资的人家才能建造的(我的村一座也没有) 80年代后陆陆续续地修起了砖瓦房,2000年中期村里开始有钢筋水泥的二层楼房了,无论砖瓦房还是水泥楼房,建造它们的原始动力都是为儿子结婚用的新房,为了娶个媳妇,每个建房的农民都是脱了一层皮的。2011年我回去就住在人家的新房里,新婚夫妇出去打工了,楼上房间里摆着新式家具,彩电,电扇等等,楼下地坪还没有做上水泥,可见主人公的窘迫。这次去就大不一样啦!村里的红砖房只剩一间了,一个老头在住着,沿着路边家家户户都是新房。盖新房也不一定是为了娶新媳妇,而是人家都建了,我们也要建,还有攀比的心理,一家比一家建得好!</p> <p class="ql-block">  村里面唯一剩下的红砖瓦房,我拍照的原因是因为这个位置曾经是当年知青屋的宅基地,拍下来留一个纪念。</p> <p class="ql-block">  我为什么把农民住房的变化作为一个篇章单独来写?其实住房是农民家庭的头等大事,可以说农民努力赚钱,省吃俭用,积余的钱最后都要投入到住房上去的。房子是他们经济实力的写照,摆在那里做不得假的。农村姑娘的婚姻,有个仪式,就是女方家里的父母亲戚要去男方家里去踏看,名曰相亲,实质是看男方家的经济实力,而经济实力主要的体现就是房子。至于造房子的钱是自有的还是借的,这些他们是不管的,按习俗所有的债务都由新郎官的父母负责,所以有些农村老人过得蛮辛苦的。</p> <p class="ql-block">  几千年流传的土坯房一扫而光,上世纪末新建的红砖瓦房仅剩一间,别墅式的新房鳞次栉比,乡亲们住上了宽敞的洋楼笑呵呵。这就是我这一次回第二故乡省亲的最愉快的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