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金银:心目中最期望的地方——北京</p><p class="ql-block">原创 天马竞辉文社 天马竞辉原创文社</p><p class="ql-block"> 2023年09月09日 19:54 甘肃 听全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目中最期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北京</p><p class="ql-block">王金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中央矗立着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庄严肃穆的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两边是劳动人民文化宫和中山公园。</p><p class="ql-block">天安门广场记载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五·二〇运动都在这里为中国现代革命史留下了浓重的色彩,[1]同时还是无数重大政治、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是中国从衰落到崛起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北京,是中国六朝古都,历史源远流长,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格局。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简称京,是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的中心,由此北京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现代的人文景观,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北京是我国著名历史古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故宫,八达岭长城,天安门广场,颐和园,北海公园,十三陵,天坛公园都是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探寻明朝和清朝皇家的辉煌历史。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宫殿中,你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雄伟壮观,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皇家的繁华盛世。</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來北京建设日新月益,鸟巢,水立方,奥林匹克公园等一大批新的建筑拔地而起。</p><p class="ql-block">北京胡同保留了几百年民俗风情,胡同是老北京人的魂儿,一天不见就像丢了魂儿。但对大多数每天匆匆穿梭于北京大街小巷的人们而言,胡同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一个越来越稀有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北京风味小吃更是五花八门,汇集了大江南北各民族地方传统风味小吃的基础上改良而成,有众多的传统小吃和特色菜肴,如烤鸭、炸酱面、豆汁等,让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北京风味。</p><p class="ql-block">饮食习惯以口味偏咸,以炒炖较多,当地人爱吃葱、姜、蒜,主食以面食为主,搭配粗粮,如果不爱吃葱的小伙伴一定要跟店家说。到北京一定要吃北京烤鸭,北京烤鸭色泽红艳,肉质细嫩,味道醇厚,肥而不腻,被誉为“天社自收到来稿</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散文随笔】在北京医院工作的那些日子(作者 王金银)</p><p class="ql-block">原创 王金银 河西文艺</p><p class="ql-block"> 2024年09月10日 06:44 安徽 3人听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河西堡有一个老百姓称为‘北京医院’的爱心医院。这就是由北京市第一医院于1970年搬迁至河西堡组建而成,1970年2月,拥有200张病床,350多名医护人员的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分为二,下放到了甘肃省的武威地区。该院外科力量主要来到河西堡,内科力量多去了永登。当时武威地区考虑到河西堡为新的工矿区,又是农村 遂选择将医院安置在了这里。</p><p class="ql-block"> 从此,千年戈壁上诞生了一所新型的人民医院。成为一所集医疗、急救、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p><p class="ql-block"> 刚开始称为武威地区第二医院,1981年金昌市成立,又改为金昌市第一医院。</p><p class="ql-block">这一迁移是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将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举措之一。有大量的医务人员从北京迁往甘肃,医院随迁的医务人员中除原北京市第一医院职工外,配偶在其他医院的人员也一律跟随前往。一些北京以及其他大医院的教授、专家等,中高级医务人员也汇入到支援大西北这个洪流中。提升当地的医疗服务水平。</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河西堡医院,也就是在戈壁滩上盖的几排平房,周围没有其他单位。医院因为是整体搬迁,病房的床单和桌柜等医疗设备上都印着“北京市第一医院”的字样,这让每一个病人都牢牢地记住了北京大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是1978.9月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分配到河西堡"北京医院"的。刚踏入工作岗位就被北京医务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和蔼热情的态度所感动。前来住院治病的大部分都是农民,在当时那种条件下,衣服破、烂、脏是普遍现象。一些医护人员把家中的衣服,鞋,祙拿给病人穿。护士不怕脏、累,经常给患者洗头,洗脚,不厌其烦的宣传卫生常识。 </p><p class="ql-block"> 当时大外科设床位五十张,经常住七,八十位病员(加床),吸引了河西地区及慕名而至兰州,武威,古浪,天祝,民勤等地患者就诊住院,科里十位大夫(主治医生不管病床)住院医只有三人。每人分管将近二十张床位。每天早上六点半进病房,下医嘱,换药,八点半交完班后进入手术室开始手术,一至忙到中午十二点甚至下午一,二点钟。每天平诊手术五,六台,遇到急危抢救患者只有挤占平诊手术退迟时间。我们吃住在病房二十四小时值班。一年多时间我们就熟练掌握了手术要领,能独立做上腹部的胃切除,胆结石,肠切除等外科常见手术。</p><p class="ql-block"> 在门诊,急诊,住院病人剧增的日子里,每个医护人员不计报酬没有怨言,放弃休息节假日,随叫随到。当时医生沒有药品回扣,没有大型医疗器械检查提成,沒有奖金,沒有加班补休。值班和加班,夜里只有三毛钱的夜餐费补助。没有病人给医生送红包,也沒有科室承包经济指标。医护人员一心为病人,想方设法为患者减少花销,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临患痛苦。</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 为了回报家乡人民,2003年4月我调回到了我的家乡;天祝县人民医院上班,以回报家乡人民对我的恩泽。</p><p class="ql-block"> 40多年过去了,河西堡北京医院几经演变,成为今天的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是甘肃省"十佳医院"和卫生部授予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在"北京医院"肩膀上站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该医院,名称虽然几经变化,但是,永远不变的,是当地干部群众对她深挚的感情和无限的怀念。今天,许多当地老百姓仍然习惯而亲切地称她为"北京医院"。这一称呼声里,包含着他们对北京赴甘医务人员多少的感恩之情,怎样的爱戴之心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王金银:我的外科医师生涯</p><p class="ql-block">原创 天马竞辉文社 天马竞辉原创文社</p><p class="ql-block"> 2024年09月12日 17:01 甘肃 13人听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点击上方蓝色文字关注我们</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2024·1011</p><p class="ql-block">我的外科医师生涯</p><p class="ql-block">王金银</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1978年9月,我于兰州大学医学院毕业,分配到武威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河西堡)当地人称为“北京医院”。</p><p class="ql-block">1981年2月,金昌市成立,医院又改名为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我在“北京医院”整整工作了五个年头,熟练的掌握了外科常见的上,下腹手术,并能处理一些复杂病例。</p><p class="ql-block">1984年3月,我回到了家乡天祝县第二医院上班(华藏寺),当时县城在安远。华藏寺是原北京地坛传染病医院部分医护人员搬迁地方冠名天祝县第二人民医院。当时大部分医护工作者都返回到了北京。</p><p class="ql-block">我调回华藏寺后发现医院手术室成为储存煤炭的库房,发现外科大小病人都要转到外地治疗。就连简单的阑尾炎手术也要往永登,兰州转送,一辆急护车忙的不亦乐乎,老百姓把华藏寺医院干脆称为“转运站”。</p><p class="ql-block">刚开始上班,一些病人还不相信我的医术,经反复介绍和熟人推荐才同意治疗。半年后局面才有了转变,一些手术开始展开。</p><p class="ql-block">1988年9月,县一,二院在华藏寺合并,称为:天祝县人民医院。</p><p class="ql-block">当时外科,妇产科合并为大外科共有50张病床。白天上班查房外科,妇产科医生分开管床,夜班外妇科轮流值班,外科医生遇到产妇男医生也要接生。</p><p class="ql-block">医院合併一年后病员渐渐增多,一些病人及家属就在本院手术治疗。</p><p class="ql-block">那时还没有专门的麻醉师,做手术时上台的医生把硬膜外,或者腰麻打好后上护士看管再上台手术。</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乌鞘岭隧道还没有开通,每天车祸病人接连不断,有时一天就有三,四趟车禍发生,外科医生每天忙于处理外伤病员。</p><p class="ql-block">随着病人增加,一些外地患者慕名而至,危重病人逐渐多了起来。我虽然担任外科主任,但照样管床上夜班,一个夜班做三,四个手术是经常遇到的事。</p><p class="ql-block">1998年9月,一个夜班连续碰到三例胃穿孔岀血病人,按照惯例胃穿孔只要修补就可以了,但我考虑到过一个时间又要做切除手术,既增加了病人痛苦又花费手术费负担,我从晚上六点一直到第二天上午九点才把三个病人手术做完。在天祝县医院工作二十年时间中,我每年完成手术一百八十多例,没有发生过重大责任事故和差错,受到了广大老百姓赞扬和爱戴。</p><p class="ql-block">一次有个脾破裂生命危重病人抡救,手术台上忽然停电,医院又没有发电装备,一肚子鲜血直冒,脚踏吸引器不中用。我只好凭着经验徒手摸着将脾门血管结扎摘除,挽救了病人生命。</p><p class="ql-block">一位不知名的网友在文章留言中写道:几首诗写得情真意切,高度概括了王爷从农门到学医从医的历程,可谓艰辛,可谓辉煌。而后王爷在县医院担任外科主任,医术精湛,为人歉和,深受医院器重,深得患者敬重。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为天祝的医疗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老主任退休十多年,又握笔作诗,丰富文坛,也丰富生活,可敬可佩。我曾经亦是老主任救治过的病人,在此平台看见老主任笔耕不缀,每天有诗刊出,故双手为老主任点赞。祝老人万事如意,晚年幸福。</p><p class="ql-block">人们称赞我是一位具有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的优秀医生,在医疗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专业的技术和真诚的服务赢得了患者的广泛赞誉和尊重。年年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诊疗能力,为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从1991年开始连续四年被中华医学会肝胆外科学会邀请参加全国会议。</p><p class="ql-block">1995年8月在厦门召开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上笔者撰写的《双荷包包埋十二指肠残端89例分折》被大会评为优秀奖予以奖励。</p><p class="ql-block">天祝县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窦淑英对王金银的回忆:</p><p class="ql-block">那是的您们心里只装着老百姓的疾苦,把自己的一切抛在脑后,这就是一种境界值得传承还记得有一次一个肠穿孔一周引起的感染性休克的病人,从碳山岭转来,那晚我在妇科值班,半夜您叫实习生叫我给您帮忙,结果我上去病人奄奄一息,血压也很低,我当时吓的不敢上手术,您说:出了问题我负责,这就是一个医生的责任和担当我很佩服您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当打开腹腔一肚子的粪便,臭气熏天有喘不过气的感觉,我偷偷的看了您一眼,您太投入了,一点反应也没有,小肠坏死足足有一米,吻合上没有血运,再继续切掉坏死的肠管,就这样直到早上7点才有了血运,见您满头大汗,嘴角露出了成功的喜悦,我怕病人过不了感染关,没有想到在您的精心治疗下,病人奇迹般的康复了,走时还给我们送了感谢信,这就是一个医生的境界和精湛的医术。</p><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金银,退休干部、天祝人。喜欢读书写作,曾有数十篇文章在报刊杂志选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金银 ||怀念百姓心中的“北京医院”</p><p class="ql-block">河西文艺 河西文艺</p><p class="ql-block"> 2019年08月04日 17:44 1人听过</p><p class="ql-block">图片总 1082 期 2019年 第292期</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怀念百姓心中的“北京医院”</p><p class="ql-block">作者:王金银</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提起河西堡的“北京医院”,无不拍手称赞叫好。多么亲切诱人的名字阿!</p><p class="ql-block"> “北京医院”真实名称武威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是现在的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p><p class="ql-block"> 1970年北京市第一医院整体搬迁到河西堡。刚一开春就在戈壁荒滩开始艰苦创业修建完善。全体医护后勤人员打围墙、打土坯、平地坪,经过半年的辛勤劳动一座初具规模的崭新医院耸立在了戈壁滩上。</p><p class="ql-block"> 新的医院刚一开张,凭着精良的硬件设备,精湛的医技水平和优秀的医德医风吸引了四面八方的病人。当时前来幕名就诊的病人除永昌县外,还有武威,古浪,天祝,民勤,山丹,阿右旗,金川公司,八冶的,还有一些兰州和张掖远道而来的患者。</p><p class="ql-block"> 全院150张床位,经常还得临时加床,一些慢性病人,在旅店等到半月左右才能住上院。</p><p class="ql-block"> 医院随迁的医务人员中除原北京市第一医院职工外,配偶在其他医院的人员也一律跟随前往。一些北京以及其他大医院的教授、专家等,中高级医务人员也汇入到支援大西北这个洪流中。</p><p class="ql-block"> 我于1978年9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这所医院外科工作。刚踏入工作岗位就被北京医务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和蔼热情的态度所感动。前来住院治病的大部分都是农民,在当时那种条件下,衣服破、烂、脏是普遍现象。一些医护人员把家中的衣服,鞋,祙拿给病人穿。护士不怕脏、累,经常给患者洗头,洗脚,不厌其烦的宣传卫生常识。</p><p class="ql-block"> 在门诊,急诊,住院病人剧增的日子里,每个医护人员不计报酬没有怨言,放弃休息节假日,随叫随到。当时医生沒有药品回扣,没有大型医疗器械检查提成,沒有奖金,沒有加班补休。值班和加班,夜里只有三毛钱的夜餐费补助。没有病人给医生送红包,也沒有科室承包经济指标。医护人员一心为病人,想方设法为患者减少花销,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临患痛苦,那时医务人员才是名符其实的“白衣天使”。</p><p class="ql-block"> 河西堡地区工厂,矿山众多,经常发生重大矿难事故。1981年3月金川公司井下蹋方,转来30多重、危病人。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在病房,手术室不分昼夜,坚守三天三夜,把病人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当我们回宿舍时,脚腿肿的都迈不开,是后勤人员用手推车送回家的。</p><p class="ql-block"> 在河西堡“北京医院”工作的五年时间中,我不仅掌握了外科各种急、危、重、病的诊疗拯救和手术处理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这些从首都来的白衣天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祟高医德和对医术一丝不拘、精益求精的良好风范。</p><p class="ql-block"> 河西堡,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地方。“北京医院”是深深铭刻在脑海里的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王金銀,网络笔名:城市的雨,男,生於1947年1月,甘肃天祝人,大学文化程度。原天祝县医院外科医生,退休后定居兰州。爱好写作,摄影,集邮,收藏,旅游。几十年来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发表诗歌,散文,小说,游记,杂谈,评论文章2000多篇。2015.3笔者撰写的《天祝,一位赤脚医生的回忆》被《昆仑策》头版头条刊登,并被多家书馆收藏。为中央电视4台《远方的家,岔口驿马》写的短评被推选为精美留言。1972.2在甘肃日报《春风》专拦发表的诗歌《送肥》在读者中引起极大共呜。</p><p class="ql-block">多年来先后有多篇评论文章被《新闻早班车》《厦门大学》,《中国新闻网》……等媒体入选刊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金银:“北京医院”在河西堡故事</p><p class="ql-block">原创 天马竞辉文社 天马竞辉原创文社</p><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09日 16:58 甘肃 1人听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2023·1090</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北京医院”在河西堡故事</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1981年夏景翙筑全家在“北京医院”家中留影</p><p class="ql-block">1970年,北京大夫们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一所医院,这就是金昌河西堡的“北京医院”。这所医院的前身是北京市第一医院。当时,北京市第一医院拥有200张病床,350多名医护人员,接到下放到甘肃武威地区的通知后,这所医院的所有人员器械一分为二,乘坐火车,千里迢迢而来。</p><p class="ql-block">在美丽的千里孔道——河西走廊中部,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北京医院",其前身是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p><p class="ql-block">1970年2月,拥有200张病床,350多名医护人员的北京市第一人民医院一分为二,下放到了甘肃省的武威地区。该院外科力量主要来到河西堡,内科力量多去了永登。当时武威地区考虑到河西堡为新的工矿区,又是农村 遂选择将医院安置在了这里。从此,千年戈壁上诞生了一所新型的人民医院。</p><p class="ql-block">我最早见到的北京医生就是这家医院的景大夫。那一年,我10岁。景大夫名叫景翙筑,是河西堡“北京医院”妇产科主任。陪伴她来到这片戈壁滩上安家落户的是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发动机专业的爱人陈幼孚和11岁的独子……</p><p class="ql-block">我曾多次听母亲讲述过:“景大夫高个子、苗条、瓜子脸、清清秀秀、气质很好。北京来的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特别好,但正是‘文革’期间,护士进来不多说话,打针给药,多余的一句话都没有。” 1972年5月,我母亲因病到河西堡“北京医院”治疗,并经历了一次长达6小时的大手术,主治大夫就是景翙筑。其实,母亲在到河西堡之前就已经在兰州做了检查,然后去河西堡“北京医院”做手术。这样做的原因是虽然那里条件差一些,但医生都是北京来的专家,医术高,人好。</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河西堡医院,也就是在戈壁滩上盖的几排平房,周围没有其他单位。医院因为是整体搬迁,病房的床单和桌柜等医疗设备上都印着“北京市第一医院”的字样。这让每一个病人都牢牢地记住了北京大夫。</p><p class="ql-block">景大夫待人非常好。术后复查时,母亲还在景大夫家里住了一晚上。她说:“我爱人不在家,你住旅馆远,还要花钱,晚上就住我家吧。”母亲清楚地记得,晚饭她们在一块吃的是白菜饺子。第二天早上,母亲起来时,景大夫已悄悄地去上班了。我父亲姬连信当时是甘肃省畜牧学校畜牧专业的老师。为了感激景大夫,他将刚孵出的一二十只雏鸡精心喂养到半大,容易成活时,送给了景大夫。正在武威县城开会的景大夫专程来到70多里以外的我家,高兴地带回了小鸡。</p><p class="ql-block">生活困难时期的北京大夫们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救死扶伤,也学会了养鸡,学会了怎么操心让鸡儿下蛋。</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的黄明,给我讲过北京大夫救命的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黄明的父亲黄登乾在天祝县公路段工作,而他姐弟4人随母亲在永昌县城生活。1974年8月的一天,忽然传来消息,他父亲生病住院,连夜做了大手术。原来那天晚上,他父亲突然胃出血连续吐血,情急之下,领导和同事们将他送到天祝县人民医院。接诊的是北京医生,诊断病情后立刻安排手术,将他的十二指肠和三分之二的胃部切除了。术后,主刀医生一直亲自观察、指导护理,直到脱离危险期。他父亲说,若不是遇上北京来的医生,他恐怕活不下来了。当时的县医院医生做不了那样的大手术。</p><p class="ql-block">黄明的命也是北京医生救的!1972年春季,5岁的黄明生病了,永昌县医院救治无效,人进入昏迷状态。永昌县公路段领导槐文德、周立邦闻讯后,派车把黄明和母亲送到河西堡“北京医院”。北京医生确诊,患了伤寒。在他们的全力抢救和精心治疗下,一周后黄明就康复了。黄明说,至今,他都不知道救命恩人的姓名。但是我知道,他们都是敬爱的毛主席、周总理派来的救命恩人!</p><p class="ql-block">我于1978年9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这所医院外科工作。刚踏入工作岗位就被北京医务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病人和蔼热情的态度所感动。前来住院治病的大部分都是农民,在当时那种条件下,衣服破、烂、脏是普遍现象。一些医护人员把家中的衣服,鞋,祙拿给病人穿。护士不怕脏、累,经常给患者洗头,洗脚,不厌其烦地宣传卫生常识。在门诊,急诊,住院病人剧增的日子里,每个医护人员不计报酬没有怨言,放弃休息节假日,随叫随到。当时医生没有药品回扣,没有大型医疗器械检查提成,没有奖金,没有加班补休。值班和加班,夜里只有三毛钱的夜餐费补助。没有病人给医生送红包,也没有科室承包经济指标。医护人员一心为病人,想方设法为患者减少花销,全心全意为病人解除临患痛苦,那时医务人员才是名符其实的“白衣天使”。</p><p class="ql-block">他们就是这样,默默服务乡亲,默默扎根于这块土地。</p><p class="ql-block">40多年过去了,河西堡北京医院几经演变,成为今天的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是甘肃省"十佳医院"和卫生部授予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在"北京医院"肩膀上站立、成长和发展起来的该医院,名称虽然几经变化,但是,永远不变的,是当地干部群众对她深挚的感情和无限的怀念。今天,许多当地老百姓仍然习惯而亲切地称她为"北京医院"。这一称呼声里,包含着他们对北京赴甘医务人员多少的感恩之情,怎样的爱戴之心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金银,男,生于1947年元月,甘肃天祝,大学文化程度,原天祝县人民医院退休医生,现定居兰州。爱好读书,写作,集邮,摄影,收藏。四十多年来先后在报刊杂志,网络公众平台,电视,广播发表文学作品,评论,诗歌,等2000多传</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笔者1978.8月毕业於兰州大学医学院(原兰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先后在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北京医院),天祝县人民医院从事外科工作三十多年。期间曾到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进修一年。三十多年来亲手主刀手术三千多例,抡救急,危重病人五百多例。抡救成功率达到百分之八十一点八。在工作之余撰写医学论文30多篇,其中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10多篇。参加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主办的全国学术会议5次。大会交流论文6篇,其中《双荷包包埋十二指旸残端30例小结》一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奖。今天笔者选择有论文摘要的几篇汇集,其他论文因文章沉长无法汇编在美篇上发表望谅解。</p><p class="ql-block">此篇论文原刊登於《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笔者糸第4作者。不知为啥摘要中遗漏了作者名字。</p><p class="ql-block">全国知名肝胆外科专家,教授,为参会代表论文集签名。(其中黄洁夫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山医科大学校长。黃志强为解放军总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肝胆外科学会主任委员)</p><p class="ql-block"> 笔者先后被《中级医刊》,《河北医学》,《实用外科杂志》,《腹部外科》,《甘肃医药》聘请为特约通讯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7几年的“北京医院”的医生医术很高明,当时黄羊川医院蹲点的“朱大”大夫就是“北京医院”的,我们家乡直到现在还有他治愈的患者,人们一提到当时的“北京医院”医生,都会翘指称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