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2日,沈河区作家协会在格林缤纷企业孵化基地召开了“小小说创作交流会”,我在会上介绍了小小说《一元钱》的创作过程。 到会的三位作协领导,张瑞、万有裕和佟继萍。 我的发言座位: 先说这篇小小说题材的选择,对于我这样的新手,很难去设计复杂的故事情节,更不会设计矛盾冲突,有人说生活中的矛盾无时不在,矛盾是事物本质属性。但是我只能从身边熟悉的,经历过的人和事中选择小小说的题材,这样写起来比较顺手,几乎能做到一气呵成,有一种胸有成竹的感觉。 小小说《一元钱》最初的写作时间是在去年的三月份,当时一起写了两篇小小说,发给咱们作协的万主席让他选一篇,发在咱们沈水文苑48期上。这篇稿当时没用,我就存在电脑上了,今年咱们《盛京文苑》要发小小说专刊,我就想把去年没有发的这篇稿,整理一下重新发,我就不用再写了。<br> 这篇小小说的原稿只有750字,从售货员拒收残币开始,到收到菠菜为止。今年想发稿的时候,感到结尾太平淡,于是结尾增加了一段,就是发现这张拼接的钱是老伴粘贴的。变成了850字的第一稿。稿件发给了佟主席之后,佟主席提出了意见,要求再充实一下,在字数上争取咋也得1200字,最好1500字。<br> 说到小小说的字数,我没有什么概念,以为能少写点就少写一点,就是一件事说清楚就行了。<br> 想把字数扩大到1500字,我觉得这个不算难,无非是增加点故事情节,增加点心里描写和景物描写就能达到要求了。<br> 我把故事的开头从第一稿换钱开始,提前到老吴进商店,和看似熟悉售货员开始搭话,又增加了一些人物对话,这部分增加了200字,故事的中间部分增加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基本内容保持不变,修改后达到1650字的第二稿。 稿子发给了佟主席后,她很认真地看了以后,指出了一些问题,一是语言还要打磨简练一下,比如多用动词,少用介词,长句子多了影响阅读效果。二是关于小说的开头,这是关键的问题,要求开篇就要抓住读者,所以直接用动作或者悬念最好。看过之后深感对我的帮助很大,我写文章这方面考虑的很少,可以坦率的讲,自己根本就没有发现这些问题,用这种思维再去修改这篇稿子的时候,感到自己又站到了一个新的高度。<br> 我在人物对话和心里描写上,尽量使用日常用语,让人物能生动一些,用些语言在应用上,尽量做到简短精练,在长句子上使用口语化,让它变成短句子。比如:女售货员要求老吴挣钱时,老吴当时的感觉原来是这样写:<br> 脸唰的一下子涌现出一抹红润,那是羞赧,是尴尬,更觉得是对自已尊严的一种伤害。改成:脸唰的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有一种拿着假币被人揭穿了一样的感觉,让他有些无地自容。<br> 为了这点小钱而被人误解,内心的委屈油然而生。改成:就因为这一块钱被人误解,心里感到比窦娥还要冤。<br> 一时间,老吴想重新跟那个女售货员解释,改成:郁闷中的老吴,想回去跟那个女售货员解释。改后的第三稿1540字。<br> 第三稿的修改重点是在语言文字上,内容变化不大。在修改老吴回家把那张钱放到茶几上后,老吴的思想斗争时,原来还曾经写过,老吴想干脆上公交车上投币时花掉就行了,后来我审阅时,一想都是用老年卡的人,上车投币不符合事实,逻辑上也说不通,所以自己就在文章中删除了。我们写小小说尽管是虚构,但是也要尊重现实,逻辑上要合情合理。 在上述的基础上,我又进行了第四修改,稿子缩减到1523字,删掉了一些介词,语言更紧凑了,节奏感增强了,比如:于是,老吴急忙向女售货员解释,这句话删掉了于是,丝毫不影响内容,类似这样的地方,有十几处,内容没有变动。<br>为了增加小说的感染力,我在第五次修改时,增加了小孙子的戏码,塑造的小孙子天真顽皮,把买水果换成了买肉,人物出场时,把老吴塑造成一个是个戴高度近视镜的人,这样人家找给他钱的时候,他看不出是拼接的,更加符合情理。换钱时有熟人在场,也能让老吴增加了的羞辱感,因为在家附近的超市遇到熟人也在情理之中。修改后,感到小孙子的人物出现,与整个故事情节关系不大,分散了剧情,自己觉得还是没有把握好节奏。<br> 这期间,佟主席提醒我:小小说人物一般应该控制在四个以内,人物多了,情节就容易分散,立体感也没了。我又对第四稿和第五稿进行了比对,感觉主题就是一元钱引出的一串矛盾,而小孙子的出现,与一元钱的真假没什么关系。于是我在此基础上,综合一下两稿的内容,保留有用的,去掉去掉多余的,这样就删除了小孙子的戏码。为了增加情节中的气氛,需要换了一下道具,把水果换成了肉。男售货员的身份由卖水果变成了卖肉,这样也符合现实生活中,一般卖肉柜台都是男售货员。这样在换钱的对话中,用男售货员那种手起刀落,用力砍肉的动作,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蛮横和杀气,可以把矛盾推向高潮。又在换钱过程的细节上,增加了一些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比如,老吴扭头看卖肉的柜台,男售货员正低头砍肉,手里的砍刀上下飞舞,迟疑下,走过去。这么写是因为老吴是讲究体面的人,不会一下子就过去。而原来只用“换钱自然没换成”一句话带过了。 老吴回家的过程原来只写了句话:无奈之下,老吴只能带着满腔的疑惑和一丝愤怒,回到家中。改为用动作描写,一辈子不会骂人的老吴骂了一句“混……蛋”,捏着那一元钱,转身挤出人群,一跺脚直接回家了。这样人物就更加形象化了。<br>最后定稿,小说的结尾就像揭开了谜底一样,这一元钱的始作俑者竟是自己的老伴,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尾,就能起到回味无穷的作用。<br> 这篇小小说发出之后,我发现文章中有的写成一块钱有的写成一元钱,还是心不够细致,这也是一个小的纰漏。<br> 以上就是这篇小小说《一元钱》的写作和修改的过程。 会后大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