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夏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西贺兰山下,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的帝王陵墓以及皇家陵园。其营建大约开始于 11 世纪初,直到 13 世纪初,它不仅是现存规模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的帝王陵园之一。银川市区有旅游专线直达。<div>我们在镇北堡还是吃了加牛肉的拉面,然后带上行李打车。这次的师傅不是前两天的那位,但是车型是一样的,也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区。一路畅通无阻,约半小时后到了西夏陵的游客服务区。</div> <b><font color="#167efb">西夏陵遗址</font></b> 游客中心和西夏博物馆是相邻的两幢土黄色的简约风现代建筑。我们先到游客服务中心,完成购票和行李寄存。<div>60岁以上和军人都免门票,但车票不能免。基础的车票只包括运送到3号陵参观,以及在3号陵重新上车后远观陵园。参观1、2号以及4号陵的票,也必须在售票处购买。线上无优惠群体的票,必须在售票处拿证件换票,其他人可以在线上购买套票。</div><div>想参观哪几个点,事先要想清楚。景区占地面积58余平方公里,核心景区20.9平方公里,分布9座帝王陵墓,200余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门票上的景点距离非常夸张,想从3号陵徒步到其它陵园,半日内是不可能完成的。网上晒的图片,大都是1、2陵,3号陵,以及4号陵的,4号陵最靠近贺兰山体,景色最出色;1、2陵有外城;3号陵最大,猜测是李元昊的,目前对布局调查最充分。若时间充裕,这三处都值得去。</div><div>行李,若无贵重物品,可以放在服务台免费寄存,填一张免责文书,因为客人可以放,但服务台不负责保管。服务台附近有收费的自助寄存柜,放那里可能更安心一些。</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西夏博物馆新馆和游客中心,外墙仿陵园夯土的板筑效果。</i></h5> 西夏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1998年9月23日正式落成开馆。但新馆2019年才建成,难怪看起来相当干净。 从外观上看,只有这两幢建筑之间的连廊的装饰画,有些西夏的风格。 天气预报是多云,在某些时段有雨,我们就决定先去西夏陵遗址风景区。服务中心和陵区被国道G110-京青线隔断,从服务中心出来要先下地道。地道上公里长,但是设计了残疾人无障碍坡道,这就是新建筑的好处。地道被开辟成了展馆,我快速扫视景区的图片,预想着一会儿参观时拍照的构图。 景区的车估计是20座的中巴,幸好车窗能够打开,从车站到3号陵的路上,可以清楚地看到1、2号陵。因为是两个紧邻的圆塔,不会判断错。 车子在“西夏史话艺术馆”处下客,我们经过碑林,从平行于神道的小路走到3号陵遗址。为什么不去走神道呢?我是贪图乔木下的阴凉,9月初的阳光,即使被白云遮挡了部分,还是让老妇人难以消受。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3号陵全景图-180°,站在遗址外拍摄</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3号陵</i></h5> 3号陵是现存9座陵中规模最大的,据猜测是李元昊的墓。但因为没有进行挖掘,目前还没有考古实物支持该观点。<div>图片来源:《西夏在哪里》,”星球研究所“</div> 王陵中各帝陵的陵园均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都在 10 万平方米以上。阙台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这里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其南墙中部有门阙,月城置放有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即石像生。月城之北是陵城,其南神墙中部亦有门阙。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位于陵城西北。塔式陵台前有献殿,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陵台至献殿间有一条鱼梁封土,封土下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台南 10 米处。陵城神墙四面居中有门阙,神墙四角有角台,表明了陵园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还圈有外城,有封闭式、马蹄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贺兰山下西夏陵|仿古”,翟德芳 <h3 style="text-align: left;">现场的讲解资料图文并茂,也可以扫二维码听讲解。我们是一块块牌子看过去,有时又被鸟吸引,移动相当慢。和我们同车的游客很快不见了,来了一个举旗子的团队,几分钟后又不见了,又来了一个新的旗子。整个遗址公园,旅行社的规划是2小时,我们的规划是一整天,已经自备了一天的干粮和水。</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在东碑亭附近观鸟</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3号陵的阙台及力士志文支座</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遗址区收集的建筑材料</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3号陵全景图-270°,站在献殿南拍摄</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石像生残存</i></h5> 石像生列置于月城,“这样使石像生更加集中、紧凑,缩短了陵园的南北纵向距离,形成了‘凸’字形的基本结构”,与历代将石像生列于陵园正门外的神道两侧、成夹道之势的做法不同。西夏陵平面布局与宋陵的方形布局有明显不同,可能是仿国都兴庆府城,陵园前凸出的一块,乃是仿城门外之瓮城,以突出月城保卫陵园的作用。猜测是西夏人按古代“视死如生”的丧葬要求设计陵园。<div>——“贺兰山下西夏陵|仿古”,翟德芳</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兴庆府城示意图,西夏博物馆</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迦陵频伽是陵区的重要出土文物</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角阙遗迹,圆形的底座</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献殿和陵塔遗迹</i></h5> 陵台为塔式建筑,位于陵城西北隅、墓室的正后方。塔基为圆形,推测陵塔应是圆形密檐塔,内部为夯土结构,外檐有大量装饰瓦。西夏陵此种形制,在中原未见。中原帝陵的宝顶都位于主墓室的上方,而西夏王陵的陵台却是位于墓室后方;中原帝陵多做覆斗形,西夏王陵则形如佛塔。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新建成的陵塔不是一个夯土堆,外面有漂亮的木结构</i></h5> 西夏陵一直被称为“东方的金字塔”,这实际上是西方人的话术。“远看一堆土,近看一堆土”,建筑上不长草,可能与夯土中粘土夹有生石灰有关。复原后的王陵“陵城为夯土墙,墙体总高约4米,夯土墙表面涂抹几厘米厚的草秸泥,再用细泥红墙皮涂饰外表,顶部铺瓦。这种红墙青瓦的墙体建筑结构,使西夏陵园更显典雅、庄重和肃穆,充分显示了西夏王朝皇家帝陵庄严、雄伟的气魄。”陵城和角阙形制具有西夏佛教的突出特点,“以高大宏伟的密檐塔状陵台为中心,四周围绕高低错落有致的佛塔群,使陵园充满尊崇佛法的宏大气势”。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来源:《西夏在哪里》,“星球研究所”</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图片来源:《西夏在哪里》,“星球研究所”</i></h5> 3号陵出口的停车处,有转场1、2号陵的电瓶车。若继续坐中巴,则是行驶向4号陵的方向,离贺兰山越来越近,心中刚刚涌起一点波澜,就到了一个岔路口,路口右侧一个小棚子,有一位妇人招呼去4号陵的客人下车。然后中巴又离贺兰山越来越远了,远远可以看到山下有一堆堆的土包。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国力衰减,后期的王陵规模小,附近更小的是一些陪葬墓。</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在停车场远眺贺兰山,估计可以看到的应该是7、8、9号陵园区。</i></h5> <font color="#167efb"><b>遗址出土文物</b></font> <h3 style="text-align: left;">西夏王陵内现存的9座帝陵均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看风水的先生技艺相当高超啊,遗址区有9座西夏王陵,从来没有被水淹过,虽然陵园周围建有溢洪道。</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夯土采用的板筑工艺介绍</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木椽残存,证明陵塔确实外包了木质建筑</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灰砂岩力士座</i></h5> 西夏陵共出土灰砂岩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十一尊,座呈长方体,“上半部浮雕硕大头像,多为面型浑圆,五官扁平,圆形大眼,双膝跪于土衬之上,上肢拄于膝盖,座身两侧以阴线勾勒出曲跪的双腿”,将负重之痛苦神情表达得非常夸张,轻易引起观者共情。其中一座被放置在宁夏博物馆,位列镇馆之宝,为什么呢?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灰砂岩石像生</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灰砂岩石雕柱</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鎏金铜水牛,石马</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西夏文彩绘描金云龙纹灰砂岩残碑</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红陶迦陵频伽</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绿釉迦陵频伽</i></h5> 西夏李元昊建国称帝时,制定了西夏的“品色衣”制度,“衣锦绮、改大汉衣冠”,根据绯、紫两色来划分官职等级。跟唐宋官服不同的是西夏把“绯色”排在“紫色”之前,且规定青绿为贱色,官服不使用,只用于民间服色。榆林窟第29窟是现存西夏武官服饰图像资料最为清晰明确的一处,此窟由沙洲监军司都统军赵麻玉营建。<div>在陵墓中,白色的物品多,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西夏尚白。但绿釉的建筑构件也非常多,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生活用品,褐色的比较多。</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灰陶鸱吻,还有绿釉的</i></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绿釉海狮</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绿釉套兽</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西夏时期的黑釉陶罐(非遗址区出土),看起来是褐色的</i></h5> <font color="#167efb"><b>生于铁骑,死于锦绮</b></font> <div>881年,唐僖宗时期,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封“夏国公”,赐封五州之地。五州之地被北宋并吞后,李继迁出走创业,990年被辽朝封为夏国王,陆续占领河西走廊诸州。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西夏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历经十帝,共189年。若从李思恭(拓跋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延续346年。与之相比,宋朝(南北宋)为320年,辽朝为210年,金朝才120年。</div> 西夏的军事制度在党项的部落兵制的基础上吸取宋制发展起来,枢密院是最高军事统御机构,下设诸司。军队由中央侍卫军、擒生军和地方军三部分组成。<div>中央侍卫军包括“质子军”、皇帝卫队和京师卫戍部队。“质子军”人数约5000人,是由豪族子弟中选拔善于骑射者组成的一支卫戍部队,负责保卫皇帝安全,号称“御围内六班直”,分三番宿卫。另有皇帝亲信卫队3000人,是从境内各军中精选出来的强勇之士组成,皆为重甲骑兵,分为十队,每队三百人,随皇帝出入作战。京城地区还屯驻一支训练有素的卫戍部队,共2.5万人,装备优良,是中央侍卫军的主力。</div><div>擒生军人数约十万,是西夏的精锐部队,主要任务是承担攻坚和机动作战,因在战斗中生擒敌军为奴隶,故此得名。<br></div><div>地方军由各监军司所辖,共有50万人,军兵种主要是骑兵和步兵两种。</div><div>以上合计兵力超过65万。</div><div>西夏到底有多少人口?无人口普查记录,西夏实行全民皆兵制度,战时“凡年六十以下,十五以上皆自备弓矢甲胄以行”。西夏的妇女,部分会担任“痲魁”“寨妇”等军职,承担后勤工作。按“适令壮丁”即适合当兵的人一般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计,若兵员五十余万到七十余万,人口数当是二百万至三百万左右。<br></div><div>——百度百科</div> <div>西夏从原始部落联盟转化为封建文明国家,版图、人口、经济、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宋辽。他们科技兴国、军事强国,在短短时间内,建立起重甲骑兵“铁鹞子”,远射劲旅“强弩兵”,山地步兵“步跋子”,多兵种立体协同作战,势不可挡。西夏在对宋辽数场战争中能以少胜多,离不开他们的先进军备。<br></div>西夏马、夏国剑都在宋朝被誉为“天下第一”。宋钦宗随身佩带夏国剑,朝廷授予钦差大臣行使特权时的尚方宝剑,也是夏国剑。<div>西夏铠甲被誉称为坚滑光莹,非劲弩可入,专给铁鹞子使用。名为“对垒”的战车可以越壕沟攻城;装在骆驼鞍上的“旋风炮”,可以发射大石弹;“神臂弓”,可以射240步至300步,“能洞重扎”。</div><div>——百度</div> 6号王陵出土的铁剑实物,存放在宁夏博物馆。 宋朝的冶铁应该说也很发达的,就是因为宋朝时发明了铁锅,才出现了炒菜,引发了饮食”革命“,华夏人的餐桌才不限于烤、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铁蒺藜,铁流星锤</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褐陶蒺藜,中间填埋火药</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铁锁子甲</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铜甲片</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铁刀</i></h5> <h3 style="text-align: left;">铜马牌。“敕燃马牌”现藏于国家博物馆,铜制,圆形,直径15厘米,由上下两块套合组成,其中一块刻有西夏文字“敕燃马牌”,意为“敕令驿马昼夜急驰”。当时,一块存在朝廷,一块存在都城驿站,合符后由使者持此牌传递书信。</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红沙岩行牌</i></h5><div>行牌(xíng pái),意思是下发令牌或公文?这么大的石头,随身携带?<br></div> <font color="#167efb"><b>生于铁骑,死于锦绮?</b></font> <div>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知延州,破解西夏军的作战特点,制作出战马和兵器的克星之后,坚壁清野,严守城寨,不与西夏军正面交锋,终止了宋军的颓势。<br></div>西夏向外扩张受助,朝廷又发展内讧,主动向宋发起合议,两国签订和平协议(庆历和议,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四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七年),开始了互贸时期。西夏从宋、金取得的商品主要为缯、帛、罗、绮、香药、瓷器、漆器、茶叶、姜、桂等。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男供养人像-<span style="font-size: 17px;">榆林窟第29窟</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壁画</span></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男供养人像-复原图</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女供养人像-榆林窟第29窟壁画</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女供养人像-复原图</i></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西夏文,完全没有继承汉字的优点。我看着全是”多胞胎“,傻傻分不清,也为他们的学子感到头痛。</i></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西夏人在佛教信仰上消耗了多少国力?这些资源若用于国计民生会如何?<div>图片来源:《西夏在哪里》,“星球研究所”<br></div> 公元13世纪,元朝的史家们奉命同时修《宋史》、《辽史》、《金史》,唯独没有修西夏史。成吉思汗五度攻打西夏不得,被兵弩所伤,病死在六盘山,他恨恨地留下遗言:“尽屠之。”时至今日,除了西夏王陵,不能确定西夏王族和党项后人是否有遗民。我是很感谢现今的中国考古工作者没有主动去打开各地的帝陵,避免了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悲剧的再现。 景区推荐:*****<div>最好多准备些时间自由行,别跟着旅行团”到此一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