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中国晋东南寻古之旅(三)

漂泊狼

<p class="ql-block"><b>D7、介休县→隰县→洪洞县</b></p><p class="ql-block"><b>打卡:后土庙、祆神楼、小西天</b></p> <p class="ql-block"><b>介休后土庙</b></p><p class="ql-block">后土庙位于介休市庙底街,是一处道教全真派庙堂建筑,历史上有“道家地”之称。后土庙坐北朝南,呈纵向双轴、南北合围布局,占地面积9196平方米,主要建筑有三清楼、后土庙、吕祖庙、关帝庙、土神殿等。</p><p class="ql-block">1962年,后土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1年6月25日,后土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亦作三清观山门。始建年代不详,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皆重建,1984年、2012年分别进行修缮。该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黄、绿、蓝琉璃剪边,方心点缀。殿内供奉道教中的四大天王,亦称“护世四天王”,俗称“四大金刚”。一说为《封神演义》中佳梦关总兵魔家四兄弟:魔礼海、魔礼青、魔礼寿、魔礼红的化身,他们神通广大,助纣为虐,率兵阻挡周武王的正义之师结果全被歼。姜子牙奉“道教”至尊王尊之命,封他们为四大天王,各守东南西北一方和道教净地,护佑天下五谷丰登,国泰民安。</p> <p class="ql-block">过殿,原建筑始建与损毁年代不详,2012年原址重建,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黄绿琉璃剪边装饰,方心点缀。殿内供奉五岳大帝和五虎上将。</p> <p class="ql-block">主体建筑三清楼、献楼、戏楼联结成一体,十字歇山琉璃顶,结构精巧,为明清楼阁式建筑中难得一见的精品,三清观内保存有明代“万圣朝元”千尊彩塑,是立雕、壁塑结合的道教神祇群像。</p> <p class="ql-block">庙西区之吕祖、关帝、土神三庙和三连台之建筑形制,更为国内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琉璃艺术的极致所在,这里是中国琉璃起源地之一,今天留存下来的最杰出代表,琉璃数量之多,种类之繁,质量之上乘,艺术造诣之高,冠绝天下,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b>祆神楼</b></p><p class="ql-block">​介休市,一座小小的县级市,有许许多多神奇的存在和众多文物古迹。祆教,是波斯的一种以火为崇拜和图腾的宗教,俗称拜火教,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曾经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至唐为最盛,明清以后逐渐消失绝迹,国内目前就只有介休的祆神楼这一座祆教的孤品遗存于世,<b>它和永济的鹳雀楼,万荣的飞云楼,秋风楼,并称山西的四大名楼,</b>雄伟壮观,风格独特的木结构楼群,是明清阁楼建筑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祆神楼位于介休市顺城关大街东尽头,是我国唯一仅存的祆教建筑。</p><p class="ql-block">祆神楼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彦博所建造,全部以琉璃瓦覆顶,特别彰显了介休琉璃艺术的光彩。其工艺复杂、气势恢宏,是我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祆神楼集戏楼、山门、过街楼于一体,是一个三重檐歇山顶转顶结构的古代建筑物,主楼高三层,共分三部分,乐楼面开三间、屋顶三色琉璃瓦装饰。祆神楼的建造反映了祆教对圣火的崇敬,因此在祆神楼中隐藏着对数字“三”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祆神楼的两边建有文公祠和介公祠</p> <p class="ql-block"><b>小西天</b></p><p class="ql-block">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于山西省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由明代东明禅师创建于明崇祯二年。小西天全寺建筑面积1100多平方米,建有大雄宝殿、文殊殿、普贤殿、无梁殿、天王殿、韦驮殿、地藏殿、钟楼、鼓楼等众多殿舍,并以洞为门,把上院、中院、前院分隔开来。但是实际上,寺院三分之二的殿堂均为双层建筑结构。小西天内的悬塑彩画对于研究明清悬塑及彩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沿如意湖边小路,有名人游小西天题词赋诗游记石刻。</p> <p class="ql-block">如意湖</p><p class="ql-block">因形如佛家法器“如意”而得名。印度梵语中称之为“阿那律”,是我国传统吉祥物,象征顺心如意,好运连连。</p> <p class="ql-block">走过趋善桥,沿台阶向上就是千佛庵。</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亦非原名,东明禅师草创时命名千佛庵,期盼未来寺院佛像之盛。因千佛庵坐西向东,重门额题“道入西天”,和佛经中的西天虚实呼应,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p><p class="ql-block">据《隰州志》和《山西通志》记载,明万历年间,五台山火场寺僧东明禅师动意建造,四处化缘,募集资金,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动工兴建。</p><p class="ql-block">初期营构有下院的无量殿、廊庑、南北经舍、韦陀殿、摩云阁、小禅窟、八卦亭等。兹后历时15年,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主建筑大雄宝殿及两侧文殊、普贤两殿、钟鼓二楼、东西廊房、凭栏护壁及山下趋善桥等初步建成,形成以大雄宝殿、无量殿为中心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无量殿,供奉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取佛法无量之意。殿堂为砖结构枕头窑,无梁柱支撑,又叫“无梁殿”。殿内设多尊铜铸佛像和木雕楼阁,其中铜铸三世佛及文殊、普贤菩萨佛像由顺治七年工部侍郎李呈祥敬奉,被视为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无量殿楼上是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大殿坐西向东,面阔5间单檐悬山顶,供奉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毗卢遮那佛、弥勒佛五尊佛像。殿内塑像两千余尊,被称为“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跨入大雄宝殿的瞬间,就被眼前五佛宝龛顶端的天宫楼阁、两侧的十大弟子、旁边的琉璃圣境和六欲诸天所震撼,上千尊泥塑悬挂在空中,至今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最高的泥塑高达3米,小的仅有拇指大小。泥塑虽数量众多,但繁而不杂,靡而不乱,井然有序地展现着佛教的大千世界。</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满堂彩塑,从清顺治元年至清顺治十三年(1644年 T 1656年),历时13年完成。后经不断修葺,终使凤凰山巅这顶金冠熠熠闪光,名闻遐迩,蜚声中外。</p> <p class="ql-block">小西天大雄宝殿内的悬塑艺术是其最大的特色,保存有2000余尊造像,这些彩塑是清顺治年间的产物,历经13年完成。悬塑造像的材质主要为泥塑贴金敷彩,虽然400年来从未清理过,却依然金光灿烂👍</p> <p class="ql-block">两侧十大弟子背后,分别有两位小沙弥探头推门而出,宛如现实中的店小二,这是设计的精妙之处,将庄严肃穆的神佛世界融入了凡间的气息。讲解员介绍说这呼应了大门口的对联:东土西方微尘不隔,人间天上万象庄严。</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介绍:建筑师在修建时放置一颗避尘珠,不过这只是传说,至今无人见过。而佛身的设计彰显了古代设计者的匠心,诸神菩萨身体微微向前,将避尘的正面展现于众人眼前,不仅不落灰尘,更有扑面而来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在大雄宝殿的对面楼上。</p> <p class="ql-block">看过大雄宝殿下楼,经过“疑无路”门去看看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音殿回望无量殿、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凤凰山巅的小西天寻地势而布,孤桐峰上高耸的观音阁建在凤头上,下院是凤背,沟两旁的山翼像凤凰展开的翅膀。上院大雄宝殿背山而筑,与东端的摩云阁遥相呼应,为凤尾。纵目远望,正像一只低头俯视的凤凰。</p> <p class="ql-block">千佛庵寺院峰峦叠翠,构思巧妙,因地布景,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小、巧、精、奇”,颇具特色。大雄宝殿梁架彩画富丽典雅,殿堂内满堂木骨泥质悬塑艺术,精巧玲珑,粉彩妆銮,精美绝伦,出神入化,呈现出仙宫佛国、金碧辉煌的迷人景象,堪称中国雕塑史上“悬塑绝唱”。寺院所藏传世罕见官版《明永乐北藏》,成为研究中国佛教史、藏经史、伦理道德乃至民俗的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b>D8、洪洞县→万荣县</b></p><p class="ql-block"><b>打卡:广胜寺上寺(飞鸿塔)、下寺(水龙寺、水神庙)、宋金砖雕墓,东岳庙(飞云楼)</b></p> <p class="ql-block">洪洞县除了传唱百年的苏三起解和600年前洪武大移民的象征大槐树,还有一处胜迹,最早一批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胜寺,今天我们将走进广胜寺,去领略它的风彩。</p> <p class="ql-block"><b>广胜寺</b></p><p class="ql-block">广胜寺位于洪洞县城东北10公里处霍山南麓。据《平阳府志》、《赵城县志》记载,始建于东汉建和元年(147),原名“阿育王塔院”,又名“俱卢舍寺”。唐代改称今名,大历四年(769)汾阳王郭子仪奏请重建。宋金之际毁于兵火,后重建,元大德七年(1303)地震毁坏,九年(1305)重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平阳一带大地震,广胜寺建筑均有不同程度的损毁,曾予局部维修,但元代重建后的建筑大部分保存至今。</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分为上寺、下寺和水神庙三部分。上寺位于山巅,下寺位于山脚,相距约500米,水神庙位于下寺西侧,均坐北面南。现存下寺和水神庙建筑多为元代遗构;上寺除飞虹塔为明代建筑外,大部分都保持元代建筑风格。寺区内现存山门和仪门共4座、建筑13座、塔1幢、碑48通、碣55方、铁锅1口、铁钟2枚。1933年寺内发现金皇统平水版《大藏经》(即赵城金藏)4000余卷,现存国家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上寺由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厢房、廊庑等组成。创始于汉,屡经兴废重修,现存为明代重建遗物,形制结构仍具元代风格。飞虹塔是广胜寺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东汉,后经历代重修,现存建筑多为元代风格,是全国最精美、保存最完好的琉璃塔。早期我们熟知的86版《西游记》中那集《扫塔辨奇冤》就是取景于此神塔。</p> <p class="ql-block">山门内为塔院,飞虹塔矗立其中,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重建,天启二年(1622)底层增建围廊。飞虹塔为宝瓶式铜铸,项轮为铁铸,流苏为绿色琉璃。飞虹塔轮廓线不是魏晋隋唐以来常见的柔和的抛物线,而是一条直线,比较僵直,铺满全塔的琉璃贴面反映了山西民间高超的琉璃烧造技艺,为中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整座琉璃塔在阳光的照耀下,赤、橙、黄、绿、青、蓝、紫,胜似道道雨后彩虹,从而也印证了塔名“飞虹”。</p> <p class="ql-block">飞虹塔塔身二层以上外表全部镶嵌着蓝、绿、黄、白、黑五彩琉璃雕饰。各层皆有琉璃出檐,琉璃仿木构斗拱与莲瓣隔层相间,第三至第十层各面均砌筑有佛龛、门洞和枋心,内置佛、菩萨、童子像,门洞两侧镶嵌琉璃盘龙、宝珠等饰物。塔身第二层设平座一周,施琉璃勾栏、望柱,平座之上有佛、菩萨、天王、弟子、金刚等像。第三层东、西、南、北四面施券拱门,各面正中有琉璃烧造的四大天王像,正南天王像两侧有明王驾龙琉璃像,正北则以凤凰居中,二金刚披甲跨兽胁侍两旁。第二层以上塔身外表全部镶嵌有琉璃仿木构件,各层檐下俱施琉璃花罩和垂莲柱,以及屋宇、楼阁、亭台、角柱、佛龛、花卉、人物、翔凤、狮、象等琉璃构件,一层一组图案,形式多样,造型优美,制做精巧,色彩绚丽,全塔上下存有百余个铁铃叮。</p> <p class="ql-block">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能够保存如此完整、精美的琉璃塔,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历经数百年仍色彩鲜艳,阳光照耀下流光溢彩,被誉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包含飞虹塔在内的广胜寺被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18年8月,广胜寺飞虹塔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认证为“世界最高的多彩琉璃塔”,并载入世界纪录大全史册。</p> <p class="ql-block"><b>飞鸿塔和嵩山的嵩岳塔,云南大理的崇圣寺千寻白塔,及山西应县木塔,并称中国四大名塔。</b></p> <p class="ql-block">突如其来的一场山雨,把我们留在飞虹塔下。</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是上寺内一座结构较为奇特的元代建筑,殿为琉璃屋顶,单檐歇山式。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像,正中为铜铸阿弥陀佛,两侧为泥塑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殿内四周陈列红色藏经柜,稀世孤本《赵城金藏》原存放于此。背后倒坐大肚弥勒佛,袒胸露腹,仰头咧嘴大笑。</p> <p class="ql-block">广胜奇柏。在大雄宝殿前有两棵古柏,左边古柏的树纹向左扭,右边古柏的树纹向右扭,左右对称,被誉为“广胜奇柏”。1300年的古柏,东柏左扭迎朝阳,西树右转送暮光,横批左右逢缘,国运昌盛。</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居寺内中央,又称释迦殿。重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悬山式。殿内供奉华严三圣像,正中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东为文殊菩萨,西为普贤菩萨,均为明代木雕贴金造像。东西两山墙砖台上为当时铸铁十八罗像。背后倒座的为清代泥塑观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释迦牟尼佛像前供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禄位。</p> <p class="ql-block">上寺最北也是最后边的大殿,本是“毗卢殿”,却有斗匾,竖着的蓝底金字匾,三个大字“天中天”,因此,此殿也被称为“天中天”殿。</p><p class="ql-block">该殿始建于‌汉代,后在宋金年间香火鼎盛,但毁于一场地震。元代进行了重建,明代又进行了重修,保留了古代独特的建筑技艺和结构。‌</p><p class="ql-block">‌天中天殿内有许多精美的佛像和其他文物。‌ 殿内彩塑了四大胁侍菩萨——‌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各立于各自坐骑之上,形态优美,面容端庄。此外,殿内还有500余年的‌木质造像和100多尊环绕殿内四周的造像,以及四周沿壁木雕龛阁内的‌铁铸造像35尊。</p> <p class="ql-block">下寺由山门、前段、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山门高耸,三间见方,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是一座很别致的元代建筑。前殿五开间,悬山式,殿内仅用两根柱子,梁架施大爬梁承重,形如人字柁站,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后殿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七间单檐,悬山式,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均属元作。殿内四壁满绘壁画,1928年被盗卖出国,藏于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残存于山墙上部16平方米的画面,内容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工精细,色彩富丽,为建殿时的作品。两垛殿至正五年(1345)建,前檐插廊,两山出际甚大,悬鱼、惹草秀丽。</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在明应王殿内,除塑有明应王像和侍女、大臣等泥塑外,殿内四壁还绘满了各种内容的元代壁画。<b>这是“我国古代惟一不以佛道为内容的壁画孤例”。</b>在南壁东侧绘有一幅“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元代戏剧壁画,是我国发现的惟一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它是研究我国戏剧发展史和舞台艺术的少见资料,被人们誉为广胜又一绝。1998年,该画与古壁的打球图同时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水神庙元代壁画壁画以祈雨、行雨、酬神为主线,整个壁画分东、西墙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墙六大块。布于殿内四墙的壁画,高5.5米,总长34米,总面积190平方米,记有《龙王行雨图》、《祈雨图》、《元杂剧图》、《捶丸图》、《下棋图》、《渔民售鱼图》、《王宫尚宝图》、《王宫尚食图》、《王宫梳妆图》、《古广胜寺上寺图》等十余个故事图画。</p> <p class="ql-block">全国的佛教寺院成千上万,为何山西洪洞广胜寺却著称全国,闻名世界。其原因在于这座佛寺早在八百多年前即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就供养有一部《金代大藏经》简称《金藏》,因广胜寺原属赵城县(今山西省洪洞县),故定名《赵城金藏》。</p><p class="ql-block">1933年,高僧范成和尚到广胜寺,在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尘封了几百年的金代大藏经,但此时的《赵城金藏》只剩下5000多卷,尽管如此,依旧引起世界轰动。</p><p class="ql-block">1942年,广胜寺爱国僧人与八路军共同谱写了一曲保护《赵城金藏》可歌可泣的壮歌,在日本人的重重包围下,将《赵城金藏》护送至解放区。《赵城金藏》即现在《中华大藏经》之底本,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是广胜寺又一绝。这是一部稀世孤本,根据宋代《开宝藏》重新刻板印刷,保存了大部分原貌,共6980卷,6000多万字。因其雕印于金代、发现于山西赵城县(今洪洞县)广胜寺,故定名为《赵城金藏》,现有4813卷藏于国家图书馆,被视为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b>《赵城金藏》和《四库全书》,《康熙字典》,《敦煌遗书》并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b></p> <p class="ql-block"><b>上寺飞虹塔、水神庙壁画、下寺《赵城金藏》及上寺唐柏,被称为广胜寺的“三绝一奇”,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因为下雨,我们匆忙结束了广胜寺的参观,在去万荣县的途中,顺道稷县,去看看马村段氏宋金砖雕墓。</p> <p class="ql-block"><b>宋金砖雕墓</b></p> <p class="ql-block">马村砖雕墓,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城西,共有墓葬14座,已发掘9座,均为砖室墓,由墓道、墓室组成,墓壁有砖雕仿木构建筑装饰。墓的葬制均为夫妻合葬墓,多为一夫一妻,少数有一夫二妻。</p> <p class="ql-block">入口</p> <p class="ql-block">窄小的墓室门</p> <p class="ql-block">稷县马村段氏宋金砖雕墓,是宋金时期(960-1234)西北乡绅为代表的中产阶级生活的百科全书,深藏地下,精美的砖雕墓难得一见,生动的展现了古代的孝道和伦理及日常生活。</p> <p class="ql-block">通过长长的地下墓道,低头穿过狭窄的门洞,一扇半启的朱红大门后面,探身而出宋金时代的妇女,仿佛我们这群远道而来的探访者惊扰了他们的清梦,开门出来一探究竟一般,而我们对她身后大门里的古代生活也是好奇不已,氛围感瞬间拉满。🤭🤭</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来到万荣县,入住万荣县招待所,东岳庙就在旁边,放下行李,抓紧时间去东岳庙看看。</p> <p class="ql-block"><b>东岳庙、飞云楼</b></p><p class="ql-block">飞云楼位于万荣县东岳庙内,建筑风格保持了元明建筑样式,是中国楼阁建筑的精华,入选《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 <p class="ql-block">走进东岳庙,首先看到的就是飞云楼,相传始建于唐代,现存建筑为清乾隆十一年重建,风格保持了元明建筑样式,外观三层,内部实为五层,平面为正方形,面宽进深各五间,十字歇山顶,楼高23.19余米,纯木制,榫卯结构,斗拱密布,精巧繁复,虽体量不大但有四层屋檐,三十二个屋角,三百四十五组斗拱,全楼不施彩漆,保持原木本色,是我国楼阁建筑的精华,有“中华第一木楼”的美名,与应县木塔相互辉映,并称为“南楼北塔”。</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一书中是这样评价飞云楼的:“飞云楼在结构和造型上都达到了高度的水平,整个建筑比例匀称恰当,外观雄伟而玲珑,在我国古代绘画中常可见到这种形象的楼阁,但在现存实物中已不多见。整个木结构梁架极富变化而又严密紧实,表现了木结构设计施工的成熟手法”。</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里走,我们再看看东岳庙里的其他建筑。东岳庙又称泰山神庙,始建于唐,现存建筑均为元代风格,历代均有维修,依然保存完好。</p><p class="ql-block">午门、献殿、香亭、正殿等看上去都十分古老,香亭四周的围栏及柱头狮子雕刻精美,柱子上刻有云中蟠龙,显得古朴厚重,写满时间的印记。正殿内祭祀东岳大帝黄飞虎,据说他统管天地人间吉凶福祸。</p> <p class="ql-block">都说山西处处有古迹,大小县城都藏着宝贝。山西三大古建名楼之一的秋风楼同在万荣县,位于离飞云楼约40公里的后土祠。明天我们将走进后土祠,去看看秋风楼。😊</p> <p class="ql-block"><b>D9、万荣县</b></p><p class="ql-block"><b>打卡:黄河大梯子崖、后土祠(秋风楼)、黄河汾河交汇处</b></p> <p class="ql-block"><b>黄河大梯子崖</b></p><p class="ql-block">黄河大梯子崖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又名黄河天梯,天梯龙门,有“天下黄河第一挂壁天梯”之称。地处黄河龙门大峡谷,紧邻黄河龙门,这里有北魏时期人工开凿的挂壁天梯,是传说中登天梯,跃龙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游玩黄河大梯子崖可以选择直接登天梯上山,也可以选择电梯上山,沿栈道一路玩,走过玻璃栈道,再沿大梯子崖下山,我们选择电梯上山慢慢玩。</p> <p class="ql-block">登高望远,沿山间小道边走边看,风景这边独好。</p> <p class="ql-block">走过了玻璃栈道开始下山了</p> <p class="ql-block">据相关资料记载,梯子崖年代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北魏时期,崖壁上凿痕虽历经风雨,仍清晰可辨。梯子崖是在悬崖边依地势,人工开凿的之字形古栈道,由365个台阶组成,梯宽四五尺,每个台阶有七八寸高。在空中鸟瞰梯子崖的整体形态就如在一块竖长的石头上雕刻出365个台阶一样,地形险峻、风景独特、巧夺天工、令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b>后土祠、秋风楼</b></p> <p class="ql-block">华夏祖祠在运城!她是土地最高之神、华人最远之祖、繁衍最尊之母!它是海内祠庙之冠,它是北京天坛之源,它在中华文明遗存中独一无二,它让汉武帝六次亲临祭拜,并且留下千古绝唱《秋风辞》,从汉至宋,它让九位皇帝二十四次亲临祭拜,它就是万荣后土祠。</p><p class="ql-block">后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得以传承发展不可或缺的根脉。</p> <p class="ql-block">万荣后土祠,又称万荣后土庙,古称汾阴后土祠,位于万荣县荣河镇庙前村北200米,西、北两面紧临黄河、汾河,依山傍水,地势开阔,占地面积25335.62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万荣后土祠,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祭祀女娲的神庙,其琉璃饰件光彩夺目,木雕、砖雕结构的秋风楼平和而立、崇峻壮观,楼内藏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捐刻汉武帝《秋风辞》碑,另有宋真宗御书《汾阴二圣配飨铭》(萧墙碑)及金代《后土祠庙貌》碑,是了解宋代帝王封禅祀土事宜及宋金时期后土庙貌规制的珍贵史料,在书法、文学和学术方面独具价值。</p> <p class="ql-block">进入景区,首先看到慈恩亭。</p><p class="ql-block">慈恩亭状似天坛,因北京天坛源于后土祠。亭前楹联:“慈晖弥天地,恩德润子孙”。</p><p class="ql-block">郊祀天地是最重要的皇家礼仪,汉武帝时,以长安为中心,甘泉(今淳化县)祭天,汾阴(今万荣县)祀地,开大郊祀之先河。宋真宗东封泰山,西祀汾阴,史称“东封西祀”。</p><p class="ql-block">明成祖时,在北京建天地坛,郊祀天地的皇家礼仪方迁至北京。后新建地坛,天地坛改称天坛。</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源于先祖对大地的感恩和崇拜,是古中国的土地崇拜。1996年11月20日,后土祠被国务院列入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21年,后土祠被评定为全国AAA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登上慈恩亭,沿神道来到后土祠山门。</p> <p class="ql-block">4000多年前,轩辕黄帝在此扫地为坛,祭祀大地之神后土。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建后土祠,后土祭祀成为皇家三大祭祀之一。</p><p class="ql-block">宋时后土祠,占地900余亩,代表了中国祭祀建筑的最高等级,被誉为“海内祠庙之冠”。宋真宗御制御书《汾阴二圣配飨之铭》碑,现存祠中。</p> <p class="ql-block">万荣后土庙坐北朝南,总平面呈南北长的矩形,是典型的庙宇建筑群,布局严谨,结构分明,由神道、山门、品字台、东西五虎配殿、祭坛、献殿、香亭、正殿、秋风楼、张仪道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山门,位于中轴线的最南端,为“虎头”状,建筑结构为抬梁式,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明显带有山西传统大院建筑风格,建筑群体的布局同时也显示单体建筑功能之间的关系,单体建筑功能会受建筑群体功能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山门沿中轴线向北方向,两座仿古建筑钟鼓楼分立两侧。钟鼓楼前方,两根清朝时期的石旗杆分立轴线左右,虽有损坏,但其上文字,依然清晰可辨。</p> <p class="ql-block">日月旗杆,又称阴阳旗杆,清咸丰年间,立于老庙门口,以显皇家祠庙威严。后没于黄河,再由河中捞出。每根旗杆均有三节,直冲云霄,气势磅礴,现只展示其中的三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后土庙严格按照中轴线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皇家建筑形式布局,山门(过亭台)经中轴线向北,东西并立两座戏台,正前方甬道向前方是祭坛,两边是五虎殿和五嶽殿,走过祭坛就是献殿和正殿。</p> <p class="ql-block">沿中轴线向北,有一戏台,东西两台并立,东西两台高低、大小、建筑格局完全相同,长宽各9米,前台入深6米,后台入深3米,台基高2米,两台连脊中间留甬道。建筑为硬山式屋顶,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可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檐下都是青石方柱,柱间花沿为木雕,木雕的纹样寓意,造型和刀工都流露出清代时的精细和繁琐。梁上依稀可见彩色图案,但部分图案也都无别辨别其内容。</p> <p class="ql-block">祠内“品”字形戏台名扬海内外,三戏对台,争奇斗艳,形式奇特,结构巧妙,它可与北京颐和园的三层戏楼相媲美,是对我国戏剧舞台的过厅台、并台两种舞台形式的再发展,古戏台和秋风楼的斗拱和门楣部分,精妙绝伦,三层镂空木雕错落复杂,不仅仅起到了承重的作用,更是把点缀和美观发挥到了奢侈的极致,这份对美的追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豪横,透着耀目辉煌。</p> <p class="ql-block">通过戏台的甬道为祭坛。祭坛两侧建有两座配殿,分别是东五嶽殿和西五虎殿,均为三间,同样为硬山顶式屋顶。</p> <p class="ql-block">五嶽殿</p><p class="ql-block">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殿内供奉五岳大帝,即东岳大帝黄飞虎、南岳大帝崇黑虎、中岳大帝闻聘、北岳大帝崔英和西岳大帝蒋雄。殿内楹联:嶽府称大帝,睢宫为御林。殿前盘龙石柱为大明正德年间所立。</p> <p class="ql-block">五虎殿</p><p class="ql-block">面宽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殿内供奉五虎上将,即后汉三国年间蜀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殿内楹联:在世扶蜀五虎将,归天护雅一殿神。殿前立有木柱,但字迹已空。</p> <p class="ql-block">后土祠内有一对龙凤柏,相传龙凤柏是皇天后土的化身,凤柏居东,如丹凤朝阳,龙柏居西,如巨龙奔腾。远观此二柏巧妙地构成了一幅“龙凤呈祥”图。</p> <p class="ql-block">祭坛是个约为1.4米高的大方台,充分体现了古人的“天圆地方”的概念,正中的石阶处于中轴线上,东西两边设有对称的石阶。</p> <p class="ql-block">献殿,祭祀后土时进献贡品之所。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硬山顶。由四个门洞和二十四根木柱组成,代表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p><p class="ql-block">门额上方刻有八字:履中、寅畏、蹈和、虔恭。</p> <p class="ql-block">木柱下的柱础石,共刻有神态各异的石狮子四十八只。</p> <p class="ql-block">正殿,位于整个建筑群中轴线的中心位置,是最主要的建筑,其功用是供奉后土圣母的场所。正殿为五间,进深三间,屋顶为硬山顶式,两边延出八字影壁,在祭祀时,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声波的传送,影壁与献殿形成扬声装置,即使在古代,主持祭祀仪式之人不需要大声说话,声音也可以传送到很远的地方。正殿内正中央供奉着后土圣母,两侧供奉着赐药娘娘和送子娘娘,分别掌握着最关心的健康与家族延续,这也是表达对自然敬畏的一种方式,民众为赐药娘娘进香,一般都是为了求消病痛,强体健,延年益寿,为送子娘娘上香的通常也都是难有子嗣的香客,求其送子。</p> <p class="ql-block">殿外木雕、砖雕、铁艺以及琉璃瓦顶,工艺绝妙,光彩夺目,是祠内建筑之精华。</p> <p class="ql-block">正殿后面就是著名的秋风楼</p> <p class="ql-block">秋风楼,位于祠的最后,凭河而立,崇峻壮丽。楼身分三层,砖木结构,十字歇山顶,高32.6米,下部筑以高大的台阶,东西贯通,其上各雕横额一方,东曰“瞻鲁”,西曰“望秦”。秋风楼正面门额嵌有“汉武帝得鼎”和“宋真宗祈祠”石刻图,线条流畅、结构玲巧,形制劲秀。因三层藏有元至元八年(1271年)镌刻汉武帝《秋风辞》碑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刘彻一生六次巡幸河东,五次亲祀后土,留下《秋风辞》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清同治年间,荣河知县戴儒珍为纪念汉武帝赋诗,遂建此楼。</p> <p class="ql-block">秋风辞•刘彻</p><p class="ql-block">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p><p class="ql-block">这首《秋风辞》是汉武帝在万荣县祭祀后土祠后泛舟汾河上所歌,这里也是汾河汇入黄河的交汇口。</p> <p class="ql-block">楼下有一古道,也是一条盐道(运城为古代重要的盐都)战国时期叫汾阴道(万荣那时的称谓),魏国万荣人张仪也是由此道进入秦国,以合纵之术游说秦王并拜相(以之相对的是后来赵国苏秦的连横之议,对抗秦国)。</p><p class="ql-block">1937年秋天,朱德、邓小平、任弼时、左权等率八路军三万多人经此古道,东渡黄河,登庙前渡,穿秋风楼,步行至侯马北上太行。庙前渡秋风楼,是八路军踏入山西大地的第一站。</p> <p class="ql-block"><b>黄河汾河交汇口</b></p><p class="ql-block">在黄河滩中立有四个大字“荣光幂河”。荣光,指彩色的云气,古人认为是祥瑞之兆。幂,指覆盖。荣光幂河,就是河面上的云气,在阳光照射下产生的五彩光芒。据记载,这类景观在唐、宋、明时期均有出现。同时,此处也见证了万荣千百年来的地名变迁。</p> <p class="ql-block">山西的古迹太多了,看不完也看不够,时间有限,明天我们就要离开万荣,前往芮城,继续寻古,下一站,李家大院,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