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波罗的海自助游:立陶宛

行之

<p class="ql-block"><b>立陶宛(Lithuania)</b></p><p class="ql-block">建国比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早了近7个世纪。1253年明道加斯(Mindaugas)建立了立陶宛王国,成为唯一一位加冕的立陶宛国王。不断扩张的王国成为立陶宛大公国,是14世纪欧洲最大的国家。1385年立陶宛大公雅盖隆与波兰女王雅德维加结婚,并于1386 年加冕为波兰国王,开启了两个政体一段共同的历史。1569年波兰立陶宛联盟发展成为一个新国家,即波兰立陶宛联邦。联邦一直持续到1795年,俄罗斯帝国吞并了立陶宛的大部分领土。1918-1990年间立陶宛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一样经历了独立-被占领-独立的过程。现在它是一个发达国家,人类发展指数排名第37位。</p> <p class="ql-block">Day 13</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乘7:30am的FlixBus巴士去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大巴跨过道加瓦河时,我们看到了里加广播电视塔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里加到维尔纽斯巴士开了3小时50分钟,感觉在车上打了个盹就到了。入住的酒店位于维尔纽斯老城西南,从维尔纽斯巴士站步行6分钟。乘巴士游波罗的海3国真是非常方便。</p><p class="ql-block"><b>维尔纽斯(Vilnius)</b></p><p class="ql-block">于1387年获得城市权,比塔林和里加晚了一个世纪。但它却是波罗的海3国中最古老的都城。它先是立陶宛大公国的首都,后又成为波兰立陶宛联邦的首都直到1795年。维尔纽斯是欧洲最大、保存最完好的老城区之一。它的建筑风格很有名,以它的名字命名为维尔尼亚巴洛克风格。1994年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老城面积3.59平方公里,约为塔林老城的4倍,里加老城的3倍,景点较为分散。我们今天的计划是游览老城西侧内外。</p> <p class="ql-block">诸圣堂(Church of All Saints)</p><p class="ql-block">建于1620-1631年间,是立陶宛第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宗教建筑。</p> <p class="ql-block">几分钟后我们来到一个古老的街区。一座挑水老人雕塑十分传神吸睛,栩栩如生。这是立陶宛著名雕塑家Romualdas Kvintas的作品“送水工(Water Carrier)”。雕像的主题象征着理想主义。送水工属于最贫穷的市民,在困苦之中理想主义也十分丰富。雕塑被誉为理想主义的纪念碑。说实在的,我的印象与作品的理想主义主题大相径庭,这是一位仰望苍天欲哭无语的绝望老人。</p><p class="ql-block">雕塑“送水工”</p> <p class="ql-block">雕塑在一座古老教堂建筑边上。这是一座建于1421年的中世纪罗马天主教教堂,圣母升天教堂和方济会修道院(Church of the Assumption of the Blessed Virgin Mary and Franciscan Abbey)。</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岁月沧桑的痕迹不掩它美丽的光辉。</p> <p class="ql-block">从教堂往西走,见到一座现代艺术建筑。这是一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MO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MO Museum)</span></p><p class="ql-block">是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20世纪50年代至今立陶宛现代和当代的艺术品。MO博物馆建筑由美国著名建筑师丹尼尔·里伯斯金设计,他是重建美国世贸中心一号楼的首席建筑师。</p><p class="ql-block">MO博物馆位于原14世纪防御墙遗址处。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建立象征性的文化大门,从中世纪老城区通往18世纪后的新城区。</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内的阶梯上看建筑新颖的几何构造,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MO广场(MO skveras)</p> <p class="ql-block">MO博物馆花园(MO muziejaus sodelis)</p> <p class="ql-block">至此,酒店以西的老城西南角景点基本上游览完毕。再往西走很快就是老城外的新城区。17-19 世纪期间,这里是维尔纽斯的一个郊区,称为卢基什克斯(Lukiškės)。现在它是维尔纽斯的市中心。</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老剧院(The Old Theatre of Vilnius)</p><p class="ql-block">位于老城外紧挨老城西侧处,从MO博物馆步行6分钟的距离。它建于1913年,是一座融合了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风格的美丽建筑,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的文化遗址之一。维尔纽斯老剧院是立陶宛唯一一家上演俄语剧目的专业剧院。</p> <p class="ql-block">老剧院位于J. Basanaviciaus大街上,沿大街往西北走几分钟我们看到一座十分壮观的洋葱头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君士坦丁和米迦勒教堂(Church of St. Constantine and Michael)</p><p class="ql-block">也是建于1913年,纪念罗曼诺夫王朝300周年。</p> <p class="ql-block">这座建筑展现了俄罗斯东正教堂特有的华丽辉煌,是一座非常醒目的宏伟地标。</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p> <p class="ql-block">从教堂往北走,一般10多分钟就能到达市中心的卢基什克斯广场。走了一会,发现前面好大一片地区被围了起来,不仅车辆禁行,行人也过不去。我们左绕右绕,到处都是此路不通。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来到广场南边。</p> <p class="ql-block">占领与自由斗争博物馆(Museum of Occupations and Freedom Fights)</p><p class="ql-block">位于卢基什克斯广场南面,是一座收藏和展示有关苏联占领立陶宛50年期间文物和记录的博物馆。博物馆大楼原名“克格勃总部”。1944-1991年间,建筑一直被克格勃使用,设有办公室、监狱和审讯中心。</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地下室原为克格勃监狱。</p> <p class="ql-block">卢基什克斯广场(Lukiškės Square)</p><p class="ql-block">位于老城西北,是维尔纽斯的市中心广场和最大的广场。广场四周被公共建筑环绕,有财政部、外交部、上诉法院、音乐和戏剧学院、圣菲利普和詹姆斯教堂。</p><p class="ql-block">在苏联占领期间,广场被称为列宁广场,广场中央立着一座列宁雕像。1991年立陶宛恢复独立后雕像被拆除,移到了格鲁塔斯公园展出。</p><p class="ql-block">宽阔的卢基什克斯广场,广场北边是圣菲利普和詹姆斯教堂。</p> <p class="ql-block">穿过广场来到教堂前。教堂全称是使徒圣菲利普和圣詹姆斯多米尼加教堂(Dominican Church of Apostles St. Philip and St. James)。它建于1722年,是一座晚期巴洛克风格的罗马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教堂因画作《卢基什克斯圣母》而闻名。画作是由大公国炮兵将军 Motiejus Korvinas Gosievskis在与莫斯科的战争中获得。1683 年,它被捐赠给了维尔纽斯的卢基什克斯多米尼加人。现在这幅著名的画作位于教堂中殿耶稣圣像的下方。</p> <p class="ql-block">前科学家之家(Former House of Scientist)</p><p class="ql-block">位于华盛顿广场(Vašingtono aikštė)的小树林边,是立陶宛斯大林主义建筑的典范之一。新巴洛克风格的山墙和优雅的尖顶使它成为现代维尔纽斯知名的地标。冷战初期,科学家受到高度重视。前科学家之家是当时专门为科学、艺术和文化界忠诚人物建造的住所。塔楼具有实用功能,可用作防空情报区。</p> <p class="ql-block">卢基什克斯监狱2.0(Lukiškių kalėjimas 2.0)</p><p class="ql-block">位于科学家之家西边3分钟步行距离处,是立陶宛最古老的监狱之一。它始建于1901年,是一座贯穿整个20世纪的监狱,到2019年才关闭。即使在俄罗斯、德国、苏联占领期间,它的用途都没有改变。</p><p class="ql-block">监狱大门边是1905年修建的一座拜占庭风格教堂--卢基什克斯监狱圣尼古拉斯教堂。</p> <p class="ql-block">监狱的高墙电网,庭院里立着两尊囚犯雕像。</p> <p class="ql-block">卢基什克斯监狱与涅里斯河(Neris River)只隔着一个街区。我们来到涅里斯河边,对岸就是现代化高楼林立的维尔纽斯中央商务区,也是波罗的海国家中规模最大的商业区。</p> <p class="ql-block">涅里斯河北岸的维尔纽斯中央商务区。</p> <p class="ql-block">涅里斯河贯穿维尔纽斯市区,是维尔纽斯老城的北边界。我们沿河往东返回老城。</p> <p class="ql-block">立陶宛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Lithuanian National Opera and Ballet Theatre)</p><p class="ql-block">坐落在涅里斯河畔。这座苏联风格的建筑建于1974年。1998年,剧院被宣布为国家机构,并正式更名为立陶宛国家歌剧和芭蕾舞剧院。</p> <p class="ql-block">剧院外有草坪花园、人工瀑布,环境十分优美。</p> <p class="ql-block">剧院2022年开始大规模翻新,预期在2023/2024戏剧季开始前完成。地面现在仍是围起来的施工现场,显然未能如期完工。</p><p class="ql-block">剧院侧立面精美的人物雕像。</p> <p class="ql-block">剧院位于维尔纽斯大街的西侧。这一段的维尔纽斯大街是老城与新城的东、西分界线,西侧是新城,东侧是老城。剧院与老城的政府宫隔街相望。</p> <p class="ql-block">立陶宛共和国政府宫(Palace of Government of the Republic of Lithuania)</p><p class="ql-block">是苏联占领时期建的一个朴素的建筑群。当时要说服政府建造这样一座朴素建筑并不容易,因为要彰显苏联领导的主导地位,突出政治意义。建筑师成功的辩护是这座建筑的设计就像伟大的列宁一样朴素。</p><p class="ql-block">政府宫是一座晚期现代主义建筑,带有一些后现代风格,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温卡斯·库迪卡广场(Vincas Kudirka Square)</p><p class="ql-block">是政府宫南面的一个公共广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6世纪城墙外的一个不起眼的市场,当时的下市场广场。18世纪,维尔纽斯并入俄罗斯帝国,广场被命名为“总督广场”(Gubernatoriaus aikštė),成为帝国权力的象征。1930年广场更名为温卡斯·库迪尔卡广场。温卡斯·库迪尔卡是著名的立陶宛诗人、作家和医生,是立陶宛国歌的词曲作者,民族复兴运动的关键人物。1940-1991年间,广场被改名为“苏联宪法广场”(Sovietinės Konstitucijos aikštė)。1990年立陶宛重新独立后,广场恢复了原来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广场是立陶宛过去几个世纪变迁的见证者,维尔纽斯最珍贵的地标之一。</p><p class="ql-block">广场上1998年建立的温卡斯·库迪尔卡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从温卡斯·库迪卡广场南端开始,维尔纽斯大街成为老城的内街,不再是老城的西边界。我们沿维尔纽斯大街向南,来到一座热闹的教堂前。</p> <p class="ql-block">圣凯瑟琳教堂(Saint Catherine's Church)</p><p class="ql-block">建于1618-1625年间,1741-1753年完成重建。它是一座晚期巴洛克风格的罗马天主教教堂,二战期间教堂遭到严重破坏。2006年恢复原貌后,作为一个多元文化中心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教堂边有一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斯坦尼斯瓦夫·莫纽什科</span>纪念碑(Monument of Stanislaw Moniuszko)。莫纽什科是波兰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被誉为“波兰民族歌剧之父”。纪念碑是立陶宛和波兰之间文化渊源的一个展现。</p><p class="ql-block">左:<span style="font-size:18px;">斯坦尼斯瓦夫·莫纽什科纪念碑;右:教堂前一个正在排练的合唱团。</span></p> <p class="ql-block">至此我们将老城西侧内外游览了一遍。这时Cindy已找好今晚的餐厅,是在东边的老城中心区。我们沿多米尼加大道去餐厅,途中经过几座教堂。</p> <p class="ql-block">多米尼加圣灵教堂(Dominican Church of the Holy Spirit)</p><p class="ql-block">是一座中晚期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它的历史可追溯到1408年。1679-88年,教堂进行了扩建和重建,它的墙壁保留了那个时期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神圣慈悲圣殿(The Shrine of Divine Mercy)</p><p class="ql-block">原是15世纪的一座哥特式单殿教堂,名为圣三一教堂。1748-1749年火灾后,教堂重建。1821年,它被沙俄改建为俄罗斯东正教教堂。1920年恢复为天主教堂。苏联时期教堂被废弃。</p> <p class="ql-block">2004年修复后的教堂被祝福,命名为神圣慈悲圣地。教堂是展示慈悲耶稣圣像原作的场所。这幅圣像是艺术家 Eugeniusz Kazimirowski于1934年根据圣福斯蒂娜·科瓦尔斯卡(Saint Faustina Kowalska)对耶稣的描述绘制的第一幅神圣慈悲图像。科瓦尔斯卡是一位波兰天主教修女和神秘主义者。科瓦尔斯卡曾梦见过耶稣,并与耶稣对话,这些都记录在她的日记中,后来以《圣玛利亚·福斯蒂纳·科瓦尔斯卡日记:我灵魂中的天主慈悲》为题出版。</p><p class="ql-block">2000年4月30日,天主教会将科瓦尔斯卡封为圣人。她在教会内被尊崇为“神圣慈悲使徒”。</p><p class="ql-block">教堂祭坛上的慈悲耶稣圣像。</p> <p class="ql-block">圣施洗者约翰和圣使徒及福音传教士约翰教堂(St. John the Baptist and St. John the Apostle and Evangelist Church)</p><p class="ql-block">建于1388-1426年,塔楼建于16世纪,与教堂分开。现存的教堂是一座1738-1748年重建的晚期巴洛克风格建筑。教堂是维尔纽斯大学建筑群的主要建筑,自耶稣会学院时代以来,教授和学生就在这里祈祷。1993 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访问立陶宛时,曾在这里与知识分子会晤。</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塔楼高69米,是维尔纽斯老城最高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今晚我们在圣约翰教堂附近一家叫民族庄园(Etno Dvaras)的餐厅就餐。这是一家传统的立陶宛美食餐厅。餐馆门面不大,但空间很大,有室内、室外和地下室。工作人员穿着传统服装,很友好。</p> <p class="ql-block">我们点了4人份“房东的盛宴(Landlord's feast, 4 pers.)”,就这一个菜就足够我们4人了。我们另外点了冷甜菜根汤(Cold beetroot soup)、炸土豆饺子(Fried potato dumplings)和当地啤酒,尽可能地多尝当地美食美酒。这一顿连酒一起才约$52美金,价格非常亲民。</p> <p class="ql-block">1.房东的盛宴;2<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炸土豆饺子(Fried potato dumplings);3.冷甜菜根汤(Cold beetroot soup)。</p> <p class="ql-block">回酒店的路上,我们见到了一些计划明天才游览的景点。</p> <p class="ql-block">圣米迦勒大天使教堂(St. Michael the Archangel Church)</p><p class="ql-block">建于1594-97年,是一座前罗马天主教堂。巴洛克风格的钟楼建于18世纪。教堂现在是教堂遗产博物馆所在地。</p><p class="ql-block">圣米迦勒教堂正立面:墙壁由大型扶壁式柱子在外部和内部支撑,具有文艺复兴和早期巴洛克风格;两侧双塔有优雅的巴洛克式尖顶;山墙的上部,在壁柱之间,嵌有一面带有基督 IHS 字母组合的圆形盾牌。照片左边为巴洛克风格钟楼。</p> <p class="ql-block">东正教圣母主教座堂(Orthodox Cathedral of the Theotokos)</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维尔纽斯最古老的教堂之一,</span>建于1346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时立陶宛大公国是欧洲最后一个异教国家,圣母教堂成为公国基督教人口的重要精神中心。在之后的岁月里教堂经历了多次毁坏和重建,它现在</span>是俄罗斯东正教立陶宛教区的主教座堂,参加礼拜的主要是维尔纽斯的俄罗斯族和白俄罗斯族居民。</p><p class="ql-block">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圣母主教座堂。</p> <p class="ql-block">东正教圣母主教座堂座落在维尔尼亚河畔,我们沿河岸而行,先后见到两座小桥。小桥对岸就是乌祖皮斯区。乌祖皮斯是明天计划中的主要游览景点之一,由于晚餐吃得太饱我们决定现在就进去。</p><p class="ql-block">乌祖皮斯(Užupis)</p><p class="ql-block">在立陶宛语中是“河对岸”的意思,河指的是维尔尼亚河。乌祖皮斯是一个三面被维尔尼亚河围绕的城区,这段河上有5座小桥将它与老城相连。乌祖皮斯之所以成为维尔纽斯的热门景点源于1997年4月1日愚人节,那天它宣布独立成为乌祖皮斯自由共和国。老中喜欢把它叫做对岸共和国。它拥有自己的国旗、国歌、宪法、议会、总统、内阁、和一支约11人的军队(现已退役)。如此郑重,这个国家似乎不是愚人节的玩笑。</p><p class="ql-block">下图中的桥叫乌祖皮斯桥,它是对岸共和国的主要入口。桥边立着一块牌,上面写着“Uzupio res Publika”,中文意思是“乌祖皮斯自由共和国”。牌下方有4个小图案,分别是笑脸、20、蒙娜丽莎和掉向河里的车。</p><p class="ql-block">笑脸——游览时请保持微笑</p><p class="ql-block">20——时速20,请慢慢欣赏这个国家</p><p class="ql-block">蒙娜丽莎——这是一个艺术国度</p><p class="ql-block">汽车掉向河里——您已经过了河,请放轻松!</p><p class="ql-block">河对岸桥头左侧是一座红砖房子,门上飘扬着乌祖皮斯共和国国旗。房子是一家咖啡馆,也是乌祖皮斯议会所在地。乌祖皮斯第一位长期总统和11名内阁成员就是在这举行典礼就职的。</p> <p class="ql-block">过桥就进入了乌祖皮斯国境,桥右边的黄房子是边境检查站。大门上方有一个椭圆形彩色图案,图案下面用英文写着“Border Control”,即“边境管制”。别担心,这些全都是标志和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过桥后顺着大街往前走一会就到了乌祖皮斯有名的宪法墙。宪法墙用30多种语言展示乌祖皮斯宪法。宪法由乌祖皮斯公民罗马斯·利列伊基斯(后来担任乌苏皮斯总统)和托马斯·切帕蒂斯(后来担任外交部长,有时担任国王)撰写的。总统爱狗,外交部长爱猫,于是宪法里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狗有权利做狗”和</span>“猫没有义务爱主人,但它必须在困难时期帮助主人”这两条章程。</p><p class="ql-block">打听了一下总统府在哪,被告知宪法墙对面挂着旗帜的地方(照片左边)就是。</p> <p class="ql-block">我们4人在宪法墙前留影。墙上蓝色的手掌是这个国家的官方标志。手掌中间有一个洞,象征着他们不接受贿赂。</p> <p class="ql-block">各种文本的宪法都有玻璃保护,拍照就会把拍照者映入画面里。我们4人顺便和宪法也来了张合影,婉仪与中文宪法也拍了张合照。</p> <p class="ql-block">乌祖皮斯主广场上立着一尊吹号角天使的青铜雕塑。它被称为乌祖皮斯天使,是这个国家的象征。天使代表着成长和重生,号角呼唤着居民进入自由思考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离开乌祖皮斯,往西回酒店的途中我们经过圣母玛利亚教堂和市政厅广场。</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圣母玛利亚教堂(Vilnius St. Virgin Maria 's Church)</p><p class="ql-block">建于1746-1768年间。这座罗马天主教堂是维尔纽斯巴洛克建筑风格的最后一座地标建筑。</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市政厅(Vilnius Town Hall)</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span>1432年就被提及。现在的建筑是1799年用新古典主义风格设计重建,之后一直没变过。市政厅代表城市迎接来访的客人,重要的国际贵宾有乔治·W·布什和伊丽莎白二世女王。</p><p class="ql-block">市政厅正立面。</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广场(Town Hall Square)</p><p class="ql-block">在19世纪之前一直是维尔纽斯的主要市场,被称为市场广场。15世纪初,广场周围就遍布小店铺,出售盐、铁和肉制品。现在市政厅广场是城市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的聚集地,举办音乐会和集市的场所。</p><p class="ql-block">市政厅广场一瞥。</p> <p class="ql-block">day 14</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访问酒店以东老城中部尚未访问的景点,和较远的老城东部。</p> <p class="ql-block">黎明之门(Gate of Dawn)</p><p class="ql-block">位于酒店正东,步行5分钟的距离。它建于1503-1522年间,是立陶宛大公国首都防御工事的一部分。在维尔纽斯的十座城门中,它是唯一存留至今的一座。</p><p class="ql-block">城门外(南)侧。外墙的射击口显示了它的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黎明之门​​内(北)侧。城门上方是黎明之门圣母小教堂(Chapel of Our Lady of the Gate of Dawn)。</p> <p class="ql-block">小教堂里有一幅圣母玛利亚的圣像,据说有着神奇的力量。北方战争期间维尔纽斯遭到瑞典军队的进攻。在黎明之门保卫战中,瑞典的子弹击中了圣像,但守军无一伤亡,许多瑞典士兵则死于这场战斗。在这之后,对圣像和黎明之门的崇拜在信徒中广为流传。这里成为了国家的象征,是罗马天主教、希腊天主教和东正教信徒的朝圣之地。</p><p class="ql-block">小教堂是神圣慈悲图像(现在在我们昨天访问过的神圣慈悲圣殿展示)首次展示、神圣慈悲主日首次庆祝活动的地方,在神圣慈悲崇拜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小教堂内黎明之门圣母像。</p> <p class="ql-block">黎明之门街(Aušros Vartų gatve)是一条从黎明之门向北延伸的大街。大街上距离黎明之门一、两百米内就有3座教堂建筑。最近的是圣特蕾莎教堂,步行只要1分钟。</p> <p class="ql-block">圣特蕾莎教堂(Church of St. Theresa)</p><p class="ql-block">听名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2017被封为天主教圣人的当代特蕾莎修女。这座罗马天主教堂建于1650年,供奉的是阿维拉的特蕾莎修女。她是一位著名的西班牙神秘主义和宗教改革家,去世40年后,于1622年被封为圣人。</p><p class="ql-block">圣特蕾莎教堂是立陶宛第一座没有塔楼的巴洛克式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装饰着圣女贞德的壁画,讲述了特蕾莎修女的一生。教堂内部是不同艺术风格的融合,主祭坛的美尤为令人惊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正教圣灵教堂(</span>Orthodox Church of the Holy Spirit)</p><p class="ql-block">最早是建于1638年的一座木教堂。现在的石教堂是一座维尔尼亚巴洛克风格建筑,建于1749–1753年。教堂由德国血统的建筑师约翰·克里斯托夫·格劳比茨设计,他因发展立陶宛巴洛克建筑学派(即维尔尼亚巴洛克风格)而闻名。</p><p class="ql-block">教堂是立陶宛俄罗斯东正教教区的总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内部绿色和深蓝色的装饰十分独特。</span>东正教壁画、圣像壁和圆顶使教堂显得极为华丽壮观。</p> <p class="ql-block">圣三一教堂和圣巴西利亚门(Holy Trinity Church & Basilian Gate)</p><p class="ql-block">建于1514年,纪念波兰立陶宛军队在奥尔沙战役(奥尔沙战役)中战胜莫斯科军队。与维尔纽斯的其他教堂相比,这是一座相当不寻常的教堂,因为它有一道非常引人注目的大门--巴西利亚门。这座宏伟壮观的大门很容易让人联到胜利归来的凯旋门。巴西利亚门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仍然是那么古雅和美丽。它现在属于圣巴西尔大教团和乌克兰希腊天主教会。</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去的是老城的一个防御堡垒。</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防御墙堡垒(Bastion of the Vilnius Defensive Wall)</p><p class="ql-block">建于17世纪早期,是城市防御墙系统的一部分。堡垒呈马蹄状或半圆形(小图)。它在1655-1661年与俄罗斯战争期间遭受巨大破坏,18 世纪末成了垃圾场。20世纪堡垒重建,1987 年改建为博物馆,是立陶宛国家博物馆的一个分馆。也许教堂见得太多了,我们很高兴来到这里。进去就买票参观。</p><p class="ql-block">堡垒外观。</p> <p class="ql-block">堡垒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防御工事。它由城墙的塔楼、地下室的炮口和连接隧道组成。塔楼正门是博物馆的进口。</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很有意思。主层的展厅展示17-18世纪立陶宛大公国士兵的盔甲元素——头盔、胸甲、半盔,还有各式火枪和剑、矛等冷兵器。</p><p class="ql-block">戴上头盔,手握军刀,体会了一下武士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一条斜坡隧道通往地下展厅,里面有很多在这里出土的物品,非常有趣。“从燧石到火药”的展览展示了从石器时代到近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武器进化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上:公元前3000年的</span>燧石、片状刀、柄斧;右上:10-13世纪的兵器之王--剑;中:17世纪堡垒的地下炮口;左下:13-17世纪的军刀;右下:14-17世纪的火药枪。</p> <p class="ql-block">堡垒顶部的炮口仍布置着古老的大炮。这里可以看到城市优美的风景和地标。</p><p class="ql-block">上:往南看,照片右边是东正教圣灵教堂;下:往北看,照片左边是圣约翰教堂塔楼,中间是东正教圣母主教座堂红顶和格迪米纳斯城堡塔楼。</p> <p class="ql-block">上:往西看,堡垒塔楼和附近民居和树木遮挡了远处风景,但它们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下:往东看,左边山上是白色的3十字架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来到堡垒西侧的防御墙边。这里没有了塔楼和民居的遮挡,我们看到正西一座非常高大华丽的巴洛克建筑--圣卡西米尔礼拜堂(Chapel of Saint Casimir)。今天回酒店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它的正面。</p> <p class="ql-block">在这我们还看到了北边的东正教圣母主教座堂全貌。</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一个目的地是在维尔纽斯必访景点排名中稳居前五的圣安妮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安妮教堂(St. Anne's Church)</p><p class="ql-block">坐落在一座1419年被大火烧毁的木制天主教教堂遗址上。今天的砖砌教堂是波兰国王兼立陶宛大公亚历山大一世·雅盖隆于1495-1500年间建造,其外观自那时起几乎没有变化。这座罗马天主教教堂是华丽哥特式和砖砌哥特式风格建筑的杰出典范,是使得维尔纽斯老城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一座重要的著名地标。</p><p class="ql-block">圣安妮教堂是一个建筑群的一部分。今天的建筑群只剩下圣安妮教堂和它后面的圣阿西西方济各教堂。即使如此,当这个建筑群出现在眼前时还是让我们无比震撼,太精致优美了!虽然维尔纽斯教堂众多,容易审美疲劳,圣安妮教堂一定不要错过。</p><p class="ql-block">照片左为安妮教堂和它建于19世纪的哥特式钟楼,右为圣阿西西方济各教堂(Church of St. Francis of Assisi)。</p> <p class="ql-block">圣安妮教堂是一座充满传奇的建筑。据说,1812年法俄战争期间拿破仑在维尔纽斯看到它时就一见钟情,表示希望将其“捧在手心”带回巴黎。在苏联占领期间,教堂从未关闭过,甚至在1960-1970年间还对状况不佳的塔楼进行了翻修。要知道当时维尔纽斯大教堂都被用作仓库,这次翻修非同寻常,足见圣安妮教堂魅力惊人。</p><p class="ql-block">圣安妮教堂侧后面。</p> <p class="ql-block">圣阿西西方济各教堂(Church of St. Francis of Assisi)。</p> <p class="ql-block">圣阿西西方济各教堂内部。</p> <p class="ql-block">圣安妮教堂位于维尔尼亚河畔,我们沿着河岸步道去下一个目的地--3十字架纪念碑。沿途我们又经过2座进入乌祖皮斯的小桥,昨天和今天我们一共见到了进入对岸共和国5座桥中的4座。</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步道被河边茂密的树林覆盖,空气清新令人神清气爽。</p> <p class="ql-block">10分钟后我们来到3十字架山脚下,标志是一根木雕柱,和一条长长的通往山上的阶梯。</p> <p class="ql-block">这段上山路比较陡,大约10分钟后我们来到纪念碑前。</p> <p class="ql-block">3十字架纪念碑(Three Crosses Monument)</p><p class="ql-block">是矗立在一个山坡顶上的三个白色钢筋混凝土十字架,山坡因它而得名3十字架山。传说曾有7名方济会修士在山顶上被异教徒斩首,自17世纪初起,这里就一直矗立着一座木制十字架。木制十字架于1869年因腐朽而倒塌。1916年这里竖起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纪念碑。1950年它被苏联当局拆除。现在的3十字架纪念碑是在立陶宛独立运动期间重建,于1989年揭幕。所以它成为了立陶宛国家身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纪念碑坐西朝东,这是纪念碑的东侧。</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北侧。</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西侧。阳光下白色的纪念碑特别光亮夺目。</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前是一个观景台,可以观赏到维尔纽斯老城的全景。这是近处俯瞰图。右边是格迪米纳斯山顶的城堡塔楼和上城堡公爵宫殿,左边是立陶宛大公宫和维尔纽斯大教堂塔楼。</p> <p class="ql-block">看向老城中心,最显著的地标是圣约翰教堂69米高的塔楼。塔楼前是圣约翰教堂,塔楼右边的华丽建筑是多米尼加圣灵教堂。</p> <p class="ql-block">祖先火庙(Protėvių ugnies šventykla)</p><p class="ql-block">是一个用大大小小的石头围成的圆圈,中央是一个火炉。这是一个静谧让人感到神秘的地方,就在3十字架纪念碑附近。据说,当地人的祖先曾经一直保持着圣火燃烧。</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路是长长的木阶梯,两边是郁郁葱葱的茂密树林,风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15分钟后,我们来到格迪米纳斯山北麓的老兵工厂(The Old Arsenal)大门前。它现在是立陶宛国家博物馆的一个分馆。</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院眼前豁然开朗,这里看格迪米纳斯山太美了。游客可选择从左边的步道走上去,也可乘右边的缆车,上下单程各1欧元。我们选择了坐缆车。</p> <p class="ql-block">格迪米纳斯城堡塔(Gediminas Castle Tower)</p><p class="ql-block">矗立在格迪米纳斯山顶,它是上城堡唯一的一座重建完好的建筑。最初的城堡是立陶宛大公格迪米纳斯建造的一座木制防御工事。它第一次被提及是在1323年。之后大公维陶塔斯于1409年建了一座砖砌城堡将之取代。现在的塔楼是1933年重建。</p><p class="ql-block">塔内设有一个博物馆,展出山上和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刚参观过类似的维尔纽斯防御城墙堡垒博物馆,我们没有进塔楼参观。</p> <p class="ql-block">塔楼位于山顶的西端,前面是一个很大的观景广场。广场东边是上城堡公爵宫殿(Ducal Palace of the Upper Castle)的废墟。宫殿也被称为Hall keep。Hall keep指城堡中的坚固住所(fortified residences),如果城堡的其余部分被攻陷,它可作为最后的避难所。这最后的避难所还是没有逃脱被攻陷的命运,沦为废墟。</p> <p class="ql-block">格迪米纳斯山位于老城北部,新、老城的界河涅里斯河就在脚下流过。在观景广场上可以从最好的角度观赏维尔纽斯新、老城全景。</p><p class="ql-block">格迪米纳斯山北麓、涅里斯河北新城俯瞰。</p> <p class="ql-block">向南看是老城中心。照片中央是东正教圣母主教座堂,右上是东正教圣灵教堂,两座教堂之间的红顶建筑是防御墙堡垒塔楼。照片最左边是圣安妮教堂。</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拍的是上一张以西的城区,可以清楚地辨认几座教堂地标。按照照片上标的数字,它们分别是:1.东正教圣灵教堂;2.维尔纽斯圣母玛利亚教堂;3.圣特蕾莎教堂;4.圣卡西米尔礼拜堂;5.圣尼古拉斯东正教堂;6.圣约翰教堂;7.老城最高建筑--圣约翰教堂塔楼。</p> <p class="ql-block">上城堡只是维尔纽斯城堡建筑群(Vilnius Castle Complex)的一部分。建筑群原来由三座城堡组成:上城堡、下城堡和弯曲城堡。弯曲城堡于1390 年被条顿骑士团烧毁,此后再未重建,不再存在。位于山顶的上城堡只有塔楼完整重建,上城堡公爵宫殿仍是断壁残垣。下城堡的两座主要建筑是立陶宛大公宫和维尔纽斯大教堂,位于格迪米纳斯山西侧山脚下。</p> <p class="ql-block">立陶宛大公宫(Palace of the Grand Dukes of Lithuania)</p><p class="ql-block">15世纪建于下城堡,作为立陶宛大公和未来联盟统治者的官邸。这座宫殿是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政治、行政和文化中心。结盟后成为波兰国王的大公亚历山大·雅盖隆搬到了这座宫殿。他与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的女儿结婚后,一直住在这里直到去世。之后的大公继续对宫殿进行翻修和扩建。16世纪,宫殿以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进行了改造。1655年俄罗斯入侵期间,宫殿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宫内珍宝被掠夺,不再用作大公宫。废弃了大约150年,宫殿于1801年被拆毁。</p><p class="ql-block">新宫殿的修建工作于2002 年在原址开始,于2018年完工。宫殿以文艺复兴风格重建。</p><p class="ql-block">从格迪米纳斯山顶俯瞰大公宫全貌。</p> <p class="ql-block">下山后拍的大公宫南立面。</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大教堂(Vilnius Cathedral)</p><p class="ql-block">所在地曾修建过多座教堂和大教堂,最早的一座建于1251年。最后的一座即现存的这座大教堂建于1779-1783年。大教堂紧挨大公宫,位于它的西侧。与大公宫完全被拆除的命运相比,大教堂算是个幸运儿。虽然接二连三的火灾使大教堂经历了一系列的改建,目前的建筑结构大多可追溯到 18 世纪,一些早期的元素仍得以保存。</p><p class="ql-block">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教堂正立面:山墙顶上的三座雕塑从左至右分别为圣斯坦尼斯劳斯、圣赫勒拿、圣卡西米尔。圣卡西米尔的雕塑象征着立陶宛,圣斯坦尼斯劳斯的雕塑象征着波兰,而手持9米金色十字架的圣赫勒拿则代表真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是立陶宛主要的天主教堂,供奉基督教圣徒斯坦尼斯劳斯和拉迪斯劳斯,是立陶宛天主教精神生活的中心。</p><p class="ql-block">中殿新古典主义祭坛。</p> <p class="ql-block">左:中殿管风琴;右:一座看上去很古老的小殿。</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广场(Cathedral Square)</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钟楼(Cathedral Bell Tower)</p><p class="ql-block">被许多学者认为曾是中世纪下城堡古城墙的塔楼之一,所以它和教堂是分开的。不管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塔的下半部分都是中世纪的,保留了几个小射击孔。塔的地下方形部分位于旧河床底部,建于13世纪。塔的上半部分是18世纪添加的。钟楼里有仍在使用的钟,还有立陶宛现存最早的钟表装置。</p><p class="ql-block">尽管不是特别奢华高大,这是一座美丽的钟楼,白色塔楼与白色大教堂相互辉映,极为美丽壮观。</p> <p class="ql-block">格迪米纳斯大公纪念碑(Monument to Grand Duke Gediminas)</p><p class="ql-block">是大教堂广场东边一座极为醒目的地标。格迪米纳斯大公是维尔纽斯的创始人,统治立陶宛大公国25年。1323年,他在写给西欧的信中首次提到维尔纽斯的名字。这个日期标志着维尔纽斯的开始。在他统治期间,立陶宛的面积扩大了一倍。</p><p class="ql-block">格迪米纳斯大公的青铜雕塑立在一匹战马前,左手握剑,右手为这座城市祈福。</p> <p class="ql-block">大公宫即昔日立陶宛大公国的皇宫。如今的总统府也是一座宫殿,就在大教堂广场南边几分钟的路。</p> <p class="ql-block">立陶宛总统府(Presidential Palace of Lithuania)</p><p class="ql-block">是一座建于14世纪末的宫殿。它由维尔纽斯第一任主教安德烈·亚斯特泽别茨(Andrzej Jastrzębiec)主持建造,亦被称为主教宫殿。历史上宫殿经历过多次重建,曾被用作不同统治者的住所。其中有1796年沙皇保罗一世、1812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国皇帝拿破仑、19世纪几位俄罗斯帝国总督。1997年宫殿成为立陶宛总统的官方办公室。</p><p class="ql-block">具有帝国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总统府有一个占地 1.5 公顷的封闭式公园,周围环绕着 4-5 米高的砖墙。我们找到公园大门,却吃了闭门羹。</p> <p class="ql-block">公园大门对面是维尔纽斯大学建筑群。维尔纽斯大学创立于1579年,当时名为维尔纽斯耶稣会学院。它是立陶宛第一所也是规模最大的大学。现在它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立陶宛领先的研究机构。</p> <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经过几座教堂,都没有进去,只是拍拍照片。</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最古老的东正教教堂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帕拉塞夫东正教堂</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Saint Parasceve Orthodox Church</span>)。</p> <p class="ql-block">维尔纽斯最古老的东正教堂之一,圣尼古拉斯东正教堂(Orthodox Church of St. Nicholas),我们刚在格迪米纳斯山顶看到过它。</p> <p class="ql-block">圣卡西米尔礼拜堂(Chapel of Saint Casimir)</p><p class="ql-block">建于1624-1634年间,是一座华丽的巴洛克风格罗马天主教堂。今天我们曾几次远眺它高大华丽的巴洛克穹顶,现在看到了它的正立面。</p> <p class="ql-block">今晚Cindy找的餐厅是花园街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查查布里餐厅(</span>Chačapuri @ Sodų gatvė)。这是当地一家正宗的格鲁吉亚美食餐厅。格鲁吉亚美食在48 种欧洲美食中名列四位,仅次于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昨天我们尝了立陶宛美食,今天我们就尝格鲁吉亚美食了。给我们服务的是一位叫Patricija的女生。她热情地解释我们问的每一种菜式,并给出推荐,这对初次接触格鲁吉亚菜单的我们帮助太大了。我们点了饺子。它实际上是一种灌汤包,但个头大不少。她怕我们吃不得法,告诉我们灌汤包要倒过来拿,然后在边上咬开一个缺口把汤吸出来。她的服务太好太周到了,介绍的菜和啤酒都很不错,今天的晚餐真是一次非常美好的享受。Cindy后来写了一篇顾客点评,赞扬和感谢了她,并附上了我们点的菜。这篇点评很快就有超过500人读了,媒体的力量真是惊人。</p> <p class="ql-block">Cindy的点评和我们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饭后我们来到市政厅广场。今晚这里有一场演唱会。我们来到时已接近尾声,看到了演唱者谢幕的热烈场面。</p> <p class="ql-block">明天我们一早就飞往斯德哥尔摩,维尔纽斯的访问到此结束了。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中立国最早,曾经有过辉煌霸业的国家,立陶宛更为独立特行。它是欧洲最后一个异教国家,波罗的海3国中第一个从苏联独立的国家。维尔纽斯老城内还有一个更率性而为的乌祖皮斯共和国。没人弄得清这是不是一个愚人节的玩笑,但它确实给老城增添了一个热门景点。维尔纽斯教堂众多,大都是17,18世纪期间重建或修建,所以多为巴洛克风格。巴洛克之城名不虚传。如果教堂看得太多,有点审美疲劳,可去维尔纽斯防御墙堡垒、3十字架山和格迪米纳斯山。无论是了解这个城市的过去,还是观赏它今天的全貌,这3处都是上佳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在维尔纽斯我们两晚都尝了本地餐厅的美食,不仅美食可口,服务也相当好。尤其是Patricija的热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谢你们,再见立陶宛,再见维尔纽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