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沿海行(33)——陈家铺·古堰画乡

富明

<p class="ql-block">  2023年12月17日阴,早上游览了云和梯田,上午游览了白银谷,10:00离开云和梯田景区白银谷,前往丽水松阳县陈家铺古村落,12:00抵。</p> <p class="ql-block">  陈家铺村是一个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的古村落,拥有600多年的历史,坐落在海拔约850米的山冈上,被誉为“小布达拉宫”。这个村庄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悬崖上的房屋建筑而闻名,房屋沿着山崖和山坡建造,形成了阶梯式的村落布局,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美感。</p> <p class="ql-block">  陈家铺村不仅因其建筑风格独特,还因为保留了许多传统建筑如‌祠堂、‌香火堂、‌社庙、‌古民居、‌古店铺、‌古道和‌驿站等,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p><p class="ql-block"> 2014年,陈家铺村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2022年又被列入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名单。‌</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陈家铺村通过引进先锋书店、‌飞莺集文创商店、艺术共享空间、‌云餐厅等精品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了摄影爱好者和文艺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村庄的旅游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陈家铺村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江南地区乃至全国的旅游热点。‌</p> <p class="ql-block">  浙江最美丽的风景在浙南,其中以丽水为最。整个浙南的风景确实很美,而且有很多古老的村落,其中丽水松阳就有近百个国家级传统村落。在这些传统村落中,有一个建在悬崖边上的古村落,名为陈家铺村,被人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还有人赞许其为美丽的诗与远方。</p> <p class="ql-block">  陈家铺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大种山下的一个山岙里,四周皆是山峰,群峰错落分布,形成断崖和梯田,因此具有独特而美丽的风光。如今这个村庄被人冠上了众多头衔,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网红村庄。来过这里的人都说,村子太美了,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据历史记载,陈家铺村始建于元末明初,迄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古村。村子里的始迁祖姓陈,他们在这里建灰铺养鸭而把村子起名为陈家铺。后来鲍姓先人从金华武义迁徙而来,买下了陈家的田地,在这里繁衍生息,便是没有更改村名。所以,陈家铺村的村民并不姓陈,而是大多姓鲍,是一个以鲍姓为主的宗族村。</p> <p class="ql-block">  陈家铺村距离松阳县城至少15公里,因为地处深山之中,交通相当不便,即使现在也没有公交车相通,想去游玩只能自驾前往。交通不便以前是陈家铺村的不足,现在反而成为村子的优势,因为交通不便,村民们还保持着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村子的一切包括祠堂、香火堂、社庙、古民居、古店铺、古道、驿站等都保存完好。这正是古村落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同样因为交通不便,陈家铺村的周边几公里内都没有工业厂房,加上四周都是连绵的青山,空气十分清新,景色十分秀丽,山中不时有云海出现,犹如仙境一般。</p> <p class="ql-block">  陈家铺村依山就势而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是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这种格局就像一个露天的剧场,每一幢房屋都像一个观景台,站在阳台上就能眺望远方的风景。陈家铺村的房屋大部分都是外敷一种特制的黄泥,顶覆黛瓦。这些黄泥可以遮风挡雨,使墙壁免受雨水浸泡,然而终被雨水冲刷得十分斑驳,备显沧桑,让整个村落更显古韵。</p> <p class="ql-block">  陈家铺村的房屋之间形成许多窄狭而崎岖的胡同,这些胡同大多铺着鹅卵石,其中有一部分成为旅游步道。因为远离闹市且交通不便,当地的山民几乎全部搬离了村庄,一度使陈家铺村成为一个空心村。后来这里被改造成旅游乡村,村子里的许多老房子都被改建成工作室或商铺,其中如飞鸟集、先锋书店等都成为村子里有名的网红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村子里不仅有这些网红商铺,还有穿村而过的小溪,溪上有古朴的石拱桥,溪边有带着诗意的小道。村子的半山腰还有观景台,可供游客休息或观景。</p> <p class="ql-block">  陈家铺村是第三批国家级传统村落之一,也是2019年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之一。经过数年的发展,这里已经成为周边居民乃至整个浙江省游客喜欢的避暑胜地、摄影胜地和旅游胜地,是周末或节假日旅游打卡的绝佳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  14:35离开陈家铺古村,15:50抵达古堰画乡景区。</p> <p class="ql-block">  穿过古街。</p> <p class="ql-block">  古堰画乡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和大港头镇境内,距丽水市区二十公里,核心区块包括大港头、堰头、坪地和保定范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氛围浓厚。龙丽、丽龙高速公路在此有出口,53,50省道贯穿全境,通过金温铁路丽水站接轨全国铁路大动脉,交通便捷,距中国最大的小商品城义乌只有100多公里。古堰画乡把一个生态和人文的丽水完整地传达给世人。</p> <p class="ql-block">  古堰画乡是楼阳生在谈及大港头区域文化产业项目定位时首先提出的。“古堰”首先表明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建于公元505年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有古街古亭古埠头、青瓷古窑址、大大小小的古村落和古樟树群,形象地表达了该区块真山真水,自然古朴的江南古镇的美丽风貌。</p> <p class="ql-block">  “画乡”突出了文化特色和发展定位,有省内外著名的“丽水巴比松画派”,建有丽水巴比松陈列馆、丽水油画院、古堰画乡展览馆、古堰画乡分校等,另有专业美术写生创作基地-“在水一方写生创作基地”(座落于丽水市区23公里的大港头镇,是中国美术学院及其附中的教学实训基地)和丽水九龙巴比松写生创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  来到河边。这条河叫“大溪”,是“瓯江”的上游。就像金沙江为长江的上游一样。</p> <p class="ql-block">  2008年12月29日古堰画乡管委会与古堰画乡旅游经营有限公司在莲都区会议中心举行景区经营管理合作签约仪式。古堰画乡旅游业引进市场管理机制,这将有利于古堰画乡旅游品牌影响的扩大,推动莲都区“大旅游”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古堰画乡的旅游开发走的是“以自然人文资源和文化产业带动旅游开发”的新路子,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文化旅游项目。</p> <p class="ql-block">  根据双方签署的合作协议,丽水古堰画乡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将位于大港头镇的古堰画乡游客接待中心、瓯江画舫(两艘)的经营管理权交于古堰画乡旅游经营有限公司,合同期前三年为委托管理方式,后七年以租赁方式;在古堰画乡将景区相关景点连片成形后,将景区的经营管理权以委托管理方式移交给古堰画乡旅游经营有限公司,古堰画乡旅游经营有限公司向古堰画乡管委会交纳一定的收益。</p> <p class="ql-block">  除了的历史遗迹,丽水古堰画乡还有着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无论是清晨的薄雾、傍晚的晚霞,还是四季更替的景色,都让人仿佛置身于画中。此外,古堰画乡的村落、田园、民居也都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让人感受到淳朴的乡村生活和丰富的地方文化。每一处风景,每一座建筑,都在讲述着属于这里的故事,展现着这里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哲学。</p> <p class="ql-block">  游历丽水古堰画乡,不仅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在这里,你可以走访古老的村落,体验传统的手工艺,比如制陶、编织、木雕等,这些都是当地人民代代相传的技艺,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地方特色美食,如丽水著名的糕点、农家小炒等,每一道菜都是对这里山水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  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八百里瓯江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作为浙江省的第二大江,瓯江流经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至青田县湖边村段时,被称为“大溪”。丽水山城以水为脉,以水利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提升大溪防洪标准、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完善区域水系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p> <p class="ql-block">  大溪又称为瓯江,发源于龙泉与庆元交界的百山祖北麓锅冒尖,流经龙泉、丽水、青田、温州等地,由西往东汇入东海。干流长度为 384km,流域面积为 18100平方公里,是浙江省第二大河。</p> <p class="ql-block">  丽水市莲都区的大港头村也是一座典型的“船形村落”。</p><p class="ql-block"> 由于扼守松阴溪、龙泉溪交汇处,早在唐宋时期,这里的乡民就傍水筑屋,形成了商埠村落。</p> <p class="ql-block">  大港头村就是丽水著名景区古堰画乡的“画乡”,整座村庄的倒影都映在瓯江中。“古堰”指的就是通济堰,至今仍灌溉着碧湖镇万亩良田。</p> <p class="ql-block">  瓯江干流,自源头至入海口为三段,分别是龙泉溪、大溪、瓯江。</p><p class="ql-block"> 龙泉溪,汇松阴溪后称大溪,折东北流,西坑至右岸注入;流至港口,宣平溪自左岸注入,折东北流至敏河,小安溪自左岸注入,东流折北经丽水市,复东流至厦河、古城,好溪自左岸注入,折东南流入青田境内,纳官庄源、祯埠港、海溪、雄溪、冲坑水、芝溪、石盖源水后,折东至船寮,纳船寮港,折南流至湖边村,小溪自右岸汇入。</p> <p class="ql-block">  自大港头至湖边村,流程92.5公里,流域面积(包括松阴溪、宣平溪、小安溪、好溪、小溪)9564平方公里,河道天然落差58米,平均坡降0.6‰。</p> <p class="ql-block">  在古堰画乡,还有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景观——古樟树群。这些树龄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古樟树,如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老者,见证了这里的变迁和发展。站在这些参天古樟树下,抬头仰望它们茂密的树冠,会被沧桑而又坚韧的生命力深深打动。这些古樟树不仅是自然的奇观,也是古堰画乡人民对自然环境保护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千年古堰渠的历史风韵</p><p class="ql-block"> 丽水古堰画乡最著名的便是那条流传了千年的古堰渠。这条古堰渠见证了古堰画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漫步在古堰渠旁,仿佛能够穿越时空,感受到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古堰渠不仅是古堰画乡灌溉农田的重要水源,也是这里生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周围的古村落、石桥、水车,每一处都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气息。</p> <p class="ql-block">【刘廷玑】</p><p class="ql-block"> 刘廷玑(约1654一?年),曾任内阁中书、浙江括州(今丽水)知府、浙江观察副使。在康熙三十二年 (公元1693年)和三十九年 (公元1700年),两次修筑通济堰石堤,慨然捐出俸银五十两,石坝竣工之时,“乡之人且鼓舞欢呼,声震谷川”。</p> <p class="ql-block">【赑屃】</p><p class="ql-block"> 龙之九子中,第六子名为赑员,又名霸下,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相传上古时它常常背起三山五岳来兴风作浪。后来被夏禹收服为夏禹治水立下汗马功劳。治水成功后,夏禹将其功绩,刻碑让其自己背起。</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段又一段的长廊前往“通济堰”。</p> <p class="ql-block">《古堰画乡简介》</p><p class="ql-block"> “古堰画乡”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西南,核心面积3.91平方公里,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浙江省旅游特色小镇,景区包含了通济堰和顺江莲都段多个国家5级旅游资源单体。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是中国古代五大水利灌溉工程之一,迄今已有1500余年,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能,还在为碧湖平原的百姓造福,被称为活着的通济堰。而世界首创的拱形大坝和“水上立交桥”石通以及秀丽的瓯江风光、千年古樟树群、古镇、古村落构成的美景更是独树一帜,无法人为复制的。这里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美术写生、艺术创作、油画生产基地和摄影创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范成大】</p><p class="ql-block">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中国古代著名诗词作家,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任处州知府,重修通济堰,首立堰规二十条,勒石立碑,沿用至今。堰规内容完备、科学,沿用时间之长为历史上所罕见,是世界最早的农田水利法规之一。碑文撰写、书写都出自范成大之手,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通济堰》</p><p class="ql-block"> 通济堰,位于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碧湖平原,始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505年),自宋元至清,历代多次续建整修。</p><p class="ql-block"> 通济堰大坝拱形,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的拱形拦水大坝以及进水闸、石函、淘沙门、渠道、大小概闸、湖塘等部分组成。初为木条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坝,是一个以引灌为主,蓄泄兼备的水利工程。通济堰的堰史、堰规、筑堰有功者,均刻碑立于世。整个水利工程,连同碑刻,是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  2001年6月25日,通济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9月16日,通济堰被列入世界首批灌溉工程遗产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目录。</p><p class="ql-block"> 南朝梁武帝天监初年(502年),有位姓詹的司马到处州(今丽水)巡察武备。见此处松阴溪水没法有效灌溉流经的农田,于是上奏建议造堰引水入田。天监四年(505年),通济堰建成。 </p><p class="ql-block"> 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会稽人关景晖任处州知州。他在大溪与堰渠连接处修筑石闸调节水流,减少暴涨的松阴溪水对堰坝和水渠的冲击。</p> <p class="ql-block">【詹司马】【南司马】</p><p class="ql-block"> 詹司马、南司马,于南朝萧梁天监四年 (公元505年),在松阴溪与大溪汇合处筑堰坝截水灌溉碧湖平原,世界首创拱坝形式得以建成。</p> <p class="ql-block">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处州知州范成大与军事判官张澈又组织了第三次大修,疏浚通济渠水系内的淤塞,设水闸49处,并制定了《修通济堰规》。开禧元年(1205年),通济堰第四次大整修,当时因改建石砌坝,沿江筑起了36座炼铁炉,炼成铁水后浇铸到石坝缝间,坝基用的是在水中也不会腐烂的千株大松树。</p><p class="ql-block"> 元至顺二年(1331年),修复溃决的石坝,疏浚渠道,并恢复通济堰旧观。</p> <p class="ql-block">  明隆庆二年(1568年)至三年(1569年),丽水大水成灾,通济堰大坝两次被水冲坏。隆庆四年(1570年),由知府劳堪倡议,县令主持修复大坝,发动民夫疏浚渠道,使通济堰恢复功能。后又多次冲毁修复。</p><p class="ql-block"> 清顺治六年(1649年)春,丽水知县主持维修通济堰,重修石坝,疏浚渠道,恢复水利故道。后又多次冲毁修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冬,知府萧文昭全面大修通济堰,立《颁定通济西堰善后章程碑记》。</p> <p class="ql-block">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冬,由于通济堰年久失修,渠道淤塞严重,堰水断流。由省建设厅主持修浚,并改善了渠道的坡度。同时全面修筑全渠系统的概闸。</p><p class="ql-block"> 1983年,碧湖区水利管理委员会修整下朱村坝。</p><p class="ql-block"> 1989年冬至1990年春,丽水市政府、碧湖区水利管理委员会组织总干渠两岸护坡5000米,改术叠梁结构进水闸、排沙闸为混凝土平面闸门概闸。</p><p class="ql-block"> 1990年冬至1991年春,丽水市政府、碧湖区水利管理委员会修筑总干渠两岸护坡2100米,整修魏村排涝口,加宽木樨花概东西支渠道。</p><p class="ql-block"> 1994年冬至1995年春,碧湖镇水利管理委员会组织修复水毁大坝30米,同时疏浚渠道。</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由长275米、宽25米、高2.5米的拱形拦水大坝以及进水闸、石函、淘沙门、渠道、大小概闸、湖塘等部分组成。作为以引灌为主、蓄泄兼顾的庞大水利工程,通济堰的灌溉网络呈竹枝状,长达22.5千米的干渠上,分凿有48条支渠、321条毛渠,通过干、支、斗、农、毛5级渠道,以及大小概闸调节分流,并利用众多湖塘水泊储水。通济堰的拦水坝选址在碧湖平原海拔最高处的堰头村,利用地势落差将水流引到碧湖平原腹地,基本实现了自流灌溉。</p> <p class="ql-block">  通济堰现存18方历代碑刻,有16方集中存放于大坝北岸的司马庙内。共包含21篇碑刻图文内容,记录着通济堰历代修建情况以及堰规、堰图等。其中有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范成大《重修通济堰规碑》。另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刊宋碑二通,其中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丽水县通济堰詹南二司马庙记碑”,是现存最早的通济堰史料。通济闸至石函渠段两侧,还留有多株千年护岸香樟。临渠建有文昌阁、店铺、民居、牌坊等各类清代木石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  17:40离开古堰画乡景区。</p><p class="ql-block"> 19:00到达丽水缙云县仙都景区,入住“温馨满屋”民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