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说起中文人,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才子佳人,郎才女貌,成双结对。中文人的爱情一定是最浪漫的事。</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中文人的爱情也确实更浪漫一些。 </p><p class="ql-block"> 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生动地再现了周文雍和陈铁军的革命事迹和爱情故事。陈铁军就曾在1924年秋考入广东大学文学院预科。中文人的爱情故事从建校初期就已经是轰轰烈烈了。</p><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曾在1927年短暂在中山大学中文系任系主任。那一年,他跟家在广州市北京路高第街内许地的许广平正式同居了。在《鲁迅年谱》的初稿中是这样写的:“与许广平女士以爱情相结合,成为伴侣”,是许广平改成“与许广平同居”。同居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社会各界人士对他们进行了长时间的非议与指责。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公开表示他们的婚姻不合法,不予以承认。相反鲁迅的妻子朱安却没有责怪他,反而默认了这段恋情。许广平也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在《风子是我的爱》中自述道: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无关系,总之,风子是我的爱!</p><p class="ql-block"> 爱情的微醉与甜蜜令人沉迷,其间的微妙与犹疑又带着天生的朦胧和神秘。莎士比亚曾经说,真正的爱情使人向上。学者之间的感情,理性的克制中涓流着浪漫,知识的追求中潜藏着柔情,朝着真理携手并进。中山大学中文系77级系友,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的陈平原师兄与同样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夏晓虹教授的爱情故事成了华语学术圈很多人都羡慕和知晓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 而下面转载的中文人的爱情故事曾在那个年代的中大无人不知。</p> <p class="ql-block">广州图书馆·广州口述史·[高考30年] 解冻时期为爱作检讨——中山大学82届学子朱子庆和马莉回首当年因诗歌结缘</p> <p class="ql-block"><b> ◎口述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莉,广东湛江人。1977年开始在《人民日报》发表《这里到处是光明》组诗。中山大学中文https://mp.weixin.qq.com/s/NpwP7GAu8LblghYqCAFGOQ77级学子。诗人、作家。现为《南方周末》资深编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子庆,北京人。中山大学中文系78级学子。诗人、诗评家。现为广东省社科院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莉和朱子庆是一对诗人夫妇。30年前,他们分别是中山大学77级78级中文系的学生。当时,全社会洋溢着思想解放的热情,哲学、诗歌和文学是大学生最为热爱的。在中大校园内,同样是因为对诗歌的热爱和争论使他们发现了彼此之间的吸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场解冻时期的爱情曾被78级的一位同学描述为“轰轰烈烈”的爱情事件。这个事件在当时的特定历史环境下有着特殊的意义―――表现为一种人性与一种体制的相互冲突,一种自然的爱情与一个异化的环境的相互冲突。至今马莉的档案还有着一个“不光彩”的记录:“在校期间谈情说爱违反校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初识:“亲爱的小马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莉:1978年秋天,中大的康乐园秋凉如水。78级新生开学典礼的晚会上,朱子庆登台朗诵了一首郭小川的《秋歌》,十分深情完美。潜意识中,我未来心目中理想爱人的标准大概就是这样:高个子,挺拔的气质,一口标准的北京音,热爱诗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子庆:考进大学之前,马莉已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组诗了,她是77级的风云人物。有一天在中大中文系教学大楼阶梯前,马莉的同班男同学张世平远远地指着马莉对我说:“瞧,那是77级的才女!诗人马莉!”那天阳光特别明媚,马莉穿着海军裙蹦蹦跳跳地从草地上走来,像个花仙子,特别可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旁白:尽管彼此双方第一眼都有“很喜欢”的感觉,不过两人的“初次接触”还是在稍后一段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莉:有一天我刚下课,从教室里走出来,猛然听到有人大声喊着我的名字,我一抬头,竟然是那个登台朗诵郭小川诗歌的北京男生!他很大方地告诉了我他是78级中文系的,名字叫朱子庆。他说他早就知道我的大名。我记得他的手上握着一卷油印民刊《今天》,而他的眼睛,深情并且死死地盯着我,明亮,大胆,洒满阳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旁白:有了第一次的相识后,每当中文系的系刊《红豆》出版时,朱子庆就会打电话约马莉出来散步,如果找不到她,他常常会写一个“便签”让同学转交给马莉。这张便签的开头永远是“亲爱的小马姐……”并写上幽会的时间和地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莉:那时候他在信中直接称呼我为“亲爱的小马姐”,每每让我怦然心动。我觉得这个称呼很像俄国诗人普希金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里称呼“亲爱的达吉亚娜”那样亲切。这个大胆的称呼让我既胆怯害怕―――因为那个时候的中国刚刚从个性压抑走向个性解放之初,人们对“亲爱的”之类的字眼是非常敏感的,是“小资情调”的,但同时也让我感到这个男生与众不同,十分另类,这让我心旷神怡,因为我看到了在仍然封闭的中国,竟然有如此大胆敞开的心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子庆:“亲爱的”这个词可能是我当时第一个在中国说出来的吧?(大笑)这其实是灵感一闪,是行云流水一般自然的称呼,当然也蕴了一点心思在里面的:叫“亲爱的”虽是自然表达,但是太敏感了,会把马莉吓坏的。加上“小马姐”就不一样了,叫“姐”是因为马莉长我一级,纳入了一种伦理关系之中,不让她有戒心。但这样一来会有把人说大了之嫌,在“姐”字前面加上一个“小”字,就很亲昵和亲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经常主动约马莉幽会,但我们的幽会很单纯呵,每天傍晚散步,经常到凌晨一两点钟才返回宿舍,主要是谈诗歌、谈文学,因为当时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外新思潮的涌入,对中国文坛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仿佛有说不完的话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心动:对诗歌尖刻的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莉:1980年暑假,我的母亲带着我及我妹妹一起去上海、北京旅行。在北京游玩期间,朱子庆担当了导游的角色,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我们彼此感到很默契,很相知……记得离开北京时,在火车站上,他手拿我刚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上组诗《湛江剪影》,先是朗诵了一遍,然后给我提了尖刻的意见。这首诗不少同学都说好,惟有朱子庆说“还不够好”、“还可以更好”……他边读我的诗边说哪里哪里“还可以更精炼”、“更完美”之类,这种对诗歌要求千锤百炼的认真态度,我很认同,但在他面前,我一时有点下不来台,有点难受,也有点受伤,所以也有点恨他。但当火车启动发出“咔嚓”响声的一刹那,我的心被扯动了,我意识到我离不开这个对诗歌“尖刻的人”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旁白:开学后,他们的幽会更加频繁了。但约会的主题仍然是以诗歌为中心。他们谈论最多的是北岛、舒婷的朦胧诗。在当时那保守的风气下,其他的“搞对象”的同学都是悄悄活动的地下工作者,而他们的幽会却那样旁若无人热烈接触。不过直到马莉临近毕业,朱子庆才想到两个人要长久地在一起,1981年寒假过后,他用爱情组诗――致ML向马莉表白了心迹。彼此才从知己变做爱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两人就更加大胆地双双出入图书馆、大课堂及一切公共场地,并且搂肩搭背,经常是朱子庆站在树下给马莉大声地朗诵诗歌、诗剧,而马莉则坐在草地上倾听。当时他们真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别人存在。甚至还引发了一件“校园结婚”的轰动事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波折:为爱情写检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莉:1981年3月,我收到《人民文学》和《北京文学》汇来的两笔诗歌稿酬大概六七十元。朱子庆在周六帮我去邮局领取稿费后,兴之所至地邀约了几个好友来庆贺。当时我是校广播站播音员,享有在小礼堂二楼居住的“特权”,于是就在那里举行了一个小型舞会。晚宴开始的时候,大家举杯祝福,录音机里《婚礼进行曲》和当时流行的电影主题曲《人狼恋》交替响起,大家翩翩起舞,从傍晚六点一直跳到深夜零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校园里就传得沸沸扬扬了,同学见了就问“你俩结婚了?”开始我不置可否,后来问我的人多了,我被这些同学的询问弄得既好奇、又冲动、又有些迷惘,就索性认下了这个说法,朱子庆还想了一个好玩的主意,把买来的糖果当作喜糖,包成一小包一小包,就像玩过家家一样,分送给老师和同学们品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快,这场爱情被当作一个“事件”终于传到了系领导那里。时逢中央教育部领导来广东高校视察,抓典型,于是我们就成了“问题人物”。最后在“高压”下,我写了书面检讨,这份检讨书至今还放在我的档案里,像特务一样跟踪着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是朱子庆不肯退步,他只做了口头检讨,并且更大胆地采取了“递纸条”的写信方式。那些给我们传递过纸条的同学形容我们谈恋爱就像“地下党在搞革命”。当时中文系有不少老师很支持我们,他们的叮嘱与关爱无形中使我们从盲目的狂爱中变得明慎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旁白:当两个人在爱情的甜蜜中憧憬着未来时,没有料到的是,在毕业分配上却尝到了天各一方的苦果。他们受到的惩罚是:被迫分居两地―――广州北京,长达三年之久!1982年,马莉和朱子庆先后毕业,同年9月两人到北京建国门外街道办事处,办理了结婚证。三年后,朱子庆调回广州,两人终于团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缘分:儿子也是中大学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旁白:近30年过去了,两人的儿子朱力安也成了他们的校友。这个看起来远比父母严肃内敛的年轻人,在康乐园似乎远没有父母早年的浪漫,然而带给父母的最大快乐,是近期他将远赴瑞典,为国内某知名媒体做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礼的现场翻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而朱子庆、马莉却感觉仿佛回到了当年大学刚毕业的时代,常常是,一起忙完家务,两人便各自读书或写作,或是相伴去江边散步,重温当年恋爱的感觉。偶尔,他们会因为文学的问题争吵,却从不为生活问题争执。几乎承担了所有家务的朱子庆说:“两个人都怀抱理想,那生活将无法继续,让她保持理想,而我进出世俗,能让她在人间着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莉说:“生命没有年龄,只有本质,老去的只是时间。”多年之后,这对在大学里爱得轰轰烈烈的情侣,发现自己仍在原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帝啊,为什么让我遇见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为了安慰我的寂寞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饶恕我吧,仁慈的上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快些为我熄灭她吧!她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定是精灵幻化的小蛮妖,不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怎么闪闪烁烁总难接近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已经被折磨得够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子庆《上帝啊,为什么让我遇见她―――致马莉》节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 方夷敏 刘丽君 本版记录:本报记者 吴旦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a href="https://www.gzlib.org.cn/gzkss/152308.jhtml"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www.gzlib.org.cn,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