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是一个超越了时代的大师。<div>在现代建筑史上,被称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是东西方文化之间无与伦比的桥梁。</div> 贝聿铭始终坚持现代主义风格。在将建筑人格化的同时,为其注入了东方人的诗意。<div>贝聿铭擅长以公共场馆为主体,善用钢构、混凝土、玻璃、石材,融合到大自然之中。</div><div>薛教授参观了西九龙新博物馆的展览,知道我喜欢,第一时间推荐给我。<br>当然,马上赶去观看。实际是上一堂课。</div> 看了展览的三大部分:1.经典作品,2.作品摘选,3.贝老经历。使我更佩服大师。他的创作天才不是与生俱来,作品认可不是那么容易。<div>他的崇高地位与他一生深厚的社会积累,不断研究、吸收东西方文化分不开。他的作品,未必受到“业外各界认可,理解”。在“毁誉参半”的争论中,倔强地奉献自己的理念有关。一旦读懂,接受,恍然大悟。人们看到世俗与大师的距离。<br></div> 中国建筑界的先驱者,贝聿铭以其东方的智慧,宽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的建筑设计功力,独具慧眼的现代建筑理念,横跨东西城市,历时半个世纪,创立了许多影响世界的建筑名作。<div>这些成果,得益于他特殊的的成长经历。阅历造就他不一般,不是普通视角,普通思维,普通理念。注定是大师。</div>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div> 其祖上贝家是吴中的名门望族,原籍浙江兰溪,明代中叶迁居苏州。</div><div> 贝家族人中人才辈出:清朝中期的贝慕庭为吴中巨富,与戈、毛、毕姓四家合称为当时的“苏州四富”。</div><div><br></div><div> 贝聿铭的母亲庄夫人出身大家闺秀。其父为清廷国子监祭酒,类似今天的教育部长。</div><div> 贝聿铭出生,母亲为其起名——聿铭。聿的本意是笔,筆的繁体字底下就是聿;铭的本意是铸刻,铭记在心就是铸刻在心之意。用笔铸刻的,只有建筑设计切合这期望。不知贝母有先见之明,还是贝聿铭大师就是这个宿命。<br><br> 人活百年,终有一别。贝聿铭先生以一百零二岁高龄驾鹤西游。 当他路过他设计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日本美秀美术馆、苏州博物馆、还有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时(下面对这些作品逐个介绍),他老人家一定很欣慰,一定觉得自己不虚人生此行。<br></div><div> 用笔,铸刻了一个个里程碑。他是真正的大师。</div> 苏州狮子林,是他贝家的私家园林。<div>狮子林小巧玲珑。园中的湖石假山,湖泊,园中园,与亭廊楼轩巧妙结合,是苏州园林的精品。</div><div><br><div>贝聿铭幼年在这个环境里成长,从小受到古典园林文化,亭台楼阁语言的熏陶。他对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理解,和人对自然生态的体会很深。他有一句名言,“建筑就是生活”。</div></div> 幼年贝聿铭受到严格的家教。展品展出他写给父亲的一封信,文字非常工整,称谓、语气、格式与措辞完全是中国家书尺牍的典范。<div><br><div>及长,至上海读中学。住在武康路、南阳路、铜仁路的贝家建筑,又都是现代新式建筑的典范。无声课堂,耳濡目染。这些现代建筑的文化积淀,给年轻的贝聿铭留下感性的基础。</div></div> 上图:贝聿铭写给父母大人的家书。(可以放大细读)。<div>下图:贝聿铭写给导师的英文信,以及出国护照。</div> 南阳路“贝轩大公馆”,是他父亲贝祖贻的住宅。1934年落成。按古典园林格局布置。 左下,铜仁路绿色公寓是颜料大王贝润生住宅,邬达克设计。贝润生是贝聿铭的叔父。因贴绿色马赛克,这住宅又称为绿色公寓。设计造型超前,用料讲究,曲线优美。近一个世纪了,依然具有现代感。<div>六十年代后是上海规划设计院使用,我因工作业务,经常“楼上楼下串行”,很熟悉。</div><div><br><div>右下,贝宅院内精致的太湖石。体量虽小,具备“瘦、漏、縐、透”四大石德,为湖石精品。</div></div> 贝聿铭后考入上海的圣约翰大学读书,是美国教会办全英文教学的大学。校园里接触到“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div><br><div> 上海段的苏州河不是笔直的,它有个“大河套”。圣约翰大学就建在这“淞水河套“里。谓“平分三面水”,一面通“兆丰”。大学布局与自然环境巧妙结合。(左下图寻迹,河套地图)。</div></div> 为出入交通,后人在苏州河上架起木桥。<div>桥上看到红砖清水建筑,以及水塔。就是原圣约翰大学的早期教学楼“树人堂”。</div> 上图:贝氏全家福(左一长衫是贝聿铭)。<div><br>下图:贝聿铭父亲贝祖诒和夫人庄士云。<br> 贝聿铭年少时与家人的合影(左一)。</div><div> 在福开森路(今武康路)贝宅草坪上。<br></div><div><br></div><div><br><br><br></div> 圣约翰大学有个石牌坊,叫《纪念坊》。石头本没有生命,牌坊形式使石头讲话,是文化与建筑的载体。<div><br>1929年12月,曹家渡商界为庆贺圣约翰建校 50 周年而立。<br>The Memonial Archway was built in December 1 929 as a donation from focal businessmen in today's Caojiafu to celebrate thie 50th anuiversary of St.John's Unversity。</div><div><br>横楣刻有圣约翰大学校训:光与真理。<br><br>四柱条幅(正面)是:<br>环境平分三面水,树人已半百年功。<br><br>届山知命声教覃敷,淞水钟灵英才乐育。<br>侧横楣:<br>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br>主大柱刻:<br>合中西于一炉三十载缔造经营蔚成学府,<br>在东南为巨学千万人汇磨淬砺用扬国光。</div><div><br>四柱条幅(后面)是:<br>新命旧邦广开学舍海通而后此翟新, <br>明礼达用是为国樑天挺之才资造就。</div><div><br></div><div>这启发了贝聿铭用各种不同材料为载体,让建筑说话,让建筑融入生活。<br><br><br><br></div> 贝聿铭初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打算报读工程学院。<div>有幸遇到院长爱默生。他发现贝聿铭有很强的设计能力,劝说他跟从法国建筑师柯比意学习建筑。</div><div><br></div><div>这个转变,为世界发现了一个建筑大师。</div><div><br></div><div>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若没有伯乐发现了贝聿铭,世界多了一位普通工程师,而错失了一位建筑大师。</div> 上图:贝聿铭与家人在香港的大合照,<div>下图:贝聿铭以及父母兄弟在狮子林的照片。</div> 上图:贝聿铭父亲贝祖贻,写给“中国银行董事会”的信件。<div>下左:贝聿铭到美国学建筑时画的人体素描,</div><div>下右:贝聿铭写给导师的英文信件。</div> 1935年,年轻的贝聿铭远渡重洋留学,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后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br>在麻省理工学院与建筑结缘,贝聿铭开始作了早期的起步设计。 贝聿铭设计的室内部分空间曲线。<div><br><div>贝聿铭在哈佛毕业后,留校受聘为设计研究所助理教授。在哈佛短暂的留校任教之后,受邀加盟纽约地产大亨柴根道夫的房地产公司,从事商业房地产的规划和设计。一干就是12年。<br><br></div></div> 贝聿铭与朋友一起画的草图。<div>十二年中,贝聿铭为母校麻省理工学院设计了科学大楼;为纽约大学设计了两栋教职员工住宅大厦。1960年聿铭离开柴根道夫,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公司。</div><div>在建筑界贝聿铭暂露头角。<br>费城莱斯大学在一九六三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br>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br></div> 贝聿铭的结婚照。 1979年荣获了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金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克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自由奖章等。<br><br>作为中国建筑界的先驱者,贝聿铭以其东方的智慧,宽容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的建筑设计功力,独具慧眼的现代建筑理念,横跨东西城市,历时半个世纪,创立了众多影响世界的建筑名作。<br> 1946年他设计过一个上海中华艺术博物馆。作为上海人我特别想知道这个博物馆建在什么地方。可惜这设计图最终没有建造。甚至这地皮也不知去向。贝聿铭如下的设计图,给我许多遐想。 虽然没有建造,我也认真观看他的设计图纸,去理解他在那个年代,对上海的艺术馆设计思路。 英文平面图。根据地形图,大致猜测这个建筑在上海的地理位置。 贝聿铭善于利用当地的建筑材料,融合到地方特色中去。例如台湾设计华东大学,他利用当地特产的竹子做建筑结构,创新融合现代建筑轮廓。巧妙结合,何陋之有。 战后美国在贫民窟地区改造,为低收入建造公共房屋。贝聿铭接了纽约基普湾广场改造。本就是一个棚户区改造工程。他做成了一个“低成本高品位”的二十一幢大楼的建筑群,以低价位卖给低收入市民。<div>因为设计超前造型优秀,后来竟成为纽约身价百倍的地段。这是开发商始料不及的。</div> 图为贝聿铭为住宅单体布局做讲解。 他说建筑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建筑要与生活结合。<div>贝聿铭结合城市的特点,地形优势,巧妙做出构思。</div><div>下图:贝聿铭1938年读书时代,做 麻省的功课,设计的 一个会所。</div> 1977年他为香港设计的新宁大厦,因为香港寸金寸地,他安排了办公楼与住宅结合的楼宇。<div>当时,他努力说服业主,把正门往后缩移的方案,取代了五十年代寸土必争拥挤的风格。似乎“减少了面积”,使门厅显得大气高贵。抬升总体价位,业主觉得非常实惠。</div> 造型独特的德国历史博物馆。 1952年贝聿铭为自己设计的贝氏私宅。独特的天窗架设在重叠的木梯上。 大胆独特的创意,成为纽约私宅的样板。 贝聿铭开始走向世界,到世界各地设计建筑。他的护照本盖满了各国签证。 用的设计很超前,业主未必都能接受理解。<div>这是他的“双曲面塔式建筑”。。</div> 中央车站双曲面大楼 纽约州,纽约 1954—1956。<div>他独特的设计理念,成为后人参考的典范。</div> 双曲面建筑的方案图。<div>无论从高层结构,曲线美学,抗风抗震,建造成本。都有创意。</div><div>广州参考这个思路,建造了电视塔,人称“小蛮腰”。</div> 巴黎,拉德芳斯双子塔1970.-2。 位于巴黎主要路口的拉德芳斯双子塔。<div>双子造型,以“抛物线”连接。留出交通空间和视觉通道。</div><div><br></div> 贝聿铭为宝丽来公司设计的45层高层。位于马萨诸塞州。<div>用钢桁架和玻璃为材料,外形模仿“工业储气罐”外部结构。</div> 螺旋公寓。<div>是贝聿铭参与的一次住宅设计。</div><div>虽然没有建成,他的公司依然申请了设计专利。</div><div><br></div><div>他的独特平面布局,打破传统的公寓格局,充分考虑每个单元的使用功能。并且以“螺旋上升”的楼层错层,使空间充分利用。</div> 对建筑的理解角度不同,不以“没有建成”而否定贝聿铭的创意。<div>抄袭建筑不难,难在创意,难在文化寓意。</div> 克莱奥罗杰斯纪念图书馆。<br>1969年。 上图:莫顿·梅尔森交响乐中心。美国得克萨斯州达拉斯。<br> 1981—1989年。<div>下图: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脉。</div> 1960-1967年。 波士顿美术馆。 美国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落基山脉。<br> 1960-1967年。 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 艾佛森美术馆。<br>1968年 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div><br></div> 罗彻斯特大学学生活动中心。<br>1976年。 费城社会山项目。 达拉斯市政厅。<div>外倾的立面,室外的雕塑,都凸显“亲民”的理念。</div> 法国巴黎。<br><br>1983年—1989年,贝聿铭为卢浮宫扩建改造设计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br><br> 他的设计方案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舆论攻击。<div>几乎所有的法国媒体,都批评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打破了罗浮宫的古典风格。</div><div>铺天盖地的责怪、讽刺使贝聿铭难以担当。</div> 法国总统密特朗大力支持贝聿铭的设计。贝聿铭也积极推荐自己的设计理念,耐心地把设计思想向法国公众和巴黎媒体说明白。 终于得到挑剔的法国媒体的宽容,允许按贝聿铭的设计,在罗浮宫前建造一个玻璃金字塔。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玻璃金字塔是新罗浮宫一大亮点。 左图:开工前,工人拆除原停车场的混凝土结构,拆除原商场门前招牌。<div>右:工程开挖。</div> 贝聿铭把玻璃结构详图提供给施工单位。 左图:工程竣工,法国总统密特朗一起,参观了这个“不伦不类的现代玻璃金字塔”,上下一致好评。对贝聿铭的创意设计赞不绝口。<div>罗浮宫金字塔之战一役胜利打响。贝聿铭名声大振。</div><div>右上:各大媒体争相报道。</div> 玻璃金字塔是新罗浮宫美术馆的大门,人们可藉电扶梯从广场到达拿破仑厅,拿破仑厅可视为一个“迷你美术馆”。<div>因为其设计暨管理方式完全与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分离,是一个可以独立营运的空间,人们不必购票就可以享受这阳光饱满的大空间。</div><div>拿破仑厅有两层,人们通常都是先抵达大厅,其中不锈钢的螺旋形楼梯,令人不禁想到贝氏所有美术馆中具雕塑性格的楼梯。这次他没有再用混凝土,而是选用更“科技性”的建材。</div><div><br></div><div>看似十分单纯的不锈钢楼梯,其实大不简单。没有支柱,全以楼梯本身的螺旋形特性来支撑,而且楼梯高度达29英尺,高度的考验相当惊人。</div><div>为了美观,不锈钢板的厚度即不能过厚,不过虽然有这些困难限制,贝氏依然很成功地创造了一座优雅的楼梯,达到贝氏一贯的空间焦点效果。在螺旋梯的中央有一个圆座,许多人不明究里,甚至误认为是一个没有人的询问服务台。事实上那是服务残障人士的动力电梯,当使用时,电梯厢才会浮现,上下变动的电梯厢就像一件“现代化的雕塑”,时隐时现,上上下下,更增添了大厅的空间的趣味。</div> 呈正方形,面积达26万平方英尺的拿破仑厅,四个直角正对着各方位的通道口。地面上的三个小金字塔为通往三个不同美术馆的“光明的指引”。<div>在大厅的周边,有一个可容百人的餐厅,二个简易自助餐厅,宽敞的书店与商店是另外一个特色。</div><div>有420席次的多功能礼堂,为孩童暨团体所设计的简介室,会议室等,使拿破仑厅成为一个真正服务大众的场所。</div><div>由大厅向西的通道可到达地下停车场。</div><div>二层地下停车。停车场的地下化,解决了罗浮宫西侧与杜勒丽花园之间的交通结点问题,让都市空间减少了汽车的威协。</div><div>虽说然是没有自然光的地下,但贝氏在途中安排了一个倒置的玻璃金字塔,让进入美术馆的行进过程又创造了一次高潮空间,同时又有了自然光。</div><div>在空间与造型方面更呼应了广场处的金字塔大门意象,这正是贝氏设计高招之处。</div> 各种特有的结构部件,细微之处都设计周到。 有人说,巴黎罗浮宫金字塔,是贝聿铭设计生涯的桂冠。 也是向世界宣言的里程碑。 另外一个里程碑是香港中银大厦。<div>香港中银大厦楼高七十层。以竹子(节节高)的形象作为建筑主题,外形极富想象力。<br></div> 其实中银大厦地皮非常狭窄,而且是坡地。<div>要在如此狭窄的坡地做文章有点难。</div><div>他的结构工程师是</div> 香港中银大厦自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至1990年3月19日银行乔迁开始营业,历时六年有余。<div>大厦基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是一块四周被高架道路“缚绑”着的局促土地。要满足楼地板面积需求,要在高楼林立的香港中环区“出人头地”,唯有向高空发展,这就是如今315米的主要原因之一。<br><br>楼高加上当地台风季节强劲的风力,使得建筑物的结构系统需要非比寻常的解决方式。</div><div>结构工程师罗伯森,向贝氏建议:采用合成的超强结构体,即以钢组构成盒状,内灌注混凝土,以之做为抗风力暨承重的主干。</div> 这座367.5米的摩天大楼可以说是香港天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br>上图:<br>它看似复杂的几何形状是由建筑的正方形平面内朝内的三角形四边形组成的,随着高度的增加。<div>这些三角形四边形被一个一个地移除。每个角落都有一个三角形的顶盖,同样的形状在塔楼的玻璃幕墙上形成了镶嵌的图案。<br><br></div> 这座367.5米的摩天大楼可以说是香港天际线上最引人注目的。<br><br>它看似复杂的几何形状是由建筑的正方形平面内朝内的三角形四边形组成的,随着高度的增加,这些三角形四边形被一个一个地移除。每个角落都有一个三角形的顶盖,同样的形状在塔楼的玻璃幕墙上形成了镶嵌的图案。<br><br> 因为建筑三面被道路包围,为了减轻周围车辆的噪音,贝聿铭原来想利用陡峭的地势,从大楼的一端引入喷泉水,再让水从另一端喷出。<div>有风水先生说水就是财,这样做就会破财。</div><div>贝聿铭决定在庞大的地基两侧设置两座倾斜式喷泉,高楼两旁都有水下来,这水代表着财运,水最后汇聚到门口的一个池子里。池子养鱼,这样就是一个聚财的局。</div> 总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地上70层,楼高315米,加顶上两杆的高度共有367.4米。<div>建成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亦是香港地区以外最高的摩天大厦。</div><div>结构采用4角12层高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div><div>仔细观察中银大厦,会发现许多贝氏作品惯用的设计,以平面为例,中银大厦是一个正方平面,对角划成4组三角形,每组三角形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使得各个立面在严谨的几何规范内变化多端。</div><div>外型像竹子的“节节高升”,象征著力量、生机、茁壮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墙代表长城,代表中国。</div> 贝聿铭一直想为祖国设计一个项目。终于他的名字出现在了访华的第一批建筑师名单中。夫妇两人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div>为了报效国家,贝聿铭曾经做过许多事情,最出名的就是设计了苏州博物馆。</div><div>他们夫妻的爱国心让人动容,永不褪色的爱情也更让人羡慕。</div> 苏州博物馆,是他吸收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各种传统风格,灵活运用各种元素的作品。 陈从周作为中国园林大师,专门研究苏州园林。<div>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要一个“苏州园林”。陈从周就按苏州留院风格,设计了一个叫《明轩》的小品,出现在纽约博物馆。<br><div>狮子林是贝家的祖产。贝聿铭对《苏州园林》有特到的理解。</div><div>贝聿铭在1950年代看了陈从周编写的《苏州园林》,这次特意找陈从周要与他结合搞一个项目。</div></div> 贝聿铭与陈从周亲密配合,互相学习,做出了杰出的作品——《苏州艺术馆》。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紧靠世界文化遗产拙政园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忠王府。具体在忠王府以西,东北街以北,齐门路以东和拙政园以南地块,占地面积约10750平方米。 2006年10月,苏州博物馆新馆建成。以“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融建筑于园林之中,化创新于传统之间。加上修葺一新的太平天国忠王府,总建筑面积达26500平方米,与毗邻的拙政园、狮子林等园林名胜构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长廊。 美国国家美术馆。<div>贝聿铭善于灵活搭接各种几何形体,组合成新的建筑体型。</div><div>他的图纸,好像数学图纸,有许多数学奥秘。</div> 贝聿铭把信仰与建筑有机结合,分析中西宗教的不同。<div>他说:我认为中西方有着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对西方人来说,宗教是很重要的。虽然我不确定,但我认为信仰上帝并不会给西方人带来局限,这种抽象的信仰其实是行为的原动力。 但我成长的文化中没有此一特质。因此不知道这会对我产生什么影响。但我相信儒家思想和基督教之间有一定的共同点。 孔子并不是中国社会惟一的哲人。孟子、老子等其他许多哲学家,组成了中国社会的哲学根基。但与西方人相较下,我的一生缺乏了些宗教精神的影响。我常想,如果有宗教影响的话,我会成为怎样的人?</div> <div>上:日本美秀美术馆。</div><div><br></div>下:美国国家美术馆。 1970年台湾参加在大阪的世博会。设计展馆要“突出中国文化”(那时中国大陆还没有恢复联合国席位)的设计。<div>贝聿铭把中国园林,太湖石,漏窗,亭台楼阁等元素参合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中国馆》。</div> 美秀美术馆 (Miho Museum) 是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私立美术馆。<div>创办人为小山美秀子,由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联同日本纪萌馆设计室。馆藏包括日本、中国、南亚、中亚、西亚、埃及、希腊、罗马等古文明的艺术品。</div> 美秀美术馆是一个由日本与美国联合建筑的工程。1997年11月竣工。美术馆每一部分均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由外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再配上Magny Dori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等暖色物料;还有展览形式及存放装置,都充分表现出设计者匠心独运的智慧。<br><br> 美秀美术馆别具一格之处在于,除了它远离都市之外,最特别的是建筑80%的部分都埋藏在地下,但它并不是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由于地上是自然保护区。<div>在日本的自然保护法上有很多限制。而采取为要保护自然环境及与周围景色融为一体的建造方式。</div><div>这一设计清楚体现设计者贝聿铭的概念: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他第一次到这个地方时,就很感动地表白:"这就是桃花源。"</div> 借景是通过人工的手段,截取或剪裁自然中的一部分,享其纳入,这是中国传统造园中常用的手法,而日本也有着同样的传统。<div><div>在美术馆建设中,还专门建造了隧道和直通馆址的公路。沿坡路行不到百米,44根银线放射状地向天空展开,经过一个大半的椭圆形架再紧必。</div><div>原来这些钢丝是在山谷之间吊起一座非对称地长120米的吊桥。桥的另一端便是美术馆的正门。</div></div>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山,一个谷,还有躲在云雾中的建筑。<div>许多中国古代的文学和绘画作品,都围绕着一个主题: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div><div><br></div><div>右下:穿过一个隧道,豁然开朗,到了世外桃花源。</div> 台湾的华东大学,建造在靠海边的地方,沿岸筑起一个中心。 东海大学校园设计。 匠心独特的教堂,与传统教堂不一样。<div>屋顶设计曲线图,施工期间的模版结构。</div> 环圆锥形的尖顶,露出一片天空。光线从天际缝隙照下来,一片神圣的意象。 东海大学女生宿舍。<div>采用全木结构。</div> 东海大学女生宿舍。<br>采用全木结构。 独一无二的教堂。 内部视觉效果。 1964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第一夫人杰奎琳为了让人们记住肯尼迪以及他为这个国家做出的贡献,决定兴建一座以肯尼迪名字命名的图书馆。<div>全球的设计师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因为肯尼迪在当时的影响力,如果自己设计了这座肯尼迪图书馆,那无疑将会名留青史。</div><div>下左:肯尼迪夫人杰奎琳观看设计模型。</div> 贝聿铭如愿以偿的接下了修建肯尼迪图书馆的任务,由于关注的人太多,贝聿铭呕心沥血花费了长达10年的时间来设计图纸。此时肯尼迪已经去世多年,影响力也不如从前,一直得不到合适的修建地址。为了拿到理想的地块来修建图书馆,贝太太卢爱玲甚至还免费为国会设计了办公楼,就这样他们才得到政府的支持拿到地皮。 上图:贝聿铭,里根总统和南希。<div>下图:贝聿铭介绍肯尼迪项目。后面是肯尼迪遗孀杰奎琳。</div> 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心。 新加坡华侨银行中心。 1970年新加坡华侨银行大楼。 上图:贝聿铭年少时与家人的合影(左一)<br>下图:1981年贝聿铭回苏州老宅,与贝氏族人见面合影。<br> 这位百岁老人一生的故事数不尽道不完。<div>曾有人这样评价贝老:“贝聿铭是一个难得的跨文化样本,他从东方和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了精华,又游刃有余地在两个世界里穿越。”<br><br>从法国巴黎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到卡塔尔多哈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又从中国的香山饭店,再到日本的美秀美术馆,贝聿铭大师的作品征服了整个世界。</div><div><br>他用了100年的时间,倾其一生,只为向世人呈现最美、最极致的设计。<br></div> 上图:贝聿铭与家人一起。<div>下图:儿孙为获奖的祖父祝贺。</div><div><br></div><div>他一生获奖无数。<div>法国建筑学院海外院士(获奖)<br>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名誉院士(获奖)<br>法兰西艺术院外籍院士(获奖)<br>罗德岛设计学院校长院士(获奖)<br>美国艺术文学院首位建筑师背景的院长(获奖)<br>美国艺术文学院终生院士(获奖)<br>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获奖)</div><div>2010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金奖(获奖)<br>▪2009英国RIBA皇家金质奖章(获奖)<br>▪2006东方与西方奖(获奖)<br>▪2003国家设计奖之终身成就奖(获奖)<br>▪2003亨利·C·特纳奖(获奖)<br>▪2001汤玛斯·杰佛逊艺术、人文、卓越成就奖章(获奖)<br>▪1999文化桂冠奖(获奖)<br>▪1998麦克杜威奖章(获奖)<br>▪1997独立奖(获奖)<br>▪1996贾桂琳·甘乃迪·欧纳西斯奖章(获奖)<br>▪1996新世纪金玫瑰国际奖(获奖)<br>▪1994中国建筑学会杰出成就金奖(获奖)<br></div><div>1993美国乔治·布什总统自由勋章(获奖)<br>▪1993军官勋位(获奖)<br>▪1988法国密特朗总统荣誉军团勋章骑士勋位(获奖)<br>▪1988美国雷根总统国家艺术勋章(获奖)<br>▪1984法国政府艺术及文学勋章司令勋位(获奖)<br></div></div> 世纪70年代初,贝聿铭终于回到阔别40年的故土,感慨无限。<div><br></div><div>他谢绝了在紫禁城附近设计一幢高层饭店的要求。</div><div>他认为故宫金碧辉煌的屋顶上面,应该是湛蓝的天空。</div><div>独树一帜的环境如果给破坏了,也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div><div><br></div><div>最终,贝聿铭在给定的场地中选择了香山。<br> </div> 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div>他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下的工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10倍。”</div><div>上图:地形图,贝聿铭在山涧踏勘地形。</div><div>1984年,香山饭店获得了美国建筑学会的荣誉大奖,中外建筑学家给予很高评价,称它是“集中国建筑传统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br></div><div><br></div><div>下图:他认为,香山饭店周围的植被应该是中国的植被。列出了选用的乔木、灌木、花卉的品种名称。甚至大小示意图。</div> 饭店主体是一个高层四合院。<div>近800平方米的四季大庭,流光溢彩。大厅高大的穹顶是玻璃材质建造,自然光照亮了每个角落,室内布置的奇石、宫灯、明代桌椅在光影中间自然和谐,相映成趣。<br></div> 有各种中式窗户,圆的、方的、菱形的、梅花形的,而且窗窗有景,景景不同。<div>贝聿铭先生说:“在西方,窗户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div><div>”一进大厅的影壁墙中间是一个圆形窗,透过窗户会看到大厅内的太湖石,再远一点就是后花园的景致,让你忍不住想穿堂而过,去亲近那美景。<br><br><br></div> 展馆辟出一块“实践体验区区域”。各种建筑元件,通过动手或电脑,进行设计体验。<div>很受大家欢迎。</div>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br>中国北京<br> 中国银行总部大楼内景。<br>中国北京<br> 澳门艺术馆,2000年。 澳门艺术馆。 贝聿铭与雕塑家斯库特一起研究,把石头雕塑和毕加索抽象画做到建筑里面的尝试。 贝聿铭用在建筑广场的石头雕塑。 贝聿铭与华裔画家赵无极一起探讨,把赵无极的抽象装饰画用在苏州博物馆上。 凭借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富甲天下的中东,屡屡打出旅游、艺术牌,谋求资源之外的生存之道。<div><br><div>尤其是阿联酋的迪拜,以多个世界第一声名远扬。有世界上最豪华7星级酒店、世界第一高楼、世界最好的室内滑雪场等等。</div><div><br></div><div>他要建一所伊斯兰艺术博物馆。</div></div><div><br></div><div>贝聿铭已经搁笔休息了。但他对文化场馆设计的独到理解,让迪拜阿里法想到了他。</div><div>上门求教,要贝聿铭再次出山。</div> 贝聿铭因为年龄和健康原因,已经“退休在家”宣布不再接受设计委托。<div>卡塔尔认为这伊斯兰艺术博物馆,非贝聿铭设计不可。特邀贝聿铭重新出山,要给面子,做了最后一个“里程碑”。</div><div>贝聿铭对伊斯兰文化艺术并不熟悉。要做这个博物馆,一定要了解伊斯兰文化。去“读书”,学起来。</div> 为了表现伊斯兰建筑的本质,贝聿铭在中东考察了好几个月,从九世纪开罗的清真寺开始研究。他研读穆罕默德,到埃及,去突尼斯。<div>贝聿铭怕这个博物馆会被周围环境所淹没,他请求卡塔尔的王储为其在海中建造一个独立的岛。<div><br></div></div> 根据贝聿铭的建议,避开了嘈杂的中心地带。<div>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建于卡塔尔首都多哈海岸线之外的人工岛上﹐占地4.5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以伊斯兰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div><br></div></div> <div>博物馆到处可以看到伊斯兰文化的元素,恰到好处地有机结合。</div><div><br></div>博物馆外墙用白色石灰石堆叠而成,折射在蔚蓝的海面上,形成一种慑人的宏伟力量。<div>看建筑的细部,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几何图案和阿拉伯传统拱窗,为这座庞然大物增添了几分柔和,稍稍中和了它的英武之气。</div> 博物馆中庭偌大的银色穹顶之下,150英尺高的玻璃幕墙装饰四壁,人们可以透过它望见碧海金沙。<div>建筑不需文字,无声的元素,渲染了伊斯兰古老而伟大的文化精髓。</div> 这座博物馆被认为是贝聿铭最后的“宣言”。<div> 贝聿铭称这个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将是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div><div> 贝聿铭将较久远时代的价值观,融入到当今的文化之中。如他所说的,捕捉住“伊斯兰建筑的精髓”。</div><div> 博物馆坚硬而轮廓分明的造型,取材于开罗的一处建筑的水池,以及8到9世纪建立于突尼斯的那些堡垒。<br><br>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已被视为卡塔尔新的国家标志。</div> 贝聿铭的每一个伟大创作刚刚面世,都会遭遇过社会和媒体的负面评论。<div>而经过世间检验,或通过人们体验、评价,对贝聿铭超前的洞察力、创造力佩服得五体投地。人们开始读懂、理解、称赞。</div><div><br></div><div>这种毁誉参半,逆反成功的经历,更使人们对贝聿铭的思想佩服信服。</div><div><br></div> <div>中国国内对贝聿铭的评价也非常高。例举几条:</div><div><br></div>贝聿铭为丰富中国新建筑发展道路方面做了重要贡献,为北京城市建设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工程院评)<br><br>贝聿铭和其他知名美籍华人发起成立了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推动华人全面参与美国社会生活,并促进中美关系发展。(中国新闻网评)<br><br>贝聿铭作为美籍华人,贝聿铭终身致力于促进中美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增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国驻美大使馆评)<br><br>年逾九十的贝聿铭,证明了一个人也许可以实现年轻时的梦想,而仍保有割舍不断的根。(卡特·怀斯曼评) 上图:贝聿铭的儿子、现贝氏建筑事务所董事长及创始人贝礼中。<div><br></div><div>贝礼中观看了香港这次展览后表示:这个全面回顾展首次向公众展示父亲丰硕且影响深远的事业生涯,阐明造就他成为不同凡响的建筑师和世界公民背后的跨文化影响及独特历史背景。<div><br><div>“我们对这次展览感到自豪,感谢M+博物馆团队全面而有见地、富启发性地记录了父亲的一生。”<br><br> </div></div></div> 展览将展出至2025年1月5日,在西九龙M+博物馆展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