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

兰花一束

<p class="ql-block">  昨日西湖水光潋滟,我踏入了位于北山街的84号大院30号楼—“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这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的起草地。走进这里,就像是翻开了历史的一页,进行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游。</p> <p class="ql-block">  序厅:宪法的庄严启幕 ,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毛泽东主席的雕塑,他的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法治梦想。墙上镌刻的是他当年来杭途中的话语,让我感受到了他对宪法工作的重视和期待。</p> <p class="ql-block">  复原陈列—历史的现场重现 ,走进复原陈列区,我如同穿越到了1954年。会议室、办公室、休息室等场所都按照当年的样子进行了复原,那些旧式的家具、文件和书籍,都让人感受到了起草宪法时的紧张和庄重。好似能看到当年宪法起草小组在这里日夜奋战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主题陈列—宪法的诞生之路, 主题陈列区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详细展示了“五四宪法”从起草到通过的全过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一份份手稿、一件件实物,都让我对宪法的诞生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特别是看到全国人民参与宪法草案讨论的记录,被那种全民参与的热情所感染。</p> <p class="ql-block">  五四宪法诞生的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  五四宪法的制定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p><p class="ql-block">筹备阶段‌: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决议,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毛泽东任主席,开始筹备宪法制定工作。</p><p class="ql-block">起草阶段:1953年12月24日下午四时,毛泽东主席率宪法起草小组成员及中央有关部门工作人员乘专列离开北京,12月28日晨零时抵达杭州。抵杭后毛主席和部分人员住刘庄1号楼,每天午后三点到北山街84号大院30号楼的平房办公,宪法起草小组的其他成员在东侧楼房办公,常常通宵达旦,同时刘少奇和其他在北京的中央领导也在为宪法的诞生紧锣密鼓地工作着。往往是杭州起草一个稿子出来,就派交通员送到北京,北京方面立即安排讨论修改后再送到杭州,京杭互动,经过77个昼夜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p><p class="ql-block">讨论阶段‌:宪法草案初稿形成后,交由全国政协、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等8000多人进行讨论,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意见。</p> <p class="ql-block">  正式通过‌: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宪法草案获得全票通过,正式颁布实施。</p>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不仅在国内推动了法治建设和国家发展,也在国际上提升了中国的形象和地位。</p> <p class="ql-block">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不仅是一个学习和了解宪法历史的好去处,也是杭州市的一个重要文化地标,值得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