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军三十一年97岁的老英雄郑喜云</p> <p class="ql-block">二零二四年三月五日,春风温柔而繁花似锦,我们迎来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在这个充满敬意与感激的时刻,上饶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关爱抗战老兵团队的志愿者们踏上了缅怀历史、致敬英雄的旅程。他们隆重拜访了经历了解放战争、1953年进军西藏、1959年西藏平叛剿匪、1962年对印反击战、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从军31年,现年97岁高龄的离休老英雄郑喜云,以表达对老一辈革命军人无尽的敬仰和深深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郑喜云老英雄的家,是历史的见证,是坚韧和勇气的象征,他的一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记录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成长,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在他漫长的军旅生涯中,每一步都走得坚定而铿锵,每一次战斗都打得英勇而顽强。他的故事,是对后人最生动的教育,是对我们最深刻的启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志愿者们围坐在郑老身边,聆听那些曾经的峥嵘岁月,感受那传奇人生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故事,每一段历史,都是国家记忆的一部分,都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志愿者们的心被深深触动,他们的眼中充满了对老英雄的敬佩和对历中的思</p><p class="ql-block">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英雄郑喜云</span></p><p class="ql-block">1928年12月出在在一个贫苦农民家</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在上饶简师读书刚刚毕业时,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跟随军政大学三分校一边学习,一边行军打仗。</p><p class="ql-block">195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1953年随军进驻西藏,修筑公路,守边垦荒,</p><p class="ql-block">1959年参加西藏平叛剿匪</p><p class="ql-block">1962年参加对印反击战</p><p class="ql-block">1979年50多岁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p><p class="ql-block">1980年转业到上饶地区农机公司</p><p class="ql-block">1990年光荣离休</p><p class="ql-block">南征北战,横戈跃马三十余载,参加大小战斗数百次,先后荣立三等功四次,二等功一次,中功一次</p> <p class="ql-block">在江西的绿水青山间,郑喜云,一个普通的名字,却承载着不平凡的历史篇章。1928年冬,他出生于广丰区的壶峤镇,那是一个充满红色记忆的地方。1949年春风得意时,书本与笔杆不再是他的挚友,而是枪杆与信仰。上饶解放的消息如同晨曦般照进他的生命,他选择了投身于解放全中国的洪流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一年,他的步伐坚定,从简师的教室走向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在战火中,他不仅学会了生存,更学会了为什么而战。他的进步和信念,让他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随18军进驻西藏,见证了一个旧社会的终结,一个新生活的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西藏,他不仅是一名战士,更是幸福的使者。他用枪杆打破了束缚农奴的枷锁,用行动为西藏人民揭开了幸福之路的序幕。郑喜云的故事,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勇气与奉献的传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让我们以这段文字,纪念那些为了理想和信仰,毅然决然选择奋斗的先辈们。他们的名字,或许平凡,但他们的事迹,却如星辰般璀璨,照亮了后来者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在上饶市广丰区壶峤镇郑村,1928年的一个寒冷冬日,郑喜云降生在这个世间。他的到来并没有带来多少欢声笑语,因为他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农耕家庭,贫穷而简朴。郑喜云是家中的长子,下面有三个弟弟和五个妹妹,一家九口人的生活重担,压在了父母瘦弱的肩膀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里没有一寸自己的田地,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父亲一年到头辛勤耕作,汗水浸透了每一寸土地,但收获的粮食在交纳了租金后,所剩无几。全家人的口粮,往往是粗粮掺杂着野菜,而衣物则是大传小,小又往下传,一代代传承,补丁重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环境下,郑喜云的父亲不得不在农闲时节,挑起家中的土产,花生、薯粉等,翻山越岭,远赴福建,走街串巷,做些小生意以补贴家用。每一次出门,都是一场未知的行程,但他从未放弃,因为他知道,家里的孩子需要吃饭,需要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喜云从小就懂事,他知道自己的责任。每天放学后,他总是第一个冲进田野,帮助家里砍柴,照顾弟弟妹妹。他的童年,没有太多的游戏和欢笑,但他从不抱怨,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是为了家庭,为了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母亲虽然文化不多,但他们深知知识的力量。他们挤出家中仅有的一点余裕,供郑喜云上学读书。每当郑喜云拿起书本,他都能感受到父母的殷切希望,那是一种沉甸甸的爱,一种对未来的无限憧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岁月如梭,郑喜云在贫瘠的土地上,一点点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的成绩优异,他的志向远大。他知道,自己的命运不应该只是这片土地上的一粒尘埃,他要破茧成蝶,飞向更广阔的天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于,机会来了。郑喜云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一所不要学费的学校一一上饶简师。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他的视野逐渐开阔,他的梦想也逐渐清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郑喜云迎来了师范毕业期,更是迎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5月3日,上饶解放了,到处是莺歌燕舞,到处是欢乐的海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郑喜云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师范毕业。然而,这个五月对他来说,意义远不止于此。就在这个月,他的家乡上饶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整个中国都处于动荡和变革之中。对于郑喜云来说,家乡的解放不仅仅是战争的胜利,更是新生活的开始。他看到了解放军的到来,给家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苦难与压抑,瞬间被解放的喜悦所取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的上饶,到处都是莺歌燕舞、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仿佛一夜之间,整个世界都变得明亮起来。这种变化,让郑喜云深深地感受到了共产党的英明与伟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喜云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原本安稳的教师生涯,选择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投身到这场伟大的事业中。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充满荣耀与责任的选择。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这样,郑喜云开始了全新的军旅生涯。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并不平坦,但他坚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时任十八军军长张国华</p> <p class="ql-block">十八军在张国华军长的率领下进驻西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康藏公路修筑在悬崖边</span></p><p class="ql-block">郑老英雄回顾修筑康藏公路的经历,当年进藏部队是一边打仗,一边进驻,一边修路。那真的是难哪,世上本无路,人多了,脚踩多了,自然成了“路”,然当年的西藏,原始森林,野兽出没,人烟稀少,到处是悬崖峭壁,根本没有路。指挥部下达筑路的任务,以班、排、连为单位,归定时间,进尺,质量,开展竞赛。</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进驻西藏时,遵照主席指示,18军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率部一边架桥修路,一边行军打仗。当年修筑康藏(川藏)公路时,没有现代化的车辆和工具,只有铁锹、钢钎、十字镐,撬顽石,战塌方,挖稀泥,工具不够用手挖,常常是一身汗水混着一身泥水。由于高原反应,时常出现高热、发烧、恶心、呕吐……就是在这样极其简陋艰难的条件下,驻藏部队以超人的意志,付出巨大的牺牲,修筑了举世瞩目的康藏公路。郑喜云的付出换来了第一枚个人三等功的奖励。</p> <p class="ql-block"> 西藏的农奴制度</p><p class="ql-block"> 西藏农奴制度始于10世纪,到13世纪普遍确立,在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运动时被废除。在旧西藏的封建农奴制度下,占西藏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任何人身自由,深受官家、贵族、上层僧侣的压迫和剥削。农奴主可以随便出卖转让或者处死农奴,农奴主几乎占据了所有可以耕种的土地。一部分农奴主也会将一些贫瘠的土地作为“份地”给农奴种植,但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捐税。根据统计农奴主对于农奴的剥削率在70%以上。辛勤劳作了一年之后的农奴,在交过捐税之后,没有足够的粮食来维持生计,不得不向农奴主借高利贷。根据调查显示,农奴当中负债的农奴户数高达90%。面对前来借债的这么多农奴,毫无人性的农奴主竟然提出了“子孙债”,这个债一旦背上,便世世代代也还不清了。</p><p class="ql-block">农奴的日常生活同样得不到保障,从最简单的衣食住行开始,一小碗粑是许多农奴唯一的食物,穿不暖睡不好。平时的工作也照样不能懈怠,他们承担着几乎所有脏活累活,稍有不慎还会惨遭殴打、虐待,可谓没有丝毫人格可言。更有一些可怜的少女奴隶,她们被贵族视为祭祀最好的牺牲品,这还不算完,活着受罪的农奴死后照样不得安生,他们的皮肤会被用特殊手段处理后完整割下,制成人皮、唐卡、人皮鼓等藏传文玩工艺品,实在让人听着就不寒而栗。</p><p class="ql-block">然而,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自此,西藏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百万农奴摆脱了农奴制的枷锁,翻身当家做主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加西藏平叛</span></p><p class="ql-block">1956年,西藏相继推行民主改革,但以达赖喇嘛为了维护政教合一的农奴制,的武力对抗民主改革。1959年3月20日,拉萨全面爆发武装叛乱。18军谭冠三政委指挥13个连的兵力迅速平叛了拉萨市区的叛乱,正式宣告西藏全面平叛开始了,此后,历经三年的平叛剿匪战斗,西藏实行了民主改革,推翻了黑暗的封建的农奴制度,实现了百万农奴的翻身解放。</p> <p class="ql-block">在西藏的平叛剿匪战斗中,郑喜云率部跑遍了青藏地区的各个角落,跨越唐古拉山不知有多少趟了,其中的艰辛、危险是常人天法想像的,有匪徒的出没,高原空气的稀薄,粮食的匮缺,严重的水土不服及大自然中的毒蛇猛兽,随时都会造成人员的伤害,时至70余年的今天,一想起西藏原始森林中的吸血鬼一一树(旱)蚂蝗的猖獗,就令人心惊肉跳,当你进入原始森林及周边树丛草地,无声无息的就会有无数的蚂蝗飞降吸附在你的枪枝、背包、水壸以及身上的头发、手脚各处,蚂蝗进入皮肤吸血时,会有一点被麻醉的效果,你不容易察觉,因为没有痛觉,蚂蝗还会释放抗凝血的蛋白,阻止血小板的凝结,以直十几二十条蚂蝗吃饱喝足掉下来时,你的伤口还在继续鲜血直流,且会造成溃烂感染。</p> <p class="ql-block">西藏原始森林中的吸血魔鬼一一树蚂蝗</p> <p class="ql-block">由于热带雨林本身的阴暗潮湿,这些吸附在叶子上的蚂蝗就很难被发现。人畜走过时,它能检测到气流和辐射热的变化,加快扭动探路,然后悄无声息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牢牢的附着在你身上。当这些蚂蝗从身上掉落之后,它会在你的伤口上分泌一种抗血液凝固剂,会使得蚂蝗掉落后伤口流出的血会跟蚂蝗的吸血量一样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老告诉我们,当年部队住扎地是临时的帐篷,每一个帐篷有十来个战士,怎样防备树蚂蝗?要远离树木,在空旷野外,帐篷四周挖出好几米的隔离带,铺上干砂,只要蚂蝗爬进沙坑,由于蚂蝗分泌的粘液,在沙地里满身粘上了砂子,不能动弹,在太阳的暴晒下,全部脱水死亡了。</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年份如同星辰般熠熠生辉,而1956年一一1959年间对于西藏,对于中国,乃至于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战士,都是不可磨灭的。郑喜云作为一名最基层的指挥员,随着部队踏上了雪域高原,参与了一次意义非凡的历史使命——西藏平叛剿匪。</p><p class="ql-block">1959年,西藏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叛乱分子试图破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在这样的背景下,郑喜云所在的部队接到了命令,奔赴前线,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他们跨越崇山峻岭,跋涉在缺氧的高海拔地区,面对着严酷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敌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次次战斗中,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他的英勇表现赢得了战友们的敬佩和信任。在他的带领下,部队多次成功击退了敌人的进攻,保护了无辜百姓的生命安全,维护了边疆的稳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次次的战斗中,郑喜云展现出了超凡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他深知,每一次的胜利都是对和平的守护,每一次的战斗都是为了祖国的明天。他的事迹在部队中传为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战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终于,在那一年的战斗结束后,郑喜云因为他在战斗中的卓越表现,被授予二等战功。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英勇行为的认可,更是对他无私奉献精神的肯定。他的名字,和他的故事,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英雄传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加大生产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遵照毛主席的指示:“进驻西藏,不吃地方。”,部队开展了戍边垦荒,农业大生产运动,在林芝八一新村,战士们破天荒地在干百年没有人耕种过的处女地上,披荊斩棘,辛勤劳作,郑喜云本是江南农民家庭出身,有着一股南方人的聪明才智,对农业耕种有一套过人的本领,他率部引进江南的菜蔬品种,深耕细作,获得了大丰收,当年种出的冬瓜长有一个人高,南瓜重达四十多斤,被部队评为生产能手,农业摸范荣获三等战功一次。驻藏部队的农业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18军军长张国华在林芝八一新村召开了一次农业生产现场会,要求驻藏各部队专门成立生产科,郑喜云被所在部队任命为首任生产科长。</p> <p class="ql-block">西藏林芝八一新村</p> <p class="ql-block"> 八一新村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 原来的林芝八一新村原名"拉日嘎”,这里是一片野兽出没的乱石滩,只有两座小寺庙和几十户人家,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由于拉日嘎地势平坦,气候宜人,便于大部队集结和物资中转,解放军开始在此地筑桥修路,并作为部队休整的中转站,周边的村民也逐渐迀居这里,渐渐地成为西藏重要的交通枢纽,一开始被称之"林芝八一新村",随时时代的进程,现已改称"八一镇"了,是现在地级林芝市的驻地。</p> <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郑喜云随部队驻守西藏边防,他们不仅担负着保卫祖国西南边境的重任,还在当地拓荒垦田,种植蔬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西藏边防部队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极为恶劣,但他们始终坚守岗位,不畏艰难,展现出了中国军人的坚韧和不屈。他们在保卫边疆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生产建设,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善生活条件,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深深敬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加对印反击战</span></p><p class="ql-block">1962年的对印反击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发起的边境自卫反击战。1951年,刚独立仅仅三年的印度为了扩张领土,大规模派遣军队进驻藏南,占领藏南重镇城市达旺,由于当时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不得不暂时搁置这一领土问题。在1959年到1962年期间,正值我国多事之秋,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还未散去,中苏关系实际上已经破裂,印度认为有机可乘,又把扩张领土的矛盾指向了中国的西南边境,极大地影响到我国西南边境的领土安全。1962年10月,我国决定向印度侵略者发起全面反击,郑喜云所在部队克服了高山峡谷原始密林的天然障碍,攻克了印军在克节朗地区的重要据点,歼灭了印军王牌劲旅印军第七旅,捉俘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达旺河以北部分中国领土,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而印度政府则进行全面战争动员,向中国边境发起全线反扑,中国边境部队第二次向入侵印军实施反击作战,中国边防部队势如破竹之势将自诩为"王牌军"的印度陆军打得一败涂地。对印反击战作战中,我军全歼印军3个旅,基本歼灭3个旅,一击溃5个旅各一部,先后俘获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击毙第62旅旅长辛格准将,歼灭印军8900余人,缴获大量的飞机大炮和枪枝弹药。在对印反击战中,郑喜云战绩斐然,荣立了三等战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对印反击战中,郑喜云所在部队涌现出一个英雄团队《杨廷安班》,喊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响彻云霄的豪言壮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span></p> <p class="ql-block">在1962年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段记忆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那一年,郑喜云再次随部队踏上战场,参加了对印反击战。在这场战斗中,他以一名中国军人的身份,展现了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意志,最终荣立三等战功,为国家的和平与尊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2年的对印反击战,是一场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而进行的自卫反击作战。在这场战斗中,郑喜云所在的部队面临着极为艰难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敌情。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郑喜云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他带领部队克服了高海拔、低氧环境带来的困难,以出色的战术指挥和坚强的意志力,成功完成了战斗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场战斗中,郑喜云不仅是一名战士,更是一名领导者。他的英勇表现不仅赢得了战友们的敬佩,也为后来的军事行动树立了榜样。他的故事,如同那些在战斗中创造“神话”的英雄一样,成为了激励后人的传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喜云的事迹,是对军人职责和使命的最好诠释。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勇气和智慧,更是展现了中国军人的集体荣誉和国家的威严。他的故事,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我们不仅要记住郑喜云和他的战友们为国家做出的贡献,更要铭记他们的精神,那种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无论在哪个时代,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要坚守岗位,保家卫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向郑喜云以及所有在对印反击战中英勇作战的战士们致敬,他们是国家的骄傲,是民族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国家的和平与繁荣而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王牌师之第149师的传奇</span></p><p class="ql-block">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备受外国凌辱,任人宰割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然而,新中国周边的印度、越南等国却多次向中国做出挑衅,这使中国经历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和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两场战争均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p><p class="ql-block">在这两场边境反击战中,有一支部队多次立下赫赫战功,对印反击战中,全歼印军第7旅,抓俘旅长达尔维,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豪尔辛格,对越自卫反击战,击败越南王牌部队316A师的经历,更是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代传奇。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王牌师之一的第149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第149师的前身部队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第20旅,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后,这支部队历经了中原突围、淮海战争和渡江战争的洗礼。</p><p class="ql-block">1950年,晋冀鲁豫野战军第7纵队第20旅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第52师。彼时的西藏人民仍旧处于农奴制悲苦的统治之下。中国人民解放军18军在军长张国华的率领下进驻西藏,在昌都战斗中击败藏军。1951年,西藏正式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第52师驻扎当地,平叛剿匪,确保藏区的长治久安。</p><p class="ql-block">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第52师被改编为藏字419部队。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藏字419部队被调往克节朗地区,负责当地防务。而藏字419部队面对的敌军,是印度的王牌军第7旅。</p><p class="ql-block">印度的第7旅是脱胎于英国皇家陆军的部队,曾经历驻军缅甸同日军的战争,实力不可谓不强。印度第7旅与藏字419部队之间的对垒,堪称是王牌对王牌的较量。1962年10月20日,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响后,藏字419部队发挥自身的穿插作战优势,渗透入印军阵地内在半小时内一举攻克印军的18座城邦,让不可一世的印度第7旅军队狼狈逃窜。经此一役,藏字419部队复原第52师番号,驻守成都军区。1969年,第52师与第149师互换番号,这为日后中央军委调度第149师入越作战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5年起,越南在苏联的支持下,多次在中越边境地区对我国部队进行挑衅,多次打死打伤我军民。在中国多次警告,越南仍旧执迷不悟的情况下,1979年中人民解放军发起了对越自卫反战。</p><p class="ql-block"> 第149师是属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西线作战兵团,而第149师此次面对的部队是越南的王牌军队第316A师。第316A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帮助越南训练的一支作战部队,非常擅长渗透穿插和游击战术。</p><p class="ql-block">第316A师不仅在越南军队中作战技术属于一流,而且还深谙解放军的各种战术。越南方面也曾一度狂称:越南的第316A师能够击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任何一支师级部队。</p><p class="ql-block">在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之初,势如破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击溃了越南的大部分主力部队。此时,越南调度第316A师部队在沙巴一线展开预防,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9师相遇,此时驻守在沙巴的越军随时有着追击我军,突破我军后方防线的可能。因此,我军必须要将驻守沙巴的第316A师打掉不可,</p><p class="ql-block">面对着复杂的敌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9师部署了详尽完备的军事计划,步兵、炮兵、坦克进行紧密协同,有序逐梯度的攻克越南军队的阵地,抢占黄连山垭口,从而彻底断绝沙巴越南驻军的撤退路线。</p><p class="ql-block">1979年2月25日,沙巴战争正式打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9师调动122毫米榴弹炮、76毫米加农炮和107毫米火箭炮,对敌军阵地进行发射,摧毁了敌军的火力点、铁丝网和雷区。在一轮炮击结束后,第149师的步兵部队兵分四路,向越南军队的阵地发起了强烈的冲锋。与此同时,第149师的坦克部队也开到了山脚下,不时对步兵的冲锋进行必要的火力支援。攻山的解放军战士配备上了便携式火箭筒,对越军的隐藏火力点进行精准打击。</p><p class="ql-block">1979年3月4日,解放军第149部队顺利夺取山垭口,彻底封锁住了越南第316A师的出口,对越南第316A师部队形成了合围之势。</p><p class="ql-block">1979年3月5日攻占沙巴,这为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结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之后,立下赫赫战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9师成为应急作战部队,成为中国西南地区第一个快速反应师。1989年,这支快速应急部队开赴西藏,解决了当时共和国的燃眉之急。2008年,这支应急部队的人民子弟兵又出现在了汶川地震的救灾现场。人们发觉,只要有共和国需要的地方,就有这支人民子弟兵的身影。</p><p class="ql-block">时至今日,这支应急机动部队仍旧站在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最前线.连续着149师过去的光荣历史,他们的英雄故事注定将会被人代代传颂!149师的壮丽传奇令人深感敬意。他们的勇气和决心是中国军队的典范,也是对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的坚决捍卫。这个故事值得被传颂,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为国家和人民英勇牺牲的战士们,他们的奉献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历史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郑喜云时任解放军第149师后勤部付部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span></p><p class="ql-block">1979年,中国为了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对越南北部发动了自卫反击战。这场战争不仅是对越南侵犯边境行为的回应,也是为了维护东南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在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争中,郑喜云同志展现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和牺牲精神。尽管他已经接到转业命令,但在国家需要他的关键时刻,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义无反顾的站了出来,走出国门,再次为国而战。他的事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无数英雄壮举中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像郑喜云同志这样的老兵,他们的选择和行动,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勇气和责任感,更是那个时代中国军人集体英雄主义的体现。他们的故事,至今仍激励着新一代的中国军人,继续传承着那种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喜云同志的英勇事迹,是对后人的有力鞭策,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英勇奋战的英雄们。他们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铭记在中国军事史上,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在对越作战期间,郑喜云作为后勤部付部长,始终坚守着“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他深知后勤保障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因此他精心准备,日夜操劳,确保前线的粮草和枪支弹药供应充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喜云不仅在后方指挥调度,还经常亲自带队,跟随车队驰向前线。面对复杂多变的地形,他身先士卒,站在驾驰室外的踏板上,一手抓住车窗,一手握着手枪,指挥车队奋勇向前。他的勇敢和果断,为车队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也激励着士兵们勇往直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9师后勤部对越自卫反反击作战庆功大会大合照</p><p class="ql-block">右起第二排第三位是郑喜云时任149师后勤部付部长</p> <p class="ql-block">带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带着对30余年从军经历的记忆,郑喜云在1980年脱下军装,转业至上饶地区农机公司,担任付经理。在那里,他继续以一名军人的坚韧和责任心,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喜云的工作经历和成就,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人的不变初心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事迹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那个时代中国军人转业后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生动写照。在1990年,郑喜云光荣离休,结束了他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郑喜云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从战场上的英勇战士到农业机械化的管理者,他的每一个阶段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应该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荣归故里</span></p><p class="ql-block">带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带着对30余年从军经历的记忆,郑喜云在1980年脱下军装,转业至上饶地区农机公司,担任付经理。在那里,他继续以一名军人的坚韧和责任心,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上饶地区农机公司,郑喜云或许参与了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工作,这一时期,上饶市正致力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由“大”变“强”。作为付经理,他负责了农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农机装备水平的提升等工作,这些都是当时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郑喜云的工作经历和成就,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军人的不变初心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事迹不仅是个人的荣耀,也是那个时代中国军人转业后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在1990年,郑喜云光荣离休,结束了他丰富多彩的职业生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郑喜云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从战场上的英勇战士到农业机械化的管理者,他的每一个阶段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是对后人的一种激励,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应该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尽自己的一份力量。</p> <p class="ql-block">在岁月的长河中,有一位老兵,</p><p class="ql-block">名为郑喜云,传奇的名号轻飘。</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他的身影如山岳稳固,</p><p class="ql-block">西藏边陲,他的足迹深藏雪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叛剿匪,他手中的枪如雷霆,</p><p class="ql-block">百万农奴,从苦海中被解救,</p><p class="ql-block">对印反击,他的英姿如猛虎,</p><p class="ql-block">黄忠再世,战场上的雄风未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越自卫,豺狼在他脚下哀嚎,</p><p class="ql-block">三十年沙场,荣耀与伤痕交织。</p><p class="ql-block">转业归来,他不言功与名,</p><p class="ql-block">社会主义建设,新功继续铸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兵的故事,如星辰般璀璨,</p><p class="ql-block">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行。</p><p class="ql-block">郑喜云,一个名字,一段传奇,</p><p class="ql-block">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上饶市爱国拥军促进会</p><p class="ql-block">关爱抗战老兵退役军人志愿队</p><p class="ql-block">2024.9.1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