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华寺山门 天王殿 观音殿重修暨开光大典

马扬生

<p class="ql-block"><b>  灵华寺始创于明代,清初为崇尚堂。光绪24年(1898)南普陀僧人华悟和尚与开勤和尚相继行脚至此,募资扩建,为前中后堂和拜亭,供诸佛、菩萨和十八罗汉。中堂观音菩萨殿前置莲花献佛石,四边刻蝴蝶,下盘刻双凤朝牡丹,左边天井有明代古井一口,泉清味甘。后堂有一明代狮耳玉香炉和两只泥塑狮子,旁侧有一云南青石柱,名日:“日子台”。拜亭有青石雕刻大象教子,象背刻一花篮,周围莲花、飞翔蝙蝠,意为万象呈祥,由此寺名为灵华寺。光绪32年(1906)僧徒根印、根隆续建两厝包,时住僧达数十人,为全盛时期。抗战期间,根隆和尚率僧众支持抗日救亡和尚帅正生支持抗日救亡活动,寺作为和平抗日游击队小组活动场所,后遭日寇抄劫破坏,建国后乡众多次集资修缮。1984年住僧新坛和尚主持复修,恢复清代建制景观,1986年被潮阳县政府列为宗教活动场所。</b></p> <p class="ql-block">  1994年于寺前辟造花园加围墙,内有观音喷水池、放生池,前墙为照壁,十分清雅。1996年扩建三门四柱寺坊,匾刻:“灵华寺”。同年又于古寺后扩建五间过双檐歇山项大殿、转心亭、万佛阁、写经楼、功德堂、延牛堂、祖师堂、涅槃堂、斋堂及钟楼鼓楼,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其结构造型与着色均与原寺协调保持古色古色韵味,释惟忠主持建设期间,对热心人士的捐资勤俭节约,分厘必计。而对乡村的公益事业则慷慨支持,通往灵华寺路道的拓宽和铺设水泥路,路旁植树、加装路灯,使灵华寺成了练江下游平原上的又一胜景。</p> <p class="ql-block">  据我大伯讲述,我家的上祖嘉会祖公及老祖同喜公都曾倾力捐资建设前庵(灵华寺一度更名为“大垾庵” ),特别是同喜祖公考虑到在他以前的八代都是单传,且命寿都不长,姐妹中有些残疾的,他认为必须通过做功德来改变家运,于是他卖掉家中的一半田地(据说是几亩田)捐建前庵,在他的后俩代(我父辈),就开始兴旺起来(我父亲五兄弟、五姐妹),到解放,家里也因为只有几亩地而不会被评为地主阶级。为了纪念我先祖的慷慨,灵华寺的功德堂中还供奉有嘉会祖公和同喜公的神位。</p> <p class="ql-block">早上祥云朵朵</p> <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3日,经过多方努力,灵华寺山门、天王殿、观音殿终于修缮完毕,并于今天举行隆重开光庆典,我作为庵主后代也参加了这个仪式。</p> <p class="ql-block">签到处</p> <p class="ql-block">潮阳区统战部副部长、镇委委员、汕头市各寺院大德高僧、社区负责人等参加了庆典仪式。</p> <p class="ql-block">灵华灵山门</p> <p class="ql-block">新修建的山门</p> <p class="ql-block">大王殿、观音殿正门</p> <p class="ql-block">千手观音殿</p> <p class="ql-block">开光前</p> <p class="ql-block">各高僧大德开始开光仪式</p> <p class="ql-block">乐师</p> <p class="ql-block">信徒居士</p> <p class="ql-block">祖德阁供奉着庵主的神位</p> <p class="ql-block">我的先祖同喜公的神主,和嘉会祖公的神主供奉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以斋菜斋饭款待各位来宾</p> <p class="ql-block">开光后</p> <p class="ql-block">九龙浴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