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商博物院 <p class="ql-block">晋商博物院: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府东街101号,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展览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以山西督军府旧址为依托建立的一座集文物古建、园林景观、展览展示于一体的地方人文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大门:晋商博物院的红色大门,原为清代山西巡抚衙门大门,民国时期将单层悬山顶改建为重檐歇山顶二层门楼,铺红绿琉璃瓦,檐下四周斗栱、额枋、梁栿均施彩画,雕梁画栋,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晋商博物院,曾是山西省人民政府所在地。2017年9月,山西省政府搬迁,并改建为“晋商博物院”。2020年12月28日11时,晋商博物院试运行。晋商博物院集收藏、展览、议事、接待、外联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展示内容以晋商历史以及晋商创造的商业文化为主。截至2022年1月,晋商博物院收藏有与晋商历史相关的账册、器物、汇票、地契、钱币等共12万余件。御书楼藏有从明清到民国出版的古籍善本1.2万余册,近4万卷。</p> <p class="ql-block">晋商博物院大门前石狮</p> <p class="ql-block">晋商博物院的参观区域分为中、西两个部分。中线为《天下晋商》基本陈列展,通过五大展陈集中展示晋商的发展历史,全面再现晋商称雄商界五百年的辉煌业绩。西区为游客休闲服务区,以园林建筑景观为基础,形成开放式的区域游园,打造集休闲餐饮、文创产品、工艺展示于一体的服务空间。通过唐、宋、元、明、清五个时代建筑及推光漆、版画、木刻、堆锦、螺钿、壁画等山西的传统工艺,让游客在休闲中感受山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高超的工艺美术。</p> <p class="ql-block">晋商博物院大门屋脊上的鸱吻。鸱吻是中式房屋屋脊两端的兽形构件。用陶或琉璃制成,有固定屋瓦的作用。传说鸱吻为龙的九子之一,因能喷浪降雨,故用在屋脊上,取避火灾之吉祥。</p> <p class="ql-block">督军府旧址:根据史书记载,晋商博物院所在地最早是晋文公重耳庙,北宋初年成为宋军大将潘美的帅府,元代末年成为中书分省官署,明清时是山西巡抚官署,民国时成为阎锡山的督军府。阎锡山统治山西长达38年之久,他所居住的官邸,就是现在的督军府。</p> 仪 门 <p class="ql-block">仪门:又称“二门”,为清代山西巡抚衙门第二重门,取“有仪可象”之意,即礼仪之门,是典礼、庆贺、祭拜的重要场所。原为三开间硬山顶建筑,民国时期改建为异形歇山顶,并增筑西式石拱券。后因交通不便,仪门拆除,而今已在原基址上依据旧影像复建。仪门南边,立有两尊咸丰五年的石狮。</p> <p class="ql-block">仪门上方挂有横匾,匾题“鑑往惕来”四个大字,这是民国时期的省主席赵戴文手书的。赵戴文先生(1866—1943)是同盟会员,国民党员,山西辛亥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之一。</p> 渊 谊 堂 <p class="ql-block">渊谊堂:原为山西巡抚衙门大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拆除重建为二层砖木混合建筑。主体建筑中西合璧,外观为两层,前出抱厦,二层悬挂“泽润蒸黎”匾。正立面为石质,由半圆形壁柱、圆拱门构成,中门上方有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石匾。1985年,渊谊堂被改造为贵宾接待厅,现为晋商博物院序厅。</p> <p class="ql-block">1986年由薄一波亲笔题写“渊谊堂”堂名,“渊谊”二字有友谊源远流长之意。堂名在渊谊堂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二层正中悬挂着“泽润蒸黎”匾,这块匾是雍正皇帝为了表彰山西巡抚诺岷在山西的功绩而赐予他的,意为“恩泽滋润黎民百姓”。</p> <p class="ql-block">自省堂:又称“梅山会议厅”,1918-1919年建造,占地面积约为988.25平方米。会议厅主体结构为中式,内部为木质结构,外部为西洋式砖石结构,仿卷棚四阿顶,整个建筑中西合璧,浑然一体。礼堂面宽九间,进深八间,上、下层中间七间前檐设廊,四面设拱形门窗。这里曾是召开重要会议和接待高级贵宾的场所。</p> 晋 商 论 语 <p class="ql-block">晋商论语:博物院内的第一个展厅是晋商论语以及晋商标记的纵横,一幅巨幅地图彰显着辉煌晋商的行迹,茶马古道,汇通天下。那儿显示的是华夏文明的底蕴深厚,丰厚的历史渊源,来自于夏商周时期,那个时代被誉为中国的青铜时期,罗列着出土的文物,甗、鼎、钺等。</p> 辉煌晋商的行迹 <p class="ql-block">辉煌晋商五百年史诗长卷图:这幅画卷长18米,高3米。是由2000多幅与晋商主题相关的剪贴画拼接而成的,上面满满的都是晋商元素,有熟知的茶马古道、第一家票号日昇昌、走西口、晋商管理制度等等。</p> <p class="ql-block">明清晋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超越群雄,富甲海内的重要地位,创造了中国古代最成功的商业奇迹。</p> <p class="ql-block">晋商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可追溯到炎黄始祖时期,经尧舜禹、夏商周、秦汉唐、下及宋辽金元,进入明清鼎盛时代。</p> <p class="ql-block">明清晋商的历史长巷,是一篇敢为人先,创造辉煌的英雄史诗,是一曲义薄云天、诚实守信的人格礼赞,是一部经世济民、儒贾相通的壮美篇章。</p> <p class="ql-block">通过绘画长卷、动态投影,展示了晋商的分布、万里茶道的路线等。</p> <p class="ql-block">画卷的下方陈列有晋商账册和精美墨盒。</p> 晋 商 源 流 <p class="ql-block">晋商源流:主要展示了华夏文明根祖的博大和雄浑,晋商的起源与辉煌,都可以从这里找到诠释和坐标。山西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五千年文明从此开始。中华历史有多么丰富灿烂,山西历史就有多么悠远厚重。在这部分展厅中,展示了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青铜器,陶寺遗址的风采,尧舜禹的足迹等,它们都是山西——华夏文明发祥地的历史见证者,是五千年盛世伟业的华美篇章,折射出晋商辉煌五百年的伟岸身影。</p> <p class="ql-block">青铜时代:青铜艺术是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在殷商晚期及西周早期,青铜的冶炼制作技术达到顶峰,美轮美奂,精妙绝伦。青铜时代,是中国由原始迈向文明的标志,也是晋商鼻祖巨贾走上历史舞台、影响山西乃至全国发展数千年的开端。这里陈列的是从商、西周、春秋、战国及至汉唐制作的青铜艺术珍品,它见证了晋商先祖的伟大足迹,明清晋商辉煌五百年从这里找到渊源。</p> <p class="ql-block">义方彝:一级文物,可能是整个博物馆价值最高的一件文物,所以单独放在一个小房间里。青铜器上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因讨伐商纣王有功,赏赐义父乙三十朋贝的事迹。博物馆介绍说,义父乙可能是见于文字记载的第一个晋商。义父乙系列的青铜器有好几件,山西青铜博物馆也展出了一些。</p> <p class="ql-block">叔休壶(一组两件):酒器,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高58.5厘米,长32厘米,宽25厘米,口长20.5厘米,口宽15.8厘米,足长28厘米,足宽22.5厘米,重17.3千克。形制、纹饰相似、器身敲口、束颈、鼓腹下垂,刚足,下有短直缘。平盖,圆角长方形提手。盖面提手饰三角云纹,盖治饰窃曲纹。颈饰一周对称的膝首凤鸟纹,器腹两面均以宽带分为四大格,每格填一凤鸟纹。肩部两侧饰对称的兽首衔环,圈足上饰有料三角云纹。</p> <p class="ql-block">镞:是安装在箭杆前端的锋刃部分,用弓弦弹射发出。青铜镞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其形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主要流行有双翼镞、三翼镞、三棱镞等。</p> <p class="ql-block">鼎:炊器与盛食器。鼎有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两类,造型雄劲浑厚,逐渐演变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成为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左传·宣公三年》楚庄王问鼎中原,表明了鼎在古代社会中特殊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双身龙纹:是春秋时期晋国青铜器上很常见的一类纹饰。顾名思义,这类纹饰有一个龙首,两个躯干。一般的构图方式为,龙首位于纹饰的中央,位置上下不拘,龙首的左右两侧有对称的卷曲状身躯。</p> <p class="ql-block">蟠螭纹:是春秋时期新兴的一类纹饰,多见于晋系和楚系青铜器上。螭为小龙,蟠螭为缠绕在一起的小龙纹。构图为非轴对称性,与商周常见的轴对称纹饰不同。这类纹饰的出现和流行,与春秋中晚期以后,纹饰多采用模印制作的方式有关。</p> <p class="ql-block">敦:是一种盛放黍稷的食器,春秋中期出现,至战国消失。敦的形制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器身与器盖各为半圆,合起来为球状;另一种器身腹壁圆曲,盖平顶,器身与器盖相合呈扁体,平面为圆形。</p> <p class="ql-block">青铜装饰工艺:东周青铜器装饰工艺出现了堑刻和镶嵌两种新的纹饰加工方法,铜器的装饰纹样逐步生活化。堑刻纹一般锻打在器壁很薄的铜器上,纹饰内容有亭台楼阁、宴乐、射礼等场景;镶嵌红铜工艺,纹饰多为鸟纹、动物纹。</p> <p class="ql-block">铜镜:是中华民族青铜器中独成体系的实用器和工艺品,是古代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珍品。它萌生于新石器时代,兴起于战国,盛于汉唐,衰于宋代。铜镜是凝固的历史,一部铜镜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辽代马具:马具是辽代契丹墓中常见的随葬品,少数汉族官吏也使用马具随葬。辽代马具是中国古代马具发展的中间环节,也是北亚草原马具的重要部分,由衔、镳、络头、鞍、胸带、蝶蹬带、坐垫、障泥、橙、珞、铃铛、杏叶、带具等组成。</p> 陶 瓷 风 韵 <p class="ql-block">陶瓷风韵:陶器的制作有近上万年的历史。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社会各方面都发生深刻的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野蛮时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在制陶艺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中国发明了瓷器。陶器和瓷器成为较为常见的社会生活日用器具,从烹调五味、盛容茶酒,到插花搁笔、安枕排灯,而且还提供艺术的享受。</p> 陶 寺 遗 址 <p class="ql-block">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主体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前1900年。从1978年首次发掘至今,城址、宫城区、仓储区、宗庙、观象台和墓葬区等遗迹陆续出土,深埋于地下的古中国逐渐露出真容。这一切都指向了遥远传说中的尧都,中华文明的起点。</p> 佛 艺 雕 韵 <p class="ql-block">佛艺雕韵:儒道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单元,所谓"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是也。佛教雕塑艺术,乃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陈展的是北齐、唐、元、明、清时期佛雕艺术精品。</p> 天 下 晋 商 <p class="ql-block">天下晋商:展示的是晋商博物, 也名为天下晋商,总共分为六个展厅。一是序厅,二是晋商渊流,其次是海内称雄、汇通天下、万里茶道、以及晋商精神。</p> 内 署 院 <p class="ql-block">内署院:内署院正厅面阔五间,悬山顶,厅前设前廊,檐下的横匾题曰“日昇月昌”,是祁县乔家开设“汇通天下”票号的倡导者。两边的楹联为 “佩服若兰守身执玉;清论如乐和气在堂。”这是纪晓岚撰写的八字联。</p> <p class="ql-block">汇通天下:主要呈现了山西晋商开启中国现代银行业先河的辉煌时刻。清朝道光年间,“一纸汇票、白银万两”,拉开了票号的帷幕。从展厅内的一幅动态地图中可以看到,山西票号遍及大江南北,构建起全国乃至海外的金融流通网络。山西票号在国内124地,设总号、分号共647家。日本、朝鲜、印度三国山西票号共9地10家。国内外山西票号共133地657家。时人有评:“数百年来,中国商业之盛,莫过于山西票商”。</p> 日 升 月 昌 <p class="ql-block">日升月昌:道光初年,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横空出世,日丽中天。"一纸之信符遇传,百万之巨款立集",创造出一种充满商业智慧的全新交易流通方式,卓然傲立于金融界。随后迅即在平遥、祁县、太谷等山西和全国各地,爆发出强大的群体效仿效应。</p> <p class="ql-block">山西票号如雨后春笋,遍及大江南北,构建起全国乃至海外的金融流通网络。"分庄遍于通国,名誉著于全球"。时人有评:"数百年来,中国商业之盛,莫过于山西票商"。晋商进入极盛时期,跃居海内最富。</p> <p class="ql-block">山西票号是晋商发展的里程碑,是晋商辉煌巅峰时期的伟大创造,对整个民族工商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掀开了中国金融史的光辉一页,开启了中国现代商业金融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雷履泰像:1823年(清道光三年),晋商北京西裕成颜料庄掌柜雷履泰审时度势,在财东平遥达蒲村李大全的支持下,把兼营会票业务的颜料庄,改成专做银两汇兑和存放现银(款)业务的日升昌票号。中国第一家票号诞生了.金融巨子雷履泰成为载入史册的晋商票号创始者。</p> <p class="ql-block">日麗中天: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创建于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日升昌票号前身为西裕成颜料庄,其财东为山西平遥县达蒲村李大全,总经理雷履泰。西裕成在北京为同乡往平遥老家捎送银两、收取汇费(内贴)中发现重大商机,李大全决定出资三十万两,雷履泰附资二万两,创办日升昌票号。日升昌问世的啼叫,引天下瞩目,开创了中国金融史上亘古未有的商业奇迹,谱写出灿烂辉煌的伟大篇章。晋商由此登上汇通天下、海内最富的历史大舞台。</p> <p class="ql-block">道光六年(1826年),继日升昌后,中国第二大票号"蔚泰厚"隆重登台。介休财东侯荫昌延请原日升昌票号副经理毛鸿朔任蔚泰厚绸布庄经理。毛意气奋发,强势出场,一口气将蔚泰厚、蔚丰厚、蔚盛长、天成亨、新泰厚"蔚"字五联号票号推向市场,总号址与日升昌仅一墙之隔。</p> <p class="ql-block">汇通百业:据《海关十年报告》记载,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间,票号每年的业务进出总额约为八千万两,约等于或超过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总额。据山西票号史估计,1906年,仅日升昌十四个分号,全年汇出、汇入白银就达三千二百多万两,推算全国总分号四百多个票号年汇兑额应在八亿两以上。可见票号金融实力之强,真正实现了"汇通天下"的目标。</p> 护 镖 商 局 <p class="ql-block">护镖商局:卫聚贤《山西票号史》载:"考创设镖局之鼻祖,乃系乾隆时神力达摩王,山西人神拳张黑五者。领圣旨,开设兴隆镖局于北京顺天府前门外大街。"张黑五,山西人,是镖师之鼻祖。此人面黑,兄弟排行第五,因武功盖世,威名远播,人称"神拳无敌"。史料记载,张黑五曾为乾隆皇帝的武术师傅。</p> <p class="ql-block">东偏院正房前廊檐下挂有横匾,题曰“仁仁义宜”,语出“仁仁义宜,以制其行”。大门上方也有横匾,题写“镖局护商”。廊柱上挂有楹联:“节用爱人能道国;正心诚意乃修身”,语出《论语》:“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p> <p class="ql-block">镖局,就是专门为他人保护财物或人身安全的组织机构,即"受人钱财,凭籍武力,保人免灾"。清朝中叶,随着山西票号业的兴起,镖局主要业务即为票号押送银镖,形成了镖局走镖的两大镖系:银镖和票镖。民间传言,明末清初,顾炎武、傅山、戴廷拭等参与了镖局的创设。</p> <p class="ql-block">志一堂镖局</p> 票 房 智 慧 <p class="ql-block">西偏院正房的两块横匾则分别为“经经纬史”和“票房智慧”。也是两个主题的混搭。“经经纬史”语出“经经纬史,乃成斯文”。与前面的“仁仁义宜,以制其行”正好是对仗工整的八字联。“票房智慧”廊柱上的楹联是:“耽诗悦书,惟明惟允;砥节砺行,如山如渊”。为晚清文人张裕钊所撰写。</p> <p class="ql-block">戥子:属于小型杆秤,是古代专门用来称量金、银、贵重药品和香料的精密衡器。因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造型独特,被晋商作为常用衡量器和收藏品。</p> <p class="ql-block">清黄花梨嵌宝福寿纹戥子:黄花梨嵌宝戥子外壳以黄花梨为主料,正面镶嵌骨头、水晶等材料,用料讲究,纹饰精美。</p> <p class="ql-block">光绪九年蔚泰厚票号账册:蔚泰厚为中国第二大票号。蔚泰厚的大掌柜为原日昇昌副经理毛鸿翙,因与雷履泰不合,跳槽到蔚泰厚绸缎庄,负责改建票号的工作。蔚泰厚在毛鸿翙的经营下日渐昌盛,并逐步将蔚泰厚、新泰厚、蔚丰厚、蔚盛长和天成亨发展成蔚字五联号,与日昇昌开启了一系列的商业竞争,同时也推动了票号行业的进一步发展。</p> <p class="ql-block">银锭:清代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制,银两是法定通货。清代银两多为马蹄形元宝,亦称宝银,分为大锭、中锭、小锭。</p> <p class="ql-block">杆秤</p> 制 度 力 量 <p class="ql-block">制度力量:晋商票号创造称雄天下百年的金融奇迹,"分庄遍于通国,名誉著于全球。"其辉煌的背后,是至今仍然闪耀着时代光辉的制度创新。这里最根本的是,有一位对当时的世界有着非同寻常的洞察与理解、充满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博学鸿儒的参与。站在世界大师肩膀上的制度创新,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徐继畲:山西代州五台县人,晚清名臣、学者。道光六年进士,历任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首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徐继畲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又是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纽约时报》称其为东方伽利略。著有《瀛寰志略》《古诗源评注》《退密斋时文》《退密斋时文补编》等。</p> <p class="ql-block">咸丰元年(1851年),徐继畲免职还乡后受聘平遥超山书院山长,建立起具有票号独特性的《合约》《号规》《万金账》。《合约》《号规》《万金账》完整的建立,标志着山西票号治理结构制度体系的形成,它在山西票号发展史上和中国金融发展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身股制度这一"中国式股权激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才遴选、培养、挽留机制,成为中国本土独特的商业财富。</p> <p class="ql-block">1853年,大清国宁波府赠送美国华盛顿一块纪念石碑,文字内容选自徐继畲所著《瀛寰志略》,由美国传教士制作,安放于华盛顿纪念碑第十层。</p> 抚 绥 全 晋 算 珠 妙 法 <p class="ql-block">陈列着各种各样的算盘。通过展示大量的各式算盘和算珠妙法,向访客展示了算盘的历史和使用方法。在展厅中心转盘上,摆放着一个算盘,游客可以通过转动它来体验珠算的魅力。随着算盘的转动,珠算的声音此起彼伏,仿佛在演奏一曲古老的算术协奏曲,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体验古人使用算盘进行计算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这种展示方式不仅让访客对算盘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加深了人们对算盘作为中国传统计算工具的理解和欣赏。此外,博物院还通过陈列展示了算盘在晋商经营中的重要角色,以及算盘口诀的学习和应用,进一步强调了算盘在中国商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p> 后 记 <p class="ql-block">摄于2024.8.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