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仁化县城西19公里的石塘镇坐落着一座客家围寨,这就是双峰寨。第二次广东之行的12月13日下午我们参观了这里。<br> 双峰寨筹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奠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竣工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李氏族人筹金三万两,前后耗时16年建成。这座寨堡主要是为对付农民造反和防盗贼而建造起来的。<br> 双峰寨由石灰及青砖砌成,南北长73米,东西宽70米,几乎是正方形。有一个主楼和四个炮楼,其间有围墙相连,围墙高9米,厚1.3米,四角炮楼均为四层,高13米,主楼五层,高15.3米,围墙四面均建有瓦面盖顶的走廊,宽1.2米,下层宽3.15米,走廊及主楼和炮楼共有形态各异的射击孔55个。城堡设一正门,门楣上方书“双峰保障”四字。寨外四周均设护城河,通过吊桥出入寨堡内,现已改为石桥。双峰寨属于客家围寨建筑群。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原来选择到双峰寨只是想作为一座典型的客家围寨建筑参观,不成想来此才知,双峰寨不单是一座客家围寨建筑,还是一座曾经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的红色堡垒。<br> 大革命失败后,农民运动一度受挫。面对这一形势,中共广东省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以仁化为中心,举行北江暴动,形成武装割据局面,使粤北成为“第二个海陆丰”。中共广东省委派遣省委委员阮啸仙到仁化担任县委书记,领导仁化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暴动。1927年冬,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军余部到达仁化,做农民运动的后盾。阮啸仙到仁化后成立中共仁化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创建苏维埃政府,组织指挥轰轰烈烈的仁化农民暴动。<br> 1928年1月27日,中共仁化县委在董塘区召开了有二千多人参加的农民武装大会,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农民的斗志。第二天,仁化县内第一个红色政权——安岗乡苏维埃政府诞生了,阮啸仙被选为主席,蔡卓文为副主席。接着,其他各乡也先后成立了苏维埃政府,2月4日,仁化农民武装——工农革命军独立第四团改编为“广东工农革命军北路第八独立团”,下设四个营。<br> 2月13日,仁化县委率领独立团及赤卫队共500多人的队伍进入仁化县城,在农民武装的猛烈攻势下,早已惶惶不安的县警队和民团一触即溃,农民武装顺利地攻取了县城。在城内颁布了《仁化县革命委员会政纲》和《暴动宣言》,号召全县农民起来暴动。预期目的达到后,部队主动撤回董塘,准备应对敌人反扑。 <br> 次日,反动土豪谢梅生纠集民团、土匪500多人分四路扑向董塘,妄图将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第八独立团在县委的领导下,组织了冲锋队分四路迎击,多次将敌人的进攻打退。面对强大的农民武装,反动民团深感自己的力量不足,于是邀请驻韶关的国民党军队一起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进攻。<br> 1928年3月12日,第八独立团第四营退守双峰寨,遭到国民党军队的长期围攻。寨内军民700多人团结一致,英勇挫敌,坚持达九个月之久。最终,由于敌军使用飞机轰炸,炸毁寨墙一角,守寨军民于11月11日深夜组织三路突围,只有一路突围成功,上澌溪山打游击。11月12日,石塘寨遂被攻破。是役毙敌100多人,守寨军民牺牲400多人。在北江暴动史上写下了英勇悲壮的一页。如今在寨门前的广场上还伫立着“大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烈士英名墙”。 大革命烈士纪念碑(正面) 大革命烈士纪念碑(背面) “大革命烈士纪念碑”说明 仁化大革命烈士英名墙 双峰寨 双峰寨正面 双峰寨正门门额“双峰保障” 双峰寨介绍和文保碑 主楼大门,门额刻“保安门” 双峰寨简介 双峰寨内的大院广场,中间伫立“仁化暴动”群雕 双峰寨主楼入口 葫芦形射击孔 有木梯可上楼 窗户 圆形射击孔 长方形射击孔 楼上连廊 顶层连廊 拐角炮楼 从射击孔看主楼 围墙外的护城河 护城河 细长的射击孔 连廊 角楼内 坚守 从楼上看大院 搬运物资 救治伤员 从主楼上看大院 一楼廊内有图片文字展览 仁化县红色景点的介绍 主题展“广东革命史上的悲壮篇章” 前言 第一单元:开展农运,建立农军 仁化籍的革命干部谭甫仁的介绍 阮啸仙指导开展农运 第二单元:朱德入粤,推动暴动 英勇杀敌 朱德赠送农民军枪支弹药 朱德率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粤北示意图 为伤员疗伤 商讨御敌对策 第三单元:仁化暴动,北江中心 仁化革委会成立 第四单元:坚强堡垒,伟大战斗 退守双峰寨 巧妙运盐 双峰寨战斗场景 弹尽粮绝失守 被囚禁在双峰寨的革命群众 黄梅林,双峰寨保卫战指挥者之一,11月11日壮烈牺牲。 第五单元:历史丰碑,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