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内容口述:付 荣 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美篇编辑:悦人悦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背景音乐:那些年的青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近,我们临清二中十五级三班的同学深情地开展了纪念入校60周年活动,也把我的思绪拉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而又坎坷曲折的岁月,许多往事涌上心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是1964年8月底考入初中,到座落在康庄的临清二中(65年春前为三中)求学,系统扎实地学习了不到二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6月,狂风暴雨般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我们都懵懵懂懂却十分狂热地卷入了运动之中。直至1968年11月毕业离校,两年多的时间,没记得正儿八经地上过几节课,虚度了光阴,荒废了学业。以后我也再没有踏入过校门,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党的十一届和十九届两个六中全会《决议》,都给文化大革命明确定性: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政治理论方面的问题,我作为一个农村老百姓,说不出个一、二、三,但回忆起文革初期的红卫兵大串联,对其“乱”像却有着切身的感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时参加串联的主要是各地去北京的上访人员以及去各地帮助“破四旧”的北京的红卫兵。当时 ,中央表示支持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北京交流革命经验,也支持北京学生到各地去进行革命串联,并且一律免费乘坐火车,生活补助费和交通费由国家财政开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着串联人数的增多,交通日益拥挤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青年学生自动组织了“长征队”,步行进行串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大串联中,部分学生在各地建立了联络站,冲击党政军机关,揪 斗“走资派”,破坏名胜古迹。一些学生借串联之机探亲访友,游山玩水等等,乱象丛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串联规模日益扩大,发展到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群众也进行串联,使地方各级党政机构逐渐陷入瘫痪 、半瘫痪状态,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妨碍了正常生产和交通运输秩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拥挤不堪的火车(网络图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6年12月,我和同班同学李传顺、于学山组成了三人战斗队,在学校领了介绍信和补助款,也参加到大串联的队伍之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站是步行三天多的时间到了济南。十五六岁的孩子,每天背着被子行走六七十里路,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好在到处有红卫兵接待站,吃饭住宿有人管,加之开始充满革命激情,虽然辛苦劳累,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span></p> 文章主人公1968年留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站是乘火车到的北京。接待总站人多的走不动,我们被分到北京市儿童医院接待站。每天的活动就是到各个大专院校看大字报,逛大街。当时北京的旅游景点都不开放,所以没能趁机参观游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站是天津,我们住的是一个学校的接待站。这时候天津的旅游景点没有关闭,我们也不再热心到大专院校看大字报了,而是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在了游览参观名胜古迹上。</span></p> 天津百年地标劝业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四站是青岛,同样是以游玩为主,主要景点几乎全都看了。尤其荒唐可笑是,我发现把棉鞋忘在天津了,所以我与另两位同学分了手,独自一人乘火车回到天津住过的地方,也没有找到棉鞋,于是便想返程回家。</span></p> 青岛地标建筑——栈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我有三个人的串联介绍信,能解决三张免费火车票。两个天津人听说后,要求我把他两个带岀天津。走到济南他俩产生了分歧,一个想去上海,一个想去广州。我心想到南方看看也不错,便跟着一个人去了广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广州火车站正在修建中,破旧的很,还没现在的临清火车站好,我住的是中国畜产进岀口公司广东分公司接待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广州,各旅游景点凭大串联介绍信或学生证随便进,不要钱,理由是:毛主席的小客人来了,要好好接待。我也就尽兴地玩了好几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天,在广州公园里看到一份好多张纸写的大字报,反映有一个十多人的串联队,出来时啥也没带,最后每人一个大衣,一块手表,照相机等等,都是在各个红卫兵接待站借钱买的,而且国内大城市都基本都转过来了。我当时还感觉,真不像话,这不是影响红卫兵的名誉吗?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这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span></p> 广州五羊雕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初,党中央号召红卫兵“返回老家去,复课闹革命”,并规定以后不再允许免费乘坐火车串联。离家时间长了,我也想回家了,于是就从接待站开信到火车站去换车票,自广州经由石家庄至禹城。本来还想在石家庄玩两天,一问才知道接待站已经撤了好几天了,玩不成了,只好签字去禹城,下火车后又买票换乘公共汽车回家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有个很时髦的说法:文化大革命乱了阶级敌人,锻炼了革命群众。现在回想起来,文革期间乱没乱阶级敌人我不清楚,学校乱了教学秩序是我亲眼看到的:教师挨批斗,学生闹派性,文斗天天有,武斗三六九。中央号召“复课闹革命”,因运动翻来覆去难落实。因此,我们虽然在校四年三个多月,实际上真正踏踏实实的学习不到两年,没有学到应有的文化知识,蹉跎了青春,荒废了学业。这不仅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不幸,也是国家民族的悲哀!</span></p> 付荣浒(右)与老伴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