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段时间,突然对菖蒲草有着浓厚的兴趣。菖蒲草生长于清流湿地的石块之上。江南水乡的小溪湿地到处都是,于是,闲暇时便常常徜徉在小溪湿地边,满心希望能找到一两棵生长在石块上的菖蒲草。</p><p class="ql-block"> 仔细想想,这种兴趣源自那年春节,全家人为避江南冬冷,去位于浙江南部的温州洞头,住在大罗山深处一家名叫“罗山别院”的民宿里。这家民宿的老板名叫阿鹏,年轻,中等个头,平头短发,为人热情,精明干练。阿鹏是个土生土长的山里人,但让我感到惊讶的是,阿鹏却有着不俗、甚或可以说是非常雅致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格调。民宿的装修并不奢华,但从庭院到居室,每一件家具、摆设、花草、装饰,都让人感到清新、雅致和温馨</p> <p class="ql-block"> 尤其让我感到欢喜的是在民宿庭院的小水池里、厅堂的博古架上、茶几案头,都十分雅致地摆放着一个个精巧花盆。盆内盛水,内置各种造型别致的石块。石块上长满青苔,湿润润绒毯般将坚硬的石块包裹着,青苔之中又生机盎然地长出几棵菖蒲,枝叶飘逸舒展,有如兰草。置身其中,无不感受到来自山野林泉的自然之风。我想,这是我看到的最美的盆景了。</p> <p class="ql-block"> 阿鹏经营着自己的民宿,业余时间却是个户外运动爱好者,常常深入大山深处,跋山涉水,探险寻幽。在清澈纯净的山泉小溪旁,不时可以发现自己钟情的石块。石块长年在溪水间,位于山之阴、水之阳,天长日久,石块上便长出如绒毯般厚厚的青苔。若恰巧有菖蒲籽落下,便生根发芽。石菖蒲草的根系健壮发达,能把石块紧紧地缠绕,根系被青苔覆盖,乍看,那根系就像扎进石头一般。菖蒲草飘逸的枝叶就这样与坚硬的石块完美结合。这种不必经过任何人工雕琢的盆景,是大自然的精巧造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再精巧的艺术加工都无可比拟的。</p> <p class="ql-block"> 其实,像阿鹏这样在深山林泉边看到野生的菖蒲草心生喜爱之情,寻几块带回家中盆养清供起来,这种雅趣,早在近千年前,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曾有过类似的欢喜心。苏轼一生好游名山大川,一次,他在深山林泉边发现了几棵长在石块上的菖蒲草。泉水清澈,苔石碧绿,菖蒲长在石块之上,飘逸可爱。苏轼大喜过望,欲寻几棵置于家中书案清赏,并吟诗一首以记:</p><p class="ql-block"> 自我来关辅,南山得再游。</p><p class="ql-block"> 山中亦何有,草木媚深幽。</p><p class="ql-block"> 菖蒲人不识,生此乱石沟。</p><p class="ql-block"> 山高霜雪苦,苗叶不得抽。</p><p class="ql-block"> 下有千岁根,蹙缩如蟠虬。</p><p class="ql-block"> 长为鬼神守,德薄安敢偷。</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是苏轼《和子由记园中花木十一首》诗中的第九首。一日,苏辙家中的一盆菖蒲草开花了,而且一开就是九朵。菖蒲一般不轻易开花,当时习俗,但逢菖蒲开花,便是吉祥之兆。苏辙大喜过望,即邀其兄苏轼一起过来赏菖蒲花。兄弟二人备下酒菜,以菖蒲为题饮酒作诗。想必这首诗就是赏菖蒲花时所作亦未可知。在诗中,苏轼认为,菖蒲草乃千岁灵物,养菖蒲需要德行修养深厚之人方可为之。</p> <p class="ql-block"> 菖蒲走出林泉山野,走进文人的书斋雅苑,被读书人所青睐,成为他们书斋案头的清赏之物自唐宋始。之所以如此,缘于菖蒲草“忍寒苦,安淡泊”的品性。苏轼曾写下《石菖蒲赞》,对石菖蒲的这一高洁品性予以讴歌和赞赏。他是这样说的:</p><p class="ql-block"> “凡草木之生石上者,必须微土以附其根,如石苇、石斛之类。虽不待土,然去其本处,輒槁死。惟石菖蒲并石取之,濯去泥土,渍以清水,置盆中,可数十年不枯。虽不甚茂,而节叶坚瘦,根须连络,苍然于几案间,久而益可喜也。其轻身延年之功,既非昌阳之所能及。至于忍寒苦,安淡泊,与清泉白石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亦岂昌阳之所能仿佛哉。”</p><p class="ql-block"> 苏轼终其一生,对石菖蒲草情有独钟,不正是敬重其“忍寒苦,安淡泊”的品性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罗山别院民宿坐落在大山深处。那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从其村寨房舍的建筑容貌看,颇有些年代久远的沧桑感。村里的年轻人大多都进城或外出打工去了,只剩下一些上了年岁的老人,形成了这个小山村里独特的“空巢”现象。正值过年时节,但村里的小集市上丝毫感觉不到年的味道,稀稀拉拉的几个摊位,卖着自家种的菜蔬,一个卖肉的摊位卖着半边自家宰杀的猪肉。不时有山民过来,剁上两斤,相互说几句新年祝福的吉利话,便拎着猪肉,顺着弯弯的山道各自回家去了。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小山村里,阿鹏将自家的祖屋改造成独具风格的民宿,凭着热情和周到的服务,加上灵活聪明的头脑和对互联网平台的熟悉,竟然也把自己民宿的生意做的风生水起。</p><p class="ql-block"> 在大山深处经营民宿,客人一走,留下的时光便是难以排遣的孤独和寂寞。这时,那一盆盆飘逸的菖蒲,便成了阿鹏最知心的陪伴。阿鹏对我说,他除了经营自己的民宿外,最大的兴趣就是精心打理那数十盆菖蒲。有自己热爱的事业,又有对菖蒲浓厚的兴趣,山里的孤独和清苦也就算不得什么了。</p> <p class="ql-block"> 我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说菖蒲是天下第一雅。清代文学家张潮在他的《幽梦影》中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大地之文章”。如此,在案头清供一盆石菖蒲,“案头之山水,大地之文章”全都意象化在自然造化的盆景中。它看似微小,却承载着岁月,将大千世界的美与趣,将人的风骨与气质,溶于一盆淡淡的清雅中,人和文章得其滋养,便有了凛然的风骨和超凡脱俗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 在“罗山别院”的那几日,我几乎每天都要在那一盆盆菖蒲盆景间流连伫足,玩味清赏之时,如群山在侧,如清泉涤胸;似听百鸟鸣唱,似见水草丰茂;似感山风轻拂,似觉雾霭轻漾;如登高山之巅,如临清泉之畔;心中块垒顿消,五脏六腑通畅。此种感觉,莫非果如《本草》所言: “菖蒲,味辛温无毒,开心,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久服轻身不忘,延年益心智,高志不老。”</p><p class="ql-block"> 噫!菖蒲草,“清且泚,惟石与水。托于一器,养非其地。脊而不死,夫孰知其理”。我想,菖蒲草之所以能“养非其地,脊而不死”,其根本之理,不正在于它的“忍寒苦、安淡泊”的品性吗?</p><p class="ql-block"> ( 2019年2月9日随笔于温州大罗山,2024年仲秋修定于沪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