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次出游,行囊里只带了三毛的一本散文。我喜欢她的行走世界,特别是行走有</p><p class="ql-block">丰富人文历史的地方,她一生走遍世界唯独没有去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因为那两个国家</p><p class="ql-block">虽有美丽的自然风景,但缺乏文化底蕴。我有一位很好的战友,退休后不仅走遍了世界</p><p class="ql-block">五大洲还自驾跑遍了全国1300多个县城。让我感概万分。我不可能象他们那样走遍世界万水千山,但我要尽可能把我的足迹印到历史文化悠久,足够灿烂的诗和远方。譬如,老子故里那神秘的老君台。</p><p class="ql-block"> 盛夏时节,河南鹿邑连续高温,当我们不远千里赶到时已是正午,老子故里仍人流如潮,香火鼎盛,阳光下烟雾缭绕犹如仙境。虽是夏日炎炎却絲毫没有影响众生的善缘之情。云云中外众生,说不清道不明的都是哪个信仰派之徒。从老君台走下的游客,三五成群,坐在参天柏树之下,看似纳凉却双手合掌口中念念有词,我停在一傍静听,只听的吴侬软语入耳来,却一句也没听懂。没关系,那严肃的面孔里是懂的,有人抬头看看我们马上又闭眼自语自言,那古朴得一如这道上的青石板。这看似神神道道的举动,实则每人心中都怀揣一个美好的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君台,当地人称之为"升仙台"传说是老子当年从这儿骑青牛飞天的地方。也是鹿邑城最高的地方。从远处望去如同筑在山峰的城堡,在炎炎夏日的蓝天白云之下酷似天上人间的神庙,有着浓浓时空传奇感。当你走上33阶的老君台,首先跃入眼中的是"孔子问礼处",据史书记载老子与孔子曾有三次会面,第一次会面当时老子在周任官,第二次是老子辞官归故里,第三次是老子隐居于世后,此处是第二次会面之处。孔子对老子即崇拜又尊敬称老子为"犹龙"他在给学生讲课时说:"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一个被儒学创始人称为老师的人,可见老子在古今中外的深远影响。据讲解员介绍老子在周朝都城拜见博士,进入太学深造后在周朝任守藏宫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长)是一位国家体制内人员,因遭权贵排挤两次免职归故。50 l年周衰败,老子便西出函谷关到秦国讲学。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讲学,到过春秋五国,唯没有去秦。而老子却在周灭后只身去了秦国。而隐居终身,著《道德经》,而名扬天下。(至今有的学者认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司马迁提到的太史儋便是老子)春秋时代最终是秦统一了六国。这虽不能说明是老子起了多大作用,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种文化思想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走向与国运。这已是历史的事实。台湾哲学家陈鼓应说:老子的思想视野和哲学深度远胜于孔子。鲁迅先生谈到《道德经》时说:"《道德经》是中国文化在中国社会生存的道理,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以上摘自该景区世界名人论老子展区)。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在世界销量已经超过《圣经》居世界第一。</p><p class="ql-block"> 我轻轻驻足,望着庙堂之上的老子,正以一种不变的姿势端座顶端。看着来来往往的众生,是那样的从容平和。我认真细细的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仿佛听到两位先圣在激烈的辩论。生怕惊扰两位先圣的谈话。如今时空远隔,先圣灵魂已远,问礼处"犹龙遗迹"四个大字仍字迹清晰耀眼夺目。此时,有梵音从远处传来,袅袅不绝,让人瞬间安静。望着通往君台的古道上,川流的众生正叠加着圣人的足迹。仿佛看到那个飞天的青牛并没有远去。</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来路便是归途,归途也成来路"(冰心《送神曲》)</p> <p class="ql-block"> 在庙右侧墙上的一处,有用汉、日、韩文记载着,用现代科学都无解的发生在老君台的传奇。1938年6月1日(农历五月四),侵华日军攻打鹿邑县城,对老君台进行炮击,共打13发炮弹,发发命中确无一发爆炸。见此情景,日军炮兵个个惊得目瞪口呆,停止了炮击。战后,已是年近八十的侵华日军炮手梅川太郎等人专程从日本来华到老君台前跪拜道歉,并立"和平碑"啟求中国人民恕罪。这件事的神奇,鹿邑百姓都称是太上老君显灵。有的专家把此事列为亚洲三大无解之迷。这个故事几十年前我就听人讲过,因太过神秘总是半信半疑,今天亲眼所见遗迹、遗物,深信不移,从疑惑到感慨:在当今歌舞升平的闹市之中,古迹还在,遗物尚存,千百年来老君台以积聚久远的固执藏匿着厚实的灵魂,彰显着中华千年风骨。</p><p class="ql-block"> 我沿着庙台的台阶行行走走,依然是那条千年青石坂古道,依然是涌动的人潮:我思想着、沉思中想起了爱默生一句话"自然是一种思想的化身,世界是心灵的沉淀,每一时刻,每一物体都有启示意义"他欣然写道:</p><p class="ql-block"> 这浑圆的世界多么美丽</p><p class="ql-block"> 神秘是它的九重外衣;</p><p class="ql-block"> 它操劳的心中有奥秘深藏,</p><p class="ql-block"> 足以让看客们备感迷茫。</p><p class="ql-block"> (摘自爱默生随笔"论自然")</p><p class="ql-block"> 我自问,发生在老君台的不解之谜给我们今天的人们留着何种信号呢?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人群中不知是谁低声唱起,这熟悉的旋律正催促涌动的人潮从昨天的故事里走向明天的梦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侵华日军炮轰老君台弹着点遗迹)</p> <p class="ql-block"><b><u>(落在树叉上的未炸的哑弹)</u></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距老君台不到两公里的太清宫,是老子的诞生地,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我们在一处人群涌动争相拍照的地方,找到"老子诞生处"的石刻碑。碑后是太清宫主建筑,宏伟的太极殿,深红的墙,青瓦屋顶与翘起的飞檐,在参天的古松掩映下,尤显安谧而气宇不凡。殿堂左右上方用黄金标写的"老子故里""犹龙圣地"显得即威严又壮观。此时,我想起一棵树,一棵李子树。传说老子是不足月早产,出生时头发白,会说话故称为老子,又因出生地方有一棵李子树故取李姓名聃(唐朝时期被尊为李姓始祖)。环顾四周并没有发现那株李子树,这与传说相差甚远,我围着老君台太清宫找了许久,也没有见到那棵李子树的踪影,我有些好笑自己是痴心。时光走了那么远,一棵树还能存在吗?不过不知是何年月李子树变成了一棵千年古松昂然屹立在"老子出生处的石碑傍。在离碑不远处有一株楮树,树的四面枝杆上挂满了朝圣者祈福纳祥的红布条和鲜花,因这株树是老子亲手栽种历经千年仍枝叶繁盛。据说因为当年老子写书用竹简稀少,发现楮树皮可以替代竹简书写,便种下此树。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老子母亲生日前后树上冒出白色烟雾。当地百姓把这一自然现象称为老子母亲显灵。这棵楮树便成了千年来老子在人间的写照。我想这世间无论对往事有何眷恋,可时代终究是要掀开新的一页。其实人们的愿望就是:每到春天来临之际能看到这古老的楮树,枝繁盛花绽放那就阿弥陀佛了。此时我想起了"无一物中无心藏,有花有月有楼台"的诗,还是学东坡先生以单纯宁静的心去感受万物无尽藏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老子亲手种植的楮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