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大理苍山之上,有一个叫寂照庵的尼姑庵,取自“感而遂通,寂静照鉴”之意,被称“中国最美的尼姑庵”“中国最文艺的寺庙”,寺院坐落于苍山十九峰之圣应峰之下,参天大树包围于四周,远离红尘喧嚣,进入庭院满眼都是鲜花和多肉,每个角落都很别致又有灵气,不点香火请花供佛,住持妙慧法师给出了最好的解释:佛什么都不缺,不在乎你的一炷香,在意你的一颗心。 这间庵堂虽不大,却以花香四溢、禅意盎然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 用心修行、用心念佛,用心打理寺院,也用心做斋饭。除了庭院,寂照庵美味的斋饭也吸引了络绎不绝专程前来品尝的游客。这里吃斋饭的规矩是:吃多少打多少,不能浪费,浪费一粒米罚跪一炷香。</p> <p class="ql-block"> 在寂照庵的各个角落,目及之处最多的就是各种叫不出名字的多肉,放在各式各样的容器里,有一种浑然天成、不加矫饰的自然美,处处透着是清新淡雅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在这里,只是静静坐一会,内心便有种淡然安宁之感。</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旁边的客堂开辟了几个茶室,咖啡室;有露天的,也有室内的。大家可以在这里喝茶、赏花、晒太阳、发呆,让人的内心清净、祥和、安静。</p> <p class="ql-block"> 大理,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古城,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一直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p><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古城内文物古迹众多,城池格局基本保存,重要遗址可辩,截至2013年,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依然保存着大量的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建筑,寺庙、书院、教堂等古建筑点缀其间。城内房屋皆土木结构瓦顶民居,街道大多由青石板铺设而成。大多数街道有引自苍山的清泉水流淌。</p> <p class="ql-block"> 大理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桃源仙境。在这里,时间似乎流淌得更慢,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每一片云、每一缕风都携带着古老与现代交织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五华楼分为钟楼和鼓楼,昔日有贵宾至此就会钟鼓齐鸣,“古城有座钟鼓楼,半截入在云里头,初一烧香,十五才能回过头”是当时大理古城中流传的一句话。它也是古城的至高点,登上五华楼可将大理风光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大理文庙是大理古代兼具府、县双重身份的先师庙,是大理古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大理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献名邦”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棂星门”牌坊,泮池、状元桥,泮池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水池,古有在学府前建泮池能振兴学业之说,所以多用于文庙、学宫等建筑中。</p> <p class="ql-block"> 大成门,又称仪门。仪门表示凡进入此门者应该衣冠整洁,仪表堂堂,以示对孔子的尊敬。“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后世认为孔子为中国文化做了集大成的工作,在中国文化史上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所以称大成门。两侧题有:“少长咸集熙熙然乐思艺苑,雅俗共赏郁郁乎蔚我文坛”。</p> <p class="ql-block"> 洋人街,原名“护国路”,为纪念民国初云南人民反对袁世凯称帝,起兵护国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里的非遗文化白族瓦猫,云南瓦猫原是指置于屋脊正中处的瓦制饰物,因其形象很像家猫而得名,其原义是能食鬼的老虎。人们传说,这瓦制的猫能吃掉一切妖魔鬼怪,有镇宅的作用。人们将它安置在房顶、飞檐或门头的瓦脊上,以吞食一切冲犯本宅的疾疫祸害和四野鬼怪。大理地区的瓦猫大多造型夸张、大嘴、蹲姿,虎气十足,也因其传说中“吞金屙银”的作用,所以肚子是中空的,是白族建筑中最常见的驱恶辟邪的吉祥物。</p> <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天主教堂是辐射滇西教区的中心教堂。教堂由巴黎外方传教会法人牧师严美璋(中国名)于1927~1932年建盖。教堂坐东朝西,由大门、通道、二门和礼拜堂组成。</p> <p class="ql-block"> 喜洲古镇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的北部,距离大理古城仅有18公里,东临洱海,西枕苍山,是白族聚居的城镇,这里保存了大量的白族民居建筑群,是了解白族文化的绝佳之地,逛古镇吃喜洲粑粑,田间地头置身在摇曳的麦浪中,在这样一个有风的地方,感受恬然的诗意田园。</p><p class="ql-block"> 喜洲古镇被誉为“白族第一镇”,如今村中除了明、清、民国时期较完整的民居101院外,还有白族传统民居1500余院,走在其中,如同游走于时光之中,参观着一个露天的白族建筑博物馆。从布局上看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的白族庭院格局。这些民居雕梁画栋、斗拱重叠、翘角飞檐,门楼、照壁、山墙的彩画装饰艺术绚丽多姿,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的建筑才华和艺术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 标志性建筑“题名坊”,偌大的石坊上题刻着从喜洲走出去的历史名人和学士,站在坊前,文化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喜洲粑粑被誉为东方披萨,有甜咸两种口味。它通常以麦面制成圆饼,抹上香油,烤制而成,外酥内软,非常受欢迎。</p> <p class="ql-block"> 白族崇尚白色,以白为尊,在建筑上也不例外。白族民居以白色为主基调,墙体饰以青色或灰色的图案,古朴典雅,如水墨画一般恬静。建筑多为土木砖石结构,外墙面上白下灰,雕梁画栋,吸收了西方及江南民宅的优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转角楼,这座历史建筑不仅融合了白族民居的特点,还吸收了西方建筑文化,展现了清末民初的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 小镇尽头黄色的墙壁前是大一片绿油油的麦田,风吹麦浪,置身其中别有一番滋味。</p> <p class="ql-block"> 严家大院一座宏伟的古宅,粉墙黛瓦,彩漆斑斓,院落高墙,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是一座“白族住宅的典范”,是严子珍先生于1920年所建。</p> <p class="ql-block"> 白族扎染是白族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白族扎染在民间素有“疙瘩染”之称,即浸染前先将白布按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用针线将“花”的部分驩撮绉缝紧,呈“疙瘩”状。经反复浸染后,拆开色泽未渍印的“疙瘩”即成各种花形,成品为蓝底或青底白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