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大型歌舞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八月桂花遍地开》演唱剧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八月桂花遍地开</b></p> <h1><b style="font-size:18px;"> 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旗帜竖啊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张灯又结彩呀,光辉灿烂闪出新世界。</b></h1> <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音乐界人士将《八月桂花遍地开》改编为不同版本的合唱曲。1959年,作曲家李焕之与词作家霍希扬将这首单旋律民歌改编成民歌合唱曲。</p><p class="ql-block"> 1964年,李焕之再度把它改编成女声合唱曲,用于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第二场“星火燎原”中,以合唱加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现,使《八月桂花遍地开》最终成为红色经典歌曲。后来,此歌又被选入中小学等音乐教材。</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九曲回肠传世唱 《八月桂花遍地开》</b></p> <p class="ql-block">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中国民歌。流传于安徽、河南、湖北等省的大别山地区。歌曲依民歌《八段锦》填词而成。歌曲以革命乐观主义的激情、优美的旋律,歌颂了土地革命胜利和苏维埃政权建立,鼓舞了工农革命斗志。既有时代精神,又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年红军带领劳苦大众成立苏维埃政权的喜庆场面,歌颂了红军根据地的革命政权和军民鱼水情。</p> <p class="ql-block"> 这首歌的创作者和产生时间、地点等问题,从二十世纪世纪80年代以来,引起了很多争议。这首歌的作者很难确定为某一个人,流传的过程中经过很多人的加工、润色,逐渐丰富完美。</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系由大别山民歌改编而成,但仅大别山革命老区就有河南商城说、河南新县说、湖北红安说、安徽金寨说、安徽六安说等等,曾有一段时间还有中央苏区江西说。由于该歌曲曲调与江西民歌风格迥然不同,江西最终被研究者排除,但视为从江西产生了进一步的传播。</p> <p><b style="font-size: 15px;">《八月桂花遍地开》湖北省歌舞剧院剧照</b></p> <p class="ql-block"><b>湖北红安说</b></p><p class="ql-block"> 《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一首热情欢快的鄂东北民歌小调歌曲,出自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坪。1929年4月,中共鄂东北特委召开各县和红军第二次联席会议,通过了《苏维埃问题决议案》,决定建立苏维埃政权。1929年至1930年,黄安乡、区、县苏维埃政府相继建立,鄂豫皖革命苏区各地也相继成立苏维埃政府。</p><p class="ql-block"> 为了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七里坪<b>列宁小学教员王霁初(原籍安徽、革命烈士)根据当时大别山人民耳熟能详的歌谣《八段锦》填词改编</b>, 原名叫《庆祝成立工农民主政府》或《庆祝苏维埃》。</p><p class="ql-block"> 在此基础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始人戴季英、曹学楷、戴克敏和郑位山、周维炯、吴靖宇等领导参与了歌词修改。最后的歌名采纳了一位师首长漆德玮的意见,改为《八月桂花遍地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八月桂花开》在郑州展演</b></p> <p class="ql-block"> 1982年4月,曾任鄂豫皖省委宣传部长兼鄂豫皖特区文化委员会主席成仿吾重访红安苏区时证实了这一点。《八月桂花遍地开》的歌词通俗易懂,旋律具有浓郁的鄂东北民歌风味,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这首歌开始在檀树岗一带传唱,后流传全省,以后又流传到整个鄂豫皖苏区。随着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和参加长征,被部队带到沿途各地广为传唱,最后传遍全国。</p><h5><b>节录(湖北省人民政府网站 2012-06-07 ) </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八月桂花遍地开》安徽江淮情唱响金寨</b></p> <p class="ql-block"><b>安徽金寨说</b></p><p class="ql-block"> 红色经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词曲优美,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流传久远,知名度很高。这几年,对这首歌曲的诞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多方探讨,有诞生在中央苏区的江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安徽金寨和河南商城、新县之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的时间、地点和创作者等问题在历史文献中早有定论,它诞生地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 </p> <p class="ql-block"> 1998年底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在第四章“三省夙愿的实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中记述:为了表达广大劳苦群众翻身得解放和庆祝苏维埃政府成立时的喜悦心情,共产党员、佛堂坳小学校长罗银青于1929年10月(农历八九月间),在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成立时创作的著名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开始在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 罗银青在当年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红三十二师从鄂东北回师商南,成立商城县工农革命委员会之时,以当地民歌‘八段锦’曲调填词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抒发了工农群众翻身作主人的喜悦心情,描绘了欢庆苏维埃诞生的热烈场面。这一优美的歌曲成为一支耀眼的奇葩,迅速传遍全边区,进而传遍全中国。</p><p class="ql-block"> 这将《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诞生的时间、地点、背景和创作者都记载的一清二楚。时间是红三十二师从鄂东北回师商南,桂花盛开的1929年农历八九月间。地点是商南地区的佛堂坳小学,现安徽省金寨县斑竹园、吴家店、果子园、南溪等地区。</p><p class="ql-block"> 歌曲诞生的背景是区乡苏维埃建立,人民群众欢欣鼓舞,热烈庆祝。歌词创作者是罗银青,罗银青是斑竹园镇沙堰人;曲子是当地民歌“八段锦”。</p><h5><b>节录:搜狐中安在线(金寨—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地 </b><b style="color:rgb(1, 1, 1);">2016-04-26 </b><b>)</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八月桂花遍地开》电视剧照</b></p> <p class="ql-block"><b>河南商城说</b></p><p class="ql-block"> 1930年初,河南省商城县苏维埃准备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庆祝大会要是开得冷冷清清的,一点也不热烈,我们这些搞文艺宣传工作的可怎么交待呢?想着心里就着急起来。也不知是谁想了个新鲜点子:“咱们编个歌子就唱唱苏维埃吧。”主意好是好,可是咋编呀!五音“宫商角徵羽”大家谁也不会,怎么办呢?想来想去想起个人来,这人叫王霁初,家就住在县城。</p><p class="ql-block"> 王霁初一听说是找他帮忙搞文艺宣传,编歌子歌唱苏维埃,二话没说,就把一肚子的歌曲一古脑儿地往外倒,让大家挑支好曲子。他先唱了支《淮调》,大家听后都不满意,这个调子有点太悲了。他又唱了个《砍柴调》,大家一听又嫌太软了。他想了想又唱了个《手扶栏杆》,大家觉得太俗气了。他唱了一支又一支,大家挑过来选过去,最后相中了《八段锦》调,于是大家叫他再重唱一遍。他一张口,歌声就像一股清泉水涌流出来。</p><p class="ql-block">《八段锦》调的原词是:</p><p class="ql-block">小小鲤鱼压红腮,</p><p class="ql-block">上江游到下呀嘛下江来。</p><p class="ql-block">头摇尾巴摆呀哈,头摇尾巴摆呀哈,</p><p class="ql-block">打一把小金钩钓呀嘛钓上来。</p><p class="ql-block">小呀郎来呀啊,小呀郎来呀啊,</p><p class="ql-block">不为冤家不到此处来。</p> <p class="ql-block"> 唱罢大家拍手说:“行得!欢欢快快的调子,配得上歌唱苏维埃。”于是,县里负责宣传的陈世鸿同志填词,词写好了,由县委书记吴靖宇同志修改后,才交给王霁初配上《八段锦》的调子。 </p><p class="ql-block"> 因为这首歌的第一句是“八月桂花遍地开”,所以歌名就叫《八月桂花遍地开》。鄂豫皖地区第一支新编的革命民歌就这样产生了。召开庆祝大会那一天,大家满怀豪情地唱起来: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子竖呀嘛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啊,张灯又结彩呀啊,光华灿烂现出新世界……</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夏,原红军三十二师副师长漆德伟等人,从鄂豫皖调到中央根据地工作,这支歌子就由他们带到中央根据地,很快在那里流传开来。</p><p class="ql-block">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到了四川,酷爱民歌的王霁初也随军到了四川,这支歌子又被带到四川。不久,《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就伴随着红军的足迹,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p><h5><b>节录:清风商城的博客(此文发表于1982年8月1日《光明日报》。作者徐光友,安徽省人,文中身份为红军宣传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b></h5>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 1, 1);">《八月桂花开》歌剧在河南信阳精彩上演</b></p> <p class="ql-block"><b>河南省新县说</b></p><p class="ql-block"> 在河南省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份当年红军战士手抄《八月桂花遍地开》歌词的原件。这首优美动听的大别山革命民歌,曾经伴随着红军的足迹传唱全国。</p><p class="ql-block"> 新县党史办的同志认为,这首歌是为了纪念成立于光山县柴山保(今新县陈店乡)鄂豫边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而作的。为了庆祝革命政权的诞生,人民载歌载舞,借助当地流行的《八段锦》,填入新词,成为了传唱久远的《八月桂花遍地开》。</p><h5><b>节录:中国红歌会吧(【红歌2008】《八月桂花遍地开》是如何诞生的?)</b></h5> <p class="ql-block"><b>歌曲争议</b></p><p class="ql-block"> 由于是由大别山的民歌曲调改编,所以排除江西说和四川说。仅大别山革命老区就有<b>“河南新县说”、“河南商城说”、“湖北红安说”和“安徽金寨说”</b>等几种版本。很难说这首歌属于哪个狭隘的地方,对《八月桂花遍地开》诞生的地点和作者很难下一个大家都接受的结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首歌诞生于英雄的大别山中,系由大别山民歌改编而成。</p><p class="ql-block"> 有一点众多党史研究者们形成基本共识,这首歌的作者是河南商城人王霁初,他家庭富裕却爱学戏唱曲,还创建了一个在当地有名的戏班子。1929年王霁初在红军解放商城后参加了红军,他配合红军创建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个革命剧团——商城红日剧团,被任命为团长;1932年他随红四方面军西征转移时牺牲,1956年被河南省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p> <h1><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红色经典歌曲《八月桂花遍地开》的重大意义:旨在提醒当今的人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巍巍大别山 浓浓红色情</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