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情感驿站》茶座第九十九套茶点:爱情若无边界感

竹林听雨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爱情若无边界感</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婚恋情感交际艺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图均为本人原创,抄袭剽窃必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爱情若无边界感,要么是愚昧无知;要么是别有用心;要么是令人作呕。要么是事出反常;要么是心怀鬼胎;要么是邪乎到家。爱人就是爱人,情人就是情人;朋友就是朋友;亲人就是亲人;同事就是同事;他们之间的边界线非常清晰,黑白相间,泾渭分明,毋庸置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爱情边界感就是指男女交往时男女的亲近程度有严格的界限,不能与爱情无关的异性暧昧不清,模凌两可。现在有一种行为颠覆了我的认知:那就是一些女人与男闺蜜手挽手去相亲;有些已婚女人经常撇下老公,与男闺蜜整夜一起睡,或者经常外出游玩……看到这样的现实让我大跌眼镜,你别找理由骂我落伍时代;或者说我思想封建;甚或说我格局太小;这都是偷换概念的骗人鬼话。因为我还是一个活着的正常人,一个懂点道德品质的凡人,一个有边界感的男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知什么时候起有了“男闺蜜”这个新鲜词,让我第一次听到看到十分震惊。什么是闺蜜?我的理解就是:闺蜜一词源于“闺中密友”,特指女性之间深厚的友谊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是普通的朋友关系,而是更加亲密和深入,通常涉及无话不谈的交流和相互信任与支持,它远超出了朋友的界限。当然,女人之间这种关系是正常的,没有可以驳斥的质疑,无可非议。而男女之间的“闺蜜”是什么?字典里没有找到解释;百度上搜索不到内容;现实中解释不清含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既然是一个不伦不类的词,它必然就有不可告人的内幕,那就是:“人不知理定有祸,事出反常必有妖,言不由衷定有鬼,邪乎到家必有诈。”那些相亲市场上向男人伸手的女人让人感到愚昧;那些给男人提各种苛刻条件的女人让人看着憎恨;而那些手挽住“男闺蜜”的女人却让人作呕恶心;像吃了苍蝇一样,这种无道德、无良知、无边界的女人,就是“事出反常的妖孽;魍魉魑魅的鬼怪;邪乎到家的欺诈。”绝不是来寻求爱情的人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经常和异性睡在一起的人,她说他们的关系很纯洁, 你相信这种鬼话吗?除非他们都不是正常人。所以,“男女有别”绝不能混同于“男女授受不亲”,它并非封建思想,它是严格规范两性之间暧昧不清的界限。我并不反对男女之间正常的接触,正常去交友,正常做同事。恰恰相反,现代男女地位平等后,男女之间可以合作共谋大业,共创美好未来,共建和谐世界。而封建时代的“男女授受不清”才是男权社会下的封建思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男女授受不清”最早出现在《孟子·离娄上》中,原话是“男女授受不亲,礼也。”意思是男女之间不应该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言语交谈和相互接受物件,这是古代男女交往的礼仪依据和行为规范。这种观念是封建社会中男权制度的一种体现,旨在限制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保持绝对的距离感。所以,在古代,这种观念被视为理所当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随着男女平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种观念已经脱离了现代社会的思想意识,被认为是迂腐的封建思想。特别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观念作为封建礼教的思想受到批判。但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错与对。所以,尽管“男女授受不亲”是封建礼教思想,但它依然在现代社会频繁的人际交往中蕴含着一定的积极意义。而“男女有别”是指异性之间要把爱人、朋友、同事等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暧昧不清。它提醒人们在男女交往中应有边界感,避免过于亲密带来的伤害,以维护爱情、婚姻、家庭乃至社会和谐稳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一些西方的所谓文明时尚被演绎进来,很多年轻人没有是非界限,不懂得什么是时尚,什么是文明,什么是进步。盲目追随所谓的潮流,使很多原本正本清源的东西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是黑白不分,是非颠倒。岂不知这是西方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炮制的颠覆我们传统信仰的阴谋。他们旨在“抽取男人的血性,拿掉女人的廉耻”,以此颠覆整个中华。其中,这“男闺蜜”就是他们炮制的“拿掉女人廉耻”的具体表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泱泱五千年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世界绝无仅有。仅儒家、道家、法家创造的文化遗产我们用一生都只能悟个皮毛,何况我们的文明远不止这些。我们还是世界上“四大发明”的科技大国,进入现代,我们在诸多方面已经引领世界潮流。可我们的一些青年总感觉外国的月亮比我们的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知道吗?连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说是来自于德国古典哲学,其实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研读了我们的儒、道、法家的哲学思想后才创立了德国古典哲学。你不感觉到震惊吗?当然,我们得承认,西方短短二百年的近代历史,科技是得到了快速发展;资本也得到了丰厚积累;文明似乎在引领人类。可理性地看,以英美为例,他们的科技大部分是华人的杰作;他们的资本全是战争掠夺的产物;他们的文明是没有文化根基的虚伪表象。说白了,西方文明就是一个穿着华丽外衣的强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时尚你追逐,你会变成不如耶鲁大学吆出的一头猪;这样的文明你领悟,你会变成没有血性和不知廉耻的新走狗;这样的进步你跟随,你会步入虚伪肮脏没有人性道义的不归路。有人说,爱情和婚姻本是人们追求美好人生和幸福的方式,与文明无关。这是一种狭隘和无知的认知。其实,爱情和婚姻是最直接体现文明的交际。抛开了人性去交际爱情,收获的一定是恶毒的伤害;抛开了道德去交际爱情,收获的一定是痛心的失败;抛开了忠诚去交际爱情,收获的一定是背叛的耻辱;抛开了人品去交际爱情,收获的一定是深刻的欺骗;抛开了界限去交际爱情,收获的一定是索取的阴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毋庸置疑,我们是引领世界文明的大国,我们的时尚才是让你拥有美丽人生的追逐;我们的文明才是让你树立自尊自信的根基;我们的进步才是让你获得人生辉煌的动力。在今天这个依然冷战不断的世界,我们能有太平盛世去交际爱情获取幸福,已经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生;能让人人平等去享受婚姻幸福,已经是时代中的宠儿;能够丰衣足食去构筑美满家庭,已经是人类最美好的时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丢掉这个所谓的“男闺蜜”,回归爱情忠诚的主旋律,树起男女交往的边界感,你就回归了爱情的忠诚,回归了人性的善良,回归了高尚的道德。那么,你就能获得世间的真爱;寻觅真正的幸福;树起自尊的形象;成就美丽的人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注 解:</b></p><p class="ql-block"> 德国古典哲学有中国古人的学说。‌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对中国哲学和中华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17世纪,随着传教士的介绍和莱布尼茨、沃尔夫等人的大力宣扬,德国学术界已经具备了较为丰富和具体的中国知识。到了18—19世纪,中国哲学和中华文化已进入德国哲学家思辨的视野。例如,康德在晚年谈话中曾谈到中国的大运河、长城、民族习俗、语言文字、法律、宗教等方面的情况,还提到孔子哲学,称孔子是“中国的苏格拉底”。这表明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对中国文化和哲学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并将其纳入他们的学术讨论之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