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最近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以36个中国古建筑古迹为场景的游戏《黑神话:悟空》横空出世,红遍了国内外。其中27个古迹场景来自山西,我家乡山西高平的 “铁佛寺”赫然位列其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为此</p><p class="ql-block"> 山西旅游火了!</p><p class="ql-block"> 高平旅游火了! </p><p class="ql-block"> 铁佛寺火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由此我想到了高平开化寺壁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铁佛寺红遍全国的转折点是一款网络游戏,开化寺享誉国内外的转折点却是一次大规模的壁画临摹,还有一个关键性人物潘洁茲先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现在的开化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所共知; 开化寺壁画,更是其中最灿烂的一颗明珠,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开化寺壁画历史悠久,完成于宋哲宗年3年(1096),距今已近千年;规模宏大,面积88.2平方米,为宋代壁画全国之最。 其画风承唐启宋,风格独具; 结构布局严谨, 精思妙裁;人物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笔法精湛多变, 色彩绚丽,艺术欣赏价值极高;其题材真实体现宋代百姓生活,高度还原当时社会风貌,实为珍贵的考古研究范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如此精美的艺术珍品,在新中国文物普查之前的历代美术史籍中,却根本找不到任何记录。直到1974年由北京文物局派遣专家潘洁茲先生带领省城的一批画家进驻这里,开展“壁画临摹工作”,人们才发现高平居然藏着这么一个无价之宝。这次壁画临摹首次揭开了开化寺壁画神秘的面纱,成为开化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关键转折点。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开化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我是这次壁画临摹的亲历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那是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外事局文物局拟组织山西洪洞广胜寺、稷山青龙寺、高平开化寺、繁峙岩山寺几个庙宇的壁画到日本展出 ,为此专门成立了“山西省赴日壁画临摹工作团”,到各个庙宇开展临摹工作。当时工作团成员有60多人,主要由省城的一些专业画家和壁画寺庙所在地县选派的美术工作者组成。我这个小县城的书画青年,因开化寺壁画而有缘参加了这次临摹工作并认识了潘先生。 </p> <p class="ql-block"> 我是在洪洞广胜寺认识潘先生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在高平乡下当老师。 1973年11月中旬,我是经乡镇、县、地区三级文化教育部门介绍来到洪洞广胜寺报到,参加“山西省赴日壁画临摹工作的。报到时壁画临摹工作已经开始,我办完手续后,被直接分到李亨老师组里。</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参加省里的美术活动,我非常高兴。第一个拜见的老师,竟是我敬佩的省里有名画家。李亨老师给我简单介绍了总体情况后,发给了我一本油印资料,接着便安排任务:先熟悉环境,了解壁画临摹流程,重点是认真学习这本《壁画临摹工作要点》,我一看,资料作者署名潘洁茲。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70年代的潘先生</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潘先生的名字。李老师接着介绍说,潘先生是北京专门派来的总顾问,是我国古代壁画研究修复权威专家。专门出国考察过文物保护和壁画修复工作,研究过敦煌,主持过“永乐宫”的壁画搬迁和修复工作。我们这次临摹技术工作全都听他的。李老师介绍时那崇拜的口气使我感觉潘先生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没有想到的是我还能见到这样的大专家。</p><p class="ql-block"> 随之我便进入水神庙壁画临摹工作现场、作为李老师李老师的帮手,开始了壁画临摹最基础的工作。搭架操作的庞大阵势,严肃认真的工作状态,各种规格的笔墨纸张材料,繁杂而严格细致的工具操作过程,既熟悉,又新鲜,不少都是我第一次见到的,让我大开眼界。</p><p class="ql-block"> 开始的几天晚上,我反复阅读、认真专研潘先生的文章,不仅了解到壁画临摹的一些程式化操作和常规性知识,而且明确了这次壁画临摹的原则是“复原性临摹”,也就是“摹勾线条必须忠于原作”,表现的是 “壁画的现存状态”。第一次知道临摹壁画作品中的“脱落”、“残破”、“变色”等“历史痕迹的肌理表现”是用各种各样的“做旧“的方法做出来的。首次接触到的内容、让我对壁画临摹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临摹并不是“照葫芦画瓢”那么简单。可里面有些从未听说过的专业名词,我还是似懂非懂,什么时候能亲自向潘先生求教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在 李亨老师的指导下,很快适应也逐渐胜任了我的后续工作。在他的介绍下,我也认识了更多的老师。其中有:林凡老师,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资深老革命,也是我早就崇拜的名画家,他的年画四条屏《大寨之路》就在我家张贴了几年,我还临摹过好几遍呢;王朝瑞老师,我省画界公认的“画树专家”,书画兼工,书法作品曾到日本展出过;张为之老师,年轻有为,从美院附中到中央美院毕业,接受过9年严格的专业训练,美术基础特别雄厚。</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终于见到了潘先生:五六十岁,个头不低,浓眉方脸、不善言笑,一脸严肃,甚至有点忧悒。我发现这些在我心目中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书画家们在潘先生面前,他们竟然都像小学生一样虚心请教、毕恭毕敬。而潘先生在他们面前,确实也有严师风范,发现问题直接指出,毫不客气,老师们无论提出什么问题,潘先生总能给他们明确而肯定的答案。我佩服得五体投地,权威专家果然厉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艺无止境”,潘先生在我心中矗立起了一座艺术高山!</p> <p class="ql-block"> 春节前广胜寺壁画临摹结束,年后转移开化寺。</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八(1974年1月30日),高平县政府在县第一招待所主办丰盛的招待会,宴请“山西省赴日壁画临摹工作团”全体成员。会后工作团向开化寺出发。一辆满载物资的工具车开道,全体成员乘坐县运长途大客车紧随,潘先生在领导陪同下,乘坐一辆崭新的212敞篷吉普车后面压阵,来到距县城30多里地的陈区镇舍利山谷绿树掩映的开化寺。</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走进开化寺,安排好住宿后,潘先生便迫不及待地领着临摹组的人来到大雄宝殿观看即将临摹的壁画。</p><p class="ql-block"> 走进大厅,满墙壁画让大家震撼,斑驳而模糊的现状又使大家惋惜。大家靠近墙壁仔细观看,丰富内容与其它庙宇壁画大同小异。除说法图外,佛本生故事和宣扬孝道等故事较多,还有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场面。壁画的大部分内容似乎都能说出其出处。当看到北墙西部那段壁画时,大多数人不知所云,看不出其情节内容和出处。有人便向潘先生请教。潘先生走上前,从头到尾仔细看后,脸上露出少有的新奇感。感叹地说:“这个内容在一般的寺庙中还真不多见。”,随后指着壁画顺序绘声绘色地给大家讲了个生动而曲折的“鹿女的故事”。(内容另发)大家听完后,不约而通鼓起掌来,对老师啧啧称赞,肃然起敬。我更感觉潘先生知识渊博,无所不知,简直就是一部厚重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开化寺壁画《说法图》局部</p> <p class="ql-block"> 开化寺禅堂偏院东二楼,是临摹工作团成员最大的一个宿舍,大家都在麦秸上铺苇席打地铺睡觉。两排地铺的中间空地上摆一桌一凳,每天晚上,潘先生在这里给大家进行中国美术史的讲座。大家都坐在铺盖卷上静听,记笔记。</p><p class="ql-block"> 潘先生从汉代帛画讲到魏晋南北朝,从隋唐讲到宋元明清,讲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潘先生讲永乐宫搬迁的神奇内幕和他主持修复永乐宫壁画的亲身经历。结合壁画临摹实践,给我们介绍了关于唐、宋、元、明壁画的风格演变、佛像形式、衣纹样式及线条色彩的异同;让我大开眼界,我听得入迷,感到十分神奇。连林凡先生这样的资深专家也认真地听讲。一次我和林凡先生坐在一起,聊起听讲座的感受,林先生风趣的说,“别看环境和条件这么简陋,课程可相当于在北京中央美院住美术史论研究班啊!”</p> <p class="ql-block"> 潘先生倡导下,开化寺一直弥漫着浓厚的学习风气。</p><p class="ql-block"> 年轻的张为之老师每天午饭和晚饭后,都在寺院内辅导大家画“人像速写”。一天午后写生,对象是房东四岁的小妞,潘先生也参与其中。潘先生刚打开颜料盒,盒里的一块海绵引起了一个老师的好奇,请教其用途,先生说:“这个不起眼的小东西,可不能小瞧,在它上面经常滴点水,颜料可以保持湿润,不会风干。”大家一下明白了,这个微小细节解决了我们经常困扰的大问题。</p><p class="ql-block"> 写生时,大家清一色都是用碳素笔在速写本上画。而潘先生独出心裁,不用铅笔打底画轮廓,不用修改,而是用毛笔、国画原料直接在宣纸上写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得多深的功夫啊!不少人合上自己的速写本。摈着呼吸,睁大眼睛,围在潘先生身边。只见潘先生表情严肃,静默不语,观察细致、落笔利索,造型准确。半个多小时便完成了一幅栩栩如生、唯妙唯肖的彩色人物写生稿。大家啧啧称赞,佩服不已。我只觉得潘先生手里握着的就是一支神笔,潘先生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潘先生在工作中</p> <p class="ql-block"> 潘先生在开化寺的办公室设在禅院通向偏院的过道小屋。一天午饭之后,我路过偏院过道,在门口正好碰到潘先生,向他问好,先生让我进去坐坐。</p><p class="ql-block"> 我和潘先生并不熟悉,加之先生那严肃的表情,当时作为一个县里派来的年轻人,从没敢和老师直面说过话。只是在广胜寺时跟着王朝瑞老师帮先生勾过一幅古装仕女线描稿后,打过一次照面。从没想到老师会叫我进他办公室。</p><p class="ql-block"> 我受宠若惊,小心奕奕地走进去,只看到一间大的小房子里,一床一椅,一张办公桌,十分简陋。可办公桌上放着展开的笔记本和很多书籍,靠墙角堆着《山西壁画通览》《永乐宫壁画》等一大摞厚厚的画册。</p><p class="ql-block"> 先生见我站在桌前毕恭毕敬的样子,亲切地说了句“你不是还给我勾过一幅线描稿子吗?”我惊讶得不知该说什么,没想到先生还记得这样的小事。紧张的心情一下放松了。先生让我不要客气,坐在床边和我攀谈起来。当潘先生了解到我来自层,没上过专业美术院校时,鼓励我说:“自学也可以成才吗。现在国家美术人才十分贫乏,青黄不接,你们年轻人要努力啊!”</p><p class="ql-block"> 提到工笔重彩,先生郑重的说:“这是真正的中国传统,不可小看。”并说:“首先要热爱,真正感兴趣;其次要师法古人,练真功夫;还得刻苦学习, 持之以恒,要做到古人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并鼓励我说:“你这么年轻,有这么个基础,还是有前途的,应该好好用功,坚持下去,不可半途而废。”</p><p class="ql-block"> 说到开化寺壁画,先生郑重地说,你们这里好啊,这可是宋代壁画精品,很有特色。随后谈到唐宋壁画的异同,大概是说 唐代壁画的佛、菩萨都是肥肥胖胖的,衣饰简朴,设色简淡,那叫“吴家样”。到了宋代后,那些仙人玉女,都是高高的痩痩的,衣裙啊、服饰啊,变得繁缛华美。而这里壁画人物身材、服饰,还有点唐的意思,不过更倾向宋的标准,和北宋画院风格已经相当接近。我听得入迷这时一人敲门进来,好像是文博馆的老师有事汇报,我赶忙告别先生出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这时我有一个疑问:平时感觉严肃谨慎、不善言笑的潘先生,为什么讲起课来,谈到壁画这么滔滔不绝呢?平时给我的感觉是难以接近,而有时又是这样平易近人呢?这次虽然也没看到老师的笑脸,但又确确实实亲身感受到先生慈祥、大度、温和、博学的学者风范。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几个月后,开化寺临摹即将结束,我接到高平教育局通知,让我立即返校上课。我告别了林凡先生和李亨老师以及王朝瑞、林凡、张为之等老师,急匆匆离开了工作团。当时潘先生有事不在,我没有机会亲自向先生告别,那时电话不普及,更没有手机,也再无联系。和潘先生不辞而别也成为我终生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我工作退休后随儿女到北京居住,经常到国家图书馆看书查阅资料。看到一篇关于著名国画《长白青松》创作背景的文章震撼了我,这件事竟然与潘先生有直接关系。。</p><p class="ql-block"> 1970年11月7日,黑龙江虎林县发生山火,14位插队知青在扑灭山火中失去了生命,其中就有潘洁茲先生的女儿潘文宣。潘先生失去爱女无比悲痛,因特殊的历史时期,潘文宣不能获得烈士称号,更加深了潘先生的痛苦。</p><p class="ql-block"> 当时和潘先生同在北京画院任职的著名女画家周思聪为了安慰潘先生,于1973年创作了以这个典型事件为主题的知青题材中国画《长白青松》。画中主人公的形象就是以潘纹宣生活原型创作的。这件作品问世以后,应时的知青题材以及画家饱满的激情和精湛的艺术水平轰动全国。对潘先生来说,能在纸面上看到女儿“活”着回归母校,潘先生心灵上总算得到了一些宽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周思聪《长白青松》(中国画)</p> <p class="ql-block"> 1974年1月5日,《人民日报》刊登"柴春泽写给父亲的信”,引发了一场“知青下乡是扎根教育还是拔根教育”的全国性大讨论。</p><p class="ql-block"> 随着四人邦授意在全国掀起了反击所谓“美术领域黑线回潮”,1974年2月15日,批“黑画”展览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一大批美术名家受到批判,其中有很多是潘先生的同事好朋友。</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指责《长白青松》中那两个端着青松苗的女知青返到城里就暗喻着拔根回城找工作,是拔根教育思想的代表。致使这件以潘先生女儿为原型的作品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牵连。</p><p class="ql-block"> 这一连串事件就发生在开化寺壁画临摹时间。</p><p class="ql-block"> 原来如此!难怪和潘先生接触的半年多过程中,我从未看到先生开心微笑的表情。 刹那间,潘先生在我心中的谜团和疑问解开了。</p><p class="ql-block"> 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痛失爱女,白发人送黑发人,已是揪心的痛苦;女儿救火的英雄壮举,得不到肯定,心灵愈加郁闷。再加上“黑画事件”,多少同事和朋友无端遭到批判,以爱女为原型的绘画,又可能遭到批判,真是祸不单行,雪上加霜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潘洁茲先生竟然在这样亚历山大的恶劣情况下,还承担着沉重的工作负担,忍辱负重,一丝不苟工作,这得有多大的承受力啊!这时我心里只觉得憋闷,泪流满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潘先生的形象在我心中更加高大了。</p> <p class="ql-block"> 据百度资料,此后,潘洁茲先生以“春蚕精神”先后创办中国工笔重彩协会任首任会长,任《中国画》杂志主编、美协北京分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进修班导师、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等艺术机构职务。在北京、太原、西安、杭州、南京等十几个城市以及美国、新加坡等多国举行画展。先后创作《诗人李白》《九歌图》《敦煌》等大型组画、专题组画达数百幅。成为大师级的工笔重彩画的顶尖人物,为中国工笔重彩画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任何人无可替代的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2002年8月10日潘絜兹先生在北京逝世,一代大师,溘然長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潘先生老年像</p> <p class="ql-block"> 潘先生虽然离世,但潘先生对我国的工笔重彩画创作是标杆型的人物,对中国古壁画临摹和修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潘先生在开化寺开展并指导壁画临摹工作近半年之久,对开化寺壁画艺术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和认识,极力推荐倾心介绍,编辑《开化寺宋代壁画》专辑,并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发行,可以说是开化寺走出高平走出山西的起跑线。</p><p class="ql-block"> 自此以后,由潘先生影响了无数专家,以致梁济海、罗工柳等很多专家陆续亲临高平考察研究,在《文物》《中国画》等很多专业杂志发表“开化寺壁画图片、研究文章。大大推动了对开化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确立了高平开化寺壁画的极高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从此名扬海内外。</p> <p class="ql-block"> 2024年,开化寺壁画临摹工作已过去50周年,作为这次壁画临摹工作的亲历者,潘洁茲先生在开化寺的日日夜夜一直萦绕在我的心中挥之不去,我心潮起伏,夜不能寐、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可人老眼花,力不从心,几乎放弃。是最近的《悟空》游戏爆红了家乡的文旅事业,又鼓起了我的信心,写下以上这点文字,也算是了结了我对开化寺、对潘先生、对家乡的一点心思吧。</p><p class="ql-block"> 祝愿开化寺壁画在文明建设中闪耀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祝愿我的家乡更加美好!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024年9月王来旺于北京海淀</p> <p class="ql-block">(本文图片来自百度)</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百度:黑龙江波涛《农垦森工》</p><p class="ql-block">百度:风顺《长白青松的背后故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豆瓣:良友大漠《批黑画运动》</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王来旺,笔名砚文,别署半瓶斋主,网名春华秋实。1950年2月生,高平一中退休教师。现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民盟中央书画院山西分院顾问。数百件诗联书画作品在省级以上媒体发表,有书法作品入选“98韩国世界美术大展”,收藏于北京“毛主席纪念堂”、汉城“韩国碑林园”;书法教学“十字中宫格”获国家专利;对联作品收入《中国对联作品集》《中国楹联传世精品典藏》,诗词集<span style="font-size:18px;">《半瓶斋诗草》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并收藏于国家图书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