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八一农垦大学(旧址)的缘分

忆青

<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八一农垦大学(旧址)是北大荒文化的发祥地,是北大荒精神的孵化器,是北大荒拓荒者成长之初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  日前,朋友圈中有作者发了一篇东北八一农垦大学(以下简称八一农大)迁址大庆市的原委细末。不禁勾起我对搬迁前的八一农大的一些琐事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一年春天,我和8510农场的其他五位中学教师宋扬、王祺玉、张红宾、刘老师(四营中学)、陆老师(一营学校),被农场文教股一同派到八一农大进行教学专业培训。他们五人是农场子弟,只有我是北京知青。要知道,在当时“读书无用”盛行,师道尊严被批的严峻的政治环境下,有这样的进修机会,对于一个从未进过大学门的初中生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一农大是老一辈农垦人,为适应北大荒的开发建设急需培养人才,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一点一点建设起来的。他为垦区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畜牧、机械、林业、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我们入校培训时,八一农大已经停办了,那里的教师被疏解到垦区的许多基层单位。我所在的中学就分来了一名化学系的教授,改教小学四年级的自然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师培训班在农大教学主楼二层。其良好的教学环境设施,在整个垦区其他基层是很难见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教师培训,主要是结合教材,研讨教学方法。除了专业老师讲授以外,还由学员相互之间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组织学员深入到牡丹江垦区基层农场学校巡回讲课观摩。我曾被指派到四十团九连小学听课与调研。培训活动还参与省编教材的改革,提出修订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六人,五男一女。男生集中住在一个宿舍。宿舍紧连着学院的食堂。那时的伙食几乎是供给制。垦区自身物产丰富,食堂的伙食也好。要吃鱼,师首长批个条子列入计划,就从三十六团的打鱼队捕捞送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午自学时间或礼拜天,我常一个人躲进教学二楼的教室里忠实地读原著。《毛选》、《国家与革命》、《反杜林论》等名著名篇,都是那个时候系统地读完的。我尤其喜欢毛选的语言风格与文章写作,喜欢列宁严密的语言逻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了找到更多可读的书籍,我利用一个星期天,由农大经裴德医院和火车站,步行近十几公里到密山县城,逛逛边陲城镇的市井,看看书店的书籍。买了好几本社论、评论汇编书(其它类书籍极为罕见),沉甸甸的背回学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锄时节,培训班组织学员参加劳动,我和几个为军人亲属献血的同学没有参加,并连续一个月享受一日三餐的高等级营养待遇,就餐地点在裴德医院的食堂。真正感受到农垦人与农大的温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半年多的进修结束后,我们回到各自的派出单位从事教学工作。自此,到一九七八年初春返京前,除了一次到金沙农场参加教育改革会议时从八一农大身后的青年水库边,远远地看到它,再也没有机会走近八一农大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来,八一农大被从连珠山搬来的四师师部占了,教学楼被改造成宽敞的办公室。时隔几年,师部搬出,农大又改办为全师的住宿高中学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一农大之所以迁址大庆市,据说原因之一是地处边疆,招生困难,不利于学院长足生存与发展。尽管如此,我对农大旧址至今还存有不泯的情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八年八月,我重返农场探望,在早年的学生时任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办公室张明宇主任的陪同下,我再次走进八一农大旧址。半个世纪的相隔与变迁,农大的旧址几乎认不出来了。垦区的高中教学楼与相关文化设施应有尽有,很具规模,教学氛围十分浓厚,俨然成了一座现代教学城。昔日荒凉的北大荒,其新兴的文化在农大的旧址上兴旺起来。与之毗邻的裴德医院搬到密山市里了。垦局现代化的管理机关与各种社会职能机构,以及各种公共设施与住宅楼群,已经形成了牡丹江垦区的一个现代化新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半个世纪过去了,密山旧址的八一农大依然长存于我的心中。 </p> <p class="ql-block">八一农大旧址新貌</p> <p class="ql-block">注:图片源自百度与自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