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浏东公路临近古港路段有家看似普通的面馆,两层楼房,装饰简单,过去还是一个没有任何标牌的无名店,现在挂起了“金亩田淑兰面馆”的店招。</p><p class="ql-block"> 以前联村的时候在这里早餐吃过几回面,感觉也没什么特别爽的味道。时常有朋友一起闲聊的时候,说起溪江有个地方的面很好吃,前几天也看了网友晨风在一篇描述浏阳北乡美食的短文里提到浏东公路古港路边有家猪油面馆生意红火。我跟他微信联系进行了纠正,这家面馆在原溪江乡金龙村(2015年乡镇合并后更名为关口街道金湖村)境内,而非古港,生意红火蛮多年了,一直食客如云。</p><p class="ql-block"> 面馆位于到上东乡必经的一个叫“金亩田”的小集镇,106国道穿境而过,店主姓陈名新民。每当天刚蒙蒙亮,浏东公路还没几辆车上路,面馆就开门营业了,厨房里雾气升腾,几口大“镔铁炉子”一字摆开,热水滚沸,只等着食客来了好下面。</p><p class="ql-block"> 这里的面条选用传统手工挂面,面在太阳下晾干,粗细匀称,标准长度,煮起来不粘不糊不断线,吃在嘴里劲道爽利,有小麦粉加持阳光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而码子(又称“臊子”)呢,也就经常无外乎那几样:切丝木耳(有零星肉沫)、干辣椒炒黄豆和清炒笋丝,还有酸菜、榨菜、花生米、油渣等,用几个大黄瓷罐盛着,里面放把勺子,多少随意,任君自取。</p><p class="ql-block"> 其实一碗好吃的面,灵魂在汤里。这里的汤选用新鲜筒子骨加泉水熬制而成,汤色奶白,油香四溢。煮面的师傅用一把勺子撇开漂浮在汤面上的油沫,舀一瓢滚烫的面汤,倒进已放了猪油、盐、葱、辣椒等调料的海碗,搅拌几下,让肉汤和调料充分溶解混合。然后手脚麻溜,用一双加长筷子快速将煮熟的面条夹出来,三下两下顺势放入碗中,一碗面就煮好了。</p><p class="ql-block"> 食客自取码子随意,但也不能舀太多浪费,还有一个随意就是加鸡蛋,也是店里一个特色。一个个已经煎好的鸡蛋码放在一个大碟子里,金灿灿的,想吃鸡蛋的就自己夹到碗里,再端上长条餐桌。这个服务有点吃自助餐的感觉,因为店里人手少,排队吃面的人又多,不自己动手,哪能丰衣足食尝到一碗好面呢?</p><p class="ql-block"> “店里煮面基本上用猪板油,自己炼的,一次炼200斤,大概能卖上十七八天。”“那一天能卖多少碗面呢?”“这个不一定,有时人多生意好,七八百的样子,但一般能上五百。”</p><p class="ql-block"> 讲究原汁原味,汤色好,基本不放味精鸡精,少油寡盐,桌上也没有像其他地方放着盐罐、醋瓶子之类,唯一佐料就是一碗剁辣椒。吃完后,一抹嘴,扫码支付,一碗均价,7元一份,如加了鸡蛋则为9元,简单好算,童叟无欺。</p><p class="ql-block"> 生意好的秘诀,除了新鲜食材、传统风味、注重食品安全和环境卫生,店里员工的服务态度也很重要。陈老板一般守在柜台里面负责收银,热情接待进店的每一位客人,跟有需要的食客递香烟、槟榔、矿泉水之类,根本没有老板的架子,有时也给客人找几根牙签、扯几张餐巾纸。其他几位员工(估计是家班子)调味、煮面、洗碗、扫地、收拾桌子,各司其职,满脸微笑,如沐春风,看得出他们是忙且偷着乐,内心幸福着。</p><p class="ql-block"> 从东乡进城办事的刚好到这里吃个早餐,到东区几个乡镇上班的也结伴先来“嗦”碗面,当然你想换下口味,也有米粉、扎粉之类任君选择。早晨吃碗面,生津活络,补充能量,一身舒爽,整天都元气满满。合适的地理位置,堪称“黄金码头”,加上味道好、服务也不赖,虽然条件简陋点,没有花里花俏的东西,墙壁上甚至连一张招牌画、价格表都没有,但照样生意火红,口碑相传,引来食客如过江之鲫。</p><p class="ql-block"> 南来北往客,只奔一碗面。开心一嗦,正解乡愁。越是简单纯正,越让人回味无穷,金亩田淑兰面馆,改日一定呼朋唤友,再来大快朵颐,嗦一大碗!</p><p class="ql-block"> (记于2024.9.1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