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触摸历史、感受人文 <p class="ql-block"> 人生就是这样,不是得到就是学到。所有来到你身边的物和景、人和事,都是来成全你的。每一趟出发,每一遍相遇,每一次驻足,你的所思所想,你的所做所为,知行合一,都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 山西,被称为“表里山河”(指外有大河、内有高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等),而它的两翼吕梁山、黄河和太行山东西相望,是我们户外徒步经常光顾的地方。在这里,不但能看到它们那无限的风光旖旎和灿烂的自然景观,还能感受到它们那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多元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 1、巍巍吕梁、大禹精神</p> <p class="ql-block"> 作为吕梁人,我很喜欢电视剧《吕梁英雄传》主题歌《吕梁颂》,其中的歌词有:</p><p class="ql-block"> “你见过,大地洪荒,你见过岁月沧桑。雷劈过,你依然高昂,火烧过,你仍旧茁壮。你是母亲宽阔的胸膛,你是父兄挺直的脊梁。敌人的子弹扳不倒你连绵的山岗,啊生我养我的地方,生我养我的地方,我魂牵梦萦的大山吕梁。……”</p> <p class="ql-block"> 作为吕梁人,作为户外人,我更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风土人情,我甚至将我次子取名为“吕梁”,因为我的姓氏正好是“吕”。</p> <p class="ql-block"> 谁能晓得,吕梁的得名古老到难以想象。</p> <p class="ql-block">(1)取名古老、文明史前</p><p class="ql-block"> 如果查《说文解字》,“吕,脊骨也,象形”,字形如下:</p> <p class="ql-block"> 表示脊骨是两两连在一起的,所以“吕”这个字隐含着连接的意思,那两个“口”,是骨节的形象表达。</p> <p class="ql-block"> 骨脊山(樊建𠓾提供)</p> <p class="ql-block"> 骨脊山主峰(2022.5.28)</p> <p class="ql-block"> 再说“梁”。梁的本意是桥梁。古代拱桥居多,梁就有了“物体或人体上拱起成为弧形的部分”之意。</p><p class="ql-block"> 巨兽横卧,背脊拱起,“吕梁山”也就顾名思义、顺理成章了。因此,先人在古书《列子》中,称其为“吕梁”(注:列子(公元前450-375),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 从双乳山方向看骨脊山主峰(2023.3.4)</p> <p class="ql-block"> 从寨沟山方向看骨脊山(2023.5.23)</p> <p class="ql-block"> 吕梁山原指山脉中部的骨脊山(现离石区与交城、方山县的界山,海拔2535米,周长10公里),后成为整个山西西部山脉的总称。</p> <p class="ql-block"> 骨脊山“铮铮铁骨”,真“吕梁”!</p> <p class="ql-block"> 骨脊山徒步影集</p> <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四十一年(1606)《永宁州志》载:“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嵩山为抱,衡山为朝,此山百隆居中,依然天地之内脊焉。故名”。山顶有汉代记载大禹治水的“吕梁碑”,“大禹治水始于此”。</p><p class="ql-block"> 光绪七年(1881)《永宁州志》仍称为吕梁山,骨脊山为俗称(见图)。</p> <p class="ql-block"> 康熙八年(1669)、康熙四十八年(1709)、光绪八年(1882)《交城县志》均称骨脊山为吕梁山,俗名谷积山(见图)。</p> <p class="ql-block"> 所以,吕梁虽然建市最迟(1971年设吕梁行署,2003年撤地设市),但要说得名之早,可能是山西各市中最早的了。</p> <p class="ql-block"> 虽然谁也说不清“吕梁”这个名称是何时起的,但应该是有了文字以后的事,但吕梁的历史久远可远远不是有了文字以后。</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史前文明指的是在人类有文字记载之前存在的各种文化和历史组织形式。时间跨度从几百万年前到几千年前,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及各个地区的早期文明时期,止于距今5000-2000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 而新、旧石器时代的划分标准主要是基于石器的制作方式。具体来讲:旧石器时代使用的是打制石器,而新石器时代则使用磨制石器。</p> <p class="ql-block"> 旧石器大约从200万年前开始,直到约1万年前结束。这个时期人类居住在洞穴中,利用简陋的打制石器、骨角器等从事原始采集狩猎业,并学会了用火。</p><p class="ql-block"> 新石器时代则是以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为标志的时代,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p> <p class="ql-block"> 2020年4月12日,我因工作关系来到了交城县洪相乡范家庄村。它是吕梁唯一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心地,这个遗存区域位于西冶河和瓦窑河之间(包括我的家乡东社村),南北长30公里,东西宽15公里,面积450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1957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教授、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在交城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发现了以范家庄为中心的旧石器文化遗存区域,其内分布着49个遗存点,时代距今约8-10万年左右。由于它具有中国史前文化特定时期的文化特征,同年以“范家庄文化”标示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史前文化地图。遗憾的是在这一区域没有发现古人类化石遗存。故而,在1958年临汾市襄汾县丁村发现人类牙齿化石后,这一历史阶段遂以“丁村文化”命名。</p> <p class="ql-block"> 发现的打制石核器、刮削器和尖状器等</p> <p class="ql-block"> 交城县洪相乡范家庄村(2020.4.21)</p> <p class="ql-block">临汾市襄汾县丁村旧石器文化遗址及人类牙齿化石</p> <p class="ql-block"> 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旧石器中晚期,交城乃至吕梁已成为原始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区域。</p> <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是中国古代两个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们在时间、地域、文化特征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以彩陶为主要特征,典型为西安半坡遗址等。</p> <p class="ql-block"> 仰韶村和彩陶</p> <p class="ql-block"> 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p> <p class="ql-block"> 而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下游地区,尤其是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1965年在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的龙山镇发现而得名,其持续时间距今约4000-4600年,属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龙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是黑陶,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同时也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和早期的国家组织形式。</p> <p class="ql-block"> 龙山镇龙山文化遗址和黑陶遗存</p> <p class="ql-block"> 碧村遗址,位于兴县高家村镇碧村北,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现,2016年3月入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19年10月7日,碧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8月8日,山西省考古人员在碧村遗址发现龙山时期的文化遗存,并揭开了黄河岸边史前聚落形态的变迁脉络。</p> <p class="ql-block"> 该遗址占地面积75万平方米,自西向东主要包括寨梁上、小玉梁、殿乐梁、城墙圪垛四个台地,含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汉代、辽金、明清等阶段堆积,以龙山文化时期遗存较为丰富。中部的小玉梁是聚落核心区,四周砌筑护墙,是晋陕高原入黄河口处史前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石头城”。城中遗址建筑有着强烈中轴及对称设计理念,拥有严密的城防系统(内外双瓮城),是与石峁遗址(陕西省神木县)同时期并立于黄河东岸的一个大型聚落。</p> <p class="ql-block"> 碧村我曾去过,它是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当时遗址还在发掘中。但有意思的是碧村的村名,据历史记载:碧村原名白家崕,民国年间村内“白”姓与“王”姓之间发生争端,为了避免矛盾升级,县府根据村子坐落于盘石之上,并以王、白两大姓为主的情况,取一折中的“碧”字,更名为碧村。</p> <p class="ql-block"> 兴县高家村镇碧村(2020.4.22)</p> <p class="ql-block"> 《淮南子》是一部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写的哲学著作,属于道家作品。创作年代:西汉时期。</p> <p class="ql-block"> 《淮南子》曰:“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谓之孟门。”</p><p class="ql-block"> 它说:龙门还没有开辟,吕梁还没有凿通时,河水从孟门上流出,泛滥的大水逆流横溢,连丘陵、高阜都淹没了,名叫洪水。大禹疏通后称之为孟门。</p> <p class="ql-block"> 在夏禹治水之前,因今柳林县孟门镇西南蛟龙壁将黄河东西两岸的石山连接成一个天然的大石坝,挡住了黄河的去路,形成“定湖”。连年水患,民不聊生,大禹登临骨脊山观山势察地形,选定在定湖西南劈开蛟龙壁,疏通河道,治理水患,成就一番千秋伟业。</p> <p class="ql-block"> 所谓孟门,古时按孟仲叔季来排列顺序,这是大禹治水之黄河河道上的第一个大门,因此以命地名矣。</p> <p class="ql-block"> 柳林县孟门镇南山寺(2023.11.5)</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去黄河岸边的孟门镇,你一定会去看看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的南山寺,那里的最高处保留着据说是大禹当年伫立指挥治水时留下的印有深深脚印的“禹王石”。</p> <p class="ql-block"> 柳林县孟门镇禹王石(2023.11.5)</p> <p class="ql-block"> 柳林县孟门镇禹王石(2023.11.5)</p> <p class="ql-block"> 而在我的家乡交城和文水、汾阳一带也流传着子夏山上有“拴船橛”,大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交城县截岔地区子夏山、文峪河</p> <p class="ql-block"> 关于大禹的神话传说包含着人定胜天、改天换地的思想,鼓舞和激励着我们的祖先为了追求美好生活,克服困难,艰苦奋斗,不断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努力改变自身命运、推进社会文明进程。</p> <p class="ql-block"> (2)文物显赫、文化灿烂</p><p class="ql-block"> 黄土高原生存条件恶劣,但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和吕梁山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早期人类。</p> <p class="ql-block"> 离石区马茂庄出土的汉画像石</p> <p class="ql-block"> 当你走进位于太原市汾河西岸的山西省博物馆,就可以看到闻名遐迩的商代文物——龙纹觥gōng和鸮卣xiāoyǒu,而它的出土地便是吕梁市石楼县。</p> <p class="ql-block"> 山西省博物馆(2019.12.15)</p> <p class="ql-block"> 石楼县是一块古代的文明荟萃之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存,夏为鬼方,商为沚国,春秋称屈邑。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为石楼至今。石楼丰富的青铜器文物和大量地上文物遗址向世人展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亦是殷商青铜文化最典型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石楼县黄河第一湾</p> <p class="ql-block"> 龙纹觥——商代后期盛酒器,1959年出土于石楼县桃花者村,是山西省博物院镇馆之宝。体似兽角,前端龙首昂起,后端宽阔平齐,身上的锷鱼纹极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 龙纹觥</p> <p class="ql-block"> 石楼县罗村镇桃花者村(2020.4.24)</p> <p class="ql-block"> 鸮卣,山西博物院文物,青铜酒器,1956年出土于石楼县二郎坡村,是商代晚期青铜器的精美之作。造型为两只猫头鹰背靠背站立,鸮是古代对猫头鹰一类鸟的统称,而卣是一种酒器,合起来就是“猫头鹰造型的酒器”。曾因外形酷似网络游戏里“愤怒的小鸟”而红极一时,是一件彻彻底底的“最萌国宝”。</p> <p class="ql-block"> 鸮卣</p> <p class="ql-block"> 鸮卣与“愤怒的小鸟”</p> <p class="ql-block"> 石楼县灵泉镇二郎坡村(2020.6.10)</p> <p class="ql-block"> 而在柳林县薛村镇高红村,1983年发现了商代文化遗址(200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在高红村南的一座山梁上,据研究,晋西北、陕北高原一带在商晚期为某政治集团的活动范围,高红遗址可能是该集团的权力中心所在。</p> <p class="ql-block"> 高红商代夯土建筑基址</p> <p class="ql-block"> 高红出土的陶制鬲(炊器)</p> <p class="ql-block"> 站在高红遗址处俯瞰薛村(2020.8.27)</p> <p class="ql-block"> 吕梁山,北起朔州市西部(东北端云中山雁门关与恒山相接,南到黄河龙门禹门口,西至黄河,东至汾河西岸,南北延长约400公里,东西宽80-120公里,包括芦芽山、云中山、关帝山、紫荆山、龙门山等。</p> <p class="ql-block"> 吕梁山的山脉里,有关于某座山的来历和数不清的民间故事,它们不仅富有想象力,或多或少、或真或假也反映出本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知识。</p> <p class="ql-block"> A、孝文山</p><p class="ql-block"> 孝文山,别名南阳山,古称关华山,是关帝山的主峰,也是吕梁山脉的最高峰,海拔2821米。它为方山与交城县界山,是山西仅次于五台山的第二高峰,它和北魏孝文帝有一段魂牵梦萦的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 孝文山(2022.5.2)</p> <p class="ql-block"> 孝文山(2022.5.2)</p> <p class="ql-block"> 除了山顶的“孝文古碑”、“孝文庙”,当地还流传着孝文帝感动天地的一段千古佳话。《山西通志》载:孝文帝“曾避暑于此”,又曰:“居冯太后丧,避此山不食者三日,群臣固请还宫,帝泣,群臣皆泣,因以名山”,还有称为孝文帝居幽避政之处。孝文帝不仅是一个文治武功、很有作为的皇帝,他还是一个大孝子,这在中国帝王的孝顺口碑中并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孝文帝拓跋宏(电视剧演员)</p> <p class="ql-block"> 孝文帝嫡祖母冯太后</p> <p class="ql-block"> 在离主峰不远处有一孝文古碑,古碑就躺在附近的荒野中,周围是石块和瓦砾,大概是当年孝文庙的遗址。几百上千年了,古碑不知哪一年坍塌了,倒在了风雨浸泡、雷电交加的历史中。古碑长150厘米,宽70厘米,厚30厘米,碑上依稀可见碑文,但已年久脱落,辨别不清了。古碑取材汉白玉,显然是它山之石,古人是怎么把这块重千斤的古碑运上来的呢?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 孝文古碑(2019.7.13)</p> <p class="ql-block"> 孝文古碑(2019.7.13)</p> <p class="ql-block"> 北魏孝文帝的年代已过去了1300多年,孝文山是值得祭奠的。百善孝为先,每一次登上孝文山顶,每一次看到孝文古碑,都会感到一种魂灵的震撼和道德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 孝文山顶(2022.5.2)</p> <p class="ql-block"> 孝文山顶(2022.5.2)</p> <p class="ql-block"> 说起来,吕梁山和北魏孝文帝的缘分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而又值得探讨的话题。这种缘分不仅体现在耸入云霄的孝文山,还反映在文峪河流域、交城县中西川、截岔地区的地名和庙宇中。如文峪河出山口交城县西社镇东社村、西社村、曲里村都曾建有孝文庙,米家庄村有茶房庙(据说孝文帝在赶往孝文山的途中在此歇息,曾品尝本地的大叶茶),文水县开栅镇崖底村(已被文峪河水库淹没,移民他乡)也有孝文庙,还有“拓跋沟”等地名。</p> <p class="ql-block"> 交城县西社镇东社村孝文庙遗址(2012.8.15)</p> <p class="ql-block">交城县西社镇曲里村孝文庙遗址(2013.10.4)</p> <p class="ql-block"> B、关帝山</p><p class="ql-block"> 吕梁山薛公岭以北统称关帝山。按照现关帝山林区的统辖范围,它自东北向西南由云顶山、孝文山、真武山、薛公岭等高大山峰连贯的主脊线及其两侧起伏的山峦和纵横的沟壑所构成,南北长120公里,东西宽约96公里,跨涉吕梁市的交城、文水、汾阳、中阳、离石六县市和太原市的娄烦、古交、阳曲县的29个乡镇、415个自然村,内有汾河和三川河两大河系源头,中部是汾河一级支流文峪河。</p> <p class="ql-block"> 孝文山(2015.7.5;2019.7.13)</p> <p class="ql-block"> 关帝山森林茂密,鸟兽繁多,被誉为华北地区的天然植物园、动物园、大氧吧。民间流传着“砍不完的南阳山,拖不尽的官地山”的民谣,“官地山”即关帝山的古名。</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称为“官地山”呢?因为古为魏武牧马之处,北魏时期为拓跋氏封山消夏之所,明代为藩王牧马地,故称。后因山上有多处关帝庙,遂改称关帝山。</p> <p class="ql-block"> 孝文山(2019.7.13)</p> <p class="ql-block"> C、狐爷山</p><p class="ql-block"> 狐爷山,又名少阳山,是古交市和交城县的界山,也是汾河流域和文峪河流域的分水岭,两峰屹立,东峰海拔2202米,西峰海拔2293米,中间低凹,山势酷似马鞍形状,故也称其为马鞍山。</p> <p class="ql-block"> 狐爷山</p> <p class="ql-block"> 狐爷山</p> <p class="ql-block"> 狐爷山因春秋时期狐突和狐毛、狐偃父子的墓冢所在而得名。狐爷山为“春秋五霸”晋国晋文公的外祖父狐突活动居住的领地。公元前637年,当时狐突为狐氏大戎的首领、晋大夫,他因拒绝晋怀公召回狐毛、狐偃二子的敕令而被杀害。但他在临死前痛斥怀王的慷慨陈辞却感天动地,其“教忠不二、杀身成仁”的思想彪柄青史、流芳百世。公元前636年,晋文公重耳饱经19年流亡之苦后回国继承了君位,为感念外公的恩德,遂将狐突隆重改葬于马鞍山上,并封为狐突山,且立祠祀之。后来狐突之子狐毛、狐偃死后亦葬于此山。</p> <p class="ql-block"> 狐爷庙狐突塑像(2014.5.12</p> <p class="ql-block"> 而后,历代皇帝将狐突父子树立为“忠”文化的代表,加封其为“灵弼忠惠护国利应侯”,恩赐成神,后百姓因人需要而造神,狐突又成为能够降甘霖解旱情的“司雨神”。如我村也曾有过狐爷庙。</p> <p class="ql-block"> 狐爷山狐爷庙牌坊(2014.5.12)</p> <p class="ql-block"> 狐爷山狐爷庙(2014.5.12)</p> <p class="ql-block"> 次子狐偃大智大勇,足智多谋,并有着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辅佐晋文公帮助周王室平定内乱,树立了威信,然后连续攻打卫国和曹国,最后迎来了战胜楚国的决定性“城濮之战”。成语“兵不厌诈”、“师直为壮”、“师出有名”、“表里山河”均出自狐偃之口,而“退避三舍”又是此战役以退为进、后发制人的典故。</p> <p class="ql-block"> 狐爷庙狐𠍾塑像(左)(2014.5.12)</p> <p class="ql-block"> D、子夏山</p><p class="ql-block"> 子夏山,位于文水县马西乡神堂村北,南起洞沟,北至石堂沟,西起旋风楼,东至芦沟,周长12公里,主峰海拔1690米。此山因有泉隐而不恒流,故又名隐泉山。相传子夏游憩于此,讲学授徒,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故又称此山为卜山、商山。</p> <p class="ql-block">文水县马西乡神堂村子夏山主峰旋风楼(2020.10.25)</p> <p class="ql-block">文水县马西乡神堂村子夏山主峰旋风楼(2020.10.25)</p> <p class="ql-block"> 子夏,全名卜商,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师从孔子,被誉为“孔门四杰”、“孔门十哲”、“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他提出“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孔子去世后,子夏面对孔门丧乱,前往魏国教学育人,收取了李悝、吴起等著名弟子,被魏文候尊为师傅。</p> <p class="ql-block"> 子夏画像</p> <p class="ql-block"> 子夏讲学</p> <p class="ql-block"> E、刘王晖山</p><p class="ql-block"> 刘王晖山,即南云顶山,位于西华镇与四十里跑马墕之北,是离石区与交城县界山,海拔2274.5米。因刘渊称帝离石登临此山,故名刘王晖山、刘王晕山,其实为刘王(山军)山、刘王渊山。</p> <p class="ql-block"> 刘王晖山(樊建𠓾提供)</p> <p class="ql-block"> 光绪七年《永宁州志》述刘王晖山:在州治东一百里,高八里,盘踞二十二里,上有池曰“饮马潭”,有峭壁名“飞人崖”,昔刘渊都离石时,当居此,故名。今渊祠尚在。</p> <p class="ql-block"> 康熙八年《交城县志》述刘王晖山:在县西北一百九十里。上有水泉,岁旱祷雨即应。昔刘渊都离石时尝居此因名。有祠存焉。山冈东西长三十余里,阔二十余里。</p> <p class="ql-block"> 刘渊,匈奴人,在公元304年以复汉为名,在离石左国城(今方山县南村)即汉王位,改元元熙,国号汉,亦称汉赵,灭掉西晋后称霸北方。308年,刘渊正式称帝,改元永凤,迁都平阳。因刘曜(刘渊侄子,后称帝)、石勒国号均为赵,并世而立10年之久,故有前赵、后赵之分。最终后赵灭了前赵,石勒杀了刘曜称帝。</p> <p class="ql-block"> 刘渊画像</p> <p class="ql-block"> F、玉林山</p><p class="ql-block"> 离石区玉林山位于信义镇(原阳坡乡),一山独秀,海拔1750米,与方山县北武当山遥相呼应。古代北武当山叫真武山、北顶,而玉林山叫南真武山、南顶。玉林山又称玉灵山,山顶有北禅寺。据古碑文记载,这里祭祀的是玄帝、石勒、菩提、圣母、弥勒、释迦,所以又叫“众神庙”,全用巨石垒筑于山顶之上,颇有西藏布达拉宫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 离石区信义镇玉林山(2019.5.26)</p> <p class="ql-block"> 离石区信义镇玉林山(2019.4.7)</p> <p class="ql-block"> 离石区信义镇玉林山(2019.4.7)</p> <p class="ql-block"> 玉林山是一个埋葬有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在位319-333年)的地方,在其北麓尚存有石勒的坟墓及民国年立碑。当地老乡到现在都把石勒称作“石勒爷”。</p> <p class="ql-block"> 玉林山石勒墓(2019.4.7)</p> <p class="ql-block"> 玉林山石勒墓(2019.4.7)</p> <p class="ql-block"> 公元304年,匈奴五部大都督刘渊在离石起义,为入居中原的“五胡”之人树起了反抗大旗,各地胡人杂部纷纷投奔而来。上党(今长治市武乡县)匈奴羯人首领石勒造反失败,率部归顺刘渊。石勒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奴隶至皇帝的君主,建立后赵政权后,定都襄国(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区),重视农业、发展手工业,并重用人才,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离石是石勒根据地,是他命运的转折点,故在临终遗诏中提到,他选择玉林山作为自己的归葬之地。</p> <p class="ql-block"> 石勒画像</p> <p class="ql-block"> G、黄芦岭</p><p class="ql-block"> 黄芦岭位于离石城东50多公里,是古永宁州(离石)和汾州(汾阳市)的分水岭,海拔1871米,岭上隘口“黄芦关”是汾阳通往离石的咽喉要道,即是古官道,也是晋商古道。史料记载,从汉晋直到明清都在此设关戍守,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塞,有残存的南北朝时期北齐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 离石区与汾阳市界山黄芦岭(2022.6.11)</p> <p class="ql-block"> 离石区与汾阳市界山黄芦岭(2022.6.11)</p> <p class="ql-block"> 北齐长城距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始建于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三年(公元552年),主要是为了防御外部侵略,特别是针对稽胡和西魏及以后的北周。这段长城从黄芦岭起,北至社平戍(今山西朔县西南,在今五寨县境),全长200余公里,并设置了36戍。现存遗址主要位于五寨县城南1公里的大洼山长城,仅有1400米,为研究北齐长城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离石区与汾阳市界山黄芦岭(2022.6.11)</p> <p class="ql-block"> 逍遥行户外高端俱乐部的车爱平领队,十分热爱吕梁市的户外徒步线路开发,同时对吕梁山的人文历史非常感兴趣。他领导队友们摸索新线路、探访新风景、寻找古遗迹、分享徒步轨迹、宣传吕梁文化,是我市徒步界名人。他每次徒步前都要搜索史籍,有的放矢,每到遗址处都要寻求碑碣、探究铭文,努力发现人文痕迹,格物致知,穷其究竟。</p> <p class="ql-block"> 离石区信义镇玉林山(2019.4.7)</p> <p class="ql-block"> 文水县马西乡子夏山隐唐洞(2019.3.10)</p> <p class="ql-block"> 2020年,他与驴友相约几次登攀黄芦岭探寻北齐长城。他们在关隘的南侧山坡上惊喜地发现了一段长城遗址,用石块垒砌,忽隐忽现、时高时低。顺着残存的长城遗迹向东延伸方向,石墁越来越明显,一时宽时窄,时断时续,延伸了现有史料中的古长城长度。</p> <p class="ql-block"> 据此他将所获成果编写成美篇《初探吕梁黄栌岭,惊现未曾见过的北齐古长城》(2019.6.4)、《古长城与晋陕古商道竟然在这交汇——徒步穿越黄芦岭,惊现传说中消失的北齐长城》(2020.6.8)、《吕梁黄栌岭北齐长城今何在?——徒步穿越黄栌岭发现北齐长城遗迹记》(2020.8.24),引起了考古界和社会各界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 在黄芦关隘口西侧约二百多米远,有一通古老的石碑,上刻“永宁州东界”,是清嘉庆十一年(1806)竖立的汾州与永宁州的界碑。</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永宁州界碑远离黄芦关,且没有碑座,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故事:有年冬天,黄芦岭上出了几条人命大案,消息传到永宁州衙门,知州害怕官司麻烦难断,连夜派人将本在分水岭上的界碑向西挪至二百米远岩石上,这样黄芦岭就成了汾州地界,应由汾州府衙管辖。界碑立的位置不合常理,没有碑座,有仓促安放之嫌。</p> <p class="ql-block"> 离石区与汾阳市界山黄芦岭(2022.6.11)</p> <p class="ql-block"> 离石区与汾阳市界山黄芦岭(2022.6.11)</p> <p class="ql-block"> 黄芦岭往东沟底便是汾阳市岭底村,顺沟前行便是一条三十里长的峡谷,因峡口外有向阳古寨而称为向阳峡,出峡便是晋中平原。阳春三月,两侧石壁上满山桃花竞相开放,彤如红霞,故称“三十里桃花洞”。其实不是洞,是条狭长的峡谷。</p> <p class="ql-block"> 汾阳市峪道河镇岭底村(2017.7.1)</p> <p class="ql-block"> 因为此峡谷深幽,狭窄险要,被称为“汾石咽喉”,内有“金锁关”关隘。在这条晋商古道上常有强盗出没,故从碛口方向来的驼队驴帮,到吴城镇必须住宿,不敢夜行,所以有“驮不尽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之说。</p> <p class="ql-block"> 汾阳市峪道河镇向阳峡(2017.7.1)</p> <p class="ql-block"> 汾阳市峪道河镇向阳峡(2017.7.1)</p> <p class="ql-block"> 临县碛口镇索达干村(2023.2.18)</p> <p class="ql-block"> 临县碛口镇索达干村村名来源及“九曲黄河阵”(2020.8.14)</p> <p class="ql-block"> H、三座崖</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狐爷山、孝文山为“忠”、“孝”的代表,那么位于交城山东、西葫芦川之间的三座崖则是“义”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交城县东坡底乡三座崖(2020.10.7)</p> <p class="ql-block"> 交城县东坡底乡三座崖(2020.10.7)</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以“葫芦王”任亮为首的交山农民军揭竿而起,占据三座崖安营扎寨,从反抗明朝统治到清朝禁马暴政,扼守此根据地,此起彼伏、坚持斗争四十余年。他们于顺治五年火烧靖安营,赶出清朝统治者交山二十余年,栖身在开栅镇不敢回山驻防。配合李自成起义军,夺交城、文水、清徐等,直逼太原。后交城知县赵吉士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对农民军残部进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康熙十年,赵吉士率官兵乡勇一千余人,乘雪夜围剿三座崖,交山农民军残部完全失败。</p> <p class="ql-block"> 交城县东坡底乡三座崖(2020.10.7)</p> <p class="ql-block"> 三座崖海拔2080米,山上悬崖峭壁、高耸入云,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至今崖顶还存有人工凿筑的将军洞、插旗洞、试心石、阶梯、吊绳孔、栏杆柱洞与房屋建筑遗迹等。</p> <p class="ql-block"> 交城县东坡底乡三座崖(2020.10.7)</p> <p class="ql-block"> I、乌崖山</p><p class="ql-block"> 位于离石城区西侧10公里的乌崖山,海拔1370米,其山麓有一寺庙称为安国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创建于唐贞观十一年(637),清初,一代廉吏于成龙出仕前在安国寺寒窗苦读六载,后被康熙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p> <p class="ql-block"> 离石区交口街道办乌崖山(2022.4.30)</p> <p class="ql-block"> 离石区交口街道办乌崖山(2022.4.30)</p> <p class="ql-block"> 安国寺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共计四进院落。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铜塔楼、钟鼓楼、十王殿、于成龙读书楼、于中丞公祠、砖塔等。安国寺后百米石崖下是莱公别墅,是于成龙之孙于准在雍正丙午年(1725),就半山石壁天然形成的巨大石崖下修筑而成,地势险要,构筑精巧。</p> <p class="ql-block"> 于成龙(1617-1684)</p> <p class="ql-block"> 安国寺(2021.10.18)</p> <p class="ql-block"> 安国寺(2021.10.24)</p> <p class="ql-block"> 吕梁是革命老区,曾是革命圣地延安的东部屏障、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等,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吕梁的山山水水中生活和战斗过。西戎、马烽创作的《吕梁英雄传》就是吕梁人民不畏牺牲、前仆后继的英雄事迹和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石楼县义牒镇留村(2020.6.11)</p> <p class="ql-block"> 交口县桃花坡镇大麦郊村(2021.9.2)</p> <p class="ql-block"> 交城县西社镇东社村红军东征广场</p> <p class="ql-block"> 陕西省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2023.11.26)</p> <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吕梁山人民拥有大禹治水的艰苦奋斗、勇于担当精神,那么与之相对的太行山群众则具备愚公移山的坚韧不拔、持之以恒风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