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天》

天晴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戴建业老师写到这本随笔集的名字《我的个天》本是他讲课的口头禅,一开始并没有用作书名,这是后来出版之前编辑修改确定的,为的是叫起来“顺口响亮”。这位编辑还真是懂得读者的心思。试想一想,要是这本书取个《戴建业随笔集》或者是别的或文雅或高深的名字,还真不一定有这个书名吸引人。在图书馆满满当当的书架上,书名就是一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哪能随便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要是早闻戴老师的名,又喜爱他的博学与幽默,书名的顺口与亮眼就没那么关键了,毕竟,重要的是作者“戴建业”这三个字,对吗?说真的,要是有机会听戴建业老师妙趣横生又旁征博引的课堂,追一追这位真才实学的“网红老师”,一定是一件赏心乐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一共二十二篇文章,大多短篇,比如《故乡的母校呵,您在哪里?》全文就只有一页,不到一千字,写作者对故乡“近乡情更怯”的惆怅与牵挂,对曾经的村小衰败与消失导致的“留守儿童”问题的担忧,也是下一篇文章《伤心词:“留守儿童”》的导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了一些社会问题,对于当时的热点话题戴老师也有独特的理解与分析。比如《同学,有话好好说——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漫谈》。我记得当年高考后这一篇作文疯狂流传,各种报道与夸赞不绝于耳。细细回想,我意识到直到现在我都根本没有读过这一篇满分作文的全稿,我只是被各种评论消息覆盖与灌输了一种观点:这是一位很有文采的高三学生写的一篇很厉害的考场作文,跟风赞美就够了!自己又写不出,凭啥指点别人?读了戴老师的评论文章,回过头来想一想,不自己去努力获得真实的感受,难道一定要怪罪众口铄金的舆论?很多时候,思想上的跟风,做一名乌合之众,的确是一个最容易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戴老师虽说是一名学者,却也溶于世。除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古代文学,主要是唐宋文学深挖细撅之外,对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和面对的迷茫烦恼也多有了解,读戴老师的文章,有点像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和十八岁的高三学生闲话人生,笑谈之中,学业专业就业等等的压力消弭了一大圈,难怪戴老师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在这本书里,戴老师就高考写了四篇文章:《失手又何妨——闲话高考》、《别太把高考当一回事!——与高中毕业生谈如何面对高考》、《别忘了兴趣是唯一的考量因素——与高中毕业生谈如何选择专业》、《别把志向变成了桎梏——与高中毕业生谈如何规划人生》。每篇文章都不长,对于钻研古诗文的大学老师来说,实在是手到擒来的额外奖赏。随笔,随心之笔,我手写我心,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更何况戴老师身在其中,感受颇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一本书,被一位作者的文字吸引,其实就是被这个人吸引。于是,就特别想了解一下这个人,ta的出生、成长,以及围绕着这个人所发生的时代与社会背景。戴建业老师很真诚,在这本书的开篇就详实地做了“自我介绍”——《“我是戴建业”》。一片灰暗的童年、孤僻与孤独的青少年、焕发求知热情的高中、将错就错的大学、交织这悲喜剧味道的普通话“麻普”(戴老师是湖北麻城人)、希望回归常态没有“长恨此身非我有”痛苦的晚年,是不是完整又连贯的人生经历?读完这篇自我介绍,似乎认识戴老师已多年,真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个天!认识一个人,几个小时就够了,是不是很奇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