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举行,展期将近13个月,从2024年7月19日~2025年8月17日。</p><p class="ql-block">在上海博物馆南门的正门处,美伦普塔站像巍然耸立,他高2.4米,重两吨多,是此次埃及文物来沪展最高的一件石雕,也是上海博物馆历史上首次把文物展品放在室外进行展出。</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全面展示古埃及文明的盛会,不仅汇集了来自埃及国家博物馆、卢克索博物馆、苏伊士博物馆等7家埃及重点博物馆的珍贵展品,还包括了萨卡拉地区的最新考古发现,展品数量达到788件。</p> <p class="ql-block">从尼罗河到黄浦江,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分三个主要板块展开独立叙事,分别是“萨卡拉的秘密”、“法老的国度”和“图坦卡蒙的时代”,展示了古埃及人的宇宙观念、社会秩序、文字书写、工匠技艺、墓葬习俗等方面。</p> <p class="ql-block">大厅右侧的辛努塞尔特一世(第十二王朝法老)雕像头部(约公元前1985~前1773年)。他的嘴角仿佛露出一丝神秘的微笑,仅头都就高达2.35米。</p> <p class="ql-block">彩绘神龛上的鹰神像,(公元前664~前332年)。神龛被刻画为传统的神殿样态,上方有一尊头顶翎毛的鹰神雕像。神龛四面各绘有一位木乃伊神态的神,分别为荷鲁斯的四子,肝脏的保护者,人首的艾姆谢特,肺的保护者、狒狒头的哈比,胃的保护者、豺头的多姆泰夫,肠的保护者、鹰隼头的克贝克塞努弗。荷鲁斯四子手中还都持有象征公平、公正的准绳。</p> <p class="ql-block">牛犊卧像,(公元前332~前30年)。牛是古埃及最早的神圣动物之一,公牛代表强大的力量,母牛象征创造与丰产,并与天空、银河有关。许多神的头部都有牛角装饰,有些神则以人牛作为化身。</p> <p class="ql-block">在猫神与猫神庙的展区前,有一左一右两只猫的雕像在守护。这里的音乐是猫咪轻轻的叫声,宛如音乐一般。</p> <p class="ql-block">猫坐像。(公元前664前~332年)。根据古典作家希罗多德记载,巴斯泰特神庙宏大壮观,周围有女神的圣湖围绕,而信徒会在节庆期间宴饮奏乐,乘游船在尼罗河上狂欢,还会在神庙里向巴斯泰特女神供奉小雕像和猫木乃伊,以期获得庇护。这种崇拜在托勒密时期达到顶峰。</p> <p class="ql-block">青铜猫坐像。(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狮头雕像。(公元前664~前332年)。狮子是古埃及常见的神圣动物,母狮往往象征着塞赫迈特作为战神的强大力量,而公狮更多见于墓室和神庙壁画,如㡳比斯的卡纳克神庙中就有许多国王猎狮图。</p><p class="ql-block">自第2王朝(公元前2890~前2686年)开始,古埃及就已经出现名为巴斯泰特的女神,即后来广为人知的“猫女神”。但她最初可能是一位狮女神,是下埃及的女战神,象征凶暴、勇猛和武力。</p> <p class="ql-block">巴斯泰特立像。(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塞赫迈特女神坐像护身符。(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猫木乃伊。(公元前664~前332年)。上方半透明的影像为猫木乃伊的x光片。在巴斯泰特的三个主要崇拜中心,即三角洲的布巴斯提斯、中部埃及的斯皮乌斯∴阿提米多斯以及萨卡拉的巴斯泰特祭祀区,几乎每个大型神圣动物基地都容纳了数十万只猫木乃伊。</p> <p class="ql-block">女性形象石板。(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人形棺。(公元前664~前332年)。人形棺是中王国晚期以来最为常见的棺椁形制,是将神话元素与具象化的方式予以展现,象征其死后成神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这么巨大的香水瓶,您见过吗?可见古埃及的女性有多爱美。</p><p class="ql-block">红陶香水瓶。(公元前1550~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陶瓶。(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陶瓶红底单耳,器身满布几何纹饰,黑色的菱形线条两两交织,所交之处加绘白色点状图案,整体繁复而有序,代表了古埃及人对日常用器的审美情趣,也是其秩序观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奥塞里斯立像。(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彩绘普塔一索卡尔木雕。(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普塔一索卡尔神,即普塔一索卡尔一奥塞里斯神。普塔是孟菲斯神论中的创世神,索卡尔则是孟菲斯地区的鹰神,最初可能是工匠保护神,但很快便于墓葬传统相联系,频繁出现于金字塔铭文中,因此又与奥赛里斯产生联系。到了中王国时期三神合而为一。其形象如展品所示,头上有两根舒展的鸵鸟翎,翎下是由两只公羊角托起的太阳圆盘,身体呈木乃伊形态。</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护身符。(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男性头像。(公元前2686~前2160年)。</p> <p class="ql-block">男性立像上半部。(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木乃伊面具。(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最早的木乃伊面具出现在中王国早期。面具上刻画的并非逝者本人的像,而是代表“脸”这个词的象形文字符号。无论逝者去世时年龄有多大,面具上的“脸”都是年轻的,充满生机的,这样的面具覆盖在木乃伊皱缩的脸上,表达了古埃及人对复活后恢复青春的期望。这组展品显示出,在传统的木乃伊面具中,人物的面部通常为正面,没有过多的个性化表达,而采用了一种程式化的、具有宗教象征意义的表现手法。</p> <p class="ql-block">彩绘石碑。(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男性坐像及妻儿像。(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体现的等级差异不仅见于国王、贵族和普通民众之间,也见于家庭内部,它的主体为一位典型的古埃及男性,他头戴短假发,胸前饰有宽项圈,皮肤用相对较深的红色表达,区别于女性的较白肤色。雕像主人左手放于膝上,右手弯曲于胸前,手中曾持有物品,现已不存。在他的座椅两侧是其妻儿的形象,现已残损。这种一家三口以不同的大小予以展现的家庭群像,是最具代表性的古王国造像。</p> <p class="ql-block">彩绘夫妻坐像。(公元前2494~前2345年)。</p><p class="ql-block">这个看起来比较平等,据说古埃及有女人搂男人的习惯,反之不可以。</p> <p class="ql-block">卡埃姆赫塞特及妻儿彩绘雕像。(公元前2345~前2181年)。</p><p class="ql-block">在古王国时期贵族阶层的墓葬中,墓主人及其家人的雕像是必不可少的存在,意味着家庭成员在来世依旧能够温馨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卡埃姆赫塞特与妻儿的彩绘石灰石雕像表现出了古王国时期此类雕像的关键特征:夫妻二人并肩而坐,身居高位的丈夫头戴精致的假发,正襟危坐,妻子则亲昵地用右臂揽住丈夫,表示对一家之主的支持和守护。他们的儿子立于父母之间,身高仅到父母的小腿,赤裸全身,吸吮食指,留有短发,体现出古埃及儿童的典型特征。同时雕像体现出古埃及人对于不同性别的刻画:丈夫和儿子的肤色为红褐色,因为男性往往在户外劳作,晒得较黑;女性则应久居深宅、肤色白䀸。肤色是男女不同社会角色的体现。这也是古埃及艺术的特点之一:用象征性的图像语言来传达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含义。</p> <p class="ql-block">女性站像,男性站像。(公元前2686~前2160年)。</p> <p class="ql-block">参观的人太多了,拍张好照片太难了。现在很多人喜欢在参观的时候拍照片,这种双面玻璃柜对照相的人很不友好,如果屏蔽一边,不仅照相的效果好,人也不会挤在一起,大家慢慢排队也就很快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涡旋纹陶罐。(公元前5300~前3000年)。这个时间跨距有点长,照前面的算,距现在已经有7000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几何纹陶盘。(公元前5300~前3000年)。</p> <p class="ql-block">河马图案陶碗(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古埃及在文明之初就表现出了对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的细致观察和敬畏之心。陶碗上的几何图案描绘了河马的形象,这种动物具有双重的象征含义,既是混沌和破坏力的化身,也象征着生育、母性与再生。</p> <p class="ql-block">画有征服人像的陶瓶(左),(约公元前5300~前3000年)。</p><p class="ql-block">这只陶瓶出土于阿拜多斯的前王朝墓地。瓶身上以白线描绘的画面反映了当时城邦之间的战争和古埃及国家的统一过程。画面中尺寸较大的形象是国王,作为胜利者的他一手抓着俘虏的头发,一手用武器击打他们,俘虏则束手就擒。这一国王“抓打”敌人的画面,从此成为了古埃及王权艺术的核心符号之一,几乎在任何时期的神庙外墙上,都可以看到这个画面。</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国的彩陶几何网格纹壶。距今约4700~4400年。与古埃及的文物放在一起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上海博物馆的馆藏,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贝纹豆。距今约4400~4100年。</p><p class="ql-block">距今约5800~4100年的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地区,与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具有密切关系,包括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4个类型。马家窑文化的显著特征在于其高度发达的制陶业,尤其以彩绘陶器名闻遐迩。这些彩陶不仅数量多,而且装饰纹样繁复多样,主要包括漩涡纹、圆圈纹、网格纹、菱形纹、条带纹、折线纹、人蛙纹、贝纹等,艺术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p> <p class="ql-block">奥塞里斯三神像。(公元前2686~前2160年)。</p> <p class="ql-block">奥塞里斯头像。(公元前664~前525年)。</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头像。(公元前664~前525年)。</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哺乳荷鲁斯像。(公元前664~前332)。</p><p class="ql-block">女神伊西斯怀抱孩童形态的荷鲁斯神。孩童形象的塑造遵从了裸体和单绺侧辫的基本范式,但省略了口含食指的标志性动作。女神与神子皆正视前方,庄严肃穆,只有身体接触而无感情互动。</p> <p class="ql-block">复活的奥塞里斯像。(公元前664~前525年)。</p><p class="ql-block">这尊雕像相当罕见地表现了冥界之主复活的一幕。奥塞里斯俯卧在制作木乃伊用的石床上,手臂僵直的放在身体两侧,头部抬起,直视前方,显示了他从死亡中重生的神秘能力。</p> <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像。(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20世纪初,卡纳克神庙出土了七尊雕刻风格和身体特征相仿的雕像,其中两尊刻有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的王名,这批雕像因此被认为都属于这位国王。</p><p class="ql-block">阿蒙涅姆赫特三世统治埃及长达45年,其间曾与其父辛努塞尔特三世共治20年,埃及在他们的统治下进入了中王国的“黄金时代”,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都有了显著的发展。阿蒙涅姆赫特三世在位期间大力开垦法雍绿洲,开展大规模的采矿活动,探索远距离的商贸路线,使商业远征队的足迹遍布上下埃及和周边沙漠,这也为这一时期的建筑营造和雕像制作提供了充足的珍贵石材。</p><p class="ql-block">这尊阿蒙涅姻赫特三世的雕像为典型的中王国国王的雕像风格:他被刻画为一名表情严肃而略带忧虑的中年人,以凸显在治国上的殚精竭虑。</p> <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坐像。(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雕像呈现奥赛里斯式坐姿,双手抱于胸前,握持连枷和权杖,两腿并坐,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冠,背后有支撑物,椅子两侧展示了上下埃及统一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是第18王朝的法老,在其继位初期,继母哈特谢普苏特摄政并很快掌权。女王去世后,图特摩斯开展了一系列军事征服行动,在亚洲的土地上奠定了帝国统治的基础。外国统治者们开始以埃及附庸的身份管理自己的领土,他们缴纳贡品,并将儿子作为人质送往埃及以接受宫廷教育,这也使他们的文化观念日益埃及化。</p> <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跪像。(公元前1550~前1295年)。 </p><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是新王国第18代王朝的传奇女王,在图特摩斯三世统治初期摄政,而后以上下埃及之王的身份统治埃及,为埃及带来了20年的和平与繁荣。由于古埃及的王位继承传统是父子相继,所以在掌权过程中,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从传统的女性形象逐渐转变为男性。图特摩斯三世在女王去世后统治埃及,并在执政后期系统地抹除女王的痕迹,这种“除忆”行为可能旨在巩固统治和警示后世。</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一世碑(有拉美西斯四世铭文)。(公元前1186~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石碑描绘了身着盛装的第18王朝国王阿蒙荷太普一世,左上角是他的两个王名圈,周围一圈铭文则是拉美西斯四世的王名,表明石碑制作时间远晚于阿蒙荷太普一世的统治时期。麦迪纳工匠村的工匠群体将国王阿蒙荷太普一世及其母后神化并奉为自己的保护神,这件石碑应出自于某位生活在拉美西斯四世时期却依然信奉阿蒙荷太普一世母子的无名工匠之手。</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二世坐像。(公元前1550~前1295年)。</p> <p class="ql-block">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的神像。(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制造了许多雕像以彰显权力和威严,并挪用大量中王国和新王国早期的国王与神雕像,以此增强自己与先王和诸神间的联系。这件雕像最初描绘的是一位神,但身份难以确定,因其特征已被覆盖。拉美西斯二世在世时,通过许多方式将自己神化,例如在阿布辛贝神庙中,国王的神化形象就与拉∴荷拉克提、阿蒙∴拉和普塔三位神明一起接受崇拜和供奉。</p> <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像。(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拉美西斯二世以其军事能力名声大振,在其统治下埃及与赫梯帝国达成和平,他也在卢克索、阿拜多斯、努比亚等地留下无数宏伟的建筑作品。</p><p class="ql-block">1881年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被发现。1974年,考古学家注意到他的状态不断恶化,于是将其送往巴黎接受真菌感染的治疗。在旅行前,拉美西斯甚至获得了埃及护照,其中标注了他的职业为国王。</p> <p class="ql-block">带有假胡须的国王像。(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的雕刻艺术趋于成熟,相较以往端庄、威严、呆板的国王雕像,这时的雕像更突出优雅、柔和、精致的风格,虽然依旧遵循许多古典的准则,但表现较为自由。</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妻舍普恩威瑞特二世像。(公元前747~前656年)。</p><p class="ql-block">“阿蒙神妻”是阿蒙神的最高女祭师的头衔,她们的形象通常带有阿蒙神的双羽冠和秃鹫或眼镜蛇组成的王冠。这一女性神职最早出现在新王国时期,当时的阿蒙祭司集团愈发强大,国王因而设置了阿蒙神妻这一职位并任命王室女性担任,神妻也掌握着神庙中的一部分财权和人事任免权,这个职位的存在暗示着王室与祭司集团之间的权力博弈。</p> <p class="ql-block">雕像。(公元前2494~前2345年)。</p> <p class="ql-block">女性站像。(公元前2494~前2181年)。</p> <p class="ql-block">卡埃姆赫塞特站像。(公元前2345~前2181年)。</p> <p class="ql-block">仆人烤面包与酿酒像。(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啤酒和面包是古埃及人的主要饮食,在祭祀神灵或亡者的仪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因此面包和啤酒的形象时常出现在墓葬艺术中,但表现其制作过程的模型并不多见,这一类随葬模型能代替真实的仆人,在冥世为墓主提供源源不断的食物和饮品。</p> <p class="ql-block">三角形面包。(公元前2055~前1985年)</p><p class="ql-block">在数千年的时间里,古埃及的面包师创造了花样百出的面包品种。古王国和中王国时期的埃及面包有20多种,壁画浮雕上常见的圆锥型面包通常被献给逝者,活人吃的面包是蒸或烤出来的发酵饼。</p> <p class="ql-block">捕鸟机关。(公元前30~前395年)。</p><p class="ql-block">不知道这个鸟捕来派何用处?</p> <p class="ql-block">军队指挥官像。(公元前2686~前2160年)。</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的主人名叫马达(Mada),是古王国时期的军队指挥官。他头戴假发,面部五官刻画较为扁平,肩膀宽厚有力,双手呈握拳状垂于身体两侧,表现出典型的古王国艺术特征。</p><p class="ql-block">古王国时期的雕像端庄古朴。人物往往采取站立或端坐的姿势,神态肃穆,服饰与其身份相符。国王的形象往往高大伟岸、身材健硕、目光坚定,这种形象自然而然也被官员和贵族们竞相模仿。健康强壮的形象,也反映出当时的人们对于永恒来世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带有王名圈的奠基砖。(公元前1550~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模型砖。(公元前1295~前1186年)。</p> <p class="ql-block">柱头模型。(公元前1550年~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神庙奠基物。(公元前1295~前1186年)。</p> <p class="ql-block">铜镜。(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铜镜在古埃及的使用,可追溯至古王国晚期。打磨光滑的镜面不仅能映出面容,还能反射眩目的阳光,因此镜子也被视为太阳和光明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带哈托尔头像的青铜盾形挂坠、带哈托尔头像的叉铃。(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荷鲁斯圣船像。(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这尊青铜雕像刻画的是鳄鱼神背上的荷鲁斯圣船。鳄鱼代表索贝克神,同时也象征国王的权柄与力量,它背上的荷鲁斯圣船中载有荷鲁斯的神龛,呈现了荷鲁斯战胜恶神塞特的庆祝场景。塞特象征着风暴、贫瘠和死亡,荷鲁斯神的祭司每年都会在节日中上演荷鲁斯与塞特战斗的宗教戏剧,以歌颂荷鲁斯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黄金舍布伊项圈。(公元前1069~前945年)。</p><p class="ql-block">国王以黄金作为给予有功之臣的赏赐,这种黄金也被称为“荣耀之金”,往往采用舍布伊项圈的形式。舍布伊项圈由黄金珠串组成,象征太阳神的光芒和生命力,国王自己也佩戴这种项圈作为首饰。</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喜爱以各类贵金属和宝石、半宝石作为装饰,除去黄金,他们也钟爱青金石,常使用它来镶嵌神像。</p> <p class="ql-block">祭司拉美斯的跪姿抱碑像。在古埃及,祭司是连接人与神的重要桥梁。</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留意一下,你就发现他的后背屁股上有一条尾巴。</p> <p class="ql-block">怀抱阿蒙神龛的玛胡赫跪像。(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物跪像是兴起于新王国时期的一种雕像类型,雕像主人一般为当时身份显赫的官员。雕像呈跪姿,怀抱刻有太阳神颂歌的石碑或装有神像的神龛。这座雕像的主人玛胡赫是拉美西斯二世时期的阿蒙第一祭司,他身穿精致的带褶长袍,头戴假发,双手环抱着他所侍奉的阿蒙神的神龛。神龛的铭文写有玛胡赫的其他官衔:世袭贵族、地方长官、王室书吏、上下埃及的祭司总管、阿蒙神的谷仓总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普塔大祭司夫妻像。(公元前945~前715年)。</p><p class="ql-block">雕像属于第22王朝的普塔大祭司。谢苏一奈费尔图姆及其妻子,与其他重要的神一样,普塔在孟菲斯的神庙中拥有自己的祭司团体,而普塔大祭师的职务会被一些祭司家庭垄断。普塔大祭司被称为维尔一凯瑞普一海姆,即“工匠的伟大首领”,这一职务一直延续到托勒密埃及时期。</p> <p class="ql-block">伊蒙荷太普铜坐像。(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伊蒙荷太普是第3王朝最有作为的一位法老~左塞王的维西尔(古代法老身边的权臣,帮助管理国家处理家族事物,相当于宰相),同时也是一位祭司、作家、医生和埃及天文学以及建筑学的奠基人。</p> <p class="ql-block">普塔站像。(公元前1295~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认为孟菲斯的主神普塔在世界创造和所有生物的诞生中起着核心作用,普塔最初为工匠与艺术之神,进而衍生出了造物神的属性,被称为“大地的雕刻师”。在于孟菲斯地区的冥神索卡尔融合后,他又具备了后者作为来世之神的属性。普塔的形象通常为一站立的木乃伊,手握由瓦斯(象征力量)、安卡(象征生命)和杰德柱(象征稳定)三个符号组成的权杖。新王国时期,他与索卡尔神和奥塞里斯神共同组成三联神,在底比斯受到崇拜,而作为工匠的守护神,普塔在民间也有广泛的信仰基础。</p> <p class="ql-block">描绘雕像制作过程的浮雕。(公元前2055~前1650年)。</p><p class="ql-block">未完成的雕像呈现坐姿,工匠正单膝跪地雕刻这一尊雕像的面部。就比例而言,雕像要明显大于身前的工匠,可能反映了雕像主人和工匠之间的身份地位差异。</p> <p class="ql-block">牛、双鹰、圣蛇浮雕版。(公元前1550~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人像浮雕版,左手形象浮雕版。(公元前1550~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国王和王后头像双面浮雕版。(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在古埃及的神庙、陵墓、宫殿中均有大量的浮雕装饰,但在正式动工之前,工匠们需要不断练习,以磨砺其手艺。这块浮雕板可能是工匠的杰作,两面分别雕刻了国王和王后的头像。</p> <p class="ql-block">国王头像。(公元前1550~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王后半身像浮雕板。(公元前1550年~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绘有阿蒙和拉美西斯四世形象及铭文的石片。(公元前1550年~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多色调色盘。(公元前1550~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阿赫孔苏之子霍尔的方雕。(公元前747~前656年)。</p><p class="ql-block">雕像的主人是一位高级书吏。在古埃及,书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现代人对古埃及的了解,也有许多源于书吏笔下的各种记录。除了行政职能外,书吏也与工匠和画家等一起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鹰头鳄鱼像。(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伊西斯怀抱荷鲁斯像。(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伊奥尼特女神坐像。(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雕像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于卢克索的阿蒙荷太普三世神庙的庭院中,是考古学家发现的首个伊奥尼特女神雕像。伊奥尼特是底比斯的一位地方神,在新王国时期被纳入卡纳克当地的九神组。</p> <p class="ql-block">斯芬克斯像。(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狮子雕像。(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女性木乃伊面具。(公元前332~公元395年)。</p><p class="ql-block">这位面容姣好的女子梳着波浪长发,头戴粉色花环,身着罗马脱伽袍(Tunica),双手戴着华丽的金戒指与金手链。逝者的形象整体呈现为罗马风格,但面部明显采用的是埃及传统的画法,两侧还以精美的色彩描绘出冥世诸神的形象。</p><p class="ql-block">早在第一中间期,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粘合材料(Cartonnage)来制作木乃伊面具,这种材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一层层亚麻布粘合而成,一种是用废弃的纸草纸粘合而成,上面覆以石膏,再以彩绘装饰。面具覆盖木乃伊头部和胸部,目的是使逝者的形象更生动逼真,确保其能够在冥世以完整、美好的身躯复活。到了希腊化时期,希腊罗马的艺术风格融入了埃及的葬俗,产生了独特的、同时具有两种文化元素的木乃伊面具和木乃伊肖像画。</p> <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雕像。(公元前664年~前525年)。这是典型的“阿马尔纳风”雕塑,在埃赫纳吞的统治期间,伴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传统的艺术准则被打破,新的艺术风格诞生。埃赫纳吞及其家人、臣民都被表现为长脸、宽额、厚唇、窄肩、大腹的样子,实现神与人之间在形象上的彻底分离。不同于传统国王雕像英武健美的风格,埃赫纳吞的形象阴柔,有着狭长的双眼和下巴。</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雕像,制作于公元前1341年左右。在展厅中,图坦卡蒙雕像与他的父亲埃赫纳吞巨像遥相对应,展厅侧面,是图坦卡蒙的母亲纳芙蒂蒂像的头部,一家三口在黄浦江畔相聚。</p><p class="ql-block">他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的第12位法老,9岁即位,19岁身故。图坦卡蒙的雕像展现了古埃及文明的艺术风格,展示了写实主义与仪式性的完美结合,从原先的神性逐渐走向人性,尽管雕像脸部有所残缺,但其造型仍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头像(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这件雕像最初被记录为“第18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国王的头像〞,后来被确认属于纳芙蒂蒂王后,可能曾经是一座组合雕像的头部。</p><p class="ql-block">纳芙蒂蒂是埃赫纳吞的王后,雕像刻画了她的优雅容貌,细节写实,线条柔美,具有阿玛尔纳时期艺术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泰伊王后站像。(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泰伊是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是埃赫那吞的母亲、图坦卡蒙的祖母。她出生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这在以母系血缘决定王位继承(即以迎娶嫡公主为先决条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见的,泰伊王后在国王心中有着重要地位,两人的名字和形象几乎一起出现在当时所有的纪念碑上,她也享有极高的政治地位,活跃于帝国的外交事务中,在埃赫纳吞统治早期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 王后雕像身着贴身长袍,头戴假发,手持蝇拂。蝇拂通常由羽毛、象牙等精细材料制成,兼具实用功能和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权威、声望以及神的眷顾。挥舞蝇拂的动作象征着统治者在天地两界维护秩序和掌控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迈特坐像。(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的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为赛赫迈特建造了大量神像,学者认为这是为了安抚女神,平息她的怒火,同时召唤她作为保护神的积极力量。</p><p class="ql-block">雕像出土于卡纳克穆特神庙的第一庭院,女神左手持象征生命的安卡符号,头顶的太阳圆盘和圣蛇徽标则象征其神性和危险性。座椅侧面刻有代表北方的纸莎草和代表南方的睡莲,两者之间是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心肺符号。</p><p class="ql-block">左侧铭文:善神,仪式之主,涅布玛特拉,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p class="ql-block">右侧铭文:拉神之子,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统治者,被畏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 <p class="ql-block">镀金面具。(公元前332公元~公元395年)。</p> <p class="ql-block">贝斯站像。(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贝斯常被描绘为一个全身赤裸的矮人,并以正面肖像出现,似乎随时准备攻击试图靠近的邪恶力量,因此被视作民间保护神,尤其是保护孕妇儿童和其他家庭成员免受恶灵和不幸的侵扰,并衍生出掌管音乐舞蹈等引发欢愉的职能。</p> <p class="ql-block">守护国王的鹰神雕像。(公元前380~前343年)。</p><p class="ql-block">荷鲁斯拥有人、鹰隼以及鹰首人身的形态,通常头戴上埃及的白冠。这尊雕像刻画了鹰隼形态的荷鲁斯神,它的双爪之间是国王的形象,象征着王权之神对国王的庇护。</p> <p class="ql-block">彩绘眼镜蛇像。(公元前664~前332年)。</p> <p class="ql-block">某王后的斯芬克斯像。(公元前1550~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这次参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文字介绍,把来龙去脉讲得清清楚楚,不像从前只说一个名称和年代就结束了,希望以后一直能这样保持下去,让观众把参观的过程,作为一个学习了解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的闭馆时刻,文创商店人流涌动,把美好的艺术作品带回家,留下难忘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