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一山飞峙大江边,<br>跃上葱茏四百旋。</font><br>(摘自毛主席诗词《七律.登庐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br></h3> <div style="text-align: left;">在长江与鄱阳湖之间,庐山高耸于大地。云绕千峰,雾漫苍松翠竹,南北皆浩汤大水,唯独此山孤峰,令古往今来世人钟情跃往。<br></div> 2024年7月,我和老伴乘索道登上庐山。15分钟的索道上行,开始还能回望浔阳江水逶楼高,接近山顶便觉雾漫沟壑;到达牯岭街时,风携雾腾,索道站的标牌都在雾中时隐时现,大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哦!台风“格美”来了! 大地孕育庐山,约在十亿年前,经历了地质学“吕梁运动”、“燕山造山运动”,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庐山呈断块山隆起,形成如今的山型。地质学家称其为“地垒式断块山”。距今二百万年前,庐山在地球的五个冰期间,庐山冬眠于冰雪封盖之下,忍受冰川锉磨。鬼斧神工雕琢其秀峰沟壑。距今一万年左右,春暖大地,庐山植被层峦叠翠、鸟兽繁衍,庐山萦绕着生命的乐章。同一时期,地质学的“扬子海潮”发育成奔泻万里的长江。赣江水系的发育,使庐山隆起时形成的彭蟊泽渐渐扩展成鄱阳湖。大江东流育生息,湖孕精灵藏命泉。庐山便在这两大生命体系的拱卫中钟灵秀玉。 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湖北黄冈人)到庐山考察时,发现今天庐山大林路的山坡上这块圆滚滚的大石头耸立在路边。这块石头与当地的岩石性质完全不一样,因此他断定古代冰川曾经到过庐山。人们称这快地质留存石为“冰桌。李四光对庐山地域的科学考察,证明了庐山经历过地球第四纪古冰川的锉磨。这是李四光对地质历史作出的重大贡献。 当我们游览庐山锦绣谷时,远山笔立的山体也是第四纪冰川遗留给世间的足迹。我们今天游览庐山的大自然美景,也许对“刃脊、冰斗、冰窖、U形谷、角峰” 等地质名词不太理解,但,锦绣谷的俊秀、铁船峰的高昂、芦林湖的潋滟等景观都会流连忘返。其实,她们都是时间和冰川运动的产物。秀美的芦林湖就是四纪冰川时的一个“冰窖”;今天的庐山锦绣谷是冰川“U形谷”一直通到鄱阳湖在大地遗留的足迹。夏季凉爽的庐山是否也是“冰川”基因的遗风呢? 四季风景如画的庐山,是中外闻名的避暑胜地。牯岭镇海拔1,167米,7月的平均温度为摄氏22.6度。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和同事们曾收集植物素材采风过庐山植物园。隶属中国科学院的庐山植物园汇集了中外植物3000余种,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近百种。世界松柏类植物约有600多种,这里就拥有240多种,被誉为中国和世界松、柏、杉、桧的活标本植物王国。 <br><br> 三十多年后重上庐山,植物园的珍稀植物们依旧繁茂;牯岭街的变化太大了,唯有不变的是凉爽。一个钟头的上山路途,温差竟然十多度。庐山地处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具有鲜明的季风气候。牯岭年平均气温为11.5℃,比同纬度平原地区年平均气温低5~6℃。盛夏时的九江鄱阳湖地域酷暑难耐,而处于热浪中心的庐山却与"长江火炉"形成气温断崖式的跌落。牯岭7月份平均气温为22.6℃,比九江低10℃,故而有"清凉世界"的美誉。牯岭的英译文Kuling便是从英语Cooling(清凉)一词演变而来的。如此鲜明温差产生的原因与庐山地形地貌有关。庐山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地貌,不属于任何山脉,北邻长江;南近鄱阳湖,为其供养大量水汽资源,是形成凉爽气候的成因之一。孤峰独立的庐山却具有山地气候特色:夏短冬长、春迟秋早的四季特色。牯岭的四季,春季姗姗来迟,三月桃花四月开,固有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明媚的春光常常伴随着云雾妖娆庐山的峰岭林舍。庐山云雾是清凉世界陶醉游人的又一自然景观。<br>庐山全年云雾日多达192天,最多的月份则在3—5月,三分之二的天数在云雾笼罩中。即使是盛暑七月,也有11天的雾日,这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7月29日,台风“格美”余威尚在,我便迫不及待地到牯岭街心观景台。流云从头顶飘过;山脊被白纱缠绕;蓝宝石般的天幕上点缀着或带,或团状的白云,让我回忆起第一次上山看到的“瀑布云”壮观而震撼的景观。洁白的云海弥散在远山得腰间,在山与平原的交界处,白练如瀑布向山下倾泻,在晚霞烧红的天幕衬托下,一幅红霞为幕、白云飞流、黛山静耸的天然画屏。庐山云雾不仅营造了陶醉心灵的游览环境,还培植出“庐山云雾茶”特产。在三叠泉入口到下山之间,你是走在茶园亦是徜徉景区。庐山云雾的母亲除了邻近的长江和鄱阳湖提供的大量水汽;庐山森林覆盖率近百分之八十的涵养也是重要因素。<br> 人文庐山如同庐山的地质形成一样,远不局限于山上。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景观,要从庐山脚下的秀峰景区才看得到。古往今来,人文庐山已涵盖了庐山、九江浔阳楼、琵琶亭、锁江楼、小孤山、东林寺及星子县(现庐山市,仍隶属九江市)等地域里的人文轶事。我国最早的地理著述《禹贡》就有庐山地域归属的描述。《山海经》则称庐山为“天子都”。最早的人文记述要属《九微志》“周武王时,方辅先生与李老聃跨白鹿入山,炼丹得道,仙去而庐存,故名庐山”。晋代慧远大师有“匡续先生潜居庐山”的著说。因此,庐山也有“匡庐”之名延续至今。如此看来,庐山的人文记载已有二千多年。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庐山”载入了《史记》。朱熹、谢灵运、陶渊明、孟浩然,等大批文人,相继来到庐山。他们有的创建书院、有的游山挥毫、有的泼墨赋诗,进行了杰出的文化艺术创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庐山成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诞生地、中国山水画的发祥地。<br>李白五次登临庐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如庐山瀑布千古长流,不仅成为童叟共咏的佳句;海外华人也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山水诗歌的极品代表作。<br>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已突破诗词领域被广引博证于社会的不同领域。<br>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康有为、胡适、徐志摩、郭沫若等1500余位诗人慕名庐山而来,创作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4000余首,使庐山成为诗韵深厚的诗山。<br>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相继登临庐山。他们在繁忙的国事活动之余,还即景而发,创作了许多浪漫的诗词。我在芦林湖畔的“毛泽东诗词苑”看到毛泽东、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叶剑英、郭沫若,等创作的诗词长廊成为游人仰颂、观摩,徜徉于诗词艺术的海洋。<br><br> 庐山诗词融汇入自然景观之中,形成独特的“庐山文化”。她的魅力充实、丰富、烘托、提炼、强化自然美,并产生画龙点睛的升华。使其更生动,更具魅力。庐山现存的古文化遗址、摩岩石刻、古建筑、中外别墅、宗教园林、历代诗文,均是以庐山自然山水为依托,蕴藏文化色彩的亮丽风景。 庐山还是一座博纳融众天堂。古今中外,不同信仰在庐山释道传教。从公元四世纪至十三世纪,庐山宗教兴盛,寺庙、道观一度多至500处。慧远高僧在庐山建东林寺,创佛法净土宗,是佛教中国化的先行。中国本土道教,天师张道陵曾在庐山修练。道教陆修静禅师,在庐山建简寂观,编撰藏道经1200卷,并创立了道教灵宝派。国人皆知的吕洞宾道长,如今还坐修庐山仙人洞,和游人一道见证庐山的巨变。至今,庐山仍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及教派的寺庙、道观、教堂。 1996年12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庐山作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给予极高的评价:“庐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 庐山的四季: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不论你什么时候来庐山,大自然都会以不同的姿态拥你入怀。庐山的锦绣山川、碎玉瀑布、云雾仙境,只有当你走进去,才能感受到震撼;庐山的人文底蕴、禅钟法鼓,只有面对,才能领略佛光金身。 春雾绕峰天如梦,夏林滴翠云瀑涌。秋桂飘香醉万客,冬雪银装山似玉。<br>来吧!朋友,登上庐山,走进大自然,享受匡庐奇秀,探秘庐山的传说,畅游庐山文化的悠远……。<br> 地质数据搜寻于网络;史料选编于《匡庐奇秀》(邹敏才.江西人民出版社)<div> 河 牛</div><div> 2024年9月 武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