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创艺术摄影《中国古画构图理论早于西方绘画理论的启示》

含洋原创艺术摄影

<p class="ql-block">最近有摄影师讲中国构图没有理论!其实不是这样的中国古画构图的艺术表现理论依据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远早于西方构图学说。正如天津社科院夏放教授曾经讲过,中国构图理论早于西方构图理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早在东晋时期(公元 317 年 - 420 年),顾恺之在《画评》中就提出了“置陈布势”,成为已知最早的书画构图理论。南齐时期(公元 479 年 - 502 年),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尤其是“经营位置”,对后世绘画构图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后,历经唐代(公元 618 年 - 907 年)张彦远对构图的进一步阐述,五代(公元 907 年 - 979 年)荆浩的《仙水诀》、宋代(公元 960 年 - 1279 年)郭熙的《林泉高致》、元代(公元 1271 年 - 1368 年)饶自然的《绘宗十二忌》等不同朝代画家和理论家的丰富扩展,至清代(公元 1636 年 - 1912 年)已形成多种具有民间特点的构图模式。从汉唐时期的壁画和绢画中对主次关系的处理,到后世文人画中的“三远法”等,都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绘画在构图方面的独特性与成熟度,且有相应理论总结作为支撑。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哲学思想、社会文化紧密相连,画家和理论家在长期创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出适合本土绘画的构图理论和方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西方美学中有关艺术构图的理论在早期发展相对缓慢。古希腊时期(公元前 800 年 - 公元前 146 年),虽有哲学家对美学问题进行思考,如毕达哥拉斯学派得出美就是和谐的结论,并在音乐、雕塑、建筑、天文学等方面有美学思想萌芽,但这些理论多侧重于哲学层面对于美的本质探讨,并非专门针对绘画构图的系统理论。西方绘画构图理论真正开始逐渐形成系统是在文艺复兴以后(14 世纪 - 16 世纪),如透视学、解剖学等与绘画构图相关的理论体系才逐步建立起来。此后,西方绘画构图理论不断发展,在 17 世纪,巴洛克艺术强调动态、戏剧性和强烈的光影对比,构图上追求宏伟和壮观;18 世纪,洛可可艺术注重细腻、优雅和装饰性,构图较为轻盈和富有曲线美;19 世纪,印象派绘画打破传统的构图规则,更加注重瞬间的视觉感受和色彩的表现;20 世纪以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绘画在构图上进行了更多的创新和实验,如立体主义的多角度构图、抽象表现主义的自由挥洒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绘画的“六法论”包含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气韵生动”赋予作品灵魂,使其具有生动的气度韵致和生命力;“骨法用笔”强调用笔的力度、节奏和变化以体现对象形态质感;“应物象形”要求准确描绘对象外形特征;“随类赋彩”依据不同对象进行色彩表现;“经营位置”专门针对构图法则,合理安排画面元素位置、大小、比例等关系;“传移模写”则是通过临摹前人优秀作品学习传统技法经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远法”即高远、深远、平远,是中国山水画的特殊透视法。“高远”自山下而仰山巅,凸显山的高耸雄伟;“深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表现山水的幽深层次感;“平远”自近山而望远山,展现开阔平淡景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艺术表现上,中西方构图理论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六法论”和“三远法”等理论,追求画面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和情感共鸣。在构图上,中国绘画多采用散点透视,画家可以根据主观感受自由地组织画面,展现宏大的场景或不同角度的景物,强调画面的整体和谐与气韵生动。色彩运用上,中国绘画的“随类赋彩”更加灵活,注重色彩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而非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还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西方绘画则更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再现,在构图上主要采用焦点透视,强调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色彩运用上,西方绘画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但总体上更注重色彩的科学性和逻辑性,追求对光影和色彩的准确表现。例如,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绘画通过透视学和解剖学等理论,追求画面的真实感和立体感;印象派绘画则注重对瞬间光影和色彩的捕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近现代,西方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影响。例如,西方现代绘画中对画面意境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中国绘画的“气韵生动”,注重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内涵和情感共鸣。西方一些画家也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焦点透视的束缚,探索类似于中国绘画散点透视的表现方式,这与中国绘画的“三远法”有一定的相通之处。西方绘画对色彩的运用也逐渐更加灵活,不再仅仅追求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还原,而是像中国绘画的“随类赋彩”一样,根据作品的主题和氛围进行色彩的选择和调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体系成熟早,对构图的研究和总结有着深厚积淀,对现代艺术创作有着诸多启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重视意境营造。中国绘画艺术讲究意境,现代艺术创作可借鉴古人,借助自然意境等表现作品的写意和精神内容,引发观众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强调笔墨运用。笔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占据独特地位,现代艺术创作可学习古人对笔墨的理解和运用方式,形成个人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秉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现代艺术家应深入生活、贴近自然,汲取灵感素材,融入情感、思考和创造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追求形神兼备。现代艺术创作在追求创新和形式多样化时不能忽视内容本质的把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注重构图布局。现代艺术创作中构图同样重要,需考虑元素位置、大小、比例等关系,创造和谐艺术效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坚持继承与创新结合。现代艺术创作要在继承传统精华的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文化背景、科技发展和审美需求进行创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关注作品文化内涵。现代艺术创作也应挖掘和表达作品文化内涵,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体系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启示。我们应珍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现代艺术创作中加以传承和创新,展现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要正确认识中西方绘画构图理论的发展历程,坚定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自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夏放,1940 年 1 月生,天津人,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他在多个领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和贡献:</p><p class="ql-block">研究方向与著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摄影心理学。著有《现代摄影艺术》(重庆出版社 1988 年出版)、《生活人像摄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5 年出版)、《广告摄影创意语言》(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6 年出版)、《摄影基本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 年出版)、《摄影艺术概论》(浙江摄影出版社 2000 年出版)等。</p><p class="ql-block">- 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如《试论摄影艺术创作中的感情活动》发表于《中国摄影》1982 年第 1 期;《从接受者的角度审视摄影艺术》发表于《文艺研究》1998 年第 2 期;《人像摄影美学》发表于《人像摄影》1992 年第 1 - 6 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关于夏放教授所提出的具体艺术理论,可能因资料有限,暂未获取到更详细的内容。但从其研究方向和著作来看,他在摄影艺术领域的理论研究涉及摄影创作的心理、技巧、创意以及摄影艺术的概论等方面,对摄影艺术的发展和理论体系的构建有一定的推动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