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对“超厚”的乡情

泉城蔚泉

<p class="ql-block">  乍看题目有点怪,“乡情”前面咋要冠以“超厚的”三个字?且听我慢慢道来。</p><p class="ql-block"> 济南金龄养老公寓的中心餐厅里,藏着个典雅别致的茶室。热心公益的志愿者陈培青女士,和她的伙伴张淑华,用周到细致的服务和奉献精神,感动着我们这几个住在公寓,每场必到的茶客。我心感惭愧,无以相报,便将没有正规出版,仅仅印成书样,以讴歌故土济南为主体的薄书《耄耋余言》,送给她们。没想到,小陈拿回家后,竟触发出让人震撼的大动静。</p><p class="ql-block"> 一般志愿者都心慈面软,陈女士持书回家,刚读进去,就泪流满面,泣不成声。老公警觉赶紧追问,知道情况后也想读读。一看写的多是济南大明湖畔,汇泉寺街一带的陈年旧事。素有孝心的他,深知老母的爱好和需求,竟提议一定要把书先带回家,犒劳原本就曾住在这一片区的老母亲,从此更大的热闹便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老母亲尽管已经86岁高龄,但精力过人,眼力超凡,读书看报的习惯,至今未丢。平时别人一提住在大明湖附近的“那时候”,老人总会立马就来精神,还能张三李四地给你讲上一通。老人一听书里写了不少过去发生在大明湖畔的若干事,立刻就喜出望外。读了几页竟入了迷。执意要将书带到她们那个取名“小分队”的群里,让大家共赏。偏偏老人的这个群,又特殊到能足以让人惊掉下巴。清一色八九十岁的人,还都能上网,言谈话语不仅与时俱进,还格外喜欢张家长李家短地畅谈不休。这个“小分队”的成员,大都有住在大明湖一带的经历,且都有一定文化,小时候不是就读于县学街,县西巷,阁子后等小学,就是长大后任职于这一带。地域的情缘,让这个群的活动,比当下时髦的党建学习,还正规热闹。老太太把书带到群里,大家一看写的都是过去的左邻右舍,书中提及的人,更是一个个也封存在大家的记忆里,经书中一提,立马就复活在眼前。没有看几页,话题就来了,气氛更火了。只是书的字号,尽管已不算小,但让所有老人看起来,还真有一定难度。</p><p class="ql-block"> 开始是一本书排队大家轮流阅读,这可无法满足老人的渴求。考虑到耄耋老人的需求,格外有孝心的老人的孩子们,他们终于又想出了高招。经过孩子们的精心策划,一本字如拇指盖,超大超厚的《耄耋余言》独特版本,便出现在老人面前。从此电话中交流的内容,不是“你看到哪里了?”,就是争讲着书中未提及,但自己知道的关于大哑巴,小哑巴等人的陈年旧事……。乡情把大家团聚得更紧更紧。老人一个个心里乐开了花。</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独特的大书,我不禁想到:乡情呀,你的分量,怎么就这么厚重呢。我后悔,眼力好的时候,没有写出那片热土演绎出的一切。单是住在县东巷北头,紧靠市里医院的那个叫“刘小子”的剃头匠,眼好时就没有再挤出点时间,好好写写他,至今想起来都后悔不已。那可是非常有故事的人呀。</p><p class="ql-block"> 看到这群可敬的老人,如此认真,如此执着,如此如数家珍般地大摆大明湖畔龙门阵,我深感亏欠了她们的太多太多。因为从小喝泉城水长大,用明湖水研墨的我,写好老济南的人和事,责无旁贷呀。</p><p class="ql-block"> 现在就知道我为什么要在“乡情”前面冠以“超厚”的理由了:超厚的是乡情,超厚的是孝心,这超厚的一切,触发着我超厚的愧疚。</p> <p class="ql-block">  沉浸于书中这位可敬的老人,就是陈培青女士她那感情超铁的婆母,现已86岁高龄的孙老太太。一本写故乡的小书,让老人找回了自己的过往,找到了故土久别的故人,更找到她永不忘本,永不服老的豪情。那时候,日子虽穷,但邻里的浓情,随岁月刻骨铭心地在脑海萦绕。是她第一个把书带进群里,这才有了今天这后续的故事,才有了我今天的感悟,才有了在老人群中燃起的思乡的圣火……。</p><p class="ql-block"> 真诚地致敬老人,你成功地发光于自己的事业,在任教于县西巷小学的日子里,你任劳任怨,至今桃李满天下,业绩有口皆碑。你成功地培养出事业有成且让人羡慕的后代子孙,现在你正充满信心地朝90岁,100岁进军。你应该为自己而骄傲,大家更为认识你而自豪。</p><p class="ql-block"> 可敬的老人,喝泉城水长大的所有人,永远祝福你。</p> <p class="ql-block"> 仅仅是为了满足老人视觉的需求,仅仅是为了让老人与故土贴得更牢更牢。特别有孝心的孩子们,把对老人的爱,把对故土的情,倾注在把字放大的这一看似不起眼的举措里,现在看来,孩子放大的是对老人爱的回报。是对尊老,敬老,一切从老人实际需要出发,这一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听说,最后为了减轻老人手持的分量,也为了使写故土的书,能在更多的故土赤子中传阅,他们还把大书,又分拆成若干本,在大家手中周转起来,仅仅为了满足更多苦恋故土的老人。写到这里,年轻人一切以老人的需求为中心的感人用心,已让我眼眶湿润。联想自己,后悔当年把精力和心思,太多地倾注于职场的拼搏和对自己小巢的构建。对老人的关注,仅仅停留在表面层次的定期探望罢了,而对他们各方面的需求,却想的太少,做的更少,现在只能是愧对苍天了。</p><p class="ql-block"> 面对大书,我焉能不悔,焉能不悟?</p> <p class="ql-block">  书中写《钟楼寺下一哑巴》的那篇文章,过去曾通过《济南古城历史街区》这一平台对外发表。发表当天,立马就引来国内外无数济南老乡的关注。故乡情把素不相识的人,迅速拧成一股绳。认识,不认识;见过,没见过哑巴的;甚至仅仅住在钟楼寺那一片,哪怕只是姥姥或七大姑八大姨住在那一片的人,都迅速从大江南北,聚拢到文章里来。他们热火朝天地忆哑巴,赞哑巴,共同打探关注哑巴一家的下落。我惊叹互联网的威力,更发现乡愁的凝聚力,浓浓的故乡情,在这些思乡若渴人的心目中,竟然有这么重的分量。人呀人,在思乡怀旧,崇敬怀念好人方面,都是相同的,更是永远相通的。一根相连,亘古亨通。</p><p class="ql-block"> “济南府”,小城不大,但举世无双的清澈泉水滋润着它。喝泉城水长大的所有人,不管走到哪里,都永远永远思念它,讴歌她……。</p> <p class="ql-block">  还是回到文章的开端,听我把有关这篇文章的来龙去脉说完。</p><p class="ql-block"> 带上自己收藏并免费提供大家品尝的“有来头”,“有说道”的好茶,打扫完茶室的卫生,洗好有讲究的茶具,陈培青女士,已按时驱车来到茶室,正恭候茶客光临,并随时向大家普及茶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 本篇若干照片和资料信息,都是陈培青女士提供的。在此向一贯热衷公益事业的陈女士,张女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深沉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高歌谢乡邻 </b></p><p class="ql-block"> 蒙情不过,为表达我的谢意,歉意,以及乡亲的情谊,最后我想献给乡亲们一首歌。歌中的小城,究竟是哪里,对我无关紧要。在我心目中,一直就当成是令我魂牵梦绕,杨柳依依,清泉四溢的故土泉城。小城里发生的故事,就网织着我们共同的根。无以报答乡亲的盛情,就允许我用真情醉唱这首歌,让我们共同分享泉水的甘甜,共同品味乡情的浓烈,共同追思发生在小城里的动人故事吧。</p><p class="ql-block"> 乡情重千斤,从有心人复制出的书的厚重里,我掂出了乡情的厚重,掂出孩子孝心的厚重,更自责出我惭愧的厚重。</p><p class="ql-block"> 唱得不好,但情是真的,浓的,深的,厚的。</p><p class="ql-block"> 喝明湖水长大的汇泉寺街魏筌</p><p class="ql-block"> 2024.9.写于金龄石榴园时年82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