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阳古镇--记录红军历史,谱写时代华章。

西溪人家

恩阳古镇,坐落于四川省川东北地区的巴中市恩阳区,恩阳河从旁边流过,故名恩阳古镇。古镇历史悠久,可从三国时期追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上的恩阳古镇还是巴中东北著名的水码头,米仓古道上最繁华的集镇。<br>据史料记载,恩阳镇在南北朝(公元525年)始置义阳郡,同置义阳县,郡县同治。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义阳县为恩阳县,隶属清化郡(今巴州)。<div>古镇由最初的水码头为基础发展而来,在水运占据主导的古代一度繁荣,曾有“小上海“之称。当下仍然存有28条古街,数百座明清古建筑。1933年川陕革命根据地成立,首府巴中,恩阳县治所位于今恩阳镇,又为古镇增添了浓浓的革命色彩。</div> 日出,新的一天开始了。 建于恩阳河上的廊桥——起凤桥。<div>恩阳古镇起凤廊桥长110米、宽16米。据说,因此地经常有凤凰起飞,因此得名。<br>  <br></div> 起凤桥内部 具有地方特色的背箩 起凤桥 恩阳河边风光 老屋 土墙 古镇的上正街和下正街,是红军文化遗址最多的街,在长约400米的街道上,共有原中共川陕省仪阆县委、恩阳县委、恩阳财政委员会、法庭、红军经理处等各类行政机关遗址13处。“共产党热爱人民”、“红军胜利万岁”、“粉碎川陕会剿”、“为土地归农民而战争”等红军石刻标语随处可见。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由鄂豫皖经陕西转战巴山,解放巴中,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极盛时期发展到纵横500里,拥有23个县市,500万人口,4万平方公里的红色区域。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在这里进行了3年多艰苦卓绝的战斗。1933年,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先后在恩阳建立了仪阆县、恩阳特别市、恩阳县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工会、贫农会、少共、少先队、童子团等群众组织和区乡游击队武装力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工业、农业、交通、文教卫生事业等都得到了空前发展。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13处,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8处。因此,当时的恩阳镇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据说,当时李先念当军政委的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曾在此设军部;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中所赞颂的红军战士张思德,也曾在恩阳县列宁学校读书。1935年5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后,还留下了刘子才师长带领的一支队伍,这支队伍于1935—1940年间在这里坚持了五年的游击战争,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南方诸省坚持游击战争最长的一支。这就是史上赫赫有名的巴山游击队。《巴山游击队》等电影就曾在此拍摄外景。 街头雕塑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古街 小孩对着我做动作 <div>中共川陕省恩阳县委旧址<br></div>土地革命时期在此建立恩阳县苏维埃。解放后,一直设立乡镇人民政府。恩阳镇具有光辉的红色革命历史。1933年,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先后在恩阳建立了仪阆县、恩阳县、恩阳特别市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工会、贫农团、少共、少先队、童子团等群众组织和区乡游击队武装力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工业、农业、交通、文教卫生事业等均得到了空前发展。红军时期,恩阳镇处在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带。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恩阳建立县苏维埃各类行政机构13处,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8处,许多巨幅石标是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历史见证。 川陕省恩阳县财政委员会旧址 红军石刻标语遗址,内容“共产党热爱人民”丙。 大栈房 恩阳古镇的老人围坐在树荫下,喝茶、打扑克,过着幸福的生活。 戏台 现在的恩阳古镇,每天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全年的游客接待量已超过300万人次,这座历史古镇,正在复苏昔日的繁华,谱写着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