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甘大环线四:天马行空的浪漫(稀世之宝-马踏飞燕!)

南岸青栀~

<p class="ql-block">  悠悠陇上史如澜,博馆之中现大观。</p><p class="ql-block"> 陶彩斑斓书岁月,铜骢逸彩越千年。</p><p class="ql-block"> 佛光妙相庄严显,化石奇踪太古传。</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承瑰宝地,扬名四海众人瞻。</p><p class="ql-block"> “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甘肃是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伏羲、女娲的诞生地,古代“丝绸之路”甘肃段,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遗存,使我对拥有35万余件藏品的甘肃博物馆不由心向往之。</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旅游所到之处,均习惯打卡当地的博物馆也特别关注了馆藏之宝,如国博的后母戊鼎,湖北的越王勾践剑,天博的珐琅彩芍药雏鸡图玉壶春瓶,宁夏的明代牛皮封面手抄描金《古兰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所到兰州,甘肃博物馆充满天马行空的浪漫且作为全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该是有怎样的神韵和风采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镇馆之宝—东汉铜奔马</p> <p class="ql-block">  在甘肃丝绸之路文明展展厅的中后段,昏暗灯光之下,但见在一展品前,观者如堵,人们或跓足凝视,或拍照私语,不愿轻易移步。以其热忱非凡,流连忘返之态也能猜其中所观珍宝,想必是历史长河里幸存文物中佼佼者莫属了。</p><p class="ql-block"> 先见介绍:东汉铜奔马又名“马踏飞燕”,“马踏龙雀”,于1969年在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稍远观望,铜奔马昂首嘶鸣、疾足奔腾,果然自带不凡的气韵。近看这批凌空的骏马,三足腾空,一足踏在飞鸟之上,展现出惊人的动态美感。马的体态矫健,肌肉线条流畅,浑身仿佛蕴含无尽的能量,随时都能喷薄而出。其头部微微侧倾,那飞扬的鬃毛,像是在风中肆意舞动,每一根都充满了灵动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这匹骏马在草原上自由驰骋的畅快与潇洒。它的眼神坚定而锐利,透露出勇往直前的气势。在那超掠飞鸟的刹那瞬间,脚下的飞鸟回首惊顾,无可奈何中试图摆脱压迫,而骏马则神态自若,从容自信,似乎一切尽在掌控之中,这种表现奔马的对比手法可谓妙趣天成,独树一帜。</p><p class="ql-block"> 铜奔马是按照汉代良马的标准去塑造的。集河西马、 人宛马、蒙占马的优点于一身,特别表现出凉州骏马走对侧步的特征。它邀游丝路,凌空万里的不凡气质,通过巧炒的构思经营、精炼的艺术造型和卓越的铸铜工艺完美地表现出来。真可谓:</p><p class="ql-block"> 马踏飞燕展雄风,</p><p class="ql-block"> 身姿矫健破碧空。</p><p class="ql-block"> 恰似天马行空舞,</p><p class="ql-block"> 不羁神韵震苍穹。</p> <p class="ql-block">  抛开极高的艺术造诣,此青铜瑰宝令人惊叹之处是,仅仅依靠一条青铜质地马腿,其强度不足以长期支撑一足踏在飞鸟之上、重量达7公斤多的奔马。是设计者巧妙利用青铜和铁两种熔点不同的金属,在铜奔马右后支撑腿内,特别设计制作了铁构件作为加强筋,并且在马身与马腿根铸接处、踝关节、蹄足腕等受力点专门做了榫卯状特殊处理,制成坚固的铁骨铜腿,使铜奔马得到了最佳强度的支撑效果,令这匹铜奔马一足掠踏飞鸟之上历经2000年而伫立不倒,既有无可挑剔的形体姿态也能保持完美的平衡感,足见其工艺水平之卓越!</p> <p class="ql-block">  铜奔马驰誉世界,不仅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和象征、全人类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 这么重中之重的稀世珍宝,我对其出土地,雷台汉墓的墓主人究竟是谁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翻阅了一些资料,也引用甘肃省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王琦对此的解读如下:</p><p class="ql-block"> 从墓葬规模、出土四枚龟钮银质印章、随葬铜车马仪仗俑队威武阵容以及大量精美随葬品和28000多枚铺地五铢钱上看,墓主人为秩比二千石以上官吏。经甘肃省博物馆前馆长初世宾和前副馆长张朋川二位先生结合X扫描及再三观察的残存印章看,依稀辨认印章前两字可能为“破羌”二字。马身上铭文表明墓主人姓张,再按其时代、籍贯、历官、封地、卒年和政治地位排查,只有东汉末年的“破羌将军”张绣最符合条件。</p><p class="ql-block"> 根据《魏略》记载:“官渡之役,张绣力战有功,升迁破羌将军,复增邑凡二千户,是时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诸将封未有满千户者,而绣特多。”说明当时封邑二千户的将军只有张绣,而“左骑千人”“张掖长”的秩比最高只有三四百石。如果墓主人是张绣,这批甲型马就有可能是其亲属铸造的送葬賵物,因为忌惮曹丕,而没有在马上留下铭文。据此推断,武威雷台汉墓墓主人应该就是张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与铜奔马一起出土的铜车马仪仗队。通过战马我仿佛看到了古战场上的金戈铁马,旌旗猎猎。一匹匹雄健的战马载着英勇的战士,在硝烟中冲锋陷阵,马蹄扬起的尘埃弥漫在空中,喊杀声震天动地。它们是忠诚的伙伴,与战士们生死与共,征战天下,保家卫国。</p> <p class="ql-block">二:其他镇馆之宝和我感兴趣的部分展品</p><p class="ql-block"> 除铜奔马外,博物馆还有如鲵鱼纹彩陶瓶、《仪礼》简、彩绘木轺车、人头型器口彩陶瓶,驿使图砖,元代玻璃托盏等其他被视为镇馆之宝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鲵鱼纹彩陶瓶我将在下一篇专写陶纹之美中祥述,其他挑选一些自己第一眼看上去就偏爱的做以下记录共赏。</p> <p class="ql-block">(一)5000多岁的“齐刘海少女”—人头形器口彩陶瓶。</p><p class="ql-block"> 仰韶文化早期的彩陶,是距今约7000年—5000年前的一件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 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口做圆雕人头像,少女面部五官精致,面庞秀丽,双眼深邃传神,口微微张开,仿佛在轻声细语。两耳各有挂饰物的穿孔,头顶圆孔做器口,腹以上施浅淡红色陶衣,黑彩画弧线三角纹和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很显艺术之美。此件珍品造型以抽象的线条与人头像相结合,颇具特色。装饰以雕塑与彩饰构成一体,极其自然。</p><p class="ql-block"> 大地湾集中了文明的精华,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遗存之一。瓶身之图仿若太阳在瞳孔里燃起的火光,令人感受远古世界的神秘;身体是黄河流动的盛宴,从不停止言说历史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驿使图画像砖》  </p><p class="ql-block"> 《驿使图》砖为1973年嘉峪关魏晋5号壁画墓出土,长26厘米,宽17厘米,厚5厘米。绘制者寥寥数笔,画风简洁,却传神刻画出驿使跃马疾驰的画面。图面为米色底,黑色轮廓线,马身黄色,几笔红色点缀。画面上,信使“头戴黑帻,身穿右襟宽袖衣,足蹬长靴,左手持信物”。马首高举,“鼻直而孔张,目大且有神,胸廓颈壮,圆臀细足,筋腱毕露,四蹄腾空”,魏晋河西之良马由此可见。马在疾驰,信使则稳坐马背,反衬出信使业务的熟练。</p><p class="ql-block"> 在驿使的样貌中,没有画上嘴巴,这似乎在暗示着,作为一名信使,保密是最重要的操守。</p><p class="ql-block"> 这种真实而又写意的手法,对后世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驿使图》绘于公元3世纪前后,它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邮驿的国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  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的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驿使图》生动再现了距今1600多年前中国的邮驿情形,被认为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邮驿的形象资料。1982年8月25日为纪念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邮电部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p><p class="ql-block"> 从“家书抵万金”的等待到信息的即时传递,驿使图背后的通信之光照耀古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元代莲花形玻璃托盏</p><p class="ql-block"> 为晋蓝色玻璃制成,模铸法成型,盏为七瓣莲花形,托的内圈为八边形,口沿稍扬起作八瓣莲花状,颜色比盏略浅。</p><p class="ql-block"> 托与盏相得益彰,制作精巧,造型华美,为元代玻璃器皿中的稀世珍品,无愧于国宝称号。雨过天晴云破处,那一抹蓝,美的令人心碎。</p> <p class="ql-block">(四)鼎形铜行灯</p><p class="ql-block"> 战国,平凉市庙庄战国秦墓出土,开启高30.2厘米,收合高16.7厘米,口径11.3厘米。收合时,为三足圆鼎,内盛燃灯时所用的油料,盖两侧二鸭首,其宽嘴正好衔住双键,鼎盖便被牢牢扣住。用灯时,将双键支起,可插入鼎盖中心的圆銎中,此时鼎盖即成为灯盏。构造精巧,设计科学,使用方便,封口严密不溢油,为贵族出行时使用的灯。</p> <p class="ql-block">(五)彩绘木雕博戏俑</p><p class="ql-block"> 西汉,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人高29厘米。两位老者在玩博戏,这是战国到汉代非常盛行的一种娱乐形式。匠师以简单明快的艺术造型,刻画了两位老者全身贯注的博弈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对弈时蓄势待发的场面。若选择等待的收益大于行动,不为才能有所为。</p> <p class="ql-block">(六)西周兽面纹青铜甗(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甗(Yan),商周时期的蒸食具,你可以理解成现在的蒸锅,</p><p class="ql-block">上方为甑(Zeng),下方为鬲(Li)。</p><p class="ql-block"> 这个甗是一体铸造,颈部饰有云雷纹和兽面纹,三足为柱足,足上饰有兽面纹,典型的西周早期样式。整体做工精致,是西周青铜甗鬲的精品。</p><p class="ql-block"> 这种古代的蒸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甗,到了商朝,随着铜的广泛使用,开始出现了青铜甗。</p><p class="ql-block"> 最初的甗都是甑、鬲合铸,商朝早期的鬲足和鼎足一样以尖足为主,后来逐渐演变为柱足;到了周中期,甑、鬲开始分铸;春秋战国开始出现各种异形的甗,例如两头圆形;秦汉时期,随着灶的出现,鬲失去了它的作用,甑渐渐演化成釜,甗也渐渐消失。</p> <p class="ql-block">(七)从法国回归的礼县大堡子山文物《鸷鸟形金饰片.春秋》</p> <p class="ql-block">  1992年 礼县大堡子山古墓大规模被盗(墓主可能是秦仲或庄公)后,曾被法国也是欧洲有名的古董收藏家戴迪安从台湾古董商手里购得并形容:“形制奇特,数量众多,制作精美,前所未闻。”2015年,流失境外的对研究秦国早期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的56件金饰片,终回归祖国。</p> <p class="ql-block">(八)蟠螭纹立耳三蹄足铜耳</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鼎是或圆或方或三足或四足的大型器物,圆形鼎一般是三足(三足鼎立的成语由此而来),方形鼎则是四足。看看鼎的结构:挺立的高足,大容量的器身,鼎最初的功用是食器,相当于古代烧饭的釜现代的锅,是用来盛煮食物的(一般用来煮肉),煮肉的时候,在高高的鼎足下直接添柴燃火,连炉子和灶台都省了,古人做饭一只鼎就能搞定。</p><p class="ql-block"> 要说我们古代先民实在很聪明,从根上就知道化繁为简的生活方式,就如中国人用一双筷子就把刀、叉的功用全解决了。</p> <p class="ql-block">(九)铜牦牛,元代,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1972年出土于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友爱村。长118厘米,高77厘米,腹径30厘米,角长40厘米,重75公斤。牦牛呈伫立姿态,头部微向前,嘴巴半张,似“哞哞”吼叫,脊背高高隆起,牛角大幅度弯曲,牦牛裙毛、颈毛进行了大胆取舍,尾毛像一支吸足了墨水的毛笔头,创作构思新颖、别致,生动逼真地再现了牦牛健壮的生理结构特征。</p><p class="ql-block"> 从牦牛高高隆起的脊峰、大幅度弯曲的牛角及其他部位特点,可以判断出它具有雄性生理特征。牦牛尾纹与牛头面部、眼部及鼻部装饰纹线形成了呼应关系,使整体塑像显得更加和谐统一,打破了因体积硕大、动作单一而造成的笨重、呆板的感觉,从而使牦牛粗犷、雄浑的形象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十)团花纹环耳铜敦(公元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战国,一级文物。平凉庙庄发掘出土。通高17.5厘米,口径16.9厘米,底径11.5厘米。盖与器相合呈扁圆体。敛口,扁鼓腹,圜底,三蹄足低矮而粗壮。腹上部两侧饰铺首小纽衔环。浅弧盖,盖中心饰旋纹,旋纹外饰蟠螭纹两周,外周蟠螭纹内、外饰团花图案两周。</p><p class="ql-block"> 外周蟠螭纹上等距地装饰有三只立虎,虎首向外。腹部饰与盖同样的蟠螭纹和团花图案各两周。这种疏散排列的团花图案是战国时期新出现的一种装饰纹样,类似梅花,却有六个花瓣,花中心饰有清晰的花蕊,细密而整齐。圆形的团花图案与流线形蟠螭纹交错装饰,圆润中显示变化,稳重而不失秀雅。</p> <p class="ql-block">(十一)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p><p class="ql-block"> 公元4—6世纪,靖远县北滩出土,银盘直径31厘米。原是鎏金,现大部分已脱落。盘内满饰浮雕花纹,分三圈置列。外圈饰相互钩联的葡萄卷草纹,栖有小鸟等小动物。中间一圈浮雕古希腊奥林匹司十二神的头像,每个头像左侧各有一只动物。盘中央为高佛雕的倚豹、手执权杖的酒神,是银盘的主题花纹。在圈足内底部有点状铭刻文字一行,这是在中国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重要罗马文物。</p> <p class="ql-block">(十二)“庄严妙相”象牙印 明宣德二年(1427)</p><p class="ql-block"> 牙质呈米黄色,坚腻圆润,光洁鲜亮。印高6.5厘米,印台高2厘米,印面边长4.2厘米,印钮雕一端正丰满的法轮,稳置于仰覆莲瓣钮座之上。莲瓣以双阴线勾勒轮廓,莲座一侧阴刻“宣德二年□月□日”,另一侧刻“赐剌麻班丹领占”,字体皆楷书,笔锋劲健,刀法纯熟。印面正方,刻有阳文九叠篆“庄严妙相”四字,有边栏。布局精密严整,字态端庄秀丽,线条刚柔相济,脉络通畅。</p><p class="ql-block"> 班丹领占为岷州卫喇嘛,曾于宣德元年赴京贡马。明宣宗在宣德二年回赐财物,以示褒奖,此印应为赏赐物品之一。明代官印未见以象牙为质材者,给藏族高僧颁赐象牙印,蕴含着崇尚藏传佛教的特殊意义。庄严妙相,真是</p><p class="ql-block"> 禅机莫泄, 道引目标观碧莲。</p><p class="ql-block"> 园觉无边, 普天重巨思古远。</p> <p class="ql-block">(十三)距今1500年历史的天梯山石窟壁画—彩绘协侍菩萨</p><p class="ql-block"> 菩萨发髻耸起,余发呈三绺垂肩,曲眉丰颐,神情娴静,庄重而不失妩媚。宽披帛自双肩垂落至腋下飘落,羊肠裙层折贴腿,身体肌肉丰满匀称,略呈优美的“S”形。颈部带着宽大的白色项圈,右手拿着西域风格的净瓶,手腕上带着手镯。</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不论是立体的五官,抑或是带着异域风情的装束,都让这款彩绘胁侍菩萨看起来很是与众不同。细细看的话,从神态中既可以看到中国女性含蓄的气质,又带着一丝西域女子的奔放开朗之态,简直是将中西方文化完美融合。</p> <p class="ql-block">(十四)古琴佛经之美,不仅在于其音乐的美妙,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刻文化内涵和心灵启迪。这种美,能够让人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港湾,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  在汉唐丝绸之路珍品展中,我们仿若穿越了悠悠时空,与古老的文明深情对话。瞧那些精美的文物,天马行空浪漫的马踏飞燕外,绚丽多彩的壁画如梦幻之境,造型独特的青铜器似岁月之印。每一件展品都是历史的忠诚见证者,默默诉说着甘肃这片广袤土地上的辉煌与沧桑。它提醒着我们,历史从未走远,文化的根脉始终在我们脚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