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观潮之旅

南山菊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7、8两天,张鹚、韦章发、云中东和我随舒城背包客前往钱塘江观赏海潮。</p> 杭州西湖 <p class="ql-block">  早在1998年我随学校组织的旅游团队就来过杭州,市内主要打卡地都去过,像灵隐寺、岳飞庙,还有西湖等,但那时没有智能手机,更买不起照相机,偶尔在有相机的同事那里蹭照一张,现在翻箱倒柜仅找到3张,十分珍贵,翻拍珍藏。</p> <p class="ql-block">  进入西湖景区,首先就看到远处的雷峰塔,初名‌皇妃塔,又名西关砖塔,俗称“黄妃塔”,地处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之上,是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因塔址位于小山雷峰而得名,历代屡加重修。千年风雨侵蚀,原塔于1924年倒塌。现存建筑在原塔遗址基础上以原塔为原型设计,重建于2002年。主体为平面八角形体仿唐宋楼阁式塔,各层盖铜瓦,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翘角,中国九大名塔之一。雷峰塔不仅因其建筑美学和历史价值受到重视,还因为与白蛇传说的紧密联系而闻名。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雷峰夕照”是西湖十景之一。其名称最早见于北宋诗人林逋的《中峰(雷峰)》诗:“中峰一径分,盘折上幽云。夕照前村见,秋涛隔岸闻。长松标古翠,疏竹动微薰。自爱苏门啸,怀贤事不群。”后来南宋宫廷画院马远等画了十幅各有款名的西湖山水风景画,其中陈清波画了雷峰塔山水画,题款“雷峰夕照。每当夕阳西照,塔影横空,亭台金碧,这一景观与题款名实相符,就成了留传千年名闻遐尔的西湖十景之一“雷峰夕照”,康熙皇帝南巡时御书碑额。</p> <p class="ql-block">  此次重游西湖更关注她的人文景象。我们一起漫步于苏堤之上,倾听有关苏轼的故事。苏堤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 年),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苏堤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堤岸两侧柳树成行,绵延近3公里。苏堤上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桥,古朴美观,可以从不同角度欣赏苏堤的美景,苏堤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也是西湖十景之首。位于望山桥处有一碑亭,碑的正面有康熙皇帝南巡时题写的“苏堤春晓”四个大字,四字中有两字写错,繁体“苏”字草头下方“鱼”应在左边,却写在右边,据说苏轼喜欢吃鱼,🐟放右边方便夹取。“堤”写成耳字旁,是想象苏轼漫步于苏堤之上能够听到微风吹拂声,鸟的鸣叫声以及人们的欢笑声。后世沙孟海老先生题字也写成耳字旁,大概老先生也赞成此说吧。</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苏堤全长5公里,走了三分之一之后,我和韦章发乘坐游船在西湖上兜了一圈,一边赏景一边继续倾听导游诉说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和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杭州因西湖而美,除了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生长在湖边的绝色美女。民国时期的“十大美女”中,林徽因、王映霞(郁达夫妻子)两位都在杭州出生,而其中,林徽因可谓是出生于杭州的一代才女佳丽。清光绪三十年(1904)6月10日,林徽因出生于杭州市上城区吴山广场西侧的陆官巷。林徽因的祖父是林孝恂,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于光绪十五年(1889)考上进士,与康有为同科,被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浙江金华、仁和(现杭州的一部分)知县和海宁知州等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秀才,爱诗文,工书法,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林纾、魏易等主编《译林》月刊,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译成《西方东侵史》一书,对林徽因后来的文学创作有一定影响。林徽因是林长民和何雪媛结婚8年后生下的第一个孩子,所以备受疼爱。对于她的出生,祖父林孝恂也是异常喜悦,他立即从《诗经大雅》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的诗句中,提取“徽音”一词作为孙女的名字(长大后她发表文学作品时,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便改为“林徽因”)。光绪三十二年(1906),林长民进入杭州东文学校学习,毕业后即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法律,林徽因便与母亲相依为命。清宣统元年(1909),母亲将家迁到邻近的清波街蔡官巷27号(现23号)。林徽因遂和母亲随祖父母住在一起,并由大姑母林泽民为她和表姐孟瑜、孟亮、语儿一起在家授课启蒙。8岁之前,林徽因一直生活在杭州,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杭州美丽的吴山、西湖、钱江等山山水水,都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她后来创作的许多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杭州风情土物的描写和赞颂。特别是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月,她携丈夫梁思成回到杭州,还认真制定了一个关于重修六和塔的计划,可惜的是因日寇入侵,导致该计划最终未能实施。2006年8月23日,由杭州市政府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建造的一代才女林徽因纪念碑,落户杭州西湖花港观鱼公园。这是一块新颖别致、镂空形式的纪念碑,黑色碑面上呈现了身穿白色衣裙的林徽因倩影,与西湖的美景融为一体,她身边是数行竖排的碑文:“在光影怡怡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西湖人文景象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西湖三怪”了。西湖的“三怪”是杭州西湖风景区中著名的自然和文化现象,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索和欣赏。这些“怪”现象不仅体现了西湖的自然美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断桥不断‌:断桥是西湖十景之一,位于白堤东端。它的名字来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白蛇传》中的白娘子与许仙在此相遇,断桥不断肝肠断。另一层含意是冬季雪后,桥面向阳的部分雪化得快,而背阴的部分雪化得慢,仿佛断了一截,因此得名“断桥残雪”,西湖十景之一,实际上,断桥并未断裂,而是因为雪覆盖在桥上,远看像断裂了一样。还有一层意思:堤因建桥而中断,堤断而桥未断。</p><p class="ql-block"> 长桥不长‌:长桥位于西湖的南面,是一座普通的小木桥。虽然名为长桥,但实际仅5米多长。它的名字来源于一个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此相送,依依惜别,在桥上来回十八次相送,长桥不长情意长,因此得名长桥,现已成为杭州闻名的三大情人桥之一。</p><p class="ql-block"> 孤山不孤‌:孤山位于西湖西北,海拔38米。虽然名为孤山,但它并不孤独。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曾疏浚西湖并修建白堤,使得孤山与陆地相连,因此不再孤独。此外,孤山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南宋理宗在此兴建西太乙宫。历史上,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多次南巡,以此为御花园,平民百姓难以进入。另外,古代帝王自称孤,因此说,孤山不孤君心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76, 79, 187);"> </span></p> <p class="ql-block">  三潭印月岛是西湖三岛中最大的一个岛面积6万平方米,又称为小瀛洲。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p><p class="ql-block">岛南湖上有三座石塔,最初为宋代苏轼所建的界塔,明代重建,演变为景观塔。晴夜塔中点燃的灯烛与月色映照,景色尤美,即“三潭塔分一月印,一波影中一圆晕”。南宋马远等人以此景入画,题名“三潭印月”。据传说人站在“我心相应亭”前平台的中心,面对最远的一石塔,可同时望透三个石塔塔孔;看水面月光,似三月争辉,故称“三潭印月”,这就是其名字的来历。</p><p class="ql-block"> 这三个石塔鼎足而立,塔高2.5米,露出水面2米,由塔基,圆形塔身,宝盖,六边小亭和葫芦顶组成。球形塔身中空,周边开有五个小圆孔,三个石塔就15个孔,加上水中倒影就变成30个月亮,再加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倒影,故有“明月映深潭,塔分三十二”之说。当代人戏称心中还有一个月亮,生成三十三之说。</p> <p class="ql-block">  民间传说, 西湖的三潭印月是鲁班兄妹雕刻的石香炉压住鲤鱼精形成的。有一年,山东巧匠鲁班,带着他的小妹,到杭州来。他们在钱塘门边租两间铺面,挂出“山东鲁氏,铁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刚刚挂出,上门来拜师傅的便把门槛都踏断了鲁班挑挑拣拣,把一百八十个心灵手巧的年轻后生,收留下来做徒弟。鲁班哥妹的手艺巧极了,真是鬼斧神工:凿成的石狗会管门,雕出的木猫会捉老鼠。一百八十个徒弟经他们一指点,个个都成了高手。一天,鲁班哥妹正在细心给徒弟们教生活,忽然一阵黑风刮过,顿时天上乌云乱翻,原来有一个黑鱼精到人间来作祟啦,黑鱼精一头钻到西湖中央,杭州一个三百六十丈的深潭潭。它在深潭潭里吹吹气,杭州满城鱼腥臭;它在深潭潭里喷喷水,北山南山下暴雨。就在这一天,湖边的杨柳折断了,花朵凋谢了,大水不断往上涨。鲁班哥妹带着一百八十个徒弟,一齐爬上了宝石山。他们朝山下望望,只见前面一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泡在臭水里,男女老少都逃到西湖四周的山头上。湖中央,转着一个老大老大的漩涡,漩涡当中翘起一只很阔很阔的鱼嘴巴,鱼嘴巴越翘越高,慢慢地露出整个大鱼头,鱼头往上一挺,蓦地飞起一朵乌云,升到天上。乌云飘呀飘呀,飘到宝石顶上,慢慢落下来,里面钻出一个又黑又丑的后生。黑后生滚动圆鼓鼓的斗鸡眼珠,朝鲁妹瞟瞟:“哈!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当?”鲁妹说:“你问姑娘啥行当,姑娘是个巧工匠。”黑后生把鲁妹从头看到脚说:“对了,对了!我看你亮亮的眼睛弯弯眉,想必能绫罗绸缎巧裁剪。走,跟我去做新衣。”鲁妹摇摇头。黑后生鲁妹从脚看到头:“对了,对了!我看你苗条的身材纤巧的手,想必有描龙绣凤好针线。走,跟我去绣锦被。”鲁妹摇摇头。黑后生猜来猜去猜不着,心里想一想,眯起眼睛说:“漂亮的大姑娘,不会裁剪不要紧,不会刺绣不要紧,你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不完,乐得享清福哩。”说着,伸手来拉鲁妹。鲁班一榔头隔开他的手,喝声:“滚开点!”黑后生仍旧咧开大嘴,嘻皮笑脸:“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榔头!大姑娘嫁了我,什么都好讲;大姑娘不嫁我,再涨大水漫山岗!”鲁妹心里想:倘若再涨水,全城人的性命都保不住了。她眼珠儿转了两转,办法便有了,对黑后生说:“嫁你不急,让阿哥替我办样嫁妆。”黑后生一听开心了:“好姑娘,我答应,你打算办样啥嫁妆呢?”鲁妹说:“高高山上高高岩,我要叫阿哥把它凿成一只大香炉。”黑后生高兴得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鱼王,落凡立庙堂。有个你陪嫁的石香炉,正好拿它来收供养!”鲁妹拉过阿哥商量了一阵。鲁班对黑后生说:“东是水,西是水,怎么办呢?你先把大水落下去,我才好动手。”黑后生张开阔嘴巴一吸,满城的大水竟飞了起来,倒灌进他的肚皮里去啦。鲁班指指山上的一块悬崖问黑后生:“你看,你看,把这座山劈下来凿只香炉怎么样?”黑后生说:“好哩,好哩。大舅子,你快凿,凿得越大越风光!”鲁班说:“香炉高,香炉大,重重的石香炉你怎么搬呢?”黑后生说:“喏喏喏,只要我抬抬脚,身后就会刮黑风;小小的石香炉算得了什么,就是一座山我也吸得动!”逃难在四周山上的人都回家去了,鲁班他们便爬上那倒挂着的悬崖。鲁班抡起大榔头,在悬崖上砸下第一锤:他一百八十个徒弟,跟着砸了一百八十锤。“轰隆”一声,悬崖翻下来了。--从此以后,西湖边的宝石山上便留下了一堵峭壁。悬崖真大呀,这边望望白洋洋,那边望望洋洋白,怎么把它凿成滚圆滚圆的石香炉呢?鲁班朝湖心的深潭潭瞄瞄,估好大小,就捏根长绳子,站在悬崖当中,叫妹妹拉紧绳子的另一头,“啪嗒啪嗒”绕着自已跑了一周,鲁妹的脚印子便在悬崖上画了一个圆圈圈。鲁班先凿了大样,一百八十个徒弟按着样子凿。凿一天,又一天,一共凿了七七四十九天,悬崖不见啦,变成一只顶大顶大石香炉。圆鼓鼓的香炉底下,有三只倒竖葫芦形的尖脚;尖脚上,都有个三面透光的圆洞洞。大石香炉凿成了,鲁班朝黑后生说:“你看,你看,我妹妹的嫁妆已办好,现在就请你搬下湖!”黑后生要领新娘子。鲁班说:“别忙,别忙,你先把嫁妆搬去摆起来,再打发花轿来抬。”黑后生高兴死了,一个转身就往山下跑,他卷起的旋风,竟把那么大的一个石香炉咕碌碌吸在后面滚。黑后生跑呀跑呀,跑到湖中央,变成黑鱼,钻进深潭潭;石香炉滚呀滚呀,滚到湖中央,在深潭潭旁边的斜面一滑,“拍得”一下子倒覆过来,把深潭潭罩得严严实实,不留一丝缝隙。黑鱼精被罩在石香炉下面,闷得透不过气来;往上顶顶,石香炉动不动;想刮一阵风,又转不开身子,没办法,只好死命往下钻。它越往下钻,石香炉就越往下陷`……黑鱼精终于闷死在湖底了,石香炉也陷在湖底的烂泥里,只在湖面一露出三只葫芦形的脚。从此,西湖留下一个奇妙的景致:每年中秋节夜里,人们划船到湖中央去,在炉脚上那三面透光的圆洞洞里点烛火;烛光映在湖里,就现出了好几个月影。后来这地方便叫“三潭印月”。</p> <p class="ql-block">  游船转了一圈回到岸边,我们在花港观鱼公园的荷花塘旁集合,游玩。微风习习,荷叶田田,荷香袅袅,美女翩翩,好一幅荷韵风情图,令人陶醉!</p> <p class="ql-block">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进入花港观鱼公园游赏。南宋时有一条小溪从花家山经此流入西湖,这条小溪就叫花溪。当时,内侍官卢允升在花溪侧畔建了一座山野茅舍,称为“卢园”。园内架梁为舍,叠石为山,凿地为池,立埠为港,畜养异色鱼类,广植草木。因景色恬静,游人萃集,雅士题咏,被称为“花港观鱼”。花港观鱼公园位于苏堤南段以西,在西里湖与小南湖之间的一块半岛上。时称卢园又以地近临花家山而名“花港”。期间宫廷画师创作西湖十景组画时将它列入其中,由此而名声远扬。古时这里只有一池、一碑、三亩地。后经扩建,全园面积近三百亩。今日的花港观鱼是一座占地二十余公顷的大型公园,微风过处,沿池岸花木落英缤纷,飘浮于水面,好一幅“花著鱼身鱼嘬花”的动人画图,无人不起羡鱼之情。康熙三十八年,玄烨驾临西湖,题书花港观鱼,刻石碑建于鱼池畔。后来乾隆下江南游西湖时,又有诗作题刻于碑阴。碑分为阳文和阴文双面,是康熙和乾隆祖孙两个皇帝分别题的字,这在我国碑林史中仅此一块。乾隆做诗有:“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之语。花港观鱼的石碑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题,其中的“鱼”字,繁体写法是四点,代表火,乾隆改为三点,代表水,寓意百姓生活风调雨顺,江山稳固太平。还有种说法:“花港观鱼”四字为清康熙皇帝手迹。康熙一生崇信佛教,向有“佛爷”、“善人”之称。他孙子乾隆爷也崇尚“好生之德”。然而,在汉字里,三点为水,四点为火。繁体“鱼”字底部的四点,本为火字,鱼遇水而生,遇火必死。皇帝不忍见鱼死,便将碑文中“鱼”字底部的四点改写成了三点,意在让鱼永远欢快地生活在水里,以示皇恩浩荡,泽被万物之意。</p> <p class="ql-block">  鱼乐园是全园的主景。鱼乐园中放养着数万尾金鳞红鲤,游人在观鱼池的曲桥上投入食饵或鼓掌相呼,群鱼就会从四面八方游来,争夺食饵,纷纷跃起,染红半个湖面,蔚为壮观。在这里纵情鱼趣,人知鱼之乐,鱼知人之情,人鱼相悦,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  西湖在不同季节里可以欣赏到不同的景色。“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p> 如  梦  上  塘 <p class="ql-block">  《 如梦上塘》是大型宋词文化主题水上实景演出,演出从上塘河欢喜永宁桥至姚家坝河,演艺路线全程共5公里。</p><p class="ql-block">演出讲述上塘河的江南诗韵与历史典故,采用“行进+沉浸”式观演方式。游客全程乘船60分钟,穿越十大场景、观赏八大篇章、邂逅九位历史文化名人,还能在途中与演员零距离互动伴游,感受宋韵风雅,体验一场科技与历史、文化、艺术相融合的水上实景演出。</p><p class="ql-block">‌《虞美人》‌:讲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故事,通过醉霓裳、忆雕栏的场景,再现了李煜承唐诗启宋词的辉煌时刻。‌《醉花阴》‌:展现了北宋晏殊的词话人生,通过花间月下、醉卧花丛的场景,描绘了晏殊的闲适生活。‌《满江红》‌:以岳飞为主题,通过“满江红”的上演,将整场活动推向高潮。‌《青玉案》‌:讲述了辛弃疾的故事,展现了辛弃疾的豪情壮志和文学成就。‌《念奴娇》‌:以苏轼为主题,通过月夜泛舟、江山如画的场景,展现了苏轼的文学风貌和人生哲学。《声声慢》‌:以李清照为对象,通过秋意浓、愁绪万千的场景,描绘了李清照的婉约词风和人生经历。‌《雨霖霖》‌:讲述了柳永的故事,通过繁华都市、夜宴笙歌的场景,展现了柳永的词风和当时的社会风貌。‌《钗头凤》:讲述陆游的故事,展示其爱国情怀与文学成就。《渔家傲》‌:以欧阳修为背景,通过春日游园、文人雅集的场景,展现了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人生哲学。‌《长相思》‌:以五代时期的文人生活为背景,通过古韵悠长、思念远方的场景,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学风貌。‌《夜宴图》‌:作为整个演出的结尾,通过华灯初上、夜宴开始的场景,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美好的夜晚结束。</p><p class="ql-block"> 这些场景不仅展现了五代至南宋时期九位历史文化名人的“词”话人生,还通过科技与艺术的融合,为观众提供了极致的沉浸式体验‌。</p> <p class="ql-block">  一艘游船徜徉在烟雨江南的古运河之上,在五彩斑斓变幻多端的灯光中,聆听英雄豪杰的如雷贯耳之人生格言,不仅让我们沉浸于梦里水乡之境,还让我们感受了诗意江南之美,更让我们悟透豪迈旷达之人生真谛。这真是:一艘游轮穿越如梦上塘,九位文哲词话似水流年!</p> 潮  乡  盐  官 <p class="ql-block">  本次旅行的最后一站:盐官古镇。重头戏:钱塘观潮。</p><p class="ql-block"> 浙江省海宁市盐官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当时‌吴王刘濞在此煮海为盐,并设置了管理盐业的官职,后来直接用官职名称作为古镇的名字。盐官古镇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唐宣宗大中年间,(847年—859年)李忱在做了十四年皇帝后,终于看破了世间的滚滚红尘,自愿放弃了锦衣玉食的皇位,甘愿来盐官镇削发为僧,他圆寂后的灵塔至今还在盐官镇上屹立。</p><p class="ql-block"> 当中国历史走进清王朝统治时期,海宁盐官镇与清朝王室们又有了一层斩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乘汽车一驶进海宁沿途便可以看到“乾隆故里,观潮胜地”的巨幅大字,观潮胜地货真价实,而乾隆故里却是大有文章的。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雍正皇帝的亲生儿子,无论是《清史稿》还是皇家的玉谍上都有明文记载,可是有时历史也会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制造出了雍亲王与海宁盐官镇陈阁老调换儿女的故事。传说雍亲王胤禛早年无子,后生下一个女儿,恰巧此时朝臣海宁陈阁老生下了一个儿子,两个孩子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在为无子继承王位的忧虑中,雍亲王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调包计。以庆贺两个孩子周岁为名,把陈阁老及其家眷骗进了府中,乘机用女儿换走了陈阁老的儿子,陈阁老明知中计却敢怒不敢言,吃了哑巴亏以后,只好把女孩送回盐官镇抚养,而儿子从此永远留在了雍王府(即今天北京的雍和宫),男孩长大后做了清朝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他就是清高宗乾隆。这个故事由于在民间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后又被作家金庸先生写进了《书剑恩仇录》中,因此以讹传讹,海宁人便把盐官镇当做了乾隆故里。其实乾隆的身世非常清楚,他出生后“洗三”的金盆今天还在雍和宫内供人参观,哪里会有如此的调包计呀!盐官古城在海宁盐官镇还有一座建筑与清王室有关,它就是海神庙。离观潮公园三百米远的地方,面向钱塘江,有一座似庙非庙,似宫非宫的建筑,据说当年这里只供一位海神,可庙宇轩昂,建筑恢宏,金砖铺地,金碧辉煌,它建于清雍正十年六月一日,有其弟果亲王允礼亲手书写的碑文,经当地导游讲解方知其中原由。原来雍正皇帝继位以后,诛杀了反对他的弟兄多人,当皇帝时间越久越感到内疚和自责,为了安抚那些被屈死的鬼魂,借钱塘江平时每天两潮的谐音,让那些死去的弟兄们也能日日上朝,特拨库银百万两,建起了这座海神庙,实际上它是雍正皇帝赎罪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盐官古城著名人物当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就生于斯长于斯。王国维一生研究中国文学与历史,著有《人间词话》一书,他把人生和诗词的三种境界概括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从上海到北京以后,曾任清华大学教授,也曾到清宫为废帝溥仪讲书说经,成了一位帝师。1927年6月2日,他在颐和园内的鱼藻轩投昆明湖自杀而亡,对于他的死因至今仍是众说纷纷,有人说他是因为废帝溥仪被赶出了清宫,他用一死表示对清廷的支持,另一种说法是与儿女亲家罗振玉,因被窃取了甲骨文的研究成果而自尽,他的死是千古之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古镇不仅因其历史悠久而著名,还因为其独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而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观赏,有潮乡之称。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都是天下奇观,每到这一天观潮的人人山人海,人潮也似海潮般汹涌澎湃。当大潮即将到来之际,只见远方天边似有一条银线汹涌而至,其声似万马奔腾,其势如排山倒海,雪浪凌空,洪流滚滚,摧枯拉朽,气象万千。</p><p class="ql-block"> 1994年重建海滨“观潮胜地公园”,园内拥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鱼鳞石塘、明代占鳌塔、孙中山观潮亭、毛泽东观潮诗碑纪念亭、乾隆手植古树、史量才纪念碑、镇海铁牛等景点。景观海塘、2座观潮楼、6个观潮台是海潮的最佳观赏点;白石台广场集大型节庆活动、游览观赏、文艺表演、休闲娱乐于一体,是观潮胜地公园的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  盐官是天下唯一潮乡,其潮形式多样,波澜壮阔的一线潮,泾渭分明的交叉潮,惊涛拍岸的回头潮。</p><p class="ql-block"> 在盐官,一年中有140多天都能观赏到钱江潮。震撼的潮观,吸引了无数名人大家到访。</p><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前,庄子就曾来此观潮赏景,留下“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的描述,成为钱江潮最早的文字记载。</p><p class="ql-block"> 唐代的刘禹锡,也曾震撼于钱江潮奇观,写下“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p><p class="ql-block"> 这种游山玩水的事情,自然少不了我们爱吃爱玩的苏东坡大大,“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便是出自苏先生之手。</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有四次来到海宁,就住在盐官古城的安澜园里,这位有名的写诗狂人,少不了要题上一首的,“镇海塔旁白石台,观潮端不负斯来;塔山潮信须臾至,罗刹江流为倒回”。</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来到这里,看到万马奔腾潮涌,他深受启迪,说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豪言壮语,并写下“猛进如潮”四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大潮有如玉城雪岭,天际而来,声势雄伟已极。潮水越近,声音越响,真似百万大军冲锋,于金鼓齐鸣中一往直前……” 这是金庸先生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中,一段与海潮有关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8日(农历八月初六)本不是最佳观潮时间,主要是害怕人会越来越多,应朋友之约,便提前来观潮。听导游说下午2:30左右有潮,我们便在观潮公园附近吃了饭,1:30便岀发入园。人已经很多,在临江的栏杆处找到一处仅能放进一条胳膊的地方站着。今天温度足有38度,好在江风还不小,左右皆打着遮阳伞,还不觉得太热。2:30远远看到江面上有条白线,白线越来越长,声音越来越大,直到白线连成最大的弧线,滚滚向前,形成波涛,并不高,不足1米,这过程不到3分钟,便结束了。周围的人说,等会可看到回头潮,但领队催促尽快上车回家,便悻悻离开。海潮虽没有想像那么壮观,但亲自体验一把,还是很满足的。留诗为证:年近中秋暑未消,携友钱塘观海潮。只见涌浪不见涛,人潮却比海潮高。</p><p class="ql-block">2024.09.10记于舒城南溪丽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