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昆山还有慧聚广场您知道吗?</p> <p class="ql-block">昆山还有好玩处</p><p class="ql-block">——慧聚广场和马鞍山一日游记</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昆山是江苏省离上海最近的一个县级市,它近年来一直拥有中国GDP第一的经济强县的地位。还有诸如周庄、甪直、锦溪等“江南水乡古镇”也成了名誉天下的景点。我由于当年负责开发昆山淀山湖畔的“清水湾中星康乐城”的旅游房地产项目,以及当年为岳母养老购置了与上海有“同城效应”的花桥21城的“孝贤坊”房产,于是去昆山不计其数,特别是上海的轨道交通11号线出上海地界通到花桥,与从苏州开过来的苏州11号线在花桥连接,更是被媒体广泛宣传,将它们与相类似北京市区和河北燕郊的关系来做比较,尤显前者是真正具有“同城效应”名副其实优势的最佳组合。</p> <p class="ql-block">我从1995年开始被中星集团派到昆山搞“清水湾中星康乐城”项目,至今将近30年了,昆山所有的景点我原以为自己基本上也都跑遍了。但前些日子,我大学的同届不同专业的一位女同学王莉英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有关他们大学班级同学在昆山旅游图文并茂的链接,他们第一天游玩了慧聚广场和马鞍山一新一老的景点,令我大吃一惊,我根本就不知道距花桥不远处的慧聚广场还有如此金碧辉煌精彩的景点,而马鞍山虽然是昆山市中心区的老景点,但如今也今非昔比,焕然一新了。有了好玩的地方,就要物色最合适的旅伴,我原来在上海铁路局的几位老同事 ,与我外出旅游的次数最多,也最合得来。尤其是前些日子和老伴傅老师一起上山避暑的陈国梁回上海了,以为他们“接风洗尘”的名义,我让徐国铭带上妻子张淑华,驾车去迎接老陈夫妇。我携妻天仪开车顺道接上胡定伦、刘珮瑜伉俪,我们四对夫妻8个人组成了一个“一日游”的旅行团。</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在定下时间和活动内容后,我又一次仔细地翻阅了王莉英同学制作的相关链接。其中文字内容也很丰富。原来这慧聚广场中的主体叫慧聚寺,它原位于江苏省昆山市马鞍山(玉峰山)南,始建于梁代天监十年(公元511年) ,2005年重建于昆山开发区杨树路(太仓塘南岸,洞庭湖路西侧),主寺区占地22亩。原来的慧聚寺积淀的文化非常丰富,是历史上为江南颇具影响的佛教丛林,香火旺盛,信徒众多,也是一座人文历史悠久、艺术文化灿烂的千年名刹。著名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慧聚寺被誉为首位。还有“画龙点睛”成语典故也出自此处。。唐代诗人孟郊、张祜所作的慧聚寺题咏,以及宋代王安石的和诗(二首)曾被誉为“山中四绝”。南唐后主李煜曾为大殿前的经台、钟台题写匾额。康熙皇帝四次巡幸昆山慧聚寺,并作诗留题“万里人烟春雨浓,菜花麦秀滋丰茸,登高欲识江湖性,染瀚留题文笔峰”。</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慧聚寺是从昆山市内迁过来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亭林园是位于江南水乡昆山市中心城区,园中玉峰山形似马鞍,故也称马鞍山。地处江南水乡,苏沪之间,百里平畴,一峰独秀。 1906年始辟地为马鞍山公园,1936年为纪念顾炎武改名亭林公园。2002年更名亭林园。占地850余亩。(相当于上海中山公园加上长风公园的面积之和了。)绿水青山,秀色相映。园内古树名木繁多,四周曲水环抱,山中奇峰怪石林立,名胜古迹遍布,人文景观比比皆是,古有七十二景之说,历为游览胜地。明朝书画家文徵明称它为“东南第一山”。当代著名园林专家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评价其为“江南园林甲天下,二分春色在玉峰”。我想不管慧聚寺在马鞍山还是在如今的位置,反正今天我们的旅程都将这两处地方都包括进去了。</p> <p class="ql-block">亭林园大门前牌坊</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我们在2024年9月9日(周一)早晨就各自出发前往昆山了。我在9:00接上胡定伦夫妇后,沿着沪宁高速公路开行,到了陆家收费站下了高速,按照手机上“高德导航”进入另一条正在扩建的公路东城大道,于是就陷入了几股车流合并到一股道的困局之中。到了原来约定集合的10:00,胡定伦打电话给陈国梁,说他们已经达到,问那里的景观如何?“非常精彩!”我们说,没有想到白露后的天气仍旧如此的炎热,至我们到达,还有一段时间。陈说,他们现在坐在庙内的一处阴凉的藤椅处休息呢!让我们不要着急上火。大约10:40我们终于把车停泊到慧聚广场的地下车库内。偌大的车库停了屈指可数的几辆车。当我们沿着扶梯到了地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广场,广场的最南面,也就是慧聚广场的大门,其实就是一座有5个拱形门洞组成的牌坊。中间的牌匾上有金光闪闪的大字——慧聚广场。广场的左右两侧主要是饮食为主的商店。广场中间一些工人正在烈日下搭建架子,放置几条巨大的彩龙,一副似乎此处还在建设之中的样子。问及他们在干什么,原来从9月15到国庆期间,这里要举行一场灯会,那些彩龙就是龙灯。</p> <p class="ql-block">于是我们4人就急急匆匆翻过一座拱桥,通过一座所谓的“山门”,进入第一进内院,前方就是 “天王殿”,两侧分别是钟、鼓二楼。我们当时急于要寻找旅伴,也顾不得一一瞻仰端庄慈祥佛像或欣赏精美别致的建筑了,又进入了第二进院子,前方耸立的不是大雄宝殿,而称“圆通宝殿”。这座大殿内的中央是高大的佛像,不是释迦摩尼,而是观世音菩萨。两边侍立的是善财童子和龙女。没有像其他大型寺庙的大雄宝殿里,以释迦摩尼为中心,左右两边还有药师和阿弥陀佛的塑像。这里大殿的左右两侧供奉的是观音化身三十二应身,而不是十八罗汉。观音的背面供奉的则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站姿形态面朝后殿(妈祖殿),三圣背后的墙壁上是巨幅唐卡。我们又从大雄宝殿后门出来,到了第三进院子,正前方是纪念妈祖的天后宫。我们这才在右侧的走廊上发现国梁、国铭他们两对夫妇,都坐在藤椅上等候我们呢!</p> <p class="ql-block">4人匆匆向山门方向赶去</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的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圆通宝殿的观世音菩萨</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我们先和久违了的国梁大哥、守爱大嫂他们嘘寒问暖地打了招呼,接着他们马上为我们满头大汗的四个人搬来了藤椅,让我们先安下心来。我环顾了四周,走廊背后的围墙上是一幅幅青石的浮雕,有关于诗人孟郊与慧聚寺僧人之间交往的故事。傍边还有一道院外的门。守爱大嫂说,外面就是宝塔和园林,内容很丰富,但宝塔是封闭的,园林好像还在建设的样子。她已经拍摄一些照片,可以放到微信群供大家观赏,这么热的气温,就不必专门跑出去游览了。况且,寺内的佛像和建筑都还来不及观赏呢!</p><p class="ql-block">我们围坐在一起,家长里短地问及各自的情况。国梁大哥表示对不能参加我的新书首发式颇感遗憾。我知道他对我的作品很欣赏,也很重视。每次有新作出版,他要新书的数量都比其他几位要多一些,我告诉他,兄弟我知道他的心思,车上已经装来你需要的新书了。国梁兄连连作揖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墙上有关唐代诗人孟郊故事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处于封闭状态的九层宝塔</p> <p class="ql-block">守爱大嫂拍摄的寺外风景</p> <p class="ql-block">似乎还没建设竣工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看着时间已经不早,该准备午餐的时间了。我从王莉英的链接中知道这里商业尚不发达,为国梁大哥、大嫂“接风”的饮食条件,恐怕不会理想。还是应该到昆山市内马鞍山景点附近寻找一家饭店比较合适。于是我让大家一边“撤退”,一边不失时机观赏寺庙的景色。我先走进妈祖天后宫,这座我还不太熟悉,但在福建、台湾沿海地带人们信仰女神的佛殿。那座位于大殿中央的妈祖塑像,与大殿的规模似乎不太匹配,我很难看清妈祖的脸庞的模样。但无论供奉的祭品之丰富,还是建筑的豪华风格,都让我这个土木建筑工程师惊讶得瞠目结舌,即使我还算一名拥有科普和文学的“双料”作家,也难以用文字来描述这儿看到的场景。</p><p class="ql-block">我们江南的寺庙一般都是砖木架构,白墙黛瓦是建筑外立面主要的色调,但这里却完全不一样,说里里外外金碧辉煌,五彩缤纷,富丽堂皇都不会过分。先说佛殿的里面,佛龛都是用密密麻麻的纹样,通过在若干块木材上赋予极其精雕细刻的工艺组装所构成,一般情况下,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是无法看清建造师和匠人们想要表达的艺术内涵的。几乎所有主要殿堂的顶部都是全木构件层层叠叠精细组建形成的“藻井式”的穹顶。此类结构以前只有在古戏台上才会有,但也达不到如此宏大直径的规模。再看看其它由柱、梁、檩、檐、椽、拱等木构件巧妙地结合,所形成了大殿的上方空间和廊庑,也令人感叹不已,差不多已经没有江南寺庙建筑黑白相间的颜色搭配,都是色彩各异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精雕细刻的佛龛</p> <p class="ql-block">五颜六色的廊顶</p> <p class="ql-block">层层叠叠的穹顶</p> <p class="ql-block">再看外形,主殿立柱为青石雕刻九龙柱,四周墙体为清水墙,台基四周也都是青石雕刻的浮雕。尤其是它们的屋顶,屋面金黄琉璃瓦加上彩绘和金箔装饰,特别是都有若干条栩栩如生的龙盘蹲在屋面上,令人尤其瞩目,大概是该寺与“画龙点睛”有关的典故有关,但由赋予闽台文化的包装吧!</p><p class="ql-block">我们一边走,一边在听守爱大嫂——傅老师在叨咕,她不知在那儿听到看到宣传资料,说昆山慧聚广场规划建设始于2005年,广大在昆台商呼吁兴建妈祖天后宫,满足精神信仰的需求。昆山市委、市政府从深化昆台融合发展,增强台商台胞对昆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出发,予以支持推动、向上争取。于是就有了江南传统文化风格的慧聚寺,演变成为如今闽台文化特色的一座寺庙了。</p> <p class="ql-block">青石雕刻的九龙柱和台基上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主要佛殿屋顶都有龙盘</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 从慧聚广场出发到马鞍山有将近9千米的路程,大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我们到达亭林园附近,因为远远看过去,一座郁郁葱葱的山峰就在前方。到了有一座牌坊的路边,明显看得出那是一处风景名胜地了,它的对面有一排商店,第一幢就是一家饭店模样建筑。我们再往前开了200多米就看到地下车库的标志,大家就先去了车库。车库里还有关于亭林园的宣传广告,说它是AAAA级景区。我们到了地面,向饭店方向走去,当我们经过一家叫“老鹅馆”的餐馆时,让其他人先在这里等一下,我和天仪到前面去“侦察”一下行情。这么热的天,如果前面没有理想的饭店,再让大家来回行走是不合适的。我俩到了街角的饭店,看到里面大餐厅没有一个顾客,推了大门进去,前台服务员告诉我们,吃饭到二楼,当我在楼梯口翻阅菜谱时,天仪走到走廊里面打探,我发现这里的菜贵得出奇,一般菜都在100多元/道。天仪跑出来说,整个2楼只有两桌在开席,说明顾客很少,这是用餐不理想的状态。于是我们就退了出来,又向着大家等候的地方返回。只见他们都在向我们招手,似乎发现了好地方。原来在我们走开时,他们也在打听行情。原来这家叫“老鹅馆”的餐馆,是一家登载于手机APP“大众点评榜”,以昆山菜为特色的饭店。里面一楼餐厅居然高朋满座,天仪认为顾客多,说明食材新鲜,于是就毫不犹豫地领了大家进去了,服务员说,正好刚有一桌顾客用餐完毕,她收拾一下,我们就可以入座了。</p> <p class="ql-block">老鹅馆</p> <p class="ql-block">当我开始点菜时,服务员拿来一壶大麦茶,“饥渴交迫”的众人迫不及待地不断地喝茶水了。我发现这家餐馆的菜谱品种并不多,主要的大菜就是“炖大鹅”,其它如炒虾仁是目前在上海饭店里已经少见用小河虾剥制的,那当然是一定要点的,还有什么“和牛粒”也是这里的特色菜,那就也来上一份。七七八八我还点了冷盘和点心,其中有一道鹅血汤圆,也算特色菜,但汤圆只有6个,我们8人谁吃谁不吃啊?于是我就没有点。果然名不虚传,这里的菜肴味道不错,尤其是那道“炖大鹅”作为招牌菜,尽管鹅被切成了大块炖煮,但一点都不柴,软糯可口。大家吃得都很满意,我想大概与“饿”了,也有关系。胡定伦觉得面对这样美味的佳肴,没有酒佐餐,有点欠缺,但由于其他人因为这个那个理由不能喝酒,于是单独为他要了一瓶冰啤酒。</p> <p class="ql-block">看大家吃得差不多了,我就去结账,一共只有605元。天仪觉得为大哥大嫂“洗尘接风”的宴会,似乎太简单了,问我为什么没有点鹅血汤圆那道菜?我说,只有6个给谁吃啊?她说,宁可我们两人吃一个,也应该点。她还问了服务员,汤圆是什么馅?当听说是荠菜猪肉,她就更是坚持要加菜。我问服务员还可以加吗?回答可以,于是就让她下单了。这道68元的不知道算点心还是菜肴,果然鲜美,大家在礼让一番后,也照单全收地吃下了肚。</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因为“食”也是旅游六大要素之一,后来听本地人介绍,玩马鞍山去老鹅馆吃饭,是他们首先推荐的饭店。所以我不厌其烦地写上了不短的一段文字。</p><p class="ql-block">穿过这条叫马鞍山路的大马路,迎面就是上面有“玉出昆冈”四个大字三跨的牌坊。里面有一堵照壁,对外的墙面上有赵朴初写的“亭林园”三个大字。再往里走,就是大门和售票处了。由于我们基本上都是年逾古稀的老人,除了一位没带身份证,只花了20元的门票钱外,其他人都免费了。一进大门,众人都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几乎没有其他游客。一条石板铺就的走道,直通前方的一组院落。石径的左侧除了一排高大的乔木,还有昆山市文物保护项目——石碑“戒石亭”——两块分别刻有“公生明”“廉生威”竖立在那里。我不清楚这是谁的“语录”,反正估计是对当官的人规劝的箴言。石径的右侧是一大片绿油油的草坪,一座站立着石雕人物的应该是顾炎武的塑像了,其背后是一堵上面嵌有黑底金色大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墙壁。沿着石径一直走到底,面临的院落就是“顾炎武纪念馆”了。我们没有时间完完整整地参观其中的展示内容了,只是向右拐沿着嵌着一块块书法石碑的院墙一路走去,同时一边欣赏,一边还在猜测其中的陌生字究竟是何字。走着,走着,又没有目的地穿过一些厅堂,走出了这座大院。来到一处看似可以登山处的一座牌坊前,至今我们还没有正儿八经地拍照留念呢!于是在此地,每一对伉俪都留下了倩影。现代的通信手段,可以让我“现场直播”马上把这组照片发到我们“铁路五兄妹”的微信群里,让这次因故没有与我们同行的小妹妹胡慕兰和其他小辈们立即了解到我们的行踪。他们也及时予以点赞响应。</p> <p class="ql-block">顾炎武塑像</p> <p class="ql-block">步入园林深处</p> <p class="ql-block">通向顾炎武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戒石亭石碑</p> <p class="ql-block">顾炎武纪念馆内廊</p> <p class="ql-block">书法石刻</p> <p class="ql-block">胡定伦、刘珮瑜夫妇合影</p> <p class="ql-block">国梁大哥和守爱大嫂</p> <p class="ql-block">国铭、淑华伉俪</p> <p class="ql-block">我和老伴天仪</p> <p class="ql-block">看着上山的路口被铁栅栏阻挡了,说明从这里不能登山,我们也就折返走进对面另一座叫做《昆曲博物馆》的院子内。没想到在这里的活动,成了我们此行的“主菜”。进了院子大门,迎面就是一块画面不断在翻动的大屏幕。大屏幕的背后是一个池塘,里面竖立三块太湖石假山。我们沿着池塘的右侧随着地形向上分布的小路和台阶走去,傍边是由戏剧人物和说明牌组成的塑像小品,我主要看到的《十五贯》的况钟和娄阿鼠的模型。另外在正前方有一间厅堂,里面有一个主题为《十年不下楼》的模型展示,说是一位名叫魏良辅的医生,为了研究昆曲的声腔的完善和创新,“十年不下楼”,终于获得成果。</p> <p class="ql-block">昆曲博物馆内景</p> <p class="ql-block">十五贯造型</p> <p class="ql-block">十年不下楼雕像</p> <p class="ql-block">此时,我们的耳朵里传来了在笛子伴奏下昆曲的演唱声音,我们朝着这个声音一路寻找过去,原来是从一间紧闭两扇门的房间发出来的。于是我带头推门而入,里面有一张大大的椭圆形围坐的大桌,大桌靠落地窗子的右前顶端,一位老汉左手拿着檀板,右手持棒敲打着单皮鼓,一板一眼指挥着大家演唱,旁边有一位中年妇女在吹笛伴奏。其他人基本都是中老年男女在对着乐谱“咿咿呀呀”地吟唱。当他们中发现我们这批不速之客闯入了他们的“领地”,有点“蹭”空调的嫌疑,就有人马上表示不欢迎的言行。急中生智我从背包中掏出我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证,跑到敲鼓的老汉面前显示一下,表示有点想“采风”的意图。他并没有停下击鼓的同时,马上转为笑脸,表示非常欢迎我们坐下来观赏。于是我们中除了吃不消空调的低温,退了出去,其他人都在靠墙的座位上,坐了下来,安安静静地聆听那优雅的乐曲。我还打量了周围的环境,落地玻璃窗外是一座亭子,加上芭蕉等绿化配置,确实是一所典型的江南园林,人们在这里活动真可谓幸福感满满。我因为要准备写游记,所以如同记者一般,拿着手机去拍摄一些诸如乐谱之类的细部素材。等到他们一曲吟唱完毕的间隙,我们礼貌地致谢告辞退出,继续我们的参观活动。就是这段经历,幸运地弥补了我们的参观只有观看静物,没有动态的不足。</p> <p class="ql-block">我们被允许坐进去聆听昆曲了</p> <p class="ql-block">司鼓的老杨和吹笛的中年妇女领着大家在吟唱。</p> <p class="ql-block">曲谱</p> <p class="ql-block">与玉山曲社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p> <p class="ql-block">从落地玻璃看出去景色优美</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朝着参观路线走去,不经意地走在由观众主席台、舞台和两侧走廊围成的一处院子。我们可以直接走上大戏台。以前只有在影视剧中看到老式戏台,这次可以亲身体验它的结构了。果然戏台的顶棚就是在慧聚寺佛殿中看到的全木构件层层叠叠组建形成的“藻井式”的穹顶,但精细程度和大小尺寸与后者是不能比拟的,我们平时是没有机会登上此类舞台的。于是我让那天穿着鲜艳衣服的守爱大嫂和张淑华上台,让我拍一张照片留念。我们继续向前走,不知不觉到了昆曲博物馆的后院,这里也有假山,还竖立了一块石头,上面刻有“百戏之祖”四个大字,还有数行小字,说明它对包括京剧在内的其它剧种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我觉得这四个字是参观该博物馆,为观众留下的总结之词。</p> <p class="ql-block">远眺戏台</p> <p class="ql-block">从戏台上眺望对面的观众主席台</p> <p class="ql-block">戏台穹顶</p> <p class="ql-block">昆曲演员戏装</p> <p class="ql-block">守爱大嫂和淑华弟妹在古戏台上</p> <p class="ql-block">百戏之祖石柱</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出了博物馆的后门,发现已经来到了靠近大门马路的地方。不知道那二位没有进屋听昆曲的夫人现在何方,胡定伦打电话与她们联系,说就在门口,就以为在大门口了,其实她们是在昆曲博物馆的门口。在等待她们出来的间隙,我们经过了盆景园等其他景点,在一块《亭林园简介》的示意图前,我们才发现,我们今天只有游览了它的一个角。大部分景点都还没有去过了。胡定伦连连说,以后还要来补上这一课。此时,走来了刚才在唱昆曲的三位老人,据他们介绍,他们是“玉山曲社”的成员,每周一是他们活动的日子。那位敲鼓的老汉姓杨,是副社长。我问敲鼓打板的术语怎么称呼?另一位老翁说,叫“司鼓”。那位姓许的老妪说得一口纯正的上海话,说她的许多亲友都居住在上海,等到二位夫人来到时,她替我们拍摄了此行唯一的集体照,看来她很有艺术素养,让我们排列时巧妙地把背景的文字没有阻挡地完整显示。我们有人问他们,这里哪家饭店最有特色,他们毫不思考地说:“老鹅馆”。看来我们今天有点碰上运气了。</p> <p class="ql-block">盆景园一瞥</p> <p class="ql-block">一看导游图方知我们只游了一只角</p> <p class="ql-block">总算拍了一张旅行团的集体照</p> <p class="ql-block">我们与他们一起出了大门,他们过马路,我们沿着亭林园外围的人行道向车库方向走去,外面的景色还继续着里面的风采。除了大片绿油油的草坪,还有荷花塘畔的亭子,尽管荷花开放已经接近尾声,我们还是捕捉到一些镜头的。再向前走,经过一座叫做华藏寺的庙宇。门口布告,可以免费领取三支香进去祭拜一下。于是我们无论是否信佛,都进去烧了三支香。至此我们今天的两个旅游项目都算是结束了。对于亭林园环境之优雅,文化内容之丰富,我们都赞口不绝,但对于慧聚广场,尽管它建设豪华精致,估计不同地域的原因,我们更加熟悉江南文化,对闽台文化还有一个了解消化的过程。这有点像,我们比较喜欢喝产于江南的碧螺春或者龙井绿茶,而对于产于福建的铁观音那样的茶叶,还不能一下子习惯饮用的道理一样。</p> <p class="ql-block">荷花池</p> <p class="ql-block">还有几朵荷花开着,是否并蒂莲就说不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我们又回到了地下车库,为了避免让国梁大哥搬运有一定分量的书,我让国铭事先把给国梁的书,搬到他的车上。如果需要的我签名,可以拿到胡定伦为我们已经订好的位于徐家汇的一家本帮菜的饭店里,我当时为他签署。经过一个小时的返程,我们到了上海的饭店。大家又在品尝具有创新滋味的上海菜肴的同时,畅谈了尽管我们有着近30年来的相处,但仍旧还有一些以前没有对外讲过自己成长过程的轶事,大家感叹不止,笑声不断,很是爽快。真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直到9点多,才依依不舍地告别散去。正如国梁大哥次日在微信中写的:“昨天一天尽管天气炎热,但却过了一个难得真正有意义,很有收获,又很开心的一天。” 我将国梁大哥的这段话抄录下来,作为本文的“结论”。不知弟兄们或读者们,看了本文后,是否认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