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龙陵县平达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个;<br>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个;<br>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个;<br>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6个;</h3> <h3>一、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4个)<br>1.傈僳族服饰(民俗),2005年9月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h3> <h3> 龙陵县平达黄连河傈僳族服饰以大红、大黑、大绿和深蓝为主基调,虽色彩艳丽但搭配自然和谐又对比强烈,整套服饰绚丽多姿,女子身着傈僳族服饰,如山野彩蝶翩翩起舞,给人惊叹。黄连河傈僳族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它延续了当地傈僳族传统纯正的手工制作技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符号,记录着傈僳族的历史、故事和传说,是傈僳文化的历史标志。<br> 2009年9月命名为省级非遗。<br> 传承人:余照娣(省级),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村。</h3> <h3>1996年在第四届滇西民族艺术节上的龙陵傈僳族女孩</h3> <h3>2.嘟哒哒(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2005年9月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h3> <h3> 嘟哒哒相传是由傈僳族姐妹在打猪草时发明。每年春天山花盛开之时,傈僳族同胞们都要以村为单位举行嘟哒哒比赛。嘟哒哒草球是用采来的小粽叶左穿右编制成了四方块,草球上方有10厘米的尾叶。嘟哒哒运动极少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可两人对打、双人对打和男女多人对打,现在流行如排球般隔网对打。无论是农闲、节日、聚会,还是喜庆之日,大家汇聚在一起,在三弦琴的伴奏下欢快的打起嘟哒哒来。场地须设在较为平整的地面上,长11米,宽5米,双人赛时两条边线加宽0.5米。场地的中央设3米宽的无效区,在场地两端线设发球区。比赛时要设法将棕叶包抬高到对方的有效区,如棕叶包在己方处打出界或打在无效区,均为失分。比赛时不得平击或叩击,如违例判对方得分,比赛采用每球得分制,单人双人赛均采用五局三胜制,每局11分。<br>2010年9月命名为省级非遗。<br>传承人:胡玉秀(省级),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村。</h3> <h3>3.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傈僳族萨片麻姑制作技艺)(传统技艺),2020年7月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h3> <h3> “萨片麻姑”是傈僳族发展历史上一项不可或缺的文化见证,悠扬美妙的萨片麻姑弦音从远古飘扬至今。“麻姑”是傈僳语的叫法,意为口弦,是我们的一种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传统乐器。“麻姑”主要用荆竹片做成,用一片荆竹片做成的口弦叫“一帕麻姑”,用三片荆竹片做成的口弦叫“萨片麻姑”。由于演奏方式的不同,“麻姑”又分为拉弦和弹弦两种。无论是单片或是三片,无论是拉弦或是弹弦,它的做法基本相同,材料要选用老荆竹,要求竹子笔直向阳,削成长8厘米、宽0.5厘米、厚0.2厘米的竹片,将竹片最中间留出0.2厘米宽的簧片,两边做同样宽度的镂空处理。“一帕麻姑”的右端拴一根细线,只能拉奏。“萨片麻姑”做成三片簧片,由于厚薄不同,声音高低也就不同,并排起来就成了和弦。它的右端留出三个细小的尖端,作为弹奏的键。演奏时,要用左手将口弦捏紧放在嘴边,右手拉动细线或拨动键,通过嘴唇的张合和舌头位置的变化控制音高。有经验的演奏者还会模仿出各种动物的叫声。<br> 2022年12月命名为省级非遗。<br> 传承人:余宗富,龙陵县平达乡黄连河村。</h3> <h3>4.传统纺麻技艺(傈僳族麻纺织技艺)(传统技艺),2012年1月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h3> <h3> 相传,很久以前一对居住在高山上的傈僳族青年夫妇,男的撵山打猎,女的料理家务,他俩你恩我爱幸福地生活着。可由于家境贫穷,男人穿着简陋的兽皮衣服,无法蔽体、御寒。女人费尽心思、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深山里找到了荨麻、火草,便扯来不停地撕、煮、漂洗后捻成线,终于织成一件横纹麻布长衫让男人穿上。傈僳族的火草麻布纺织技艺没有专门的师傅传授,大多以家庭传承为主。傈僳人认为,纺织不仅是一项生产生活技术,也是评价女孩是否贤慧的重要标准。制作傈僳族火草布衣主要材料是火草和苎麻。由于火草的纤维强度不够,常与麻、棉混合使用。制作工艺上主要采用了“脱胶沤渍、搓绩麻纱、上车纺布”三道纺织工序。纺织流程包括剥麻、刮麻、洗麻、绩麻、纺线、量线、煮线、洗线、漂揉麻线、绕线球、布线、穿线、织布等步骤。<br> 2022年6月命名为省级非遗。<br> 传承人:余凤秀,龙陵县平达乡河尾村。</h3> <h3>二、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3个)<br>1.傈僳族基督教多声部歌曲(龙陵)(传统音乐),2005年9月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h3> <h3> 在龙陵平达乡,傈僳族同胞以独特的四声部演唱基督教音乐《平安夜歌》,展现出别样的艺术魅力。傈僳族的四声部演唱,层次丰富,音色优美,将这首经典的《平安夜歌》演绎出浓郁的民族特色与深厚的宗教情感。它不仅是音乐的表达,更是文化的传承与融合,让人们在聆听中感受到傈僳族的独特风情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br> 2005年9月命名为市级非遗。<br> 代表性传承人:胡卫荣,平达乡黄连河村。</h3> <h3>2.平达乡傈僳族叙事长诗“蔑葛调”(传统音乐),2012年1月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h3> <h3> 在龙陵平达乡,能歌善舞的傈僳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艺术文化,傈僳族叙事长诗“蔑葛调”,就是傈僳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之一。傈僳族民歌《篾葛调》是篇幅宏大的叙事古诗,用传统的对唱形式演唱。《篾葛调》有多种多样,例如:女儿出嫁唱《求亲篾葛》、娶亲唱《迎亲篾葛》、老人祝寿唱《采药篾葛》、建新房唱《神娃篾葛》等。<br> 2012年1月命名为市级非遗。<br> 代表性传承人:余莲秀,平达乡河尾村。</h3> <h3>3.平达乡黄莲河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传统文化保护),2005年9月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h3> <h3> 平达乡黄连河村国土面积15.2平方千米,共12个村民小组。该村2017年底共有591户2241人。其中傈僳族265户1010人,占总人口的45%,是平达乡傈僳族主要聚居区之一。黄连河村属于高海拔冷凉山区,四周高山环绕,村寨下方一条弯曲的小河是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因盛产过黄连而得名黄连河,黄连河村也因这条河母亲河而得名。<br> 这里的森林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为主。有灰叶栗、羊屎栗、果松、红木、秃杉、台杉等树种,有荆竹、油竹等竹类,还有蕨类、藤类、兰花等,还盛产被誉为“菌中之王”食用菌——松茸。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br> 黄连河村傈僳族非遗文化共申报并已获得保护项目5个,其中获得省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3个,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2个,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1个;建成非遗文化展室1个。</h3> <h3>三、县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6个)<br>1.哭郎调</h3> <h3> 平达原名叫平戛。平达乡境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存、繁衍。平达乡的汉人大多于明洪武年问从外地迁入,并与本地土著民族和睦相处融合,进入平达乡的汉族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还带来了汉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汉族的民歌则是汉人在长期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它记载的是汉族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和忠贞爱情,表达的是汉族的思想理念、道德情操、创造才能、意志信念和美好愿望。<br>以杨恩甲演唱的《哭郎调》为代表的汉族民歌,在平达乡的村村寨寨散发出汉族民歌的芳香,唱词有明显的古风韵味、情感真挚、联想丰富,比、兴、赋手法随处可见;唱腔凄婉动听、清新圆润、在边地汉族民歌中,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人人耳熟能详,因常年耳濡目染,故能代代相传。</h3> <h3>2.犁头铸造技艺</h3> <h3> 传统的铸犁头工艺大致可分为制模、化铁、浇铸、脱膜等四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要街接严密,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铸犁头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除了模要制得好,铁水化得好、倒得好之外,还有诸如火候、时机、经验等需拿捏准确。铸造犁头经常受到季节、气候的影响,跟铸造者的年龄、性格脾气均有关系,因此这项技艺一直难于掌握,有的徒弟学了二十多年,一直出不了师,便说明他没有得到师傅真传,掌握不了核心技术。</h3> <h3>3.傈僳族文字</h3> <h3> 石洞河研制定论的傈僳族语言音标,是以老傈僳文为基础;以怒江为主干线区域的上、中、下游,而取中游的傈僳族地方方言作为标准音标文字,形成当今世界统一的傈僳文音标标准文字。<br> 现在世界傈僳族人口约100万人,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印度、尼泊尔、中国、美国等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傈僳文字都通用云南龙陵石洞河创始的文字语言音标,并在中国缅甸、美国等多种文字公开出版发行。<br>傈僳语言文字的音标,它经过大量的综合性实践、考察和研究;经过艰难困苦、艰苦曲折的过程和用漫长的时间研究出来的,它的问世是凝聚着英、美、中三国有关志士仁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半个多世纪以来,历史证明,实践可以肯定,经过广泛的推广运用是可行的,它具有很高并难于估价的价值和很长的生命力,它具有历史性、广泛性、艺术性和科学性。</h3> <h3>4.轮子秋</h3> <h3> 轮子秋的制作技艺:平达人在八、九月份上山挑选密度较高,40-50年的树木(尤以梨树最好),将砍好的木材运输下山,木材放置阴干后制成秋杆,秋杆长度分为两种,一种是长6尺的两根四方形长条柱,另一种是高8尺的两根圆形长柱。轮子秋的搭建,将长柱上方做成Y形,下方自地面往上15厘米处按四方形长条柱大小挖空,将已做好的方形长柱条嵌入长柱内部;上方的方形长柱条则需左右两侧穿4孔,一共8孔,再将四根长圆柱从孔内依次穿出,以左右两侧相近圆柱为邻,顶端两侧挖空,放入短圆柱。轮子秋座椅,是挑选硬度较高的竹子,划成长片,缠绕成绳索形状,上方从短圆柱左右两侧套入,下方放入长木板,竹子套出,形成了悬空座椅。轮子秋就做好了。</h3> <h3>5.唢呐调</h3> <h3> 唢呐调,有传承多年的唢呐小号与唢呐大号,唢呐管体是用铜制作而成的,所以称为铜唢呐。铜唢呐芯子大多由演奏者自己制作,用0.4毫米的铜皮制作,量好尺寸直接下料,做成上口小、下口大,把它卷成一个圆锥形状,用锡来焊接而成。哨片的制作,第一在选择材料上。哨片选苇子的时间一般在元旦前后,选苇子与土壤有很大的关系,一般选择长在旱地上、沟边与河边的苇子,选择不出芦花的苇子,这样的苇子柔和,使用时间长,吹起来音色比较圆滑、甜美、清脆、嘹亮。在做哨子的时候,先用刀具把苇子外皮刮掉,用水把苇子浸泡10分钟左右,再打掉苇膜,晾干后做成哨片。哨签子用筷子制作,把筷子削尖,筷边做成圆锥形状,哨签子用来定哨座的粗细,然后用铜丝缠上几圈打折扣,用烙铁定型,哨片做成后稍做修正就可以了。</h3> <h3>6.圆子话</h3> <h3> 圆字话,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圆”一个字,表现一个动作或者一个事物,也可以将几个字连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圆字话的表达形式是通过一个约定俗成且又相对固定的四字句式来完成的,说的时候,只说前三个字,第四个字隐去不说。他像成语,也可以用成语来表达,但又不是成语。他隐晦不直接说出答案,但不是暗语,也不是马帮语。他是一种独特的平达地方性语言艺术。</h3> <h3>拍摄团队:毛 三 杨 磊 刘海波 罗应娣 闫 敏 窦生德<br><br>(部分图片、文字平达乡提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