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山西“忻州古城”

英旋

<p class="ql-block"><b>  忻州古城,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州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距今已有188多年历史。忻州古城是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历代多为郡、州治所,险关要塞,人杰地灵,商贾往来,兵家必争,故有“晋北锁钥”之称。忻州文化积淀深厚,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有“摔跤之乡”、“民歌海洋”之誉。又因文风昌盛而有“文跻九原、雅出秀容”之誉,在中华民族颇有影响的人物如班婕妤、元好问、白朴、萨都剌、徐继畬等就出自忻州。</b></p> <p class="ql-block"><b>  忻州古称“秀容”,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开始活动。东汉二十年(公元215年)置新兴郡(今麻会村西侧),同年置九原县(今忻州城)。据《元和志》载:“刘元海感神而生,姿容秀美,因此为名。”故称秀容。刘元海即汉赵开国皇帝刘渊(公元252/253~310年8月29日),字元海,新兴郡(今山西沂州)人,一说西河隰城(今山西汾阳)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忻州古城墙及门楼: </b><b style="font-size:18px;">忻州城墙始建于东汉末年,唐宋时扩建,至清末成为完整的城池。城墙周长2190丈,高4.2丈,全部用砖石包砌。此城在解放战争时期,由于阎锡山挖战壕、修碉堡,有较大损毁。解放后,由于城区建设,大部分城墙逐步拆除,现东南西北四面仍有老城墙的断壁残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 <p class="ql-block"><b>  北城门楼,现存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596~1598年),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维修。1959年重新彩绘,1978~1986年、1996~2014年进行数次维修。</b></p> <p class="ql-block"><b>  城门为拱券顶门洞,门额刻书“拱辰门”,意指此地为拱卫北野之重镇。城门上建二层三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面阔七间。南面匾额上书“晋北锁钥”,意指忻州为晋省北门之锁钥。北面匾额上书“秀夺燕赵”,忻州春秋属晋、战国属赵,这里泛指燕赵大地。城楼占地面积334.6平方米,高16.67米。2004年6月10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拱辰门点将台,拱辰门是三晋南北通衢大道的主要通道咽喉。史载,城门内一是商贸之地,称为“北集市”;二为演兵习武、出征誓师的“点将台”。历史上点将台实为一土台,早已被毁。修复后的点将台高0.52米,占地758平方米,四周以石条砌筑。如今已成为市民集会、娱乐的舞台。</b></p> <p class="ql-block"><b>  东城门楼,原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596~1598年),毁于1946年,2017年开始复修,2019年竣工。因城东物产丰饶,为明代四乡建制时的“永丰乡”,遂称东门为“永丰门”。</b></p> <p class="ql-block"><b>  城门为拱券顶式门洞,门额刻书“永丰门”。上建二层三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东门匾额上书“双流合抱”,寓指云中、牧马两河汇流。西面匾额上书“涛涌河汾”,寓意忻州廉吏辈出,蜚声三晋。城楼占地面积304.2平方米,高17.36米。</b></p> <p class="ql-block"><b>  南城门楼,原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596~1598年),在1972年至2006年间,历经损毁与修复。因城南为明代四乡建制时的“集贤乡”,遂称南门为“景贤门”。</b></p> <p class="ql-block"><b>  城门为拱券顶式门洞,门额刻书“景贤门”。城门上建二层三重檐歇山顶木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南面额上书“三关总要”,寓意忻州古城为长城“外三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的掌控之地。北面匾额上书“诚鼎春秋”,寓意忻州有“春秋大义、诚信如鼎”之品节。城楼占地面积256.2平方米,高18.21米。</b></p> <p class="ql-block"><b>  西城门楼,原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公元1596~1598年),毁于解放战争时期,现存城门、瓮城和城墙遗址,2019年部分修复。因东汉曹操在此设新兴郡,有“新续兆瑞、兴盛绵长”之意,故称“新兴门”。</b></p> <p class="ql-block"><b>  城楼西面匾额上书“九峰雄峙”,意指西城门面迎九龙岗,地处忻州城最高处。西城门外有瓮城,在瓮城北侧原建有一座阎罗王庙,毁于民国初年。</b></p> <p class="ql-block"><b>  游览到西城门时,天色已晚,城门、门楼、敌楼亮起了灯光,灯光映古城,使原本庄严肃穆的古城平添了几分富丽堂皇的神韵。</b></p> <p class="ql-block"><b>  明月楼,原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毁于1954年,复建于2019年。</b></p> <p class="ql-block"><b>  明月楼用石条和青砖砌筑高台,上建二层三重檐歇山顶木楼,二楼匾额上书“明月楼”。楼底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占地面积269平方米,通高22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秀容书院景区: </b><b>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改制为“新兴学堂”,创山西书院改学堂之首例。</b></p> <p class="ql-block"><b>  秀容书院,西依九龙岗,东眺系舟山。随地势而建,阶梯式布局,分上院、中院、下院三个院落,总占地面积约45亩,俯瞰全城。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此得名。由时任知州的鲁潢倡导捐资四千金而建。书院建成后,取代了忻州儒学,成为当时忻州的最高学府。</b></p> <p class="ql-block"><b>  晚清举人常葵圃撰写的《秀容书院校歌》:</b></p><p class="ql-block"><b> 校舍峥嵘,雄建九龙岗,规模好堂皇。舟山远列作屏障,马水环萦翠带长。山明水秀,人才辈出扶安邦。</b></p><p class="ql-block"><b> 看!多是社会中坚,勤、慎、敏、爱,日夜淬砺,为我神州争荣光。</b></p> <p class="ql-block"><b>  文昌祠,原建筑建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公元936~944年),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重修。隋唐科举制度产生后,文昌星尤为文人学子膜拜。每年二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之日,童生、秀才、禀生、贡生、举人以及私塾先生备金牛或其他贡品,至文昌庙行“三献礼”祭祀之。</b></p> <p class="ql-block"><b>  文昌祠为木构单檐悬山顶建筑,剪边孔雀绿琉璃瓦脊,面阔五间,进深五椽,内塑文昌帝君及两位侍者塑像。建筑面积162.72平方米,高约8.6米。</b></p> <p class="ql-block"><b>  穿过“学海无涯”坊上行,是秀容书院的“枣树院”和“槐树院”、“柏树院”等三个院落。分别寓意“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胸怀天下济世救民”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b></p> <p class="ql-block"><b>  秀容书院历任山长可考证者有崔嶫、薛河东、赵宗先、董宇炜、郝椿龄、米毓瑞六人,其中三人考取过进士,三人考取过举人,皆为一时的博学与厚望之士。</b></p> <p class="ql-block"><b>  院内有戏台、碑廊等诸多建筑和历史遗存,可以想见当年秀容书院的盛况。</b></p> <p class="ql-block"><b>  崔嶫是鲁潢在创院初始聘任的首位山长,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丁巳科进士,曾官至郑州知州、礼部员外郎,后因其父母年迈而辞官归里,在秀容书院任教。现山长室内的塑像为米毓瑞,既是秀容书院的末任山长,又是书院改学堂后的首任堂长。</b></p> <p class="ql-block"><b>  秀容书院历时127年,仅从道光初年至光绪六年知州方戊昌主修《忻州直隶州志》止,近60年间,书院学子科场有成者,即出进士7人,举人64人,贡生71人。</b></p> <p class="ql-block"><b>  六角亭,现存建筑建于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位于秀容书院西高地最北部。建筑形制为木构六角攒尖顶,孔雀绿琉璃瓦覆顶。建筑面积32.56平方米,高约8.3米,每边长3.5米。</b></p> <p class="ql-block"><b>  六角亭被称为秀容“三亭之最”,旧称“寥天阁”,为全城最高点,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寓意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寥天阁”,得以飞黄腾达。</b></p> <p class="ql-block"><b>  魁星阁,始建年代不详,位于秀容书院六角亭与八角亭之间,就如三亭之轴,坐西向东。建筑形制为木构单间单檐歇山顶。内设坛台,上塑主管功名之魁星,读书人无不膜拜奉尊。建筑面积17.56平方米,高约4.72米。</b></p> <p class="ql-block"><b>  仙人洞府阁,重檐木构建筑,内设坛台,立有吕洞宾塑像。吕洞宾为不仅是八仙之一,也是“五文昌”之一的“纯阳帝君”,被尊为“纯阳演正警化孚佑帝君”,因其时常护佑应考的士子而闻名。故文人学子纷纷前来膜拜,以求考取功名。</b></p> <p class="ql-block"><b>  八角亭,现存建筑建于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位于秀容书院西南高地最南部,建筑形制为木构八角攒尖顶,青灰瓦布顶。建筑面积19.91平方米,高约7.2米,每边长约2米。</b></p> <p class="ql-block"><b>  八角亭原名“望萱阁”,传说当时知州邱鸣泰是个大孝子,公务之余思念故乡老母,故而择高地以筑亭,常登高远望以解思念母亲之情。有感于知州的孝心,时人将此亭命名为“望萱阁”。旧时以“萱堂”代指母亲的居室,亦指母亲,所以“望萱阁”就是“望母阁”。</b></p> <p class="ql-block"><b>  汉代古城墙遗址,在秀容书院西高地上,有一处汉代古城墙遗址,为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建置“新兴郡”、“九原县治所”时所建。古代城池,重在防务,当时的城墙随形就势,城池四周用人工夯土建筑而成。现保留的城墙断面,早期的人工夯土层清晰可见。这段汉代夯土城墙,作为忻州古城珍贵的历史遗迹,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西园景区: </b><b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忻州古城西部,秀容书院西侧。总用地面积52439.74平方米(78.66亩),总建筑面积4324.08平方米。西园以文昌寺巷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北侧为西园景观公园,南侧为游客集散广场。其中景观公园用地面积64273.29平方米(约69.41亩),建筑面积3866.32平方米;游客集散广场用地面积6166.45平方米(约9.25亩),建筑面积547.26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西园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园区内高低起伏的园路作为空间划分线,将西园景观公园依据忻州有关历史事件及人物由南向北依次划分为怡园、梅园、梨园、柏园、杏园和松龛街六大板块。</b></p> <p class="ql-block"><b>  怡园,是以忻州历史文化名人班婕妤、萨都剌、傅山、徐继畬之名或字、号命名的院落,由婕妤轩、天锡轩、青竹阁、松龛轩、集贤亭围合而成。院内辟有一处跌水景观,飞珠溅玉,蔚为壮观。</b></p> <p class="ql-block"><b>  婕妤轩,以西汉才女班婕妤称号命名。</b></p> <p class="ql-block"><b>  松龛轩,因清代名臣、学者徐继畬号松龛,故名。</b></p> <p class="ql-block"><b>  青竹阁,因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医学家傅山,字青竹,故名。</b></p> <p class="ql-block"><b>  天锡轩,因元代诗人、画家和书法家萨都剌,字天锡,故名。</b></p> <p class="ql-block"><b>  园内湖心立有一座六角亭,名为“集贤亭”,与周围历史名人轩阁相映成趣。</b></p> <p class="ql-block"><b>  梅园,主要包括“帅安楼”和“报国亭”两处建筑,为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徐向前元帅和忻州历代爱国仁人志士而建。</b></p> <p class="ql-block"><b>  “帅安楼”,“帅安”二字,取元帅的“帅”字和徐向前元帅的故乡五台县永安村的“安”字。徐帅戎马一生、驰骋沙场、安疆保边,为党和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西园设立此楼,既是对徐帅丰功伟绩的深情缅怀,也是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无限怀念。</b></p> <p class="ql-block"><b>  “报国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忻州无数仁人志士和爱国将帅前赴后继、舍生取义、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令人感佩敬仰!为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建此亭。</b></p> <p class="ql-block"><b>  梨园,是唐玄宗在内廷设立的音乐、歌舞机构,以教习法曲为主,因地点在禁院梨园而得名,后成为戏曲艺术和戏曲界的代名词。忻州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北路梆子的主要形成地,被称为“民歌的海洋”、“二人抬的故乡”,是戏曲文化的一方厚土。此处梨园是为纪念河曲籍元代著名爱国词人、散曲家、剧作家白朴而建。主要包括“兰谷台”和“太素亭”两座建筑。因白朴号兰谷、字太素,故名。</b></p> <p class="ql-block"><b>  柏园,主要是纪念春秋晋国三义士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义救赵氏孤儿赵武的故事。主要建筑包括义士阁、取义亭和托孤台,呸以松柏做为主要景观植物,突出忠义诚信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义士阁,是西园内最高的建筑,特为春秋时期“三义救孤”的事迹而建。阁楼高大雄伟,彰显三义士的高风亮节。坐西面东,大门楹联为:“左传典籍 褒称晋国七贤良;九原厚土 孕育春秋三义士”。</b></p> <p class="ql-block"><b>  义士阁是依地势而建,西面与东面高低不同,风格也不尽相同。其大门楹联为:“一诺如金,舍子存孤诚作本;三侯遗范,怀仁尚义史称贤”。三义士在宋代均被朝廷封侯,程婴为“诚信侯”,公孙杵臼为“忠智侯”,韩厥为“义成侯”。</b></p> <p class="ql-block"><b>  履中阁,取“履中和”之意,即执两用中,践行忠诚、中和之道。</b></p> <p class="ql-block"><b>  托孤台,忻州是“三义救孤”故事的发生地之一。在忻州,有关三义士救孤传说的历史遗迹十分丰富。托孤台,白墙掩映在松柏之中,窑洞中设有三义士塑像及在摇篮中的赵氏孤儿像。</b></p> <p class="ql-block"><b>  松龛街,以晚清名臣、学者徐继畬之号“松龛”而命名。徐继畬(公元1795~1873年),中国近代“正眼看世界第一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寺观景点:</b></p><p class="ql-block"><b> 财神庙,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现存为清代遗构。位于财神庙巷,坐西向东,与泰山庙呈丁字相交处,东西长55.6米,南北宽25米。中轴线上为乐楼(戏台)、过殿、大殿,两侧有钟鼓楼、偏殿。过殿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卷棚顶悬山式。大殿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后廊式架构,斗拱三踩单昂。为忻州市市级文保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财神庙内有众多不同形式的彩塑,形态各异,形神兼备,堪称艺术珍品。</b></p> <p class="ql-block"><b>  泰山庙,始建于初唐,现存建筑经宋、明、清历代扩建和重修。作为道家场所,泰山庙曾远近闻名。民国以来成为忻州最大的钱市,各种交易和贸易在这里兴旺发达。泰山庙建筑宏大,从南到北依次为牌楼、影壁、山门、乐楼(戏台)、献殿(过殿)、大殿,两侧有钟鼓亭。乐楼与献殿之间原有“三思桥”。泰山庙为忻州市市级文保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关帝庙,始建于唐初贞观年间,坐北朝南,东西长宽43,米,南北长86.92米。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重修改建后的建筑。分别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重修改建,1999年再次重修。</b></p> <p class="ql-block"><b>  关帝庙,俗称“老爷庙”,是祭祀三国名将关羽的寺庙。关羽是忠义神武的化身,民间称为“武财神”。庙门上“关帝庙”和“护国寺”两块牌匾并列,是明清以来三教合流,在民间多种形式融合的体现。关帝庙现由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昌善法师住持。</b></p> <p class="ql-block"><b>  关帝庙坐北向南,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为戏台、山门、献殿、关帝殿、寝殿,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及配殿。</b></p> <p class="ql-block"><b>  关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前卷棚抱厦,后单檐悬山顶,殿内塑有关帝坐像及关平、周仓站像。占地面积3737.56平方米。2007年6月6日被公布为忻州市市级文保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文昌寺,位于文昌寺巷与秀容巷交叉口西南方向,毗邻秀容书院。据《忻县志》记载,文昌寺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现存建筑为南村街村村委会依照旧址规模翻建而成。</b></p> <p class="ql-block"><b>  文昌寺依地势建造,错落有致。殿内塑像肃穆庄重,壁画彩绘栩栩如生。人们常常来此祈愿学业顺利,成为莘莘学子、求学之人的膜拜之所和朝圣之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忻州历史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忻州古城历史悠久,虽已时过境迁,万物更新,但是仍有一些有迹可循的历史记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八座门,原建筑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后毁,复建于2019年。石条和青砖砌筑高台,南北各开一大两小门洞,东西壁各开一道门洞,门洞均为拱券顶。从外看,东西南北共见八门,故称“八座门”。台上建一座单檐悬山顶、前带抱厦木构建筑,面阔三间,占地面积153.7平方米,通高11.98米。</b></p> <p class="ql-block"><b>  王家牌楼,原建筑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后毁,于2019年复建。共有两道牌楼,均为四柱三间木构建筑。第一座牌楼正面额书“进士坊”,北面额书“连登科第”,以此褒奖当地贤人王治。第二座牌楼正面额书“太仆正卿”,背面额书“祖孙继美”,以此表达忻州人对王家祖孙三代为官清正、勤政爱民的崇仰之情。牌楼占地面积53.3平方米,高8.54米。</b></p> <p class="ql-block"><b>  元遗山祠,创建于元末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2010年重建,是为纪念“金元文宗”元好问先生而修建。现存建筑为清式风格,两进院落,总占地面积720平方米。正殿坐西向东,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这里既是纪念遗山先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又是遗山文物的主陈列室。祠堂有南北配房等大小房屋29间,牌楼2座,石碑10通,砖石木雕百余处。2007年6月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泰山庙饭店(风味小吃店),原建筑因位于泰山庙巷口北而得名。以铜锅豆腐脑、炖肉汤和片汤而著称。2019年重建后为坐西向东一层建筑,有后院。长16.86米,宽12.32米,高8.66米。</b></p> <p class="ql-block"><b>  职工俱乐部,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为“聚德昌绸缎庄”,民国时期(1942~1949年)为“永康绸缎庄”商铺。解放战争期间,为晋绥军军火库,1948年7月20日晋绥军撤退前被毁。1951年重建为职工俱乐部。1996年拆毁,2019年移址复建。砖混木构建筑,整体除前檐立面采用民国西式建筑风格外,均为古建双坡屋顶。占地面积542.56平方米,通高12.93米。</b></p> <p class="ql-block"><b>  复和长(京广洋货及百货商铺),由忻县财东张富财于1935年租赁临街铺面创办,专营京广洋货及百货。面阔三间,进深50米至南主事巷。几经变动,后拆迁。</b></p> <p class="ql-block"><b>  九间楼,原建筑由新路村连氏所建,上下九间,木构古楼。连家当年在州城中开设账庄“双盛生”、绸缎庄“双盛眀”、布庄“双盛昌”,十分兴旺。后经历变迁成为私人住宅。现建筑为2019年重建,砖混水泥结构,上下两层共10间。</b></p> <p class="ql-block"><b>  九原驿,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忻州南门内设“九原驿”一处、“九原递运所”一处、“铺递”十四处。州志载“九原递运所坊”,在东街路南。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清政府成立“大清邮政”;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在忻州设“邮政代办所”,归太原府副邮界管辖;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邮政代办所改为“邮务局”;民国初年改为邮政局。</b></p> <p class="ql-block"><b>  新业公司旧址,早期为“大德兴”,经销杂货,后易手为“四盛源”,“七七事变”前改为“新业公司”。初时门面为“门楼带柜”式,面阔五间,店深五米。前院南北厢房各11间,共有房屋150余间,为当时临街商家之最。因有黑漆大门,俗称“黑大门院”。后为忻县专区医院、县医院等。</b></p> <p class="ql-block"><b>  成育敦,早期为药店,坐西面东,由三间平房组成(现为南北大街107号)。清末时阎锡山曾在此当过小伙计,一年左右离开。阎锡山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政治、军事人物,统治山西40年。</b></p> <p class="ql-block"><b>  文盛楼,早期为“炉食点心铺”,是与当时州城“德胜楼”、“兴盛楼”、“桂香楼”齐名的炉食点心铺。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中秋节,曾为西逃而来、住跸贡院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精制月饼而富有盛名,故有“要吃好炉食,文德兴盛桂”之说。前店后院共有两间铺面。</b></p> <p class="ql-block"><b>  义聚隆,早期为糕点铺,民国初年由忻县樊野村王朋山创办,现为南北大街108号。公私合营后停业,成为私人住宅。坐南朝北,一层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四椽,居中门楼为前出廊抱厦,双坡悬山顶,其余为双坡硬山顶。占地面积98.97平方米,总高6.88米。</b></p> <p class="ql-block"><b>  聚德昌,早期为绸缎庄,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由楼村张洪钧家族创办,坐落在南北大街周家巷南侧斜对面,于1948年歇业,历时73年。从原有资本300两,到1928年积累资本达72000两,全店共有31人,年营业额80000两,纯利润50000两。</b></p> <p class="ql-block"><b>  城南门外西侧不远有一座天主教堂,城内有众多颇具地方特色店铺及场所,如“祖传醋坊”、“辣子坊”、“皮影戏”等。</b></p> <p class="ql-block"><b>  大街、巷口均设立牌楼,给古城又增添了几分古意色彩。</b></p> <p class="ql-block"><b> 本文图片拍摄于2024年5月7~8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