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明城墙

邢东魁

<p class="ql-block">本期照片由袁新祿,段荣欣,邢东魁拍摄。</p><p class="ql-block">  大名府明城墙始建于明建文三年(1401年),因漳卫河泛滥,大名府旧城被水淹没,在艾家口北建新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维修加固。解放初期,曾三次大的拆城,城墙砖基本拆光,唯留有基石与四个城门洞。</p> <p class="ql-block">  大名府明城墙基本呈正方形,外长4232.9米,里长4135米,城高连垛口13米,女墙高1米,下宽8.33米,上宽4.12米。炮台36座。护城河深15米,宽30米。高大挺拔,“山卒如垒山献”城门上建有层楼,“三楼鼎峙”,“尤壮观瞻”,城墙的规模式样完备。大名府明城墙为研究明代城市布局模式及明清城防提供了实物证据,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2008年10月,大名古城墙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知府姚如循申请国库银包修城墙,“采大伾山石,筑基表里,用两层,横四尺五寸,高五层,积五尺以上用砖垒砌,增卑增薄,分作授方。并门楼、炮台、戍铺、女墙悉如制新。”修缮后,改变了土墙的面貌,使城墙高达三丈多,四门上方修有两层城楼,四角有角楼,其貌雄伟壮观、坚固。明代大名府城池呈正方形,周长9里18步。城内店铺林立,街道整齐、古城框架保存完整。</p> <p class="ql-block">  清顺治五年至十六年,为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总督及直隶巡抚驻地,又是大名道、大名府、元城县、大名县等机构驻地,俗有“大小72衙门”之称,被誉为“中国第一衙署城”。</p> <p class="ql-block">  大名府明城墙基本呈正方形,南北稍长、东西略短,方形城,四面居中各设一门,四门外均有瓮城,城外有护城河一道,连通支漳河和引河。</p> <p class="ql-block">  外长4232.9米,里长4135米,城高连垛口13米,女墙高1米,下宽8.33米,上宽4.12米。炮台36座。护城河深15米,宽30米。高大挺拔,“山卒如垒山献”城门上建有层楼,“三楼鼎峙”,“尤壮观瞻”,城墙的规模式样完备。城上建有城楼、炮台。大名城有四座城门,以“仁、义、礼、智”四字命名,东门叫“体仁门”,南门叫“崇礼门”,西门叫“乐义门”,北门叫“端智门”。四座瓮城的闸门根据朝向的不同,面向南方的取名“朝阳”,面向东方的取名“迎喜”。</p> <p class="ql-block">  经过明、清两朝数百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筑成周长九里,四面十三门,牢固的石基砖城。每门都是有主楼、箭楼(扭头门楼)、敌楼(观敌瞭哨与拉吊桥之用),三楼鼎歭,成品字形,更有炮台三十六座,易守难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