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蒼海</p> <p class="ql-block">松涛</p> <p class="ql-block"> 微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也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艳丽的花朵。虽然微小、细腻,虽然能观赏到的人不多,有的需用放大镜才能看到其熠熠生辉的真面目。但这些都不能降低微刻艺术的真正价值与审美特点。我的一位挚诚老友——沈明坤先生就是一位真正的微刻艺术家。他所创作的数千方微刻艺术作品至今仍流传于社会,已成为当今微刻艺术门类中的一个重要代表。可惜,沈明坤先生于2016年9月25日因病去逝了。虽然沈先生离世快九年了,但他的艺术作品至今还有多爱好微刻艺术的人在寻找、在收藏、在欣赏……。艺术是美的再现,凡是美的艺术作品,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有人欣赏、都会流传于世、都会后代流芳……。</p> <p class="ql-block">耕织图</p> <p class="ql-block">劝学篇</p> <p class="ql-block"> 沈明坤先生的微刻艺术作品,有继承传统文化艺术的根系,有传承其兄长微刻艺术的魂魄,有他自己独创的个人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微刻艺术,顾名思义,是指在以金、石、牙、骨、瓷、木、竹、塑料、发丝等物件为载体,以刀为工具,刻出的以“诗书画文”等为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根本特点就是细小入微,也就是说其所刻出的内容为肉眼所不能见,或曰看不清楚,只有借助于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一睹其庐山真面目。据我国著名的微刻艺术家沈明勋先生在《微观书法艺术初探》和《微刻杂谈》等文章中介绍:据考证,微刻艺术起源于公元前771年到1100年的西周时期,西周微型甲骨文的刻字(在指头大小的一个甲骨上竟刻上了三四十个字,有的字小如芝麻,经放大十几倍、二十几倍方可辨认)。微刻虽与书法几乎同步,但历朝历代记载甚少,直到明末清初时,才有一篇《核舟记》问世。该作较为全面地记下了在仅8分长,两个黄米粒高的载体上却刻出了5个人、8扇窗户、一顶船蓬、楫、炉、壶、手卷、念珠(一串)对联16字,船底文14字,这真是奇绝的创造。到了清乾隆时期,用核桃雕成的“赤壁赋故事”等作品才多了起来,其中有在长核“舟底”部镌刻的《赤壁赋》全文的,也有在“一粒米”上刻出的微雕作品,融诗书画为一体。到了近现代,靠着显微镜、放大镜等工具,微刻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各地都有民间微刻艺术家出现,也产生了不少精美作品,但遗憾的是仅限于在民间的发展和流传,始终没有成为国宝而与篆刻艺术并驾齐驱。1995年3月,在沈明勋先生的竭力倡导和组织下,在吉林省成立了微刻艺术家协会,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的微刻组织。由于微刻艺术其人才的奇缺,技法的繁复,教学资源的稀少等原因造成了其继承发展和创新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使之发展和普及出现了难以为继和后继无人的状况,令人担忧。尽管微刻艺术,没有象书法艺术那么普及,也没有篆刻艺术那样与书画艺术联系得那么紧密,但它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苑中的一朵奇葩,正因为奇、稀、特、就显得更为弥足珍贵。</p> <p class="ql-block">海阔凭鱼跃</p> <p class="ql-block">大梦初醒</p> <p class="ql-block"> 我曾认识不少的篆刻家,他们治印刻章,或是在方寸之间刻画载文,抒发和表达自己对篆刻艺术的理解和追求。有人也治印万方,神游于刀笔石印之间,成就了一些艺术成果,形成了诗书画印的综合融会。我也曾写过几篇关于探讨和介绍篆刻艺术及篆刻作品艺术特色的文章发表在网络媒体和书刊上,引起了一些好的反响。对于微刻艺术,虽然我早有所闻。十余年前,我也曾购买过一块刻有苏东坡诗词的微刻艺术作品。对此,我十分珍爱,有时用放大镜细细地观看,那奇妙的微刻书法艺术,感受苏东坡那大江东去的诗词意境,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既是一种对微刻艺术的欣赏,也是一种对艺术审美的深思和享受。</p> <p class="ql-block">庐山</p> <p class="ql-block">隆中对</p> <p class="ql-block">一、“缩龙为寸化神韵” 意念刻写成风格</p><p class="ql-block"> 沈明坤先生系我国著名微刻艺术家沈明勋之亲弟。1987年,他师从其兄学习研究微刻书法艺术。他继承和发扬了其兄所创的意念微刻艺术的特点、技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和风格。他创作微刻书法作品和纹理画作品数千方。许多作品被国内名家和国际知名人士收藏,有的还被艺术博物馆作为展品收藏,有的进入寻常百姓家。他的苦心孤诣、孜孜不断地探索追求,使他的艺术成就日见彰显。成为一名融微刻、微书和纹理画于一体的民间微刻艺术名家,为广大的艺术爱好者所热爱和推崇。他曾在年近古稀之年,仍孜孜不倦地为微刻艺术而奔波,勤奋地刀耕笔耘,创造出了一批个性鲜明、艺术精湛、内涵丰富、形神兼备的微刻书法艺术作品和纹理画石雕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传递出浓厚的文化气息,散发出耀眼的艺术光华。</p> <p class="ql-block">苏轼吟诗</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记</p> <p class="ql-block"> 沈明坤先生所学习和实践的意念微刻艺术,继承了其兄的创作理念和刀法技巧,在不用任何光学仪器和电子设备的情况下,只凭着肉眼,凝神意想,心动手应,自然刻书,如在一块圆柱型只有0.8厘米平面的长白石上刻出《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的全文诗词;在一个7×4厘米的石面上刻出4000余字的《孙过庭书谱》;还在11×8厘米的石面上刻出《金刚经全文》(5400字),这些作品放在放大镜下字字清晰,其行草书法,飘逸灵动,笔走龙蛇,遒劲有力,颇有碑帖,金石之感。达到了以微见精,以微博大,正如沈鹏先生所赞扬的“缩龙成寸”的艺术效果。</p> <p class="ql-block">琵琶行</p> <p class="ql-block">沁园春·雪</p> <p class="ql-block">二、纯熟刀法显技巧 畅神写意重内涵</p><p class="ql-block"> 沈明坤先生曾从事微刻艺术三十余年,每创造一个作品都要首先从选材开始,每次他都要事先选材、剪裁、修正、打磨、刨光,根据石头不同的形状,选用不同的刻刀。一般他常用的有两种刻刀:一种是圆尖刀,椎形,如针尖,刻字时易转折流动,字体圆润,流畅,娟秀。诸如他刻书的《李白诗三首:行路难;蜀道难;送友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作品体现出这类特点;他曾使用的一种是三棱刀,两个侧锋和一个平面组成三棱楔形尖,刻字时刀尖发滞,字迹遒健洒脱,引筋入骨,金石味浓。这类作品如《王维诗二首》、毛泽东《七律•长征》、李白的《将进酒》等作品。由于风格、流派、修养不同,每个微刻家都有自己得心应手的刻刀,所谓“善书者不摘笔”,但善刻者必摘刀。微刻艺术不仅以“微”取胜,它和书法同样要追求写意写神、形式与内容统一的高境界。所谓“神来之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作品,不是每每执刀就可以求得的。一个好的微刻艺术作品,不仅需要好的材质,更需要有过人的功力、灵性、匠心和激情。为达到这样的艺术境界,他曾以长白石为主要原料,用其石的坚硬、润朗和天然的纹理,配上相应的诗词,使之石材的纹理画面与诗词内容相得益彰。多年来,他曾配刻过的诗文囊括了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诗词、名人名言,今人语录,以及楚辞,汉赋,元曲,诗经,乐府等内容无所不包,他曾微刻出了一批个性鲜明、写意畅神、形神兼备的作品,为世人所称道。</p> <p class="ql-block">捕蛇者说</p> <p class="ql-block">孙振远咏山水诗</p> <p class="ql-block"> 沈明坤先生曾十分注重师法自然,他游遍了家乡的白山黑水以及各地的名山大川。他也曾游黄山,走江南,汲取自然山水的灵气,蒙养胸中的逸气、文气、正气;他师法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技法,自然天成的布局,学习前人留下的精美华章。这些都给了他许多创作的灵感和动力,使他在微妙之间神游大地,穿梭历史的时空,把古人、今人的文化精神传承再现在微刻艺术之中,留给人们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青玉案</p> <p class="ql-block">咏春诗四首</p> <p class="ql-block">三、巧借纹理构妙图 诗书画情创意境</p><p class="ql-block"> 沈明坤先生在长期的微刻艺术创作中,发现了许多天然的长白石的纹理,这种奇石自身就带有一种天然精美的图案,有的图案很明显的象一幅天然的画。他曾借着这种奇石的自然纹理,结合自己对自然人文的理解和想象,努力探索出了一种雕刻的纹理画。这种画是人的肉眼一眼就可以看到,而且立即就能感受到它的诗情画意,他把这类作品概之为纹理画。他曾解释道:“所谓纹理画是指用来刻制作品的材质本身固有的纹理图案,只是这些图案不易被人发现,有的看上去就像天上的云,可以随意人们去做各种联想。我根据这些潜在材质中的纹理图形,顺势勾划,形成固定的图案,使人一目了然。对这种制作过程,我称之为视觉定型,把这类图形产生的画面效果称之为纹理自创画。也有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有的材质纹理图形极其明显,不需加工便可自然成画,为了提醒视者的想象力,我往往加上文字提示,使人们一眼便能看出画面的内容,我把这上述两种作品统称之为纹理画。”</p> <p class="ql-block">龟蛇寿</p> <p class="ql-block">心经</p> <p class="ql-block">有容乃大</p> <p class="ql-block">我看沈明坤先生的石质纹理画主要是突出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点。即“巧”、“实”、“意”:“巧”:一是巧借纹理,依势造境。诸如《牧归图》,石质纹理似群山立壁,在山脚有一头牛奋蹄奔走。刻者借着纹理图案简笔勾勒,画出一老翁头戴斗笠,骑牛回家,形成了颇有动感、颇为传神的画面。二是巧妙补白,诗画相映。诸如在一块类似烟壶的白石上,依纹理补白,添写了古诗和一个人物双臂环抱、抚树而眠的情态。刻者命名为“大梦初醒”,其意境颇有禅意,令人浮想联翩;还有一幅在白石之上似有鱼跃的青色石质,他用微刻艺术补填一鱼眼,同时在体外顺势排开,刻了五篇古散文,似是从鱼嘴里吐出的水泡。顿时使画面生动起来,仿佛就是那鱼正在奋力一跃,颇有欲跳龙门之势。刻者起名为“海阔凭鱼跃”,那白的就象是海底一般。三是“巧”夺石景,融为一体。诸如《曹操观沧海》,刻者将奇石上的黄色,仿佛是黄昏云天,与红色,仿佛是余霞映海,浑然融汇在一起,而在海边的山路上则有一古人骑马回望,衣带飘逸,马尾飞扬,颇有气势和飘逸之态,真是一幅生动的天然画卷。刻者命名为《曹操观沧海》并配以微刻曹操的《观沧海》的诗,更使画面文气十足,意趣横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李商隐词三首</p> <p class="ql-block">松下问童子</p> <p class="ql-block">孙过庭书谱</p> <p class="ql-block">实”:沈明坤先生的纹理画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充分体现了一个“实”。“实”是指他根据不同的奇石特点原有的特征,不改变其实际状态,而是通过简洁几笔勾勒,或是依势造型,把原来隐在石纹中的图案,实实在在地体现出来,使人观后,看到的是一幅生动的写实作品。诸如《江雪》把一老渔翁头戴斗笠,在小船舶之上弯腰独钓的情景再现的逼真,而其背后是一种雪山,在山下则是一潭湖水,还有一道白色的水流由山上而流下,形成了一道白色的河流,穿越在潭水之中,令人见奇遐想,感慨不已;再如刻者在一块奇石上隐约出现一个个戴着解放军旧式棉帽的人物形象。经刻者几笔勾勒,就形成了一个穿着厚厚棉衣、戴着厚棉皮帽的人。还有勾出的那飘逸的长长围脖,遮住了人的半个脸儿,仅露出上半脸儿和那炯炯有神的双目,十分生动传神。刻者命名为“俺是一个东北人”,其背景是茫茫原野,脚下又是冰雪之地,活脱脱地把东北的寒冷,东北人穿着的特点表现出来。再如《悄悄话》,以现有的纹理,实实在在地表现了母女二人亲昵地交谈、悄悄对语的神态,酷肖逼真,生活气息浓厚;而作品《琵琶行》则生动地刻画出了友人相别于河边,一个在岸边拉马相送,一个离船抱拳道别,而在船蓬中还有一人端坐,情景写实、生动,背景是山峦雪映,真是一幅绝美的“送别图”。</p> <p class="ql-block">归去来兮</p> <p class="ql-block">狼</p> <p class="ql-block">古来多少事都付笑谈中</p> <p class="ql-block">“意”:在沈明坤先生的石刻纹理画作品中,有许多充满意趣神韵、写意寄情的画面和情境,使人观后产生了许多的美好遐想。享受了艺术带来的快乐。诸如他在一块纹理有峰、瀑布、山石的画面上,在山腰间用微刻刻出了一个圆月,在放大镜下清晰可见毛泽东的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而在山腰的左侧中部则用大字刻上了李白的诗“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一幅“山高月小飞瀑流泉”的庐山景象,跃然呈现在观赏者眼前。真可谓气韵生动、自然天成。再如作品《老子演义》,显出一个白发寿星手捋长须,泰然坐于云端之上,坐下又似有山石流泉,泉水动荡流淌,整个画面动静结合,有飘然之态。刻者刻其迷离的眼神和悠闲自然的神态,并在旁边刻题为“地到无极天作界,人到无求便是仙”的句子,使整个画面饱满深厚,颇有意韵,使人浮想联翩。</p> <p class="ql-block">采菊东篱下</p> <p class="ql-block">王冕咏梅</p> <p class="ql-block">苏武牧羊</p> <p class="ql-block">沈明坤先生博学多才,文化底蕴深厚。他很善于将古代诗词与自然的纹理画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充满诗情画意和自然山水的灵秀意境,他曾将书法的飘逸遒劲,将国画的意韵诗意融合贯注于微刻艺术之中,形成了奇石精美、书画意美、微刻绝美的“三美”奇观——微刻艺术。正如一位网友所评:“他的微刻作品赋予了石头以生命”。</p> <p class="ql-block">人生易老天难老</p> <p class="ql-block">立马昆嵛</p> <p class="ql-block">他在继承和发扬光大微刻艺术的创作道路上,苦心孤诣,孜孜不倦。他曾行走千山万水,数百次寻石打磨,无数个不眠不之夜,他精心雕刻;他曾在微观的书法艺术纹理画中刀耕笔耘,先后共刻出数千方奇石,刻字几十万言,刻画近千幅,赠送友人一千余方。他的心血灌注于微刻艺术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之中,为丰富和深化中华艺术的绝学、民族文化的瑰宝,尽心尽力,无怨无悔奉献着自己毕生的精力和生命。</p> <p class="ql-block">虎居龙盘</p> <p class="ql-block">但愿人长久</p> <p class="ql-block">沈明坤先生的生平介绍:满族,祖籍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曾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梅河口市老年书法研究会副会长。梅河口市雕刻协会名誉主席。他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多次获奖。有几千块作品流传国内外。1999年他的作品《枫桥夜泊》,被当地政府以国礼赠送给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陈香梅女士。他的名字已被载入:世界名人录、世界艺术家名人录、世界艺术家名人博览大典、名家教授大词典等多部典籍。他的名字被日本编入中国旅游“中国吉林”网页。吉林电台、电视台、通化电视台、梅河口电视台以及各家报纸均作过报道。2000年,曾被香港“第三届华人艺术大会”授予“世界杰出华人艺术家”称号。2009年烟台“第三届国际葡萄酒节博览会”上,曾被多家媒体现场采访并报道。沈明坤先生虽已离世了,但他的微刻艺术作品依然在世上熠熠生辉,给世人留下了一笔可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令人敬佩和怀念!</p> <p class="ql-block">启功先生曾为沈明坤先生题写“沈明坤微刻艺术”</p> <p class="ql-block">苏轼词</p> <p class="ql-block">太白醉酒</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 <p class="ql-block">孙振远,男,汉族。籍贯:河北省。1960年3月出生于草原钢城——包头。现为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美术家协会会员、烟台市美术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曾于1992年出版了《地方名胜游思录》(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出版);1994年2月撰写《金胜人的风采》(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年《心海绿洲》(远方出版社出版)2009年《牟少峰书画艺术访谈录》(华夏文艺出版社出版);2010年《书画意蕴赏评》(华夏文艺出版社出版)2013年《孙振远诗文画选集》(中国楹联出版社出版)等著作;在《中国社会发展战略》、《方圆》杂志等报刊上发表业务论文30余篇;先后在《人民日报》、《检察日报》《大众日报》《内蒙古日报》等省市报刊上发表新闻稿件千余篇;2010年,论文《浅谈促进中国书画艺术跨国际交流发展的新途径》入选《首届国际书画艺术发展论坛文集》; 2017年8月5日在《中国书画报》发表论文“论山水画的荒寒之境”,同年11月13日在《中国文艺》新媒体上发表了“寻找毕加索的历史足迹”。2021年4月14日在《中国书画报》上发表“浅论主题性绘画创作的发展与当代特征”。2023年4月19日在《中国书画报》上发表论文“浅论中国画文人画的题画诗”评论诗集的论文《生命觉悟中的诗意行走》(——读诗人陆萍诗集《生活过成诗》《玫瑰兀自绽放》)此文被2019年曾发表在《中国建筑报》上,2019年2月被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陆萍诗歌赏析》收录出版。2024年2月28日在文汇出版的书籍和文汇报、《网易》等媒体上发表了《生命花开》——品读陆萍散文集〈吃时间大虫〉的评论文章。</p>